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通婚法規
⑴ 少數名族和漢族的婚姻法有什麼不同
沒有的,我們中國大陸並沒有對因為民族不同而對法定婚齡做變通規定,統一適用版婚姻法的權規定:男22周歲,女20周歲。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六條 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⑵ 少數民族和,漢族通婚的法定結婚年齡
法定結婚年齡抄 《婚姻法》第6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為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現行《婚姻法》規定,民族自治區可以根據本民族實際情況,對法定婚齡作變通規定。 婚姻法規定的婚齡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法律也允許對婚齡作出例外規定。比如考慮我國多民族的特點,婚姻法第五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目前,我國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機關對婚姻法中的法定婚齡作了變通規定。比如新疆、內蒙古、西藏等自治區和一些自治州、自治縣,均以男二十周歲,女十八周歲作為本地區的最低婚齡。但這些變通規定僅適用於少數民族,不適用生活在該地區的漢族。 中國香港法定結婚年齡是16歲。 台灣法定結婚年齡為20歲。父母同意下男18歲,女16歲。
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劉輝律師為您解答,望採納,謝謝!
⑶ 56個少數民族的婚姻法規定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聚集區形成了自治區、自治版州、自治縣等。民族自治地權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
法律依據:
《婚姻法》第五十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變通規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區制定的變通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⑷ 有沒有少數民族規定禁止與漢人通婚的
中國法律沒有規定禁止哪個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回族人民因為信仰不同,民族習慣只為和信仰穆斯林的人結婚,這也只是回民傳統習慣,並不是法律規定,
⑸ 哪些民族不能與別的民族通婚
現在中央的民族政策里沒有不準通婚這一條,相反,歷朝歷代只要是開明的執政者基本上都是鼓勵民族大融合的,而通婚就是很重要的一樣手段!
⑹ 中國婚姻法上曾經規定過少數民族女方不能嫁給漢族嗎~~
婚姻法規定婚姻自由原則,但是不能違背法律中的禁止性規定,比如重婚、直系版血親、三代權以內旁系血親、結婚年齡、禁止性疾病等。民族屬性不是禁止性規定,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婚姻要遵從社會習慣性、民族習慣性,政府對有禁忌的民族通婚採用不鼓勵、不禁止、不強制的態度。這個在高院的司法解釋中有規定的。
⑺ 我國哪些少數民族只允許本民族內部通婚
回民和漢民可以通婚 前題是:你要信教,你要詳細伊斯蘭教,之後,你要成為穆斯林,並遵守穆斯林的習俗。 伊斯蘭教有一條教義,大意是穆斯林(信伊斯蘭教的人,伊斯蘭信徒)只能與穆斯林相愛結婚。反過來講,就是穆斯林絕對不能和非穆斯林(卡菲勒)相愛結婚的。而且,在伊斯蘭教信仰中,穆斯林是信教的,是高貴的,聖潔的,而卡菲勒,是不信教的,是有待教化的,有點共產黨員和普通群眾的關系,呵呵。在《古蘭經》中有大量的抬高穆斯林,貶低卡菲勒的教義,穆斯林要是放棄伊斯蘭教信仰,那是萬萬不可的。即使在中國,你不信了,也不能明說,則會被群欺而攻之。 在這種宗教背景下,形成了回族(穆斯林)不跟漢族(確切的說是所有不信教的人,只是中國當然漢人多了)結婚的歷史傳統。 置身於漢族人的汪洋大海,完全不跟漢族人通婚,是不可能的。歷史上,朱元璋明朝為了同化色目人(現代回族的前身),禁止其內部通婚,要求其須與漢人通婚。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穆斯林形成了一種片面通婚傳統,一是盡量避免與非穆斯林結婚,二是與非穆斯林結婚必須使對方入教信教。三是回男大量迎娶漢女隨回籍,回女絕少嫁漢男,娶回女之漢男又必須是倒插門入回教。這里不排除例外情況,而且現代社會,尤其中國目前社會環境,例外情況也時有發生。但歷史發展到現在,主流還是如此。 這里,大家可以看出,這中間環環相扣,邏輯嚴謹。主要因為兩條教義,一是只能穆斯林之間嫁娶,二是穆斯林不能放棄信教。漢族人一直引以為傲的同化能力,在這里遭到了滑鐵盧,這兩條教義,像一塊磁石,不斷地吸納,影響不但擴大,而自身卻無發散損失。