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巍山縣道德

巍山縣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2-13 07:13:44

A. 彝族人是住在什麼地方的

彝族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在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少於壯、滿、回、維吾爾族居第五,1990年人口普查有6572173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雲貴高原和康藏高原的東南部邊緣地帶的高山河谷間生產勞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廣袤豐饒的土地江川養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遠的歷史和樸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 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有6 種方言;彝族還有自己的歷法;彝族音樂富有特色,舞蹈多與歌唱相伴。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 ,頗富民族特色。彝族喜歡飲酒,席地而坐,圍成一圈,遞傳酒杯,依次飲用,彝家歷來好客,勸酒一片真誠。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在彝族地區,最隆重的節日是火把節,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 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到夜晚,人們點上火把,火把行列從村頭照到田野,人們圍著熊熊燃燒的 火堆,盡情歌舞,雲南巍山的「打歌」,彌勒、宜良的「阿 細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紅河 的「羅作舞」,涼山的「朵洛荷」等歡快的集體舞在這 天都會大展風采。

彝族的節日很多,楚雄州大姚縣曇華山一帶的「插 花節」別具一格。人們把絢麗的馬櫻花戴在頭上,插在門前, 表達對抗暴除惡英雄咪依魯的贊美。在馬櫻花盛開的時節,當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腳,盡情歡樂,慶祝幸福的新生活。

彝族地區地形氣候復雜多樣。經過社會生產的長期發展,彝族地區現有三種經濟文化類型:四川、雲南大小涼山地區屬雜谷栽培農耕經濟文化類型;雲南中心壩區及南部彝區屬稻作農耕經 濟文化類型;貴州部分彝區及涼山部分彝區具有豐富的水草資源,他們除從事一定的農作物栽培外,還從事畜牧業生產,屬畜混合農業經濟文化類型。

隨著經濟的發展,彝族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日新月異。經濟較發達地區,彝族人正在改革大潮中勤勞致富,奔小康。逐漸告別往日落後的耕作方式,科技化搞生產,開拓其他經濟產業。在許多地方,彩電,農用汽車拖拉機已經走入彝家。 彝族人的生活富裕起來,彝鄉變了,但只要你到彝族村寨走一走,你還會發現,彝族人特有的樸素和熱情還在,在彝族人看來,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根龍脈,彝族人樸素的倫理道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B. 巍寶山的特色

