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什麼是道德兩難

什麼是道德兩難

發布時間: 2021-02-11 09:41:05

Ⅰ 科爾伯德的道德兩難

柯爾伯格採用道德兩難故事,與10~16歲兒童進行道德談話。兩難故事創設了一種道版德兩難情境權,要求兒童作出選擇。人的行動是應該遵從規則和權威,還是應該遵從與此相沖突的他人的需要與利益?經典的兩難故事為:一個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種昂貴的特效葯來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發明並控制這種葯的葯劑師提出先付一半的錢,另一半以後再付,卻遭到葯劑師的拒絕。海因茨為挽救妻子,若偷取葯品就違背了社會「不許偷盜」的規則;若遵守社會規則,就使妻子等死。柯爾伯格依據兒童對遵從規則還是服從需要的行為選擇,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三種水平、六個階段。水平一,稱為「前習俗水平」,行為受逃避懲罰和獲得獎賞的需要驅使,兒童主要著眼於自身的具體結果,還沒有發生社會規范的內化。水平二,稱為「習俗水平」,兒童認同於父母,並遵從父母的道德判斷標准,兒童主要滿足社會期望,這時社會規范已開始內化。水平三,稱為「後習俗水平」,兒童主要履行自己選擇的道德准則。此時社會規范已完成內化。

Ⅱ 道德兩難問題

不用殺死嬰兒啊 餵奶就好了 甚至讓他吮手指也可以暫時阻止一下
而且 如果是外版人殺嬰兒 就是兇手權 自己殺自己的孩子 就是英雄
國人肯定講究留得青山在 所以殺一人 哪怕是成人 保大家不死也是可以接受的 你以為歷史上大家都那麼清白么 人吃人的情況不要太多了
活下來 你才有資格說話 死了的話沒人知道你為什麼死

Ⅲ 道德兩難的故事最先由誰提出來的

是科爾伯抄格
科爾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1959年去耶魯大學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從1968起轉任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道德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認知結構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他根據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提出了「道德兩難法」,在兒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產生了很大影響.「道德兩難法」即道德兩難故事問答討論法,就是在道德兩難故事討論中,啟發兒童積極思考道德問題,從道德沖突中尋找正確的答案,以有效地發展兒童的道德判斷力.

Ⅳ 有沒有關於小學德育中的道德兩難問題故事啊~

歷史上存在復著許多所謂的制「道德兩難問題」,即假想在一個場景之下人必須做出他的道德選擇,但是做出任何一個選擇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類問題。以下就是一個很讓人左右為難的「道德兩難問題」:假設你與一群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內,敵人當時正在地下室上面的房間進行搜查,一個嬰兒突然啼哭起來,問如果為了不讓敵人發現村民的下落以保全村民的性命而殺死嬰兒是否合乎道德。如果我們殺死嬰兒,我們就殺了人,但是卻保全了村民的性命;如果我們不殺死嬰兒,我們就害死了所有村民,但是我們沒有殺人。兩種選擇似乎都是符合道德又不符合道德,道德被夾在一個矛盾的境地。

大家對於這類問題怎麼看?或者說這類問題說明了什麼?

所以道德不能簡單的等同於選擇,扔硬幣也能做出選擇,而在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知道選擇的是否有道理與正確,所以從某種角度講,真正的道德是對於選擇的承擔,即你是否有能力對你做出的選擇負責。

從某種角度講,道德是實力,有道德的人意味著可以信任,能夠承載多少。

道德,從某種角度講,不在於做何選擇,而在於完選擇後,如何去具體的做。

Ⅳ 道德兩難故事的創始人是誰是皮亞傑嗎

是科爾伯格
科爾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1959年去耶魯大學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從1968起轉任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道德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認知結構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他根據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提出了「道德兩難法」,在兒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產生了很大影響。「道德兩難法」即道德兩難故事問答討論法,就是在道德兩難故事討論中,啟發兒童積極思考道德問題,從道德沖突中尋找正確的答案,以有效地發展兒童的道德判斷力。

