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民國時期檔案法規研究

民國時期檔案法規研究

發布時間: 2022-03-28 00:03:54

1. 中國檔案學鼻祖是誰據說是民國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封建帝制,一向秘藏清宮的明清檔案不再為皇家所專有。20年代初,由於大內檔案流散到社會,引起學術界關注,並開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檔案的活動。

檔案學
30年代,史學界人士沈兼士、 徐中舒、 吳晗、鄭天挺、方蘇生等,撰寫了不少論文,對明清檔案的史料價值和檔案整理與編目進行了有意義地探討。如沈兼士在《文獻館整理檔案報告》中所概括的三原則:「整理以不失原來之真相為原則,編纂以普遍編目為原則,陳列以就文物之性質相互連貫照應為原則」,言簡意賅,頗有見地。國民黨政府機關為提高行政效率發起文書檔案改革運動,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檔案工作者,以現行機關檔案室為研究對象,對檔案管理進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檔案管理著作,如何魯成的《檔案管理與整理》(1938)等。研究內容包括檔案行政、歸檔、分類、立卷、排列、 編目、 典藏、調卷等,反映了當時檔案工作實踐的水平。40年代中國開始興辦檔案專業教育,在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設立檔案管理專科,在重慶創辦私立崇實檔案學校,開設檔案管理課程,研究檔案學,並介紹歐洲一些國家的檔案學思想和管理經驗。崇實檔案學校出版了殷鍾麒編著的《中國檔案管理新論》(1949)。民國時期的檔案學研究,是由史學界、行政界和檔案教育界各自分別進行的,從各自需要的角度研究檔案管理問題,對建設和發展中國檔案學有一定的貢獻。但受當時檔案工作實踐發展水平的限制,檔案學研究還停留在對明清檔案管理和現行機關檔案管理的經驗總結方面,側重具體業務研究,缺乏理論概括。

2. 民國時期檔案什麼是手稿、定稿、草稿

手稿,就是手抄的文件,可以是正稿,也可以是草稿。
草稿,就是一個方案,初稿。
定稿,就是正式發文前的最後修改定下來的文字稿。

3. 民國時期檔案如何查詢

據我所知,民國時期檔案有部分收藏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內,不知你要的內容是否在這里。我建議,如果需要可以先打電話問詢後決定,再問問是否可以通過電話或網路查檔。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對歸檔制度有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
檔案的管理
第十一條《檔案法》第十條所稱應當立卷歸檔的材料, 系指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 政黨以及國家領導人和其他國家工作人員在公務活動中形成的材料。

前款應當立卷歸檔的材料必須依照《機關檔案工作條例》和《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的規定, 由文書部門或者業務部門收集齊全,並進行整理、立卷, 定期交本單位檔案機構或者檔案工作人員集中管理。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據為己有或者拒絕歸檔。

國家規定不得歸檔的材料,禁止擅自歸檔。

第十二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 應當依照《機關檔案工作條例》、 《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和《檔案館工作通則》的規定,定期向有關檔案館移交檔案。

經同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檢查和同意, 專業性較強或者需要保密的檔案,可以延長向有關檔案館移交的期限, 已撤銷的單位的檔案或者由於保管條件惡劣可能導致不安全或者嚴重損毀的檔案, 可以提前收入有關檔案館。

第十三條對於既是文物、圖書資料又是檔案的, 各級各類檔案館可以與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單位相互交換重復件、 復製件或者目錄,聯合舉辦展覽, 共同編輯出版有關史料或者進行史料研究。

第十四條各級各類檔案館以及其他機關、團體、 企業事業單位和組織的檔案機構或者檔案工作人員, 應當對檔案採取下列管理措施:

(一)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逐步實現規范化、 標准化和現代化;
(二)配置適宜保存檔案的專門庫房和必要的設施;

(三)對重點和珍貴檔案,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
(四)根據需要和可能配備縮微攝影機、 電子計算機等技術設備。

第十五條《檔案法》第十四條所稱保密檔案密級的變更和解密,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及其實施辦法的規定辦理。

第十六條《檔案法》第十六條所稱集體所有的和個人所有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檔案,系指:
(一)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檔案;

(二)民國時期具有重要意義的檔案;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政府、軍隊、團體所形成的檔案;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領導人以及著名歷史人物的手跡、手稿、信札、日記、聲像、譜牒等檔案;
(五)其他具有重要價值的檔案。