按照這種理論和現實發展,即使你目前身邊沒有接觸回族穆斯林的可能性(回族分布很廣,但還是有許多地區的人沒有生活接觸),但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身邊可是多了回族穆斯林的身影,你的生活禁忌也開始多了起來,不能吃豬肉,甚至不能談豬,談豬有人色變,或許那個人就是你的姑姑姑丈。 回漢混居地區的青年,普遍發生的愛情悲劇,那就如同《穆斯林的葬禮》中的例子,回族女孩愛上了漢族男青年,或者漢族女孩愛上了回族男孩,或者倒過來。總會受到很多的阻礙和煎熬,結局也多大不好。如果各位到涉及回族的論壇社區轉轉,到網路搜一下「回族」「通婚」,你會看到多少與你同時代的愛情悲劇在上演! 由於上述的原因,再加上目前的民族政策,漢回通婚的,大多以漢族人妥協入回組建一個回族家庭而告終。他們的子女,也順理成章的成了一個回回,一個正宗的穆斯林。 不可否認,漢回通婚後的子女,對漢族擁有更多的感情,但他/她已經深深烙上了回族的烙印,回族宗教文化的影響力,遠遠強於漢族,而且這種在汪洋漢族中獨樹一幟的個性魅力,也讓一部分人引以為傲。 由此,悖論出現了,怪圈出現了。 一個個黃皮膚的回族人,流著漢人的血,信起了伊斯蘭教,祖宗不是炎黃了,向西方的波斯阿拉伯翹頭遙望,「我那遙遠的祖先,.... 」 幾十年過去了,新一輪的漢回通婚悲劇又開始上演了,我們中華民族,在慢慢的愛情悲劇中,被伊斯蘭教蠶食,終於,無須武力暴力,像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一樣,轉變成了一個伊斯蘭國家,而且不同的是,我們的祖先是波斯人,阿拉伯人。炎黃和漢族,已經進入了歷史故紙堆!
⑻ 中國少數名族奇特的婚姻制度
《中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共分三章,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為了讀者閱讀方便,在第一、第二章中,我按照各外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域情況,將其分為東北、內蒙古地區少數民族,中南、東南地區少數民族,西北地區少數民族,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四節加以介紹,這種劃分只是作者的個人觀點,不是官方的劃分,也並非完全科學的劃分。
第一章「中國少數民族特色婚俗研究」:鑒於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光輝燦爛的文化和習俗,尤其是在婚姻家庭習俗方面十分豐富,每一個民族都有各種各樣的婚姻習俗,而《中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的寫作篇幅又是有限的,所以,每一個民族我只是選擇其眾多婚姻習俗中的幾個相對典型的戀愛習俗、定親習俗、婚禮習俗等加以介紹,而不能全面地介紹每一個民族的所有婚姻家庭習俗。所謂的典型也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和看法,並不能完全代表該民族人民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中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歷史與變遷研究」:以介紹和論證各個少數民族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為主,兼而介紹了各個少數民族的生育制度和繼承製度。重點研究了各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制度的歷史,也簡單介紹了各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制度的變遷。在結婚制度中,主要研究各個民族的結婚條件、結婚程序;在家庭關系中,主要研究各個民族的家庭結構、父母子女關系、其他親屬關系;在離婚制度中,主要研究各個民族的離婚觀念、離婚條件、離婚程序、離婚的法律後果等等。也是由於《中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的寫作篇幅的原因,大部分只是作了簡要的介紹,不能十分深入地研究,不能不令人遺憾。
第三章「中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制度的現狀研究」: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根據作者和課題組成員在各個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收集的資料以及各民族大學生的調查問卷一媒體資料等進行寫作的,由於時間和經費的原因,作者並沒有對所有的少數民族地區都進行婚姻家庭現狀的田野調查,所以,這一部分的研究內容也不能做到是對每一個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的現狀的完全准確的研究。我主要介紹了各個少數民族結婚制度的現狀、夫妻關系的現狀、親子關系的現狀、離婚制度的現狀、生育制度的現狀、繼承製度的現狀。