Ⅵ 如何理解思想道德上的兩難問題

作品原文:桃應①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
孟子曰:「執之而已矣。」
「然則舜不禁與?」
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則舜如之何?」
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展②也。竊負而逃,通海濱而處,終身沂然③,樂而忘天下。」
讀解賞析:這是典型的道德兩難問題,就像我們今天有人問:「母親和妻子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哪一個?」或者問:「妻子難產,母親和孩子只能保住一個,你保哪一個?」
一方面,「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王父犯法也應與庶民同罪。所以孟子回答說:「執之而已矣。」
但另一方面。眼看父親出事而坐視不救,又不符合孝道。對一般人來說,這個道德難題叫做「忠孝不能兩全」,對舜來說,這個道德難題叫做「公(或法)孝不能兩全」。怎麼辦呢?
孟子的解決動作可就大了,「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連天子之位都不要做了,棄官救父,隱居海濱。這不就為了父親而改變了自己一生的道路了嗎?
但在孟子看來,的確只有這樣做才能做到公孝兩全:一方面,作為天子,在天子之位上,只能發令讓司法官去逮捕作為罪犯的瞽瞍;另一方面,拋棄天子之位,便作為兒子,錠而走險,冒死救出父親,隱居海濱,奉養父親,不以失去天子之位而遺憾。
這個兩難問題,在我們今天來回答可就不一樣。因為,我們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已把個體行為的「孝」歸結為私人問題了(雖然在總體上說「孝」還是一個社會問題),所以,「公孝不能兩全」就成了「公私不能兩全」,既然如此,那也就不難解決了。雖然在情感上仍然難,但至少在理論上是不難的了。
何況,我們今天的人,有幾個會為了父親而「棄天下」呢?莫說「棄天下」,就是棄一局長處長的官位也會捨不得的啊,多半隻有為了自己的前程而棄父親的。更何況,即便不為前程,僅為父親低微,父親窮酸而棄之的,也有人在呢。在這種清況下,也就沒有什麼「兩難」了罷。
回到孟子的原文,應該一提的是,所謂「瞽瞍殺人」雲雲,當然只是一種假設,就像我們今天的法律知識竟賽假設一些案例一樣,並非在舜做天子的時候他父親真的殺了人,他也並沒有因此而偷偷背負父親而逃,像一個被通緝的犯人一樣隱居海濱。如果真有這樣的事,那我們倒應該特別欣賞舜的氣度了,什麼氣度?進為天子,退為逃犯,隱居海濱而「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這種能進能退,「視棄天下猶棄敝屣」的氣度,尤其是,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的樂觀通達,真是非等閑之輩所能的特殊稟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舜作為聖賢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當然,孟子「言必稱堯舜」,而孟子所稱的堯舜難免沒有理想化的色彩,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Ⅶ 思考題1:文學中儒家倫理道德的兩難困境指什麼

文學中儒家倫理道德的兩難困境是指很多。

Ⅷ 社會上道德兩難的問題

見到路邊上有一老太太在那躺著,你說該救不該救。

熱點內容
合同法中的惡意串通怎麼證明 發布:2025-07-04 01:26:25 瀏覽:727
醫學科研道德的意義 發布:2025-07-04 01:25:36 瀏覽:292
法律顧問援助的好處 發布:2025-07-04 01:25:30 瀏覽:440
國際經濟法單項選擇題按字母排序 發布:2025-07-04 01:18:44 瀏覽:112
合同法權利瑕疵 發布:2025-07-04 01:14:12 瀏覽:522
圖廉潔自律准則條例 發布:2025-07-04 01:13:13 瀏覽:154
經濟法的成熟狀態是什麼時候 發布:2025-07-04 01:12:59 瀏覽:210
經濟法對市場失靈的克服 發布:2025-07-04 01:08:51 瀏覽:822
司法局做什麼的 發布:2025-07-04 00:50:27 瀏覽:907
勞動合同法計時工資 發布:2025-07-04 00:50:12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