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屬於會計法律責任的是什麼
① 會計法律責任的概念
從法律的視角看,會計法律責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會計法律責任是指單位或個人版在生成和提供會計信息權過程中因違反會計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會計法律法規」不僅包括《會計法》及會計准則、會計制度中的會計行為規范,而且還包括其他有關會計法律規范中規定的責任。從最一般意義上講,會計法律責任還可以指會計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利用虛假會計資料進行貪污、挪用等侵吞公司財產以及單位負責人打擊、報復會計人員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包括自然人以及法人犯罪。
狹義的會計法律責任僅指《會計法》所規定的法律責任形式:①在賬簿設置、憑證編制、賬目登記、會計政策選擇、會計資料保管、會計人員任用、內部控制制度運作等會計工作基礎環節上存在的不規范行為。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以及授意、指示、強令他人從事上述行為。③財政部門或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瀆職、泄露國家機密或商業機密的行為。
② 會計人員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今年7月1日起實施的《會計法》突出了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的立法宗旨,緊緊圍繞確保會計信息質量這一核心,以明確的法律手段對會計工作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規范。本文就會計人員在新《會計法》實施中應負的法律責任和如何化解責任風險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新《會計法》增大和明確了會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新《會計法》第四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雖然強調了單位負責人是本單位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但並沒有減輕會計人員在會計行為中的法律責任,而是增大了和明確界定了會計人員在會計行為中的法律責任。首先,在現實中,會計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著違反新《會計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至今仍未引起足夠重視。對這些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新《會計法》第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條都作出了明確規定。其次,會計人員作為會計機構的主體在從事會計行為的過程中,若有違反新《會計法》規定的,不管是主觀或客觀因素引起的,都將作為直接責任人員而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
二、依法核算,化解風險
會計人員法律責任的明確和增大,使會計人員只有依法進行會計核算,才能化解會計人員法律責任風險。會計核算,是會計工作的核心和重點。新《會計法》用了二章的篇幅,即第二章「會計核算」和第三章「公司、企業會計核算的特別規定,」對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了法律的規定。這是從立法的高度對保障會計信息質量作出的明確規定,並對每一個重要會計核算環節提出了具體而切實的要求,這些要求前後銜接形成系統的規定,從而可以達到保證會計核算的正確性、真實性的目的。我們會計人員只有嚴格遵守新《會計法》中關於會計核算的規定,依法核算,才能化解法律責任風險。
三、完善健全內部會計監督機制,減少會計人員的法律責任風險
新《會計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各單位應當建立、健全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並對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墓本內容和要求作出規定:(一)會計事項相關人員的職責許可權應當明確。即「記賬人員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物保管人員的職責許可權應當明確,並相互分離、相互制約;(二)重大經濟業務事項的決策和執行程序應當明確;(三)進行財產清查;(四)對會計資料進行內部審計。認真執行《會計法》的這一規定,做到對每個會計人員的職責許可權進行明確的規定,並在落實上下功夫,防止因會計行為的許可權過於集中而導致違反《會計法》的規定而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同時加大會計機構的會計監督權力,明確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程序,才能減少會計人員的法律責任風險。
四、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
新《會計法》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財政部在1996年6月17日發布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第二節中專門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作出八條具體規定,包括以下六個方面內容:(一)愛崗敬業;(二)熟悉法規;(三)依法辦事;(四)客觀公正;(五)搞好服務;(六)保守秘密。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應當遵循的道德標准。建立會計人員道德規范,是對會計人員強化道德約束,防止和杜絕會計人員在會計工作中出現不道德行為的有效措施。會計工作是一項經濟管理工作,是處理各方面經濟利益關系的重要「關口」,這就要求會計人員遵守會計職業道德,公私分明,依法客觀公正辦事,同時還要經得起金錢、物質的誘惑。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觀念,從個人私利出發,利用自己工作之便為圖私利弄虛作假,違反《會計法》的規定,甚至挪用公款、貪污盜竊,那就必須承擔應負的法律責任,受到法律的制裁。會計作為一門應用科學,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和業務性,要求會計人員認真學習會計專業知識和理論、技術,不斷更新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業務水平。同時,要認真學習新《會計法》和有關的法律法規,做到懂法、依法、不違法,這樣才能消除和化解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工作中的法律責任風險
③ 下列行為,屬於違反《會計法》應承擔法律責任的有().
同學你好!
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而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的
這個應該也內是違反會計法的吧?容
分析:
1、變更會計處理方法---是公司會計政策事宜,在符合《企業會計准則》或《小企業會計准則》的前提下,按照公司章程變更會計處理是引許是;
2、違反會計法行為《國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六章,第四十二條規定,才屬於違犯會計法喔!
