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識競賽心得體會300字
㈠ 求學習法律知識法律心得體會400字以上,謝謝,急呀!!!!!!!!!!!!!!!!!!!!!!!!!!
法律伴我成長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這是古希臘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的一句法律名言。就如同亞里士多德說的一樣,法律就是秩序,沒有了法律,那麼人類的生活就如同垃圾一樣骯臟。而我們小學生也要遵守法律的秩序,愛護法律的秩序。不能破壞法律的秩序。如果我們愛護法律,那麼法律也會愛護我們。《未成年人保護法》也就是法律賜予我們的武器,用來保護我們。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使用這個武器來保護我們,給我們帶來的將是嚴肅的懲罰!但是,也有些小學生破壞了法律的秩序而受到懲罰。
現在全國青少年結幫犯罪現象也呈上升勢頭,加入黑幫犯罪的一般是18歲以下的在校學生。來自公安機關的一則統計數字表明,80年代後期到現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齡化發展趨勢。在上海,14-16歲的少年犯已佔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讓人心驚的是,剛剛進入法定處罰年齡的14歲孩子竟佔了其中的15.l%。父母離異、經常打罵孩子……已經成為現代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據報道:去年7月至9月,安徽當塗縣城幾十家居民及企業單位被盜,每起盜竊案數額不大,但作案手段高明,案發現場幾乎不留痕跡,搞得當地人心惶惶。辦案人員奔波數月破案後發現,作案者竟是14個8至13歲的小女孩。其中的「大姐大」13歲,組織「團伙」入室盜竊,是其「心血來潮」的招數。每次作案由她安排,一個暑假,她一人就獲取贓款近萬元,還制定了開學後每周末偷一次的計劃。令人瞠目的是,一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偷盜來的金銀首飾等贓物竟坦然「笑納」,不加追問。那些犯罪孩子的父母有的只是一昧的責怪孩子,卻沒有想過自己所犯下的一點點錯,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的犯罪原因。還有的竟是對孩子所給的贓物不加追問,就坦然「笑納」。促使孩子的犯罪數額越來越大。我們小學生現在最缺乏的就是法律知識,如果知道了法律知識也就有可能不會犯罪,可就是因為缺乏法律知識,孩子所犯下的可能就是彌天大罪。就如同給自己色彩斑斕的生命,增添了一筆污黑的顏色。
法律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可能有些學生認為「只是違反一下學校紀律而已,沒問題的,以後我就不違法了。」請你快點打消這個念頭。因為現在一次小小的放鬆就很有可能駐成一次大錯。我們作為學生,總是要離開校園,來到這個社會打拚。才真正的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好公民。所以就要從小培養我們的法律知識,預防孩子犯罪。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來源於家庭破例或者是家庭暴力。
總而言之,在履行自己的義務中也要保護好自己的權利。不能別人來代替自己。那麼,從此刻起開始就讓法律陪伴我們成長吧!
㈡ 求 學習法律心得體會 的文章 300字!!
)《黨內監督條例》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們黨在反對腐敗問題上,由事後監督轉向事前監督;由守勢轉向攻勢;從「權力反腐」走向「制度反腐」。
1、由事後監督轉向事前監督。改革開放20多年,基本上是向下放權的20多年。在下放權力中,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權力反向運動——中央向地方各級組織放權,而地方各級組織的權力卻向「一把手」集中。中央在向下面下放權力時,沒有對下面獲得權力者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致使一些地方和部門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失去應有的監督。受現行監督體制的束縛,在黨內監督上,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這就是這些年幾乎是事後監督的原因所在。《黨內監督條例》的頒布和實施,為改變這種狀況,變事後監督為事前監督提供了制度保證。
2、反腐敗由守勢轉向攻勢。從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反腐敗斗爭開始,雖然我們年年強調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但在實際斗爭中卻治標不治本;年年強調深入反腐,卻年年難以深入。由於缺少主動進攻,反腐敗斗爭常常陷入被動局面。《黨內監督條例》的頒布和實施,將使我們在反腐敗上由守勢轉向攻勢,由被動轉向主動。
3、從「權力反腐」走向「制度反腐」。在我們黨的反腐敗斗爭史上,經歷了運動反腐、權力反腐和制度反腐三個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運動反腐被果斷停止。但是,由於對制度建設缺乏足夠的認識,我們在反腐敗上基本是靠領導人的決心和態度來反腐敗。「權力反腐」主要依靠權力的干預和影響,而不是依靠法律和制度。因而常常帶有隨意性、隨機性,不可能根治腐敗。《黨內監督條例》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們黨的反腐敗斗爭已經從依靠領導人的政治意願,轉移到依靠制度規范,從而使反腐敗斗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制度反腐」。
㈢ 求一篇法律法規心得體會 最好300字 我是小學生
加以修改就好!希望你滿意!!!如今十二歲的小學生,還能背出幾條他們當年遵守的《中(小)學生守則》,「尊敬師長,熱愛集體,團結同學」,這些簡單、樸素的條文,曾在無數人的學生時代發揮了重要作用。從今年秋季開學,「老」《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在完成了多年的歷史使命後,首次被「刷新」了。在新的《守則》和《規范》中,增加了許多新鮮詞彙,體現了與時俱進。
