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如何落實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

如何落實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4-02 09:19:09

1. 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出台一年多來,在貫徹落實中存在哪些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來源只有兩個:
一是在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的領導講話;
二是在省委班子民主生活會上的對照檢查。
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一級組織和任何一名領導幹部願意承認存在有貫徹落實中央條例不力的問題。

2. 如何深入學習貫徹修訂後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

多點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

3. 論如何做好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

黨政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是領導班子建設的關鍵環節,是全面加強領導班子政治、思想、作風等各方面建設的組織基礎。建設高素質的黨政領導幹部隊伍,必須嚴格遵循《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所規定的基本原則、基本條件和基本程序,做好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確保把人選拔好。 一要把握選拔任用的基本原則。一要堅持黨管幹部原則。要保證黨對幹部人事工作的領導權和對重要幹部的管理權。要堅持幹部工作路線方針政策由黨制定。各級各類幹部的管理、任免決定或推薦提名必須由各級黨委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負責。選拔任用幹部必須經過黨委集體討論,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作出決定。要正確處理黨委推薦幹部與國家權力機關的依法選舉和決定任免幹部的關系。二要堅持任人唯賢、德才兼備原則。要大力選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的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優秀幹部。要堅持德才統一的觀點;要把握幹部德才的真實狀況,堅持搞五湖四海,不搞親親疏疏。三要堅持群眾公認、注重實績原則。要在幹部工作中充分相信和依靠群眾,擴大幹部工作中的民主,讓更多群眾參與對幹部的推薦、考察等工作,選拔任用那些得到多數群眾擁護和贊成的幹部。四要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要把握好公開、平等、競爭、擇優之間的內在關系,進一步完善和探索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的程序、規則和辦法,改進和完善傳統的委任制、選任制等幹部選拔方式。五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要繼續堅持和不斷探索擴大民主的有效形式,要堅持和完善黨委討論決定幹部任免的有關制度,正確處理好民主和集中的關系。六要堅持依法辦事原則。要嚴格依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原則、程序辦事,不斷提高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化水平,正確處理堅持黨管幹部和遵守法律法規的關系。 二要把握選拔任用的基本條件。必須堅持《幹部選拔任用條例》的六項基本條件,按照《幹部選拔任用條例》規定的七個方面的資格要求,確定擔任黨政領導幹部的任職資格。對特別優秀的年輕幹部或工作特殊需要的幹部,按照《幹部任用條例》可以破格提拔,但對於破格提拔的幹部要嚴格考察,嚴格把關。 三要堅持幹部選拔任用的基本程序。一要堅持民主推薦。根據配備領導班子和選拔任用幹部的需要,按照規定的條件、范圍、程序和要求,組織有關方面人員推薦領導幹部人選,按規定確定參加民主推薦的人員范圍。二要堅持民主推薦的方式和程序。堅持會議投票推薦和個別談話推薦同時採用,做到相互補充,相互印證,綜合分析。要按照召開推薦會議、填寫推薦票,進行個別談話、對推薦票進行統計、向上級黨委匯報推薦情況等程序做好程序性工作。三要正確運用推薦結果。在正常情況下,對民主推薦得票數較高的,一般應列為考察對象。要對民主推薦的結果進行科學分析,既尊重民主推薦的結果,又不能簡單地以票取人,要注意聽取各方面意見,對幹部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四要認真做好考察工作。要確定考察對象,完善考察內容,嚴格考察程序,改進考察方法,認真做好考察材料的撰寫。五要做好醞釀、討論決定和任職工作。要確定醞釀的內容和實施主體,明確醞釀范圍,嚴守醞釀紀律。要按照《幹部任用條例》和有關規定,集體討論作出任免決定。要做好任前公示、任前談話工作,規范幹部任職時間,對提拔的黨政領導幹部任職試用制。(王志方)

4. 如何貫徹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有關事項報告辦法

選拔任用黨政領導幹部,必須堅持下列原則:
(一)黨管幹部原則;
(二)任人唯賢、德才兼備原則;
(三)群眾公認、注重實績原則;
(四)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
(五)民主集中制原則;
(六)依法辦事原則。