前款檔案價值的確定, 由當地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進行鑒定,如有爭議不能確定時, 可以由上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鑒定裁決。

第十七條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或者應當保密的檔案,嚴禁倒賣牟利, 嚴禁私自賣給或者贈送給外國人。

第十八條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任何機關、團體、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都不得出賣。

各級各類檔案館以及機關、團體、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為了收集和交換我國散失在國外的檔案、進行國際文化交流, 以及適應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廣等方面的需要, 經省經以上主管機關和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審查批准, 可以向國內外單位或者個人贈送、交換、出賣檔案的復製件。

第十九條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以及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或者應保密的檔案及其復製件, 各級各類檔案館以及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需要攜帶、 運輸或者郵寄出境的, 必須經省級以上主管機關同意並報省級以上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審核批准。海關憑批准文件查驗放行。

個人需要攜帶、運輸或者郵寄前款檔案出境的, 應當提前一個月向當地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申報, 經同意並報省級以上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審核批准。海關憑批准文件檢驗放行。

5. 關於檔案有哪些法律法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以下簡稱《檔案法》)第二十四、二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以下簡稱《檔案法實施辦法》)第二十七條及《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條的規定,下列檔案違法行為應該追究法律責任
(1)損毀、丟失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的;
(2)擅自提供、抄錄、公布、銷毀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的;
(3)塗改、偽造檔案的;
(4)擅自出賣或者轉讓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的。擅自出賣或者轉讓屬於集體所有、個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屬於國家所有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或者應當保密的檔案的;
(5)倒賣檔案牟利或者將檔案賣給、贈送給外國人的;
(6)將公務活動中形成的應當歸檔的文件、資料據為已有,拒絕交檔案機構、檔案工作人員歸檔的;
(7)拒不按照國家規定向國家檔案館移交檔案的;
(8)違反國家規定擅自擴大或者縮小檔案接收范圍的;
(9)不按照國家規定開放檔案的;
(10)明知所保存的檔案面臨危險而不採取措施,造成檔案損失的;
(11)檔案工作人員、對檔案工作負有領導責任的人員玩忽職守,造成檔案損失的;
(12)攜運禁止出境的檔案或者其復製件出境的;
(13)搶奪、竊取國有檔案的。
《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條規定,搶奪、竊取國家所有的檔案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違反《檔案法》的規定,擅自出賣、轉讓國家所有的檔案,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有前兩款行為,同時又構成本法規定的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第二十八條規定,
《檔案法》第二十四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罰款數額,根據有關檔案的價值和數量,對單位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上,對個人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6. 民國時期的法律

中華民國時期法規 辛亥革命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歷屆政府頒布的法規,包括南京臨時政府法規,北洋政府法規和國民黨政府法規3個部分。
臨時政府法規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以後,以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史稱南京臨時政府。在它存在的短短3個月內,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許多鞏固民主共和制度、保障人權、發展資本主義和改革封建惡習的法律、法令。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中華民國時期法規
關於政府組織法
1911年12月 3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於1912年1月2日即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次日加以修正,共 4章21條。它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體制的誕生,宣告了封建帝制的滅亡。它確定南京臨時政府為總統制共和政府,政府機關實行三權分立的原則,臨時大總統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臨時大總統下分設各部,部長對臨時大總統負責。參議院為行使立法權的機關。參議院成立以前,暫由各省都督府代表會代行其職權。臨時中央審判所為行使司法權的機關。南京臨時政府還於 1月30月頒布了《中央行政各部及其許可權》,起草了《各部官制通則》和各部局的官制,編定了各類官吏考試制度。在這些法令中,規定了中央行政機構的設置、各部的職權范圍及官員任免辦法。臨時政府在3月10日又公布了《南京府官制》,作為改革地方政權機關的模式。

關於改革司法制度
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3月2日頒布《大總統令內務、司法兩部通飭所屬禁止刑訊文》,3月 11日頒布《大總統令內務、司法部通飭所屬禁止體罰文》,規定行政、司法官署審理案件一概不準刑訊逼供,不法刑具悉令焚毀,其罪當處笞、杖、枷號者,一律改為罰金、拘留。違反命令者褫奪公權並治罪。臨時政府還擬定了《臨時中央裁判所官制令草案》、《律師法草案》,主張建立律師制度,實行陪審和公開審判制度。