千古道教祖庭——巍寶山三清道;道場位於巍寶山後山海拔2千多米的峰頂,雖僅佔地二畝,實屬巧然天成,乃神秘的天造地設之所,是巍寶山風景區標志性旅遊景點之一.這里融自然和人文景觀為一爐,以古、幽、奇、秀、巧聞名典籍。常遇神仙眷戀,即便時至今日,仍常現祥光瑞氣之相,有緣者能見天尊顯靈。
自古被道家視為仙山「禁地」。這里是古南詔國的發祥地,因南詔開國國君細奴邏在此耕耘而聞名。自漢代始,陸續有道士覓此潛修,道觀依山而建,巍為壯觀,至明清道教盛極一時。至今道觀還完整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造遺風,體現出千古道教文化的悠遠神韻。聖地除了俯仰皆是的文物傀寶,以自然饋贈著稱於世,峰秀谷幽,清溪迴流,奇花異草,飛禽靈獸,無不怡愉可人。最是道家茶花,四百年艷麗如初,這里四季皆景,春來雨前品茗,夏觀雲海嵐煙,秋賞桂花圓月,冬至陽光和煦。這里道家田園,卯起酉落,仰可看星月流雲,俯可觀峽谷村落之美,有詩雲:「夜聽水流調竹石,晝看雲起面前山.實乃明心見性、超凡脫俗的旅遊之所、修行之地。巍寶山前山有一朝天門。朝天門又名准提閣,它是全山的總坊。
巍寶山的道教有兩大特徵:
一是以道教為主,兼容佛教的特點。唐初,源於四川鶴鳴山漢代張陵(俗稱張天師)創立的道教「五斗米教」傳入巍寶山,成為當地土著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一。唐代中期,南詔國極力倡導佛教,雖然巍寶山仍是大理地區的主要道場,但佛教成分也滲透到巍寶山,有觀音殿、甘露亭等佛教寺院,形成了佛道兩種教派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特點。明清之際,道教在巍寶山進入鼎盛時期,四川鶴鳴山、青城山和湖北武當山的道士長年雲游巍寶山,廣建宮觀,設置道場,其間曾建蓋了准 提閣、文昌宮、青霞觀、長春洞等共二十餘所道觀。這些道觀分布於前山和後山,前山綿亘 疊嶂,宮觀多藏於密林之中,以建築規模宏大而著稱。後山險峻陡峭,廟宇多依山勢顯露於岩壁之間。這種有藏有露的建築布局,體現了道家思想「道德自然」的特點。這些尚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1987年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研究南方道教思想和建築藝術的重要實物。
二是道教在巍寶山還兼收了土著民族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巡山殿便是這一特徵的代表。相傳南詔始祖細奴邏受老君點化後成為南詔王,死後被封為巡山土主神,成為雲南道教特有的一尊神,和當地土著彝族的祖先崇拜之神。這說明,道教在巍寶山傳播發展的過程中,根植於當地民族宗教,是其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濃郁的宗教風格造就了「巍寶仙蹤」之外,山中的異井奇泉,山峰雲景,還形成了歷史上 有名的「拱城遠眺,天門鎖勝,美女瞻雲,龍池秋月,山茶流紅,鶴樓古梅,朝陽育鶴和古洞長春」共八大勝景。
旅遊信息:
交 通:下關至巍寶山可乘班車先至縣城,再轉乘中巴前往。班車票價 12-16元,縣城至巍寶山中巴票價 5-8元。
游覽提示:距巍山縣城6公里,乘微型中巴。
巍寶山朝山會時間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五日。到時巍山和鄰境大理、洱源、彌渡、南澗、漾濞、鳳慶、雲縣等市 縣的各族人民群眾身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懷著喜悅的心到到巍寶山朝山趕會。巍山民間洞經會在各個殿宇里演奏古樸優雅的洞經音樂,給名山古剎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朝山期間,各地商業單位和個體商販在巍寶山擺攤設點,經營飲食、食品、山貨、書畫、兒童玩具、地方名特產品等,滿足朝山群眾的需要。
其中農歷二月十三至十四日,是巍寶山歌會,地點在巍寶山培鶴樓打歌場,周圍山寨的彝族群眾身著絢麗的民族服裝, 帶著薩簽等樂器,匯集到打歌場,圍成圓圈,舉行打歌活動, 他們歌唱愛情,歌唱幸福美滿的生活,;歌詞內容豐富,舞姿優美,薩簽旋律古樸優雅。朝山群眾先是圍觀歌舞,隨後都情不自禁地加入打歌行列,打歌隊伍多到數圈,人數多達數千人。人們盡情地跳啊唱啊,直到太陽落 山方散。
巍寶山山會起源於道教,據巍寶山古碑記載,始於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而巍寶山的打歌則遠在南詔時期 就已盛行,因為巍寶山是南詔的發祥地,山中建有南詔祖廟巡 山殿(又稱土主廟),內把南詔始祖細奴羅,彝族群眾於每年 正月一十四至十六日都要在巡山殿祭祖和舉行打歌活動,紀念細奴羅。巍寶山山會興起之後,發展為群眾性的娛樂打歌活動。

C. 彝族的資料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當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後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了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並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晉以後,昆明人與焚(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范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特徵,是長時期保持著奴隸佔有制度。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游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佔有制度的過渡。
8世紀30年代,蒙舍詔統一六詔,雲南彝族、白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統治中心在今雲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統治范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彝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復二年(902),南詔奴隸制王朝的覆滅,不意味著彝族先民地區奴隸制隨之消亡。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系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彝族地區出現比較鬆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與之相對應,蒙古貴族加強了對各地彝族茲莫即土長的爭取工作,發展為在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繼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沉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地區比較迅速地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D. 納西族的歷史