黨政領導幹部還應具備下列基本條件:
(一)具有履行職責所需要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水平,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堅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經得起各種風浪的考驗。
(二)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信念,堅決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中艱苦創業,做出實績。
(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認真調查研究,能夠把黨的方針、政策同本部門的實際相結合,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不搞形式主義。
(四)有政治責任感,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有勝任相應領導工作的組織能力、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
(五)正確行使師生員工賦予的權力,依法辦事,清正廉潔,勤政為民,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艱苦樸素,全心全意為廣大師生服務,自覺接受黨和群眾的批評和監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反對官僚主義,反對任何濫用職權、謀求私利的不正之風。
(六)有民主作風,有全局觀念,善於集中正確意見,善於團結同志,包括團結同自己有不同意見的同志一道工作。
(七)黨員幹部還應當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堅持和維護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條件。

5. 如何認真學習貫徹《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

先背下來,然後一切聽領導安排。

6. 如何落實幹部選拔任用中一把手責任

一、以「民主性」提升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過程公信度
領導幹部是一級地方和單位組織的掌權者,無論是基於「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憲法原則,還是反映發展人民民主和黨內民主的要求,民主都是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核心法則。民主也是影響和決定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公信度的核心要素,領導幹部選拔過程充分體現民主,任用結果充分反映民意,可以認為是獲得公信度的必要條件。近些年來,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在擴大民主方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進展。民主的范圍進一步拓展,群眾參與面擴大,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由少數人在少數候選人中選拔幹部」的情況;民主內容的進一步擴大,幹部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等「四權」予以明確;民主的效能進一步增強,相關群眾意見在領導幹部選拔任用過程中得到應有的重視。
然而,領導幹部選拔任用過程中還存在民主「虛位」的問題。一是某些民主程序及規則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例如,產生考察人選的民主推薦是《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所規定的起始環節,但在許多地方及單位的實際上操作中,事實上存在一個不成文的慣例或潛規則,即民主推薦之前便由個別或少數領導內定人選,民主推薦這一至關重要的環節形如虛設;又如,有些地方的領導幹部選任過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一把手」專權或獨裁現象,「一把手」意志壓抑甚至取代了民主,民主推薦、考察、醞釀、討論決定等程序流於形式。二是幹部群眾的「四權」尚未落實到實處。群眾在民主推薦、民意測驗、民主評議等環節只參與過程而不知結果。早在2000年頒布的《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所提出的「探索將民主推薦、民意測驗、民主評議的結果適時適度公開」的做法,至今仍在「探索」之中;選拔過程中考察階段的個別談話、徵求意見的參與人員,局限於同級或下級領導幹部范圍,一般群眾的參與權受到限制;而且,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仍具有傳統的封閉性、神秘性特徵,公開的范圍不廣、內容不多,初始提名、醞釀和決策等關鍵環節基本上是封閉操作,一般群眾由於缺乏信息而難以行使監督權。三是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制度本身,在涉及相關群眾和參與人員民主權利的問題上,還缺少具體的細化規定,導致某些環節的實際操作出現偏離民主的做法。
提高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過程公信度需要從多方面強化民主性建設。
首先是在選拔任用各環節擴大民主。選拔任用全過程涉及初始提名、民主推薦、考察、醞釀、討論決定等環節,這些環節都有一個如何擴大民主的制度完善問題,也都有一個如何落實參與者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的問題。其中,擴大初始提名的民主至關重要。因為,如果「初始提名這一環節達不到規范、民主的要求,即使在其他幹部選拔任用程序上執行再嚴格,在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方面還是有缺陷的」。[1]事實上,「近年來查處的用人腐敗案件,很多涉及這一環節」。在這一環節需要明確提名主體、規范提名形式及程序、合理界定提名責任,並著重加強該環節的民主和監督,使隱性權力顯性化、顯性權力規范化,以預防出現「一把手」或少數人說了算的情況。
其次是強化選人用人的問責制度。問責是民主應有之義。中央於2010年頒布《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及其它3個相關法規文件,標志選人用人的問責有了法制基礎,這套問責制度應該在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實際工作中予以嚴格執行。由於《責任追究辦法》主要適用於對選拔任用過程中違反程序和規定的違規違紀行為進行責任追究,而對領導幹部任用之後(包括「出事」之後)反映出的用人失誤問題缺少問責規定,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補充研究和制定針對後一種情況的責任追究辦法,形成選拔任用「事中」、「事後」配套的完備的問責制度,使之產生令人敬畏的威懾力,從動機上抑制和從結果上避免選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風。