關於保障人權
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 3月17日頒布《大總統通令開放蛋戶惰民等許其一體享有公權私權文》,宣布廢除清朝法律中對所謂"賤民"的歧視和限制,規定水上居民(蛋戶)、"惰民"、丐戶、義民(奴)、優娼、隸卒等均享有選舉、參政、居住、言論、出版、集會、信教等公民權利和自由。3月 2日和3月19日又相繼頒布《大總統令外交部妥籌禁絕販賣豬仔及保護華僑辦法文》、《大總統令內務部禁止買賣人口文》,明令禁止販賣華工,買賣人口,保護華僑,廢除奴婢賣身契約、主奴名分以及人身奴役等。臨時政府還明令取消清王朝官府中"大人"、"老爺"的稱呼,廢除跪拜禮,勸禁纏足,曉示剪辮以及禁煙、禁毒。此外還頒布了《維持地方治安臨時軍紀十二條》,強調"擁護人權為第一要義",嚴懲侵犯人民生命財產權利的行為。

振興實業
臨時政府制定了商業注冊章程、《商業銀行暫行則例》等保護工商業的法令,鼓勵興辦實業,獎勵農墾,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為此,還以大總統和內務部名義發布了保護人民財產的命令。凡在民國勢力范圍內,人民所有一切私產,均應歸人民享有,無確實反對民國證據的清政府官吏所得之私產,應歸該私人享有。工商企業在受到不法侵害時,有權向中央平政院陳述或向都督府控告,一經調查確實,"立予盡法懲治"。

北洋政府法規
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於1912年4月在北京建立了北洋政府,直至1928年6月才為北伐軍的節節勝利所迫宣告結束北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主要有《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中華民國約法》《中華民國憲法》、《暫行新刑律》、《刑事訴訟條例》、《民事訴訟條例》、《民律草案》和《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等。

《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1913年10月31日由國會組織的憲法起草委員會三讀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即"天壇憲草",共11章,113條。這部憲法草案採取資產階級憲法形式,實行責任內閣制,規定了對總統任期的限制和國會對總統的牽制權。這部憲草大大妨礙了袁世凱的專制獨裁統治,因此,袁世凱於1914年1月14日悍然下令解散了國會,"天壇憲草"隨之成為一張廢紙。

《中華民國約法》
由袁世凱一手操縱的"約法會議"所制定,並於1914年5月1日公布,又稱"新約法",以示區別於前臨時約法。該約法分10章,68條。它以確認袁世凱專制獨裁製度為基本特徵,取消了國會制,設參政院作為總統的咨詢機構。這個約法是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反動,為袁世凱推行專制獨裁提供了法律根據。

《中華民國憲法》
1923年10月10日直系軍閥曹錕賄賂國會議員當選總統後制定公布的憲法。它以"天壇憲草"為基礎,是北洋政府正式公布的第一個憲法,共13章,141條,內容十分龐雜。這部憲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民主偽裝下實行軍閥獨裁。它羅列了一系列有關人民的權利和自由的規定。但又賦予大總統凌駕於國會之上的權力,有權停止眾議院或參議院的會議等等。此外還賦予地方軍閥極大的許可權,藉以換取對曹錕政府的支持。這部憲法隨著1924年10月直系軍閥的倒台而作廢。

《暫行新刑律》
北洋政府對《大清新刑律》(見清代法規)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刑事訴訟條例》
1921年11月14日公布,1922年7月1日起在全國施行。它是在清末《刑事訴訟律草案》(見清代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的,是中國正式公布施行的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該條例分總則、第一審、上訴、抗告、非常上訴、再審、訴訟費用、執行,共8編,514條。

《民事訴訟條例》
《民事訴訟條例》也是在清末《民事訴訟律草案》(見清代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的,於1922年7月1日起在全國施行。它是中國正式頒布施行的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該條例計6編:總則、第一審程序、上訴審程序、抗告程序、再審程序,以及特別訴訟程序,共755條。