緣何「更新」:
從新的《守則》和《規范》中,我們突出感受到的是以孩子為本,是與時俱進,是切實可行。比如,由於讓學生自尊自愛,很重要的一點是珍愛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的身體健康並不被傷害,因此《守則》中有了「珍愛生命」的要求;鑒於網路飛速發展對學生產生的影響,《規范》中添加了「遵守網路道德和安全規定」的內容;考慮到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學生的一些作業可以由幾個同學一起研究討論完成,因此,《規范》中在完成作業的條款中刪掉了「獨立完成」的要求,等等。這些修改貼近了學生實際,順應了時代發展。
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守則》和《規范》集中體現了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對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條款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新情況,需要修改;有的則需要根據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補充新的條款。此次對《守則》和《規范》的修訂,就是為了適應新形勢對中小學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加強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在修訂過程中,教育部先後組織北京、上海、河北、福建等地的校長和專家進行了研討,並分別召開了各年級的學生座談會。
新《守則》之所以將原《小學生守則》、《中學生守則》合二為一,記者從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了解到,主要是由於中小學階段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這一階段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比較相似,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對學生行為的要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也是較為全面的、原則的、基本的和切實可行的要求。因此,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中小學生教育的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角度考慮,頒布一個《守則》對工作更有利。
為什麼有了《守則》還需要《規范》配套?記者了解到,《守則》從大處著眼,對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行為習慣養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規范》從小處著眼,從行為習慣養成入手,提出具體的、操作性較強的要求。《規范》是對《守則》的細化,兩者應結合使用。根據中小學生的年齡差異和學習、生活環境的不同,《規范》仍保持兩個。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20條要求比較基礎,第1條對學生如何對待國家、人民、黨和社會方面提出要求;第2條至第7條主要是對學生社會交往方面的基本要求;第8條至第14、19、20條主要是對學生行為養成方面的具體要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仍為5個部分共40條,基本概括了中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第一部分是針對學生自身提出要求;第二部分是對學生善待他人提出要求;第三部分是對學生在學校中遵規守紀、勤奮學習提出要求;第四部分是對學生在家庭的行為提出要求;第五部分是對學生在社會上如何遵紀守法提出要求。
新在哪裡?
新《守則》和現行的《守則》相比,有如下變化:
保留的內容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努力學習,鍛煉身體,講究衛生,尊敬師長,熱愛集體,團結同學,知錯就改,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積極參加勞動」等。
調整的內容有:將「勤於思考」改為「勤思好問」,將「遵守國家法令」改為「遵守法律法規」,將「遵守學校紀律」改為「遵守校規校紀」,將「遵守公共秩序」改為「遵守社會公德」,將「誠實謙虛」改為「誠實守信」,將「對人有禮貌」改為「禮貌待人」,將「生活簡朴」改為「勤儉樸素」等。
增加的內容有:「增強法律意識,熱愛科學,樂於探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有益的活動,珍愛生命,注意安全,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言行一致,生活習慣文明健康,孝敬父母,互相幫助,關心他人,有責任心,熱愛大自然,愛護生活環境」等。
新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變化主要有:
刪除的內容有:「要用尊稱,不直呼姓名」、「對外賓有禮貌、熱情大方、不圍觀尾隨」;在完成作業的條款中刪掉了「獨立完成」等。
調整的內容有:將「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和殘疾人」改為「尊重殘疾人」;「大膽發言,不懂就問」改為「積極思考,大膽提問」;「課間做有益的游戲」改為「課間活動有秩序」;「不亂扔果皮紙屑」改為「不亂扔果皮紙屑等廢棄物」等。