再次是重視程序和規則的細節設計。選拔任用各環節的細節往往會直接影響成效。例如,在民主推薦和考察環節,所安排的「劃票」場所是否隱秘,個別談話的內容是否保密,所給定的思考時間是否寬裕,諸如此類的細節,見微知著地反映出民主程序只是一種形式還是具有真實意義,同時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推薦、考察結果的真實性。
此外,加強選人用人者思想認識上的民主意識。選拔任用領導幹部屬於行使公共權力的政治行為,相關群眾有權利以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參與其中。黨管幹部並不意味著一級黨組織及其領導人可以代替或代表群眾決定領導幹部,而是指按照制度規定以及民主參與方式選拔任用領導幹部。既然是公權行為、制度行為和民主參與行為,選人用人者就不能以個人意願凌駕於公共利益、群眾意願之上。
二、以「公正性」提升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結果公信度
羅爾斯在《正義論》一書中曾提出著名論斷——「正如真理是思想的首要價值一樣,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公平正義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首要價值。作為國家政治體制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領導幹部尤其是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制度的公正性無疑具有重要價值意義。選拔任用的公正性包括程序公正與結果公正兩個分析性概念,程序公正是指選拔過程的政策、程序、規則等規定的公正性,結果公正指的是最終任用結果的正當性。對於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公信度來說,公信度直接取決於結果公正性,而結果公正性很大程度上又依賴程序公正性——盡管程序公正並不完全保證結果公正,而且,由於存在認知上的「公正過程效應」,參與者即使面對不如願的結果,如果認為程序是公正的,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不如願的結果。因此可以說,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制度公正尤其是程序公正是提高其公信度的重要條件。
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選拔任用各環節一系列有關程序公正的原則、程序、方法及規則。這些以黨內法規文件形式確定的程序、方法及規則,對於促進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公正性和提高公信度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制度保障。同時,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公正問題。
其一是選拔任用某些條件的不公平問題。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條件及資格,一般包括政治要求、能力要求、任職年限、文化程度、身體狀況以及年齡等,其中年齡條件存在一些質疑。對於年齡條件,從機會平等角度來看似乎有失公平,從優化領導班子年齡結構和有利於優秀年輕幹部脫穎而出來說又有其合理性。存在的不公正問題主要在於:許多地方和單位硬性規定青年幹部的指標,而且為了標「青」立異,追求年輕化攀比,刻意物色80後領導幹部,個別地方甚至提拔出90後處級幹部。這一問題在網路輿論中引起了強烈的公眾批評,直接給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公信度帶來了負面影響。
其二是考察評價的有失公正問題。對民主推薦及黨委研究後確定的考察對象進行考察是選拔任用的一個主要環節,考察方法包括個別談話、徵求意見、民主測評、查閱資料、專項調查等,要求依據幹部選拔任用條件和不同領導職務的職責要求,全面考察考察對象德、能、勤、績、廉,注重考察工作實績。由於考察評價被考察對象缺乏具體標准,個別談話和徵求意見的范圍局限於相關領導幹部,考察工作涉及面廣、難度大、工作量大,大量的工作又要求組織部門派出的二到三位考察人員在短短的幾天內完成,這就客觀上難以保證考察所獲信息情況的全面性、深入度和准確性,進而有可能產生考察結論的公正性問題。
其三是民主測評的真實性問題。民主測評是領導幹部選拔任用中的一項重要的民主性制度安排,也是相關群眾在考察環節行使參與權的主要途徑。任何一項好的制度,如果制度設計不夠精細,並不會自然而然地達到理想效果,民主測評同樣如此。民主測評是人對人的評價,而當一個人對他人進行評價時,主觀上或多或少地會有個人價值偏好、關系親疏、利害關系等非公正因素參雜其中,客觀上還會受諸如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暈輪效益、投射效應、從眾效應、刻板效應、情感效應、暗示效應等自身心理效應的影響。在這些主客觀因素影響下,如果再加上對被評價者的情況不了解或不太了解,民主測評的結果就有可能失真,由此一定程度上導致評價和考察的不公正。
研究和解決領導幹部選拔任用中的公正性問題可以有兩種思路:
一種是制度建設思路,通過貫徹「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以此優化和強化選拔任用制度的機制,解決程序公正性問題。「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八字方針」,可以說是當今人事行政和人力資源管理的普遍法則,既是國外先進國家公務員制度的一般規則,也是我國《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所確立一條基本原則。優化和強化選拔任用制度機制,要求把「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各有側重地貫穿、滲透於選拔任用各個環節的程序及規則之中。選拔任用條件及資格的規定上注重平等原則,盡可能避免以年齡為硬條件,對於非常規破格提拔青年幹部應制定更高的德才標准,力求選人用人條件的公平性。在民主推薦、民主測評、考察等環節充分體現公開原則,有關選拔任用程序、規則、選人用人標准以及被選人選、考察對象的信息,盡可能完整地預先公布於眾,切實做到程序公開透明、過程公開透明、結果公開透明,讓選人用人權在陽光下運行,使群眾實現知情權的同時更好地行使參與權、監督權和選擇權。在提名、民主推薦、考察階段,進一步擴大競爭性選拔的范圍,擴大差額幅度,加大競爭性選拔力度,探索多樣化競爭性選拔方式,積極發揮競爭在領導幹部選拔中的效用,並使群眾在參與競爭性「擇優」的選擇過程中產生參與效力感(這種參與效力感能提高選拔任用的公信度)。