《民律草案》和《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
北洋政府曾於1915年起草了民律親屬編草案,至1926年完成民律各編的起草,但一直未作為正式的民法典公布。所謂《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即《大清現行刑律》(見清代法規)中關於民事的規定。1912年 3月10日袁世凱宣告"暫行援用"前清施行之法律,也包括《大清現行刑律》民事部分。同年4月3日,參議院在《議決暫時適用前清之法律咨請政府查照辦理文》中也指出:"嗣後,凡有關民事案件,仍應照前清《現行律》中規定辦理。"所謂民事部分,即指《大清現行刑律》中的"服制"、"戶役"、"田宅"、"婚姻"、"錢債"等大部分或一部分,以及戶部則例的"戶口"、"民人繼嗣","田賦"中的"開墾""坍漲撥補""牧場征租"、"寺院莊田"、"撤佃條款"、"灘地征租"等有關條款,直到1929年國民黨政府公布新民法才予以廢止。

7. 求一篇史料分析,史料要求選自《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選完進行分析,字數約1000字,急~

該《匯編》是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就館藏歷史檔案中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資料編輯而成的一套綜合性資料匯編,共90冊,5000餘萬字,匯集了南京臨時政府、北京民國政府、廣州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的重要檔案,從而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第一手材料。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分為五輯: 第一輯《辛亥革命》(1911年) 第二輯《南京臨時政府》(1912年)(第一、二輯 合1冊) 第三輯《北洋政府》(1912—1927年)(在第三輯編輯出版時,學術界尚稱北洋政府,現在學術界已不稱北洋政府,而稱北京政府) 共17冊:政治(2冊) 軍事(4冊) 外交(1冊) 財政(2冊) 金融(2冊) 工礦業(1冊) 農商(2冊) 教育(1冊) 民眾運動(1冊) 文化(1冊) 第四輯《從廣州軍政府至武漢國民政府》(1917—1927年) 共2冊 第五輯《南京國民政府》(1927—1949年) 第一編 共25冊 政治(5冊) 財政經濟(9冊) 軍事(5冊) 外交(2冊) 教育(2冊) 文化(2冊) 第二編 共27冊 政治(5冊) 財政經濟(10冊) 軍事(5冊) 外交(1冊) 教育(2冊) 文化(2冊) 附錄(2冊) 第三編 共18冊 政治(5冊) 財政經濟(7冊) 軍事(2冊) 外交(1冊) 教育(2冊) 文化(1冊)
編輯本段目錄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政治(1)》目錄: (一)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一)宣言政綱 1.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 (1927年4月18日) 2.國民政府關於頒行訓政時期施政綱領草案的訓令 (1929年7月20日) (二)行政組織 一、中央機構 (1)國民政府組織 1.國民政府公布。修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令 (1928年2月13日) 2.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 (1928年10月8日) 3.修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第三十七條條文 (1930年3月) 4.國民政府抄發「國民政府組織法修正案」訓令 (1930年11月24日) 5.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 (1931年6月15日) 6.修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 (1931年12月) ……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政治(2)》目錄: [二]中國國民黨歷次會議重要決策與黨內派系斗爭 (一)中國國民黨歷次會議宣言與重要決議案 一、國民黨中央特別會議 1.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公布的寧漢滬三方談話會決 議案 (1927年9月) 2.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宣言 (1927年9月16日) 3.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重要決議案 (1927年9-11月) 二、國民黨第二屆第四、五中全會 1.中國國民黨二屆叫中全會宣言 (1928年2月7日) 2.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重要決議案 (1928年2月) 附錄:(1)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預備會議記錄 (1927年12月一1928年2月) (2)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記錄 (1928年2月2-7日) 3.中國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宣言 ……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政治(3)》目錄: (四)國民黨的「民眾運動」與工農學各界的斗爭 (一)國民黨的「民運」概況 一、國民黨的民眾團體組織原則與訓練方案 1.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制定之民眾團體組織原則及系統 (19281年10月)(1) 2.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計劃大綱 (1928年7月9日)(10) 3.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擬訂民眾團體三民主義訓練綱要 (1928年10月)(21) 4.國民政府檢送訓政時期民眾訓練方案的訓令 (1930年8月5日)(12) 5.國民黨省市黨部指導民眾運動工作綱要 (1932年9月8日)(45) 6.國民黨中央秘書處檢送修正指導民眾運動方案函 (1933年2月2日)(47) 二、國民黨民眾訓練實施概況 1.全國人民團體會員人數統計表 (1931.年9月15日)(51) 2.國民黨陸軍第八十三師黨部辦理江西寧都縣公民訓練的有關文件 ……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政治(4)》目錄: (四)國民黨防範青年學生運動概況 一、頒布青年學生團體組織法與實施情況統計 1.學生聯合會組織條例 (1928年10月16日) 2.學生自治會組織大綱 (1930年1月23日) 3.學生團體組織原則 (1930年1月23日) 4.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關於學生團體組織原則及根本精神的指令 (1930年8月21日) 5.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頒布學生訓練暫行綱領施行 (1931年2月5日) 6.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關於青年團體組織概況統計 (1936年4月) 二、所謂整飭學風與防範、破壞青年學生運動概況 1.國民政府頒布整飭學風令 (1929年2月27日) 2.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關於上海特別市黨部查封該市學 生聯合會案函件 (1929年6月7日) ……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政治(5)》目錄: (五)民族事務 (一)行政法規 1.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組織法 (1928年3月21日) 2.修正蒙藏委員會組織法 (1932年7月25日) 3.蒙藏新疆回部來京展覲人員招待規則 (1934年1月8日) 4.邊疆宗教領袖來京展覲辦法 (1934年1月8日) 5.蒙藏回疆各地方長官及各宗教領袖人員來京覲見禮節單 (1934年1月8日) 6.蒙藏回疆各地方長官及各宗教領袖人員來京展覲賞賚辦法 (1935年1月14日) 7.管理喇嘛寺廟條例 (1935年12月9日) 8.喇嘛獎懲辦法 (1936年1月10日) 9.修正邊疆武職人員敘授官銜暫行條例 (1936年2月8日) 10.邊疆武職人員敘授官銜暫行條例施行細則 (1936年2月8日)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的基本信息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檔案機構及其職責