納西族的族源,學者界認為源於遠古時期居住在中國西北河(黃河)湟(湟河)地帶的古羌人,向南遷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遷徙至雅礱江流域,再西遷至金沙江上游東西地帶。
《後漢書》 西羌傳載:古羌人「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耗牛種,越籬羌是也」 。又說:「耗牛羌在蜀漢,其種別名號皆不可紀知也」 。
隨著納西族分布地區考古實物不斷發現,一些學者提出了納西族是南遷的古羌人與現居住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觀點。考古工作者首先在麗江壩東南的木家橋,發現了古生物化石和人類股骨化石、頭蓋骨化石和舊石器,經鑒定,木家橋所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距今10萬年左右,考古學上稱之為「麗江人」。繼而在永寧、鹽源瀘沽湖地區發現了新石器遺址和細繩紋陶器、鐵器、銅器等。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雅江、新龍、巴塘縣,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攀枝花市鹽邊縣、西藏自治區貢覺、芒康縣、雲南省德欽、麗江、永勝縣相繼發現了石棺葬文化。這些地區基本屬於歷史上納西族的活動范圍。 秦時期,納西族先民分布在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南部、攀枝花市鹽邊縣、雅安地區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以及雲南省西北部地區。
漢時期,定笮一帶「摩沙夷」之地盛產鹽、鐵和漆,引發東漢朝廷派官兵爭奪定笮鹽鐵之利的戰爭。《木氏宦譜》中對東漢及蜀漢時摩沙夷在鹽源的活動已有簡略記載。
至東漢時,納西先民與東漢王朝直接建立了政治關系。
永平十七年(74年),川西南白狼夷向東漢王朝奉貢、獻詩三章,稱為《白狼王歌》, 其中有文字與現代納西語相同或相近,說明白狼夷可能是納西先民,清末民初漢文史籍和民間傳說中多說古白狼國即在今四川巴塘。
據《元一統志》記載,約在公元3世紀初期,「麽些蠻」酋長蒙醋醋,侵奪「濮盧二蠻」所居的巨津州(今麗江市玉龍縣巨甸)地區而「世襲居之」。
5世紀後期(南朝齊、梁之際),麽些酋長泥月烏率眾驅走原來定居於今寧蒗永寧的吐蕃勢力,而世代生息繁衍於此。
唐代,根據《蠻書》所載,東至今四川省西川地區,南至大理州賓川,西至瀾滄江邊的維西一帶,北至鐵橋上下的德欽、中甸一帶,都有納西人分布。
6世紀的梁、陳各朝,一支納西先民經木里無量河流域,南遷至金沙江上游今香格里拉縣東南部的三壩地帶。
7 世紀中期唐高宗時期,納西族部落集團首領葉古年,奪取 「濮獬蠻」所居住的「三賧」(或稱「樣渠頭」,今麗江壩)。
7世紀末到8世紀初(麟德元年前後到開元年間),從鹽源地區南渡金沙江到洱海以東的納西族形成大的部落,在今雲南賓川縣建立了「越析詔」(又稱麽些詔),為「六詔」之一。其領地被得到唐王朝支持的南詔所吞並。「越析詔」的興亡前後約70年。
734年(開元二十二年)至737年(開元二十五年)間,唐朝調動姚州(今姚安)都督府的力量,派御史嚴正海、王承訓幫助南詔王皮羅閣「合六詔為一」統一洱海地區,磨西族人建立的越析詔被攻破。
794年(貞元十年),南詔攻破土蕃神川都督府之地(今麗江地區)和昆明城(今鹽源),磨西族的分布區域從藏族統轄轉而納入南詔的統轄范圍之內。南詔於鐵橋(今麗江塔城)設鐵橋節度、於昆明城置香城郡,對磨西族的各部落進行統治。大理國時期,麗江地區由善巨郡(今麗江永勝)管轄。 1253年(寶佑元年),蒙古軍在忽必烈的率領下兵分三路南征大理國,經木里到永寧日月和。忽必烈進入納西族地區後,對當地部落首領先後授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職,是土司土官制度的雛形。
1274年,元政權設置「麗江路軍民總管府」,「麗江」之名從此始。
1285年,改置「麗江軍民宣撫司 」,宣撫司皆由麥良子孫承襲,統一了「酋寨星列」的納西地區各部落,正式納入了雲南行省的行政區轄。
從1253年忽必烈滅大理國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實施「改土歸流」的470年間,元、明、清朝直接在納西族地區推行中央王朝管轄下的世襲土司制度。 明太祖洪武年間,明大軍進軍雲南後,納西首領阿得「率眾首先歸附」,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中央授么些貴族代表木得為麗江府土知府,世襲。
