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條例
A.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辦法的規定
圖書信息書 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配套規定
作者:法律出版社法規中心編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0-1
ISBN: 9787503699146
開本: 16開
定價: 16.00元
內容簡介本叢書以現行有效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為綱,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法律問題。收錄與其相關的配套規定,並在此基礎上予以精要解答。以便於廣大讀者及時解決常見法律問題。
條文解讀以主體法條文為核心,撰寫法律術語、條文註解、實用問答和配套索引,介紹相關的法律概念,對法律條文及其配套規定予以注釋和解析。
配套規定根據配套索引所列關聯法規,本叢書廣泛收錄行政法規、司法解釋、部門規章等規范性法律文件,對於新近修改的法律附錄新舊條文對照表。
法律文書根據法律條文及其配套規定,本叢書還收錄、編寫相關法律文書的示範文本或者參考樣本,供廣大讀者予以參考,以便充分主張合法權益。
流程圖表根據法律條文及其配套規定,本叢書還按照法律實務操作的具體要求,製作流程圖表,方便廣大讀者依法行使相關權利,履行相關義務。
圖書目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適用提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
第二條農村土地的界定
第三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和承包方
第四條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
第五條成員承包權
第六條土地承包經營權男女平等
第七條公開、公平、公正原則
第八條土地資源的保護
第九條 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
第十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保護
第十一條土地承包行政管理部門
第二章家庭承包
第一節發包方和承包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十二條發包方的確定
第十三條發包方的權利
第十四條發包方的義務
第十五條家庭承包的承包主體
第十六條承包方的權利
第十七條承包方的義務
第二節承包的原則和程序
第十八條土地承包的原則
第十九條土地承包的程序
第三節承包期限和承包合同
第二十條土地承包期限
第二十一條土地承包合同的形式與內容
第二十二條承包合同的生效和承包經營權的取得
第二十三條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證書頒發、登記、確認及證書費用
第二十四條承包合同的穩定性
第二十五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非法干涉農村土地承包或者變更、解除承包合同
第四節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
第二十六條承包地能否收回
第二十七條承包地能否調整
第二十八條用於調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給新增人口的土地
第二十九條 自願交回承包土地的處理
第三十條結婚、離婚或喪偶婦女承包經營權的保護
第三十一條土地承包經營權能否繼承
第五節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
第三十二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
第三十三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原則
第三十四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
……
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
第四章爭議的解決和法律責任
第五章附則
配套規定
B. 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的相關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2001年5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的通知》(廳字[2001]9號,簡稱《通知》),第一次比較完整、系統地闡述了政府對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保障的具體政策措施。《通知》的主要精神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強調男女平等原則。《通知》規定,農村婦女無論是否婚嫁都應與相同條件的男性村民享有同等的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剝奪其合法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權和其他有關經濟權益[13]。二是基本保障原則。《通知》規定,不管採取什麼方法,都要確保農村婦女有一份承包地。並且,婦女嫁入方所在村要優先解決出嫁女的土地承包問題;出嫁女的娘家村,在其未在婆家村獲得承包地之前,不能收回出嫁女的承包地。三是不得歧視離異婦女的原則。規定,婦女離婚或喪偶後仍在原居住地生活的,原居住地應保證其有一份承包地。離婚或喪偶後不在原居住地生活、其新居住地還沒有為其解決承包土地的原居住地所在村應保留其土地承包權。四是司法救濟原則,要求法院對於侵害婦女土地承包權並由此剝奪其土地收益權的案件應依法受理並及時處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法研(2001)116號《關於村民因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償費問題與村民委員會發生糾紛人民法院應否受理問題的答復》的批示,法院應以民事訴訟加以受理[14]。政府積極作為的原則。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婦女聯合會主動擔負起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的職責。
各地區也按照各項法律要求,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了地方性政策。如1994年9月9日開始施行的《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第22條規定,在婚姻、家庭共有財產關系中,任何人不得以性別、經濟收入等理由限制、剝奪婦女的合法權益。第23條規定,在承包土地、批准宅基地、分配農轉非指標以及承包經營項目等方面,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利。第24條規定,結婚、離婚後的農村婦女及其子女與戶口所在地村民享有同等待遇
C.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法規
土地承包經營權就是公民集體對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權利內容由合同約定。分為主體和客體兩種。該項權利的權利主體為公民或集體;權利客體為集體所有土地或國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單位或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辦法》
第七條實行家庭承包的,按下列程序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一)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後,發包方應在30個工作日內,將土地承包方案、承包方及承包土地的詳細情況、土地承包合同等材料一式兩份報鄉(鎮)人民政府農村經營管理部門。
(二)鄉(鎮)人民政府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對發包方報送的材料予以初審。材料符合規定的,及時登記造冊,由鄉(鎮)人民政府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提出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書面申請;材料不符合規定的,應在15個工作日內補正。
(三)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鄉(鎮)人民政府報送的申請材料予以審核。申請材料符合規定的,編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登記簿,報同級人民政府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申請材料不符合規定的,書面通知鄉(鎮)人民政府補正。
D.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規范(標准)