第三章 檔案的管理
第四章 檔案的利用和公布
第五章 罰 則
第六章 附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以下簡稱《檔案法》)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檔案法》第二條所稱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屬於國家所有的,由國家檔案局會同國家有關部門確定具體范圍;屬於集體所有、個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屬於國家所有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徵得國家檔案局同意後確定具體范圍。
第三條
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的永久保管的檔案分一、二、三級管理,分級的具體標准和管理辦法由國家檔案局制定。
第四條
國務院各部門經國家檔案局同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各部門經本級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可以制定本系統專業檔案的具體管理制度和辦法。
第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檔案工作的領導,把檔案事業建設列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健全檔案機構,確定必要的人員編制,統籌安排發展檔案事業所需經費。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加強對本單位檔案工作的領導,保障檔案工作的開展。
第六條
有下列事跡之一的,由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或者本單位給予獎勵:
(一)對檔案的收集、整理、提供利用作出顯著成績的;
(二)對檔案的保護和現代化管理做出顯著成績的;
(三)對檔案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
(四)將重要的或者珍貴的檔案捐贈給國家的;
(五)同違反檔案法律、法規的行為作斗爭表現突出的。 第七條
國家檔案局依照《檔案法》第六條第一款的規定,履行下列職責:
(一)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研究、制定檔案工作規章制度和具體方針政策;
(二)組織協調全國檔案事業的發展,制定發展檔案事業的綜合規劃和專項計劃,並組織實施;
(三)對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依法查處檔案違法行為;
(四)對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國務院直屬企業事業單位以及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不屬於登記范圍的全國性社會團體的檔案工作,中央級國家檔案館的工作,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實施監督、指導;
(五)組織、指導檔案理論與科學技術研究、檔案宣傳與檔案教育、檔案工作人員培訓;
(六)組織、開展檔案工作的國際交流活動。
第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檔案法》第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履行下列職責:
(一)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
(二)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事業發展計劃和檔案工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
(三)監督、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工作,依法查處檔案違法行為;
(四)組織、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理論與科學技術研究、檔案宣傳與檔案教育、檔案工作人員培訓。
第九條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檔案機構依照《檔案法》第七條的規定,履行下列職責:
(一)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建立、健全本單位的檔案工作規章制度;
(二)指導本單位文件、資料的形成、積累和歸檔工作;
(三)統一管理本單位的檔案,並按照規定向有關檔案館移交檔案;
(四)檢查、指導所屬機構的檔案工作。
第十條
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檔案館,是集中保存、管理檔案的文化事業機構,依照《檔案法》第八條的規定,承擔下列工作任務:
(一)收集和接收本館管理范圍內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
(二)對所保存的檔案嚴格按照規定整理和保管;
(三)採取各種形式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為社會利用檔案資源提供服務。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批准成立的其他各類檔案館,根據需要,可以承擔前款規定的工作任務。
第十一條
全國檔案館的設置原則和布局方案,由國家檔案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第十二條 按照國家檔案局關於文件材料歸檔的規定,應當立卷歸檔的材料由單位的文書或者業務機構收集齊全,並進行整理、立卷,定期交本單位檔案機構或者檔案工作人員集中管理,任何人都不得據為己有或者拒絕歸檔。
第十三條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國家檔案局關於檔案移交的規定,定期向有關的國家檔案館移交檔案。
屬於中央級和省級、設區的市級國家檔案館接收范圍的檔案,立檔單位應當自檔案形成之日起滿 20 年即向有關的國家檔案館移交;屬於縣級國家檔案館接收范圍的檔案,立檔單位應當自檔案形成之日起滿 10 年即向有關的縣級國家檔案館移交。
經同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檢查和同意,專業性較強或者需要保密的檔案,可以延長向有關檔案館移交的期限;已撤銷單位的檔案或者由於保管條件惡劣可能導致不安全或者嚴重損毀的檔案,可以提前向有關檔案館移交。
第十四條 既是文物、圖書資料又是檔案的,檔案館可以與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單位相互交換重復件、復製件或者目錄,聯合舉辦展覽,共同編輯出版有關史料或者進行史料研究。
第十五條 各級國家檔案館應當對所保管的檔案採取下列管理措施:
(一)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逐步實現保管的規范化、標准化;
(二)配置適宜安全保存檔案的專門庫房,配備防盜、防火、防漬、防有害生物的必要設施;
(三)根據檔案的不同等級,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和管理;
(四)根據需要和可能,配備適應檔案現代化管理需要的技術設備。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檔案保管,根據需要,參照前款規定辦理。