另一種思路是研究和解決選拔任用中由於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信息公正問題。經濟、政治、社會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常常會導致選擇或決策行為失誤,甚至出現事與願違的「逆向選擇」。 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過程中,黨委及其組織人事部門的選人者掌握選任過程的絕大多數信息,參與群眾了解的信息量既少且滯後,候選人對自身的情況掌握上具有充分的信息優勢,選人者、群眾、候選人對選拔任用過程發生的各種信息的知情范圍和程度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4]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過程中存在多種信息不對稱情況。在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環節,群眾可能對選拔任用條件及任職要求不了解、對候選人的德能勤績廉等表現太不知情,而組織部門對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結果的信度和效度也難以評定;在考察環節,徵求意見談話中獲得的某些信息的真實性難以辨識,考察人員對被考察對象情況掌握得不完整、不深入、不準確等。這些問題需要通過運用相關理論進行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並形成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此類問題的技術方法。例如,事先向參與推薦、測評人員提供充分的信息,對參與推薦、測評者進行必要的評價行為能力培訓,安排推薦、測評者在隱秘的環境條件下和充裕的時間條件下進行推薦、劃勾,由此從細節設計上保障民主推薦和民主測評達到真實性最大化、偏差度最小化。
三、以「科學性」保障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制度公信度
科學性是一個廣泛使用、卻又難以准確定義的概念,其一般內涵是指在認識事物聯系與發展的規律性基礎上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選拔任用的科學性是指按照人才評價、識別、選拔的一般規則和客觀要求來選任領導人才。筆者認為,選拔任用的科學性包含規范性、制度化、先進性三個要素,規范性是指選拔任用的標准、程序及規則的確定性,制度化是指選拔任用的各種規范形成結構化規制並依制行事,先進性要求選拔任用的規范性制度具有優越性並與時俱進。
幹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歷程中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科學性不斷提高。尤其是近10多年來,中共中央先後出台了包括《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在內的20多項黨內法規文件,對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諸多環節以及問責等作出了規范性規定,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制度體系。與此同時,許多地方在選拔任用的實踐探索中——無論是競爭性選拔任用還是常規性選拔任用,都對某些傳統方法進行了改革與創新,相對先進的人才測評和選拔的技術手段得到比較廣泛的應用,制度的先進性特徵有所顯現。
盡管如此,由於制度本身仍處在破舊立新的變遷過程中,現行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的科學性還存不少不足之處。
一是規范性不夠細化、嚴密和周全。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影響選人用人公信度的7項要素(被任用幹部形象、幹部標准及政策、制度、實際做法、政黨制度、執政黨形象、幹部群體形象)中,選拔任用的「實際做法」要素居於首位。[5]雖然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各個基本環節都有了黨內專項法規或專門條款,但某些環節的規范過於原則和籠統,缺乏可操作的細化規定,缺少實施細則,某些流程或事項的操作甚至缺少必要的規定,如選拔任用標准、提名的程序及規則等,這就使得實際做法中出現一些「暗箱操作」的空間。
二是制度本身缺少配套的保障措施和約束機制。某些單項制度及其規定的有效實施,需要相關的保障性配套措施以及剛性的約束性規定,保障性配套措施缺位會使制度實施中出現彈性空間,同時也會降低制度實施的成效,而剛性約束機制的缺乏可能使制度實施中的彈性空間偏離預期方向。尤其是在責任追究問題上,如何區分集體責任和個人責任,責任主體應承擔怎樣的責任,不履行責任者將受到什麼樣的處罰等,都還沒有明確、具體的相關規定,這勢必會使問責制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制度與時俱進的先進性特徵不明顯。科學的制度應該具有時代先進性特徵。一直以來,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制度的改革,關注的是制度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強調順應國情,注重解決存在的問題,這無疑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這一思維定勢和改革路徑依賴,往往忽視了對制度改革與創新的時代特徵審視,遮掩了制度改革與創新的國際視野,使得制度在革舊鼎新中反映時代特徵的先進性相對不足。
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制度的科學性建設應該著重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系統、深入研究選拔任用的規律及理論。筆者在查閱有關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文獻中發現,發表在期刊上的相關論文並不多,而且數量不多的相關論文中,絕大部分發表於非核心期刊,主要由在校研究生和組織部門實際工作者所撰寫,由學者撰寫的有理論分量論文少之又少。這一情況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以往的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主要依靠的是來自於實踐探索及經驗的「實踐理性」。筆者認為,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與其它體制改革一樣,除了來自於實踐探索及其經驗的「實踐理性」之外,還需要來自於理論研究及其成果的「理論理性」,有必要深入研究改革的時代特徵及發展趨勢、選人用人一般規律等普適性論題,同時藉助於參與民主理論、程序公正理論、競爭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標准理論、人才測評理論、人事心理學理論等多學科的相關理論工具,進一步優化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制度設計。
二是適當借鑒外部選人用人的優勝之處。無論是國內外的企業界,還是先進國家的公共部門尤其是高級公務員系統,在選人用人方面都會有一些優勝之處,而優勝之處往往反映了當今時代特徵、規律和發展趨勢,也是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在選人用人實踐中的有效應用。結合我國的政治國情和黨政組織特點,適當借鑒他國和企業界的優勝做法,有利於提高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制度的先進性。
三是進一步加強選拔任用的規范性制度建設。如前所述,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規范性制度,但這套制度體系內部的相互銜接、配套還有待於完備,有些制度規定還需要細化,制度及規定的執行中還存在偏離規范的問題,保障制度有效實施的約束機制還有待於完善和強化。因此,後續的領導幹部選拔任用深化改革,仍然需要從科學性視角進一步加強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