④ 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在承辦業務的過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條款,或者未能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或出於故意未按專業標准出具合格報告,致使審計報告使用者遭受損失,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注冊會計師或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按照應該承擔責任的內容不同,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可分為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三種,三種責任可以同時追究,也可以單獨追究。
(一)注冊會計師過錯歸責原則:
1.無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與造成損害原因有關的人也應承擔民事責任。執行這一原則主要不是根據責任人的過錯,而是根據損害的客觀存在、行為人的活動以及行為人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險性質與所造成的損害後果的因果關系,而特別加重其責任。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特點是不管當事人是否存在過錯,只要其他侵權條件成立就必須承擔民事責任。
2.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指行為人僅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就不承擔民事責任。在過錯責任原則下,無過錯即無責任,即使造成了事實上的侵權行為,只要當事人沒有過錯就不必承擔民事責任。過錯責任原則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般的過錯責任原則,另一種是過錯推定原則。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舉證責任的不同:在一般的過錯原則下,舉證責任在原告一方,奉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在過錯推定原則下,舉證責任倒置給被告,若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被法律推定其有過錯。
補充:本回答引用網路http://ke..com/link?url=kORKk2U6VH75YJdyq2_S8G6dEU5UojhJTJdO3YaG4nf_
⑤ 會計法律責任的含義是
是因違反會計法律所應承擔的責任。會計法對於法律責任有專章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1985年1月21日六屆人大九次會議通過,1993年12月29日八屆人大五次會議修正,1999年10月31日九屆人大十二次會議修訂)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二條【一般法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不依法設置會計帳簿的;
(二)私設會計帳簿的;
(三)未按照規定填制、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的;
(四)以未經審核的會計憑證為依據登記會計帳簿或者登記會計帳簿不符合規定的;
(五)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的;
(六)向不同的會計資料使用者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編制依據不一致的;
(七)未按照規定使用會計記錄文字或者記帳本位幣的;
(八)未按照規定保管會計資料,致使會計資料毀損、滅失的;
(九)未按照規定建立並實施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或者拒絕依法實施的監督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會計資料及有關情況的;
(十)任用會計人員不符合本法規定的。
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會計人員有第一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有關法律對第一款所列行為的處罰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
第四十三條【特定責任】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四條【特定責任】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五條【特定責任】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第四十六條【特定責任】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受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應當恢復其名譽和原有職務、級別。
第四十七條【監管部門瀆職責任】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管理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八條【泄露檢舉情況的責任】違反本法第三十條【檢舉】規定,將檢舉人姓名和檢舉材料轉給被檢舉單位和被檢舉人個人的,由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九條【依法處罰】違反本法規定,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規定的,由有關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依法進行處罰。
⑥ 新《會計法》明確是會計法律責任是主體是什麼
⑴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⑵明確會計核算的確認和計量問題,會計核算要貫徹穩健原則;⑶提出各單位要建立、健全本單位的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加強內部控制;⑷強化會計的外部監督職能,各單位要積極配合外部有關方面對本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⑸要求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由國務院財部門制定;⑹強調違反《會計法》犯罪將承擔刑事責任。
⑦ 多選題,以下各項中,屬於會計法律責任種類的有 A)行政處分 B)罰款 C)責令限期改正 D)吊銷會
正確答案:ABCD
解析:本題各項的表述中,均屬於《會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形式。
⑧ 下列各項中,屬於會計法律責任種類的是 A責令限制改正 B罰款 C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 D行政處分
ABCD。
依據:看看《會計法》第六章 法律責任(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九條)。內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法容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
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會計人員有第一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⑨ 《會計法》規定企業負責人應負哪些法律責任
《會計法》規定企業負責人應負的法律責任: 《會計法》第四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 單位負責人應當承擔以下責任:通報。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採取通報方式對違法行為人予以公告、批評;罰款。在對單位實施罰款的同時,可以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以300o元以上50000~以下的罰款:行政處分。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可以由所在單位或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會計法>第45條規定,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夠成犯罪的,可以處以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可以由所在單位或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會計法>第46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分析以上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單位負責人承擔的責任,應當是嚴格責任,單位負責人對單位發生的會計違法行為,除非能證明其反對或者是不知情否則應當對會計違法行為承擔責任。這是因為:(1)會計核算工作是單位工作的重要方面,單位負責人有責任和義務對會計工作進行領導,不能借口不懂業務而放任會計工作的管理。(2)根據我國《公司法>等涉及企業組織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單位的負責人對內對外代表單位。領導單位的日常工作,而會計工作是單位日常工作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單位會計記錄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也是在單位負責人的領導下進行的。(3)從實踐來看,近年來發生的會計違規行為絕大部分是在單位負責人的直接參與和領導下進行的。(4)從會計人員和單位負責人的關系來看,如果僅是規定會計人員對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事實上難以達到目的。在單位中,會計人員在現有體制下仍屬單位工作人員,從管理角度看,會計人員是單位會計信息的主要執行人員,他們是被管理者,其行為受到單位負責人意願的約束。因此,如果不讓單位負責人對會計核算承擔責任,而單獨要求會計人員對會計核算負責是不現實的。從職責和職權相適應的角度看,這樣做也會加重會計人員的責任。在《會計法》有關會計法律責任的規定下,單位負責人作為本單位會計行為第一責任人。應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把握單位會計法律責任和單位負責人會計法律責任的區別,認識單位負責人在《會計法》貫徹實施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單位會計法律責任和單位負責人會計法律責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撇開主觀因素,單位會計核算制度不嚴和運行機制不健全是一個共同的原因,也就是《會計法》在單位中並未得到徹底的實施,這個責任在單位負責人。因此必須要充分認識單位負責人在作為單位會計行為第一責任人在貫徹實施《會計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學習《會計法》和其他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會計核算的基本知識,這是單位負責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同時還應對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嚴格把關,對不合格的應堅決不予任用。三是切實加強會計監督。要使《會計法》在單位中的貫徹實施有保證,單位負責人必須在單位內部實施會計監督.明確自身的監督職責,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在內部會計監督中的職權以及對違反《會計法》行為的檢舉和查處。另外還要切實加強審計監督,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兩方面都應落實。 參考資料: http://ke.soso.com/v3836216.htm
滿意請採納
⑩ 下列屬於會計主體但不屬於法律主體的有( )。 A.個人獨資企業 B.合夥企業 C. 企業的分支機構 D.企業集團
C還有D
C比如分公司,是會計主體,它獨立進行會計核算,有一筆單獨的會計賬
說它版不是法律主體是指,權如果出現法律責任,它不能承擔,因為不具有法人資格
D的話可以看成若干企業的俱樂部,可以編制統一的會計賬,但不是法律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