麗江木氏土司採取較為開明的政策,積極地引進中原漢族地區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教育,廣攬人才,將一些醫生、教師、畫師、佛、道教人士和開礦、冶煉、建築、銅業、銀業等方面的技術人才引進納西族地區。
木氏土司有較強的軍事力量,為明王朝征戰效力,得到皇帝親賜的「輯寧邊境」、「誠心報國」、「西北藩籬」等嘉號。木氏借機向北擴張勢力,自天順六年(1462年)開始向藏區用兵,至明末,其勢力范圍達木里、巴塘、理塘、康定及西藏昌都以南地區。木氏並遷移大批納西人民到上述地區戎守,此後這些納西人大都融合於藏族中。 1723年(雍正元年),麗江實行「改土歸流」,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土知府為通判。「改土歸流」後,免除了土司的各種苛派,廢除庄奴500 多戶,2000多人,建立了封建地主經濟。清廷以當時滿漢的生活方式和儒家文化的倫理道德觀衡量納西族的社會生活和風土民情,強制性地在納西族地區實行移風易俗,如廢火葬,改革服裝,強化封建家長制、包辦婚姻制等,導致納西族地區發生了重大的社會矛盾和文化變遷,加劇了傳統文化的衰落。
1856年(咸豐六年),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發動回民起義,攻佔大理。時駐大理守城營都司的麗江白沙人和鑒(武舉人)被殺。鶴麗鎮部下千總張正泰借機挑撥回族與納西族之間的矛盾,並殘酷屠殺金山、文智、拉市一帶無辜回民700餘人,在鶴(慶)、麗(江)、劍(川)、中(甸)、淮(西)一帶往來打殺。
1859年,張正泰在鶴慶死於內訌。
1860年,杜文秀軍攻佔鶴、劍、麗、永等地。時駐淮西瀾滄江邊防守備的和耀曾(和鑒之子),與淮西葉枝王護兵頭目楊玉科殺死和的上司淮西協鎮守頭領(回族人),廣募鄉勇,投靠清政府同回民起義軍作拉鋸式的戰爭。麗江古城幾易其主,成為一片廢墟,鄰近鄉村滿目瘡夷。
1872年,回民起義失敗。據《麗江府志》記載:「麗邑子弟毀於王事者統計六千數百人,百姓死者十之二三。」這是麗江歷史上的「亂世十八年」。 1915年12月25日,「反袁護國戰爭」在雲南打響,,麗江納西族積極參加護國運動,向護國軍輸送了3420名青年,為反對復辟帝制奮戰疆場,很多納西戰士血染沙場。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納西健兒隨滇軍戰斗在抗戰最前線,納西族子弟隨滇軍奔赴抗日前線,參加了台兒庄、中條山等重大戰役。在台兒庄戰役中,280多名納西族官兵壯烈殉國。
1941年,為了支持長久抗戰,麗江納西族人民沒有任何現代工程機械的條件下,用人力修成了麗江附近的白沙機場。
1943年,為了中印「駝峰航線」的順利通行,美軍「飛虎隊」在麗江設立「航空指揮站」,納西族人民積極參加修建電台、修建房屋和其他軍事工程,支持了盟軍抗日斗爭。
1936年4月,由任弼時、賀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的一支部隊北上抗日,到達麗江,受到納西民眾的熱烈歡迎。
1948年,在中共雲南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納西族在農村建立了「農民抗敵協會」等組織。
1949年4月,由中共雲南地下黨領導的武裝力量,解放了麗江鄰縣劍川,建立了滇西北第一個革命根據地。
1949年7月1日,麗江宣告和平解放。人民自衛隊經過整訓,奉命改編為「滇西北人民自衛軍第三支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指戰員都是納西族。這支人民自衛軍支隊為配合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解放雲南作出了積極貢獻。 1950-1951年,人民解放軍四十二師由麗江進軍西藏。麗江縣成立援藏委員會,抽調民兵4889人,騾馬500匹,組成運糧總隊,從麗江或人背或馬馱運大米180710包到德欽。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雲南永勝、華坪、四川西昌等的戰役中,很多納西兒女參軍參戰,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1996年,麗江發生7級大地震,死傷3200多人,經濟損失達45億元。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3年6月,三江並流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產」,9月,納西族東巴古籍被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E. 巍寶山的規模