7. 2014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存在哪些不足,困難

請參考:
《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對於加強監督檢查,整治和嚴厲查處跑官要官、拉票賄選等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有重要作用。[4-5]
修訂後的《幹部任用條例》,體現了中央對幹部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吸收了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經驗新成果,根據新形勢新任務對幹部選拔任用制度進行了改進完善,是做好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選人用人不正之風的有力武器。
《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頒布實施,對於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精神,把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好乾部標准落實到幹部選拔任用工作中去,建立健全科學的幹部選拔任用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解決幹部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建設高素質的黨政領導幹部隊伍,保證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全面貫徹執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熱點內容
民法典修改之處 發布:2025-05-16 00:17:53 瀏覽:744
行政道德缺失 發布:2025-05-16 00:12:45 瀏覽:692
幼兒園教師規章制度入園 發布:2025-05-16 00:11:55 瀏覽:382
共同出資購房公證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6 00:09:06 瀏覽:158
黨員講道德有品行 發布:2025-05-16 00:08:57 瀏覽:954
汽車銷售公司涉及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16 00:07:26 瀏覽:672
司法凍結會通知本人嗎 發布:2025-05-16 00:02:42 瀏覽:756
刑事訴訟法起訴的題 發布:2025-05-16 00:02:39 瀏覽:755
2016年勞動法辭退員工規定 發布:2025-05-15 23:55:07 瀏覽:191
承諾書簽字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5 23:54:58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