增加的內容有:「接受老師的教導,與老師交流」;「同學之間友好相處,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不欺負弱小,不譏笑、戲弄他人」;「不隨意翻動別人的物品」;「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優點,不嫉妒別人」;「遇到挫折和失敗不灰心,不氣餒,遇到困難努力克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認真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少先隊員服從隊的決議,不做有損集體榮譽的事,集體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學會合作」;「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觸電、防盜、防中毒,不做有危險的游戲」;「閱讀、觀看健康有益的圖書、報刊、音像和網上信息」,「不進入網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內的場所」,「遠離毒品」等。
新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變化體現在:
刪除的內容:為避免重復,刪掉「不叫侮辱性綽號,不欺侮同學」;「尊重外地人,遇有問路,認真指引」,「遇見外賓,以禮相待,不卑不亢」;「購票購物按順序,對營業人員有禮貌」等。
調整的內容:將「不進營業性舞廳、營業性電子游戲廳、酒吧和音樂茶座等不適宜中學生活動的場所」改為「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動及場所」。將「不受利誘」改為「抵制不良誘惑」;將「惜時守信」改為「誠實守信」;將「答應別人的事按時做到」改為「言行一致」;將「不擺闊氣」改為「不互相攀比」;將「保持圖書館、閱覽室的安靜。不在教室和樓道追逐喧嘩」改為「不在教室和校園內追逐打鬧喧嘩」;將「保護有益動物和生態環境」改為「愛護有益動物和生態環境」等。
增加的內容:「不染發」,「注意安全,防火災、防溺水、防觸電、防盜、防中毒等」,「互相尊重,理解寬容」,「勤於思考,積極參加討論」,「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未經家長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待客熱情,起立迎送。不影響鄰里正常生活,鄰里有困難時主動關心幫助」,「遵守網路道德和安全規定,不瀏覽、不製作、不傳播不良信息,慎交網友,不進入營業性網吧」,「珍愛生命,不吸煙,不喝酒,不濫用葯物,拒絕毒品。不參加各種名目的非法組織,不參加非法活動」等,
㈣ 法律知識宣傳心得體會300字
這周,學校開展了以\\「安全法制教育」為主旨的演講活動,學校專程聘請了安全法制教育的校長,為我們講解,讓我們學會了用法制武器保護自己。\r\n\r\n作為一名小學生,知法,學法,懂法,用法是我們人身健康的保障,法律法制是社會和諧的一道警戒線,做為一名守法的好公民,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時,必須理智的想清楚,自己的行為是否已經犯法,並杜絕一切違法行為。\r\n\r\n小小的我在這個世界中迷茫,面對利益與謊言編織出的美麗幻境,明知是黑暗布下的陷阱,我們卻選擇了毫不理智的踏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r\n\r\n做為21實際的青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下,我們即將踏入這個社會,以後的路還很長,知法,守法,懂法,用法,是我們的必修課,為了我們的成長,我們必須增強法律意識,提高用法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n\r\n知法就是為了創造如果,守法就是為了落實如果,用法就是為了改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留點心吧!也許你會發現一件小事也有快樂的原點在發光。\r\n\r\n近年來,全社會不斷重視和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真情關注和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們青少年應當嚴以律己,把遵紀守法內化自己自覺的行動,真正做到\\「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讓我們\\「與法同行」,真正唱響\\「我知法,我守法,我健康,我發展,我快樂!」的主旋律。
㈤ 法律知識競賽心得體會三百字
例文,可適當修改。
[青少年法律知識競賽---觀後感]爭當守法好公民在看完"青少年法律知識競賽"後,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明白,如果要當一個好公民,就要學法、守法、用法、普法,青少年法律知識競賽---觀後感。這次的節目為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素材,讓青少年在此次節目中懂得法律的重要性。這次的節目籌備精心,各領導人紛紛到場,觀看比賽,安排比賽,在此表示感謝。此次競賽中,六支代表隊同台競技,各顯神通,為青少年法律知識普及做出榜樣。評委更是專心致志,與選手一同答題,指出錯誤,糾正觀點。現場觀眾興致勃勃,使比賽進行十分順利。題目雖難,但在選手的充分准備下,一一解答。從各方面來看,此次活動影響廣泛,使法律知識快速傳播。比賽中,各代表隊的才華一覽無余,充分體現了我省法律教育的優良傳統。在答題中,使我知道了許多法律知識,讓我重新認識法律的重要性,培養了我對法律的認知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社會逐步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度,觀後感《青少年法律知識競賽---觀後感》。由毛澤東主席編纂《憲法》一書,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們青少年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從一九五四《憲法》頒布後,一直至二零零九年,由各種法律出台後,我們的社會井井有條,人們在和諧的是會中發展著,進步著。這一切歸功於法律,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一條法例都銘刻在我們的靈魂上,如果你觸犯法律,就是褻瀆靈魂。法律,維護每個公民的權益,保護社會的和諧安定。