第十六條 《檔案法》第十四條所稱保密檔案密級的變更和解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及其實施辦法的規定辦理。
第十七條 屬於集體所有、個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屬於國家所有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或者應當保密的檔案,檔案所有者可以向各級國家檔案館寄存、捐贈或者出賣。向各級國家檔案館以外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出賣、轉讓或者贈送的,必須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嚴禁向外國人和外國組織出賣或者贈送。
第十八條 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出賣。
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因資產轉讓需要轉讓有關檔案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各級各類檔案館以及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為了收集和交換中國散失在國外的檔案、進行國際文化交流,以及適應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廣等的需要,經國家檔案局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依據職權審查批准,可以向國內外單位或者個人贈送、交換、出賣檔案的復製件。
第十九條 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的一級檔案嚴禁出境。
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的二級檔案需要出境的,必須經國家檔案局審查批准。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的三級檔案、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的一、二、三級檔案以外的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和屬於集體所有、個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屬於國家所有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或者應當保密的檔案及其復製件,各級國家檔案館以及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其他組織和個人需要攜帶、運輸或者郵寄出境的,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審核批准。海關憑批准文件查驗放行。 第二十條 各級國家檔案館保管的檔案應當按照《檔案法》的規定,分期分批地向社會開放。並同時公布開放檔案的目錄。檔案開放的起始時間: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檔案(包括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檔案;民國時期的檔案和革命歷史檔案),自本辦法實施之日起向社會開放;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形成的檔案,一般應當自形成之日起滿 30 年向社會開放;
(三)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類檔案,可以隨時向社會開放。
前款所列檔案中涉及到國防、外交、公安、國家安全等國家重大利益的檔案,以及其他雖自形成之日起已滿 30 年但檔案館認為到期仍不宜開放的檔案,經上一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可以延期向社會開放。
第二十一條 各級各類檔案館提供利用的檔案,應當逐步實現以縮微品代替原件。檔案縮微品和其他復制形式的檔案載有檔案收藏單位法定代表人的簽名或者印章標記的,具有與檔案原件同等的效力。
第二十二條 《檔案法》所稱檔案的利用,是指對檔案的閱覽、復制和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和組織,持有介紹信或者工作證、身份證等合法證明,可以利用已開放的檔案
外國人或者外國組織利用中國已開放的檔案,須經中國有關主管部門介紹以及保存該檔案的檔案館同意。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中國公民利用檔案館保存的未開放的檔案,須經保存該檔案的檔案館同意,必要時還須經有關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審查同意。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檔案機構保存的尚未向檔案館移交的檔案,其他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組織以及中國公民如需要利用的,須經檔案保存單位同意。
各級各類檔案館應當為社會利用檔案創造便利條件。提供社會利用的檔案,可以按照規定收取費用。收費標准由國家檔案局會同國務院價格管理部門制定。
第二十三條 《檔案法》第二十二條所稱檔案的公布,是指通過下列形式首次向社會公開檔案的全部或者部分原文,或者檔案記載的特定內容:
(一)通過報紙、刊物、圖書、聲像、電子等出版物發表;
(二)通過電台、電視台播放;
(三)通過公眾計算機信息網路傳播;
(四)在公開場合宣讀、播放;
(五)出版發行檔案史料、資料的全文或者摘錄匯編;
(六)公開出售、散發或者張貼檔案復製件;
(七)展覽、公開陳列檔案或者其復製件。
第二十四條 公布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保存在檔案館的,由檔案館公布;必要時,應當徵得檔案形成單位同意或者報經檔案形成單位的上級主管機關同意後公布;
(二)保存在各單位檔案機構的,由各該單位公布;必要時,應當報經其上級主管機關同意後公布;
(三)利用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的單位和個人,未經檔案館同意或者前兩項所列主管機關的授權或者批准,均無權公布檔案。
屬於集體所有、個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屬於國家所有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檔案,其所有者向社會公布時,應當遵守國家有關保密的規定,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和其他公民的利益。
第二十五條 各級國家檔案館對寄存檔案的公布和利用,應當徵得檔案所有者的同意。
第二十六條 利用、公布檔案,不得違反國家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規定。 第二十七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將公務活動中形成的應當歸檔的文件、資料據為己有,拒絕交檔案機構、檔案工作人員歸檔的;
(二)拒不按照國家規定向國家檔案館移交檔案的;
(三)違反國家規定擅自擴大或者縮小檔案接收范圍的;
(四)不按照國家規定開放檔案的;
(五)明知所保存的檔案面臨危險而不採取措施,造成檔案損失的;
(六)檔案工作人員、對檔案工作負有領導責任的人員玩忽職守,造成檔案損失的。
第二十八條 《檔案法》第二十四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罰款數額,根據有關檔案的價值和數量,對單位為1萬元以上10 萬元以下,對個人為 500 元以上5000元以下。
第二十九條 違反《檔案法》和本辦法,造成檔案損失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有關主管部門根據損失檔案的價值,責令賠償損失。 第三十條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檔案工作,根據《檔案法》和本辦法確定的原則管理。
第三十一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9. 檔案法規的當代檔案法規