農業部於2014年2月19日正式發布,2014年3月1日頒布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資料庫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調查規程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要素編碼規則等規範文件。
首部針對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全國性指導文件日前正式印發。《經濟參考報》記者2015年1月20日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這份名為《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文件,對現階段能進場的農村產權交易品種作出明確規定: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集體林地經營權為主,且不涉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體土地承包權。
專家對最新政策的理解
2015年7月30日出台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為在農村改革試驗區開展農戶承包地有償退出試點劃定了明確范圍。承包地退出涉及社會、經濟、法律等一系列問題,我國尚不具備大規模推動農戶有償退出承包地的主客觀條件,必須在農村改革試驗區范圍內審慎穩妥開展。目前,我國有58個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著19項改革任務,自願退出土地承包權只是少數試驗區的任務。
對大多數農民來說,土地是安身立命之本,是生存的基本依靠。他們對轉讓土地經營權有顧慮,更不願意放棄承包權。對身處經濟發達地區、務農已經兼業化的部分農民來說,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雖然已經淡化,但若要放棄承包地還有很多顧忌;他們願意流轉土地,但不願退出承包權。只有在徹底脫離農村、完全融入城市的情況下,部分農戶才會願意流轉經營權,也願意有償放棄承包權,而這需要一個過程。
退出承包權,是農民基於經濟利益和生活方式的自主選擇。在試點地區,退地的經濟補償如何形成、退出的承包地如何有效利用等各個環節的諸多細節目前仍在探索解決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經過實踐才能找到解決方法和路徑。
當然,退地群眾的生活如何保障是試點關注的要點。在過去的城鄉二元體制下,廣大農村的物質基礎條件、公共服務水平和就業創業機會都不如城市,耕地對於農民意義特殊。如果退出承包地後,解決不好農民的出路問題,使他們不能完全融入城市,就容易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盡管有些地區經濟發達,農民退地補償相對較高,短期內也不用擔心生計問題,但長期來看就會有隱患。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46%的失地農民失地後生活水平下降,部分甚至「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保障無份、創業無錢」。因此,保障重點是讓農民進退有路。
總之,對承包地有償退出試點,除了堅持自願有償的原則之外,退地的主體應當是那些已經在城鎮穩定落戶、有了住房和穩定收入,完全納入城鎮社保體系,喪失了農村集體經濟成員資格的農戶,相關部門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目前,因經濟利益和生活方式選擇而不願放棄承包地的農戶將長期大量存在,相關改革試點不可貪多求快。
E. 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的第三章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
第二十一條 承包方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承包方依法使用承包地、自主組織生產經營、處置產品和取得承包收益的權利。
村規民約中侵犯村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的規定無效。
第二十二條 承包地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
在承包地內種植林木等給相鄰方造成經濟損失的,應依法予以補償。
第二十三條 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承包期內,承包方家庭成員中有外出務工、升學、服兵役或者服刑、死亡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承包地。
承包期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婦女離婚或者喪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因結婚男方到女方家落戶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二十四條 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但因自然災害嚴重損毀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個別農戶人均承包耕地或者草地的面積不足本集體經濟組織人均承包耕地或者草地面積二分之一的,可以依法對該個別農戶的承包地進行調整,不得打亂重分。
第二十五條 下列土地應當用於調整承包地或者承包給新增人口:
(一)集體經濟組織依法預留的機動地;
(二)發包方依法收回的;
(三)承包方依法自願交回的;
(四)通過依法開墾、復墾等方式增加的。
前款所列土地應當每年公布一次。
第二十六條 前條所列土地在未用於調整承包地之前,可以採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發包,發包期不得超過三年。發包的收益應當用於本集體經濟組織的公益事業,其使用情況應當每年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布一次,並接受監督。
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或佔用,承包戶放棄經濟補償,要求繼續承包土地的,可以在前條所列土地中調整解決。
第二十七條 對承包地進行調整,應當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需要調整承包地的農戶向發包方提出書面申請;
(二)發包方提出調整方案,並依法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的同意;
(三)發包方將討論通過的調整方案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林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四)發包方組織實施調整方案。
第二十八條 承包期內,外出農戶回鄉要求繼續耕作其承包地的,其承包地應予返還。拋荒承包地已由集體經濟組織委託他人耕作的,外出農戶在收回承包地時,應當給予代耕方適當的經濟補償。
第二十九條 徵收、徵用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辦理徵收、徵用手續,並依法對承包方予以補償安置。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擬訂的征地補償標准和安置方案,應當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對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有權要求舉行聽證。征地工作完成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徵收、徵用承包地的情況告知縣級人民政府農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門。
征地補償費用依法應當支付給被征地的承包方部分,應當直接發放給被征地的承包方,並予以公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拖欠。農業、國土資源、民政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對征地補償費用的支付、分配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征地後失去生活保障的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安排就業、組織勞務輸出、移民安置等辦法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並對被征地農民免費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供就業指導服務,為被征地農民創業提供優惠政策。
被征地農民轉為城市居民且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應當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符合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和城鎮基本醫療、失業保險條件的,應當納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和城鎮基本醫療、失業保險的范圍。
