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如何尋求法律責任判定

如何尋求法律責任判定

發布時間: 2021-11-22 12:49:22

1. 怎麼判斷法律責任

A和B的家長有照顧不力的責任

C製造了危險隱患,而又沒有合理管理的責任(沒有警示標志)

C的責任大一些。

2. 請問責任怎麼判定

你的朋友因為生意失敗,欠了銀行和貸款公司幾千萬,他去在自己要吃的麻辣燙中下了毒想自尋短見。最終因為沒勇氣沒吃了,服務員把有毒的湯回收了,放回鍋中結果出現多人食物中毒。你朋友已經涉嫌投放危險物質罪,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投放危險物質罪所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國家對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的禁止性管理秩序及社會 公眾的人身安全及公私財產安全。本罪行為人務必實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 法律責任如何劃分

會計人員如果沒有按《會計法》及有關財經法規處理相關事項,正確處理稅版務事項或法規,必須承擔權直接責任人的法律責任,甚至坐牢,但由於業務具有連續性,大多數會以交接時間點為法律分界點,接手前後承擔法律責任會有所不同,現任責任大過往任

4. 這樣的法律責任該怎麼判定

根據國務院法制辦對《關於職工參加單位組織的體育活動受到傷害能否認定為工傷問題的請示》的復函(2005年8月17日 國法秘函[2005]311號),作為單位的工作安排,職工參加體育訓練活動而受到傷害的,應當依照《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中關於「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的規定,認定為工傷。

我認為,你去參加比賽系A公司安排,因此受傷,應適用「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規定,認定為工傷。有權享受工傷待遇,如果沒繳納社保,則應由公司承擔。

另外,B公司為參賽者購買的應為商業保險,與工傷保險待遇不沖突,均可主張。

5. 法律求助,甲乙雙方簽訂施工合同,乙方包給丙方(沒合同),出事故怎麼劃分責任

因你是個人,沒有單位用工資質,應由乙方承擔賠償責任。
縱橫法律網 畢華寶律師

6. 判斷是否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是什麼

這主要從五大方面來解釋
(一)主體
法律責任需要一定的主體來承擔。法律責任構成要件中的主體是指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並不是實施了違法行為就要承擔法律責任,就自然人來說,只有到了法定年齡,具有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才能成為責任承擔的主體。沒有達到法定年齡或不能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即使其行為造成了對社會的危害,也不能承擔法律責任。對他們行為造成的損害,由其監護人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樣,依法成立的法人和社會組織,其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自成立時開始。
(二)行為
有行為才有責任,純粹的思想不會導致法律責任。引起法律責任的行為是違法行為,或者侵害了法定權利,或者不履行法定義務。因此,這里所說的違法行為是廣義的,包括直接侵害行為和間接侵害行為。直接侵害行為是指直接侵害法定權利或不履行法定義務,直接給社會造成一定危害的行為;間接侵害行為是指雖未侵害受害人的法定權利或未直接對受害人不履行法定義務,但由於行為人未能對直接侵害法定權利者或不履行法定義務者盡到義務,從而導致或促使直接侵害發生的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沒有違法行為就沒有法律責任,這是兩者關系的一般情形或多數情形;二是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而是以法律規定為條件。這是兩者關系的特殊情形。
(三)心理狀態
構成法律責任要件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主體的主觀故意和主觀過失,通稱主觀過錯。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確自己行為的不良後果,卻希望或放任其發生。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不良後果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不會發生或自信可以避免。應當預見或能夠預見而竟沒有預見,稱為疏忽;已經預見而輕信可以避免,稱為懈怠。過錯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民事法律中一般較少區分故意與過失,過錯的意義不像在刑事法律中那麼重要,有時民事責任不以有過錯為前提條件,比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刑事法律關系中有過錯非常重要。
(四)損害事實
所謂損害事實,指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對受害方構成客觀存在的確定的損害後果。有損害事實包括對人身的、財產的、精神的或者三者兼有的、政治影響的。損害必須具有確定性。它意味著損害事實是一個確定的事實,而不是臆想的、虛構的、尚未發生的現象。損害事實是法律責任的必要條件,任何人只有因他人的行為受到損害的情況下才能請求法律上的補救,也只有在行為致他人損害時,才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五)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二者之間存有必然的聯系,即某一損害事實是由行為人與某一行為直接引起的,二者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要確定法律責任,必須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還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直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直接原因,間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間接原因。作為損害直接原因的行為要承擔責任,而作為間接原因的行為只有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才承擔法律責任。

熱點內容
民法總論體系 發布:2025-09-22 17:29:34 瀏覽:15
刑事訴訟法解釋543條 發布:2025-09-22 17:29:28 瀏覽:730
規章制度護理題庫 發布:2025-09-22 17:22:14 瀏覽:546
2015民法全文 發布:2025-09-22 17:20:57 瀏覽:803
民事訴訟法列舉的事由 發布:2025-09-22 17:17:31 瀏覽:961
百度拼音輸入法官方 發布:2025-09-22 17:12:43 瀏覽:294
汽車銷售公司簡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2 17:12:41 瀏覽:234
關於安全規章制度考試題庫 發布:2025-09-22 17:11:56 瀏覽:907
飯店規章制度五性 發布:2025-09-22 17:00:54 瀏覽:782
民事法院調解書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2 17:00:53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