當代檔案法規,主要有兩種類型:①以法國1979年1月頒布的《法蘭西共和國檔案法》 為代回表的資產階級性質答的檔案法。它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解決公共檔案和私人檔案的管理、保護和開放、利用等問題的一個全面的檔案法規,其中特別注重了私人檔案及其佔有者不可侵犯的權利,同時根據現代文件的特點充實了檔案的概念,擴大了公共檔案的范圍。②以蘇聯1980年 4月頒布的《蘇聯國家檔案全宗條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檔案法規。它繼承了1918年法令關於集中統一管理檔案的基本原則,強調了國家檔案全宗是全體人民的共同財富,可以用於政治、經濟、科學和社會主義文化目的,用於保障公民的權利和合法利益;還規定了國家檔案機關系統和國家檔案館網的組成以及它們的職責,規定了國家檔案全宗的成分及其管理、利用的原則與方法等。

10. 檔案研究法的介紹

檔案研究法:是指對現存的檔案材料的內容進行調查分析,檔案材料包括報紙的報道、政策或團體的記錄、書籍、雜志、個人信件、講演稿等。

熱點內容
民事問題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17 19:00:18 瀏覽:395
刑事訴訟法第九十z七條 發布:2025-05-17 19:00:12 瀏覽:394
招搖撞騙罪刑法 發布:2025-05-17 18:39:32 瀏覽:890
道德經軟弱 發布:2025-05-17 18:34:23 瀏覽:811
民事訴訟法第172條 發布:2025-05-17 18:31:16 瀏覽:305
道德以上 發布:2025-05-17 18:25:28 瀏覽:227
法學畢業論文大綱 發布:2025-05-17 18:24:49 瀏覽:602
會計法律知識點 發布:2025-05-17 18:21:46 瀏覽:544
岳訕山律師 發布:2025-05-17 18:11:46 瀏覽:772
當事人與法院 發布:2025-05-17 18:11:44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