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合同法律責任
① 最高法如何認定本約合同與預約合同
理論復上,民事主體對未來訂制立合同而達成的合意,稱作預約合同,最終訂立的合同,稱作本約合同。
以買賣合同為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2條規定:「當事人簽訂認購書、訂購書、預訂書、意向書、備忘錄等預約合同,約定在將來一定期限內訂立買賣合同,一方不履行訂立買賣合同的義務,對方請求其承擔預約合同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預約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② 民法典對預約合同的規定是怎樣的
民法典規定_當事人約定在將來一定期限內訂立合同的認購書、訂購書、預訂書等,構成預約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預約合同約定的訂立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預約合同的違約責任。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第四百九十五條__當事人約定在將來一定期限內訂立合同的認購書、訂購書、預訂書等,構成預約合同。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預約合同約定的訂立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預約合同的違約責任。
③ 預定合同是否有法律效應
當然可以尋求賠來償,自這屬於合同法上的預期違約,即在合同履行期限屆至之前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或以自己的行為表示到期將不履行合同,另一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預期違約不同於實際違約,其損害賠償范圍一般為信賴利益的損失,如信賴另一方的履行而支付的准備履行的費用。你也可以要求酒店賠償因為違約而給你造成的不便,比如另尋酒店可能會多支出的費用,這個在學理上叫信賴利益中的消極損失,包括機會損失。
另外,合同中是否有違約賠償的規定呢?
④ 你好,我想問一下預約合同有什麼法律效力
你好,(找對方漏點)我們這邊網站上是不方便看合同這些資料的,我們看了這些合同之後還是要根據你合同的詳細情況向你提出很多問題的,根據律師跟你面談的內容才能給你這個案件做一個詳細的分析,如果我們只看你合同並不能一定給你一個詳細的方案我們律師沒有那麼多時間在網上幫你看材料,還是得把你的材料拿到律所,我們律師看了你的材料之後會向你提很多問題的,把你的案件查清楚後才能給你一個方案,不單單只是這個合同的內容,你只能過來後才能給你確切的方案具體需要了解案件詳細情況才可能給你專業的意見,如需要法律幫助,可以直接致電咨詢(如遇本人繁忙可請稍後再撥)或者最好攜帶相關資料來律所與我當面約談。
⑤ 違反預約合同的法律後果是什麼
當事人約定在將來一定期限內訂立合同的認購書、訂購書、預訂書等,構成預約合同。違反預約合同的,合同當事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而並非締約過失責任。
【法律依據】
根據《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預約合同約定的訂立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預約合同的違約責任。
⑥ 締約過失責任和預約合同違約責任的區別
兩者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1、責任形成條件不同。
從責任形成條件上來看,「違約責任是違反有效合同而產生的責任,它以合同關系的存大為前提條件。」而「締約過失責任則適用於合同訂立中及合同不成立、無效和被撤銷的情況下。」所以區分違約責任與締約過失責任的一個重要標准就是要看合同關系是否有效成立。如果存在的是有效的合同關系,則應適用違約責任,而不必去考慮適用締約過失責任。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則可以考慮適用締約過失責任。
2、責任性質不同。
從所違反債務的性質和類型上來看,違約責任是違反合同債務,是一種約定義務,其核心為給付義務;而締約過失責任則是違反了先合同義務,是一種法定義務,其核心是隨義務。由於這兩種債務在性質上存在著較明顯的差異,因此也成為違約責任與締約過失責任之間的一個顯著區別。
3、責任承擔形式不同。
違約責任可以由當事人約定責任承擔形式,比如約定違約金的數額或比例,也可以約定定金條款,等等。但由於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法定責任,所以不能由當事人來進行約定,只能由法律來直接進行規定,而且只能是損害賠償責任。
4、歸責原則不同。
違約責任主要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例外或補充適用過錯推定原則;而締約過失責任則只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只有在締約人一方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會產生締約過失責任。如果締約當事人一方在締約過程中沒有過錯,是不能讓他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
5、賠償范圍不同。
違約損害賠償主要指履行利益的賠償,要受到可預見規則的限制;而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主要指信賴利益的賠償,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不受可預見規則的限制。
6.產生時間不同
違約責任的形成是在合同成立後,義務人不履行合同義務而形成的;而締約過失責任是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合同當事人一方違反誠信義務而產生。
參考以下條文: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的規定,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