第三十一條 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佔用承包地的,應當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同意後,依法辦理有關批准手續,並對承包方依法給予補償。
因實施村鎮規劃需要調整農戶宅基地,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承包地的,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在本辦法第二十五條所列土地中調整解決,或者通過承包戶之間互換承包地的方式解決。
F. 有沒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相關規定和政策依據一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政策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其規定有:1.發包方享有依法發包集體所有土地權利;監督承包方依照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的權利;制止承包方損害承包地和農業資源行為的權利。2.承包方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流轉,自主經營和處置產品的權利;承包地被徵用、佔用的,有權依法獲得相應補償等。該法還規定,在土地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擅自收回、調整承包地等等。
G. 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條例
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條例,應該說的是《農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內容如下。
第四節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
第二十六條 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小城鎮落戶的,應當按照承包方的意願,保留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允許其依法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發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承包期內,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或者發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時,承包方對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有權獲得相應的補償。
第二十七條 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
承包期內,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對個別農戶之間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需要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承包合同中約定不得調整的,按照其約定。
第二十八條 下列土地應當用於調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給新增人口:
(一)集體經濟組織依法預留的機動地;
(二)通過依法開墾等方式增加的;
(三)承包方依法、自願交回的。
第二十九條 承包期內,承包方可以自願將承包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自願交回承包地的,應當提前半年以書面形式通知發包方。承包方在承包期內交回承包地的,在承包期內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
第三十條 承包期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婦女離婚或者喪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第三十一條 承包人應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
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繼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
H. 關於農村土地使用權的規定
農村土地使用權是指農民集體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農村回土地使用權可分為農答用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三種。農用地使用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和個人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是指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鄉(鎮)企業和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用地的使用權。
改革開放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逐漸確立起來。由此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地使用權主要歸農戶經營使用的制度。
由於土地利用對社會經濟有很強影響,因而土地使用權受到一定限制。比如土地要按照規定用途使用(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利用要符合規劃(規劃制度)、土地利用要遵循可持續原則(開發利用中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
I. 如何保護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權
1、要根據實踐發展要求,豐富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的有效實現形式,促進農村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發展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和支持廣大小農戶走同現代農業相結合的發展之路,使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始終充滿活力,不斷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創造有利條件。
2、開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要舉措。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鞏固並用好確權成果,不斷完善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制度體系。
(9)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
1、穩預期。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並保持長久不變,有利於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維護農民土地權益。
2、利長遠。處理好法治與農村發展的關系。農村要實現更好發展,必須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我們要著眼於農村長遠發展貫徹落實好修正案。
J. 《農村土地承包法》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做了哪些基本規定
土地承包法中對承包經營權最基本的規定有三個方面。
第一,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只有兩種情形可以收回,第一種是承包期內,承包方可以自願將承包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自願交回承包地的,應當提前半年以書面形式通知發包方。 第二種是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發包方。
第三,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
第三,承包期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