由於受各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制度歷史傳統的影響,以及各個民族自治地區依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相繼頒布實施了一些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法規的變通規定,從而使得各個少數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的現狀也各有特點,值得我們去研究。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作者簡介 雷明光,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北京市君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北京大學婦女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北京市律師協會婚姻家庭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台灣東吳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研究領域:知識產權法、婚姻家庭法、繼承法。參與編寫了《商法》、《婦女權益的法律保障》、《婚姻法釋義與實證研究》. 《新婚姻法解釋與適用》、《新婚姻法指南》、《中國婚姻法》等十餘部著作。在《新華文摘》、《法學雜志》、《河北法學》、《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貴州民族學院學報》、《中國婦女》等刊物上發表幾十篇論文。多次擔任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經濟與法》、第四套《法律講堂》、第七套《法律編輯部》、教育三台《法制播報》,以及北京電視台第三頻道《法制進行時》、《北京青年報》法律圓桌等欄目的主講人或案件評論專家。
⑼ 少數民族的婚姻法
為尊重少數民族的婚姻習俗,我國婚姻法歷來都許可民族自治地方根據本民族版的具權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婚姻法》第50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這是國家的民族政策在婚姻立法上的具體表現,也是在民族自治地方貫徹執行婚姻法的必要措施。1980年婚姻法公布後,各民族自治地方相繼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則,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了執行婚姻法的補充規定或變通條例。 我國的少數民族,特別是農村、牧區的少數民族,歷來多有早婚的習慣。解放後早婚的現象依然普遍。所以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執行婚姻法的變通規定多將降低法定婚齡作為主要內容,變通後男子結婚不得早於20周歲、女子結婚不得早於18周歲。
⑽ 少數民族之間或與漢族通婚,其後代的民族如何確定
按照我國《中國公民民族成份登記管理辦法》規定:不同民族的居民結婚所生子女,或收養其他民族的幼兒(經公證部門公證確認收養關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滿十八周歲以前由父母或養父母商定,滿十八周歲者由本人決定,年滿二十周歲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根據《中國公民民族成份登記管理辦法》規定:
第六條 公安部門在辦理新增人口戶口登記時,應根據新增人口父母的民族成份,確認其民族成份。如新增人口的父母民族成份不同,應根據其父母共同簽署的民族成份填報申請書予以確認並登記。
如:蒙古族與漢族通婚所生子女民族身份可以確定為蒙古族或者漢族。 現在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所生子女確定為少數民族身份的居多,因為國家對少數民族在升學、就業、提乾等方面有照顧政策。
(10)民族通婚法規擴展閱讀:
《中國公民民族成份管理辦法》規定下列公民未滿十八周歲,其法定監護人可以在下列情況下申請變更其民族成份一次:
(一)公民未滿十八周歲,其父母婚姻關系發生變化其民族成份與有撫養權的一方不同的;
(二)公民未滿十八周歲,其民族成份與養父(母)或繼父(母)民族成份不同的。
公民年滿十八周歲,其本人可以在年滿十八周歲後的兩年內自願選擇其父或其母的民族成份一次。
第八條 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變更民族成份,應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提出申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申請變更民族成份,應由其本人提出申請。
第九條 申請變更未滿十八周歲公民的民族成份,需提交以下證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