法律不是讓一個人遵守,而是要靠大家一起來維護與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等、團結、互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法律的意義也就在於這三點,法律是國家的象徵,傳承書寫者中華的美德與團結。我國在堅持著社會主義道路,不斷的完善著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是平等的法制促使我們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法律對社會的影響已在青少年以至全國人民的心裡根深蒂固,如果要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用集體的力量建設國家的繁榮昌盛。法律能使一個人受益終生,它是一個民族的象徵,也意味著一個民族的興起。只有遵守法律,才能在這個和諧的社會下生存,不然,你會被和諧趕走,被社會淘汰,這就是法律。法律很嚴厲,但有時也近乎人情。法律很復雜,但只要你做到了,你才會發現那麼簡單。法律是把標尺,衡量我們的對錯,法律時刻刀,幫你修正心中的錯。來吧!讓我們共同遵守法律,當一個遵紀的好公民。
㈥ 法律基礎知識的心得體會
今天,我旁聽了模擬庭審,受到很大的教育。
曾在天津某銀行上班的李某通過某班班長呂某獲取多名同學身份證復印件等個人信息,開通多張信用卡,並惡意透支,非法獲取五萬余元。庭審最終判處李某有期徒刑五年,呂某無罪。
法律永遠是公正嚴肅的。它捍衛著公民的權利,維護著公民的合法利益。任何人不能跨出它所規定的方圓。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每個人都要在法律所限定的范圍內行事,不可越雷池半步。李某憑借獲得的學生信息,心生邪念,惡意透支,走上了歧途。通過李某,我們是不是受到一些教育呢?我們慢慢地了解社會,最終走向社會。離開了父母,離開了老師。在社會上唯一能夠約束我們的就是自己。我們要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自己的生活,不可不勞而獲。總之,人間正道是滄桑。
學習法律,莫貪小利。呂某,身為班長,為了獲得李某給予的好處,擅自把同學的信息透露給陌生人。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呂同學雖沒有構成犯罪,但客觀上對李某的犯罪行為起了輔助作用。從呂同學的身上,我們是不是應該吸取一些教訓呢?不要貪圖小恩小利,更不要把自己和其他人的個人信息透露給陌生人。
信用卡的確給大學生帶來了便利。但它似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給學生們帶來了很大負面影響,並且許多不法分子利用信用卡獲得非法利益,給同學們造成了物質和精神上的損失。
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謹慎小心,提高自己的防範意識,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走人間正路,過幸福生活,建和諧校園。
㈦ 法律知識心得體會作文
最近,我認真學習了我國於年10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我們知道,長期以來《教師法》雖然存著,但許多侵犯我們教師合法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例如毆打、辱罵、誹謗教師、拖欠工資等等,而我們教師迫於時代和社會的壓力,能夠主動利用這件法律武器去捍衛自己的人卻不多,這說我們明教師只知法、守法是不夠的,還要用法,因為用法也是我們的基本權利之一。我們教師作為一支具有高素質的社會隊伍,學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教師必修的一門功課。下面談談我學習《教師法》的一些淺薄的體會。
一、更新了自己對法律的認識,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認為教師就是為社會為學生服務的,吃點虧是可以吞下去,現在我不會再這么認為了,因為,每個人都享有一定的權利,「平等」的口號不應是嘴上說說而已,落到實處才擁有意義,否則有法也等於無法了。
二、我認識到了我們教師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教師法》不僅幫助我們教師得到她們的所得,也讓我們教師有了行為上的准則,只有學習好它才能保證教師享有自己的權利。另外,我也知道了我們教師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履行一定的義務。在學習了《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後,讓我更明確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該履行的義務和遵守的行為規范。在工作中,嚴格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讓學生滿意,家長放心,社會認可,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諷刺,挖苦,不威脅、責難家長。時刻以教師的道德行為規范來要求自己,不穿奇裝異服,處處「身正為范」。對於後進生,不拔苗助長,不諷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我意識到: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有句話說的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教書和學習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還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用愛心去澆灌、呵護。
總之,我們會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多學習法律知識,用與我們密切相關的《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護法》來規范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這樣才得以使我們的事業走向輝煌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