巍寶山宮觀密布,蔚為壯觀。其山分前後兩邊,宮觀建築布局總的體現了「道德自然」的特點:前山綿亘疊蟑,宮觀多藏於密林之中;後山險峻陡峭,宙宇多依山勢顯建於岩壁之間。
巍寶山除大量道教宮觀外,也還有一些佛教寺院,如觀音殿、甘露亭。巍寶山道教形成發展過程中,佛教也曾在這里與道教爭雄斗勝,同時也有相互的影響和融合,突出表現在「老君點化細奴邏」傳說,細奴邏生前,太上老君點化其為南詔王,死後封其為巡山土主,成為雲南道教的「巡山神」,即雲南道教的一尊主神。這一傳說說明中國漢地道教傳人雲南,為了更好地 得到發展,必然要植根於雲南民族原始宗教中,吸收營養,與之結合、融匯的特點。
巍寶山前山有一朝天門。朝天門又名准提閣,它是全山的總坊。按巍寶山風景名勝的自然分布,從這里的總坊向前,在前山經過白沙井、土主廟、文昌宮、玉皇閣、觀音殿、青霞觀、老君打坐石等殿字,??清殿、培鶴樓、含真樓、長春洞、望鶴軒、封川塔等廟觀,返回山下,全程約10公里。巍寶山景點很多,我重點介紹土主廟等幾座宮觀。
土主廟,又叫巡山殿,或巡山土主廟。歇山式大殿中的塑像即南詔第一代王細奴邏。兩旁站立侍者,文武各一,均穿彝族服裝。巡山殿門前有幾副對聯,內容均與細奴邏和南詔國歷史有關。
「新村流源遠,始祖奴邏耕巍嶺;彝族衍慶長,南詔發祥在巍山。」聯中「新村」指巍山後山山下的新村---彝族聚居村,當年細奴邏居住這里。巡山殿,始建於細奴邏之孫盛羅皮。彝族群眾視細奴邏為土主,新村及附近彝族群眾每年來這里兩次舉行祭把盛會。一次是農歷九月十四日,相傳這一天是細奴邏的生日。另一次是正月十五,這一次來祭祖,同時將自己已故的親屬的靈牌在這殿前焚毀,讓亡魂歸祖廟。祭把當天除隆重祭奠外,還舉行盛大的踏歌活動,載歌載舞。旁邊文昌宮內文龍亭有一幅壁畫,就是描繪彝族踏歌的場面。
文昌宮是巍山游覽中心。雄偉的牌樓,是文昌宮的山門,大殿與二殿之間,一池清泉,明徹見底,名「龍潭」。過去,當地群眾在這里祭祀龍王。因此,此殿又叫龍潭殿。清乾隆年間改為道觀後,大殿里供文昌帝君,二殿里供關聖帝君,殿名改稱文昌宮。池中這六角形亭閣,名叫文龍亭,沿兩邊拱橋可至亭前。大家看,亭墩西面這幅壁畫,即剛才我提到的,叫做「踏歌圖」,它繪於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建亭之時。壁畫長約1.2米,上半部分清晰完好,下半部分因為水漬,有些模糊。畫面表現的是:40人踏地而歌,34人圍成圓圈攜手起舞;圈內3人起舞,吹奏笙笛,是舞場的中心;圈外亦有3人,吹彈揚扇,似在助興。圖中舞蹈者多為彝裝打扮,男的多穿長衫,罩領褂,女的著坎肩,系黑圍腰。整幅畫富流動感,較真實地再現了兩百年前巍山彝族人民踏歌習俗的場面,是珍貴的文物資料。
玉皇閣,供奉的神像較為集中,展現了巍寶山道教神仙系統宏大場面。玉皇閣建於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8年),山門為靈官殿,內供的靈官為道教的護法神。過了山門,殿字飛檐重疊,巍峨壯觀,一進四院,依山就勢,層層而上:四帥殿、天師殿、三官殿、呂祖殿、玉皇閣、依雲閣漸次列布。裡面把奉著天、地、水三官,呂祖以及財神、灶君諸神。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五日,這里都要舉行洞經會,古樂悠揚,熱鬧非常。
巍寶山頂有座凌空欲飛的殿閣名叫斗姆閣,裡面把奉的斗姆為道教女神,為北斗眾星之母,故名斗姆。斗姆雕像3眼4頭6臂,顯示其神通不凡。旁立者為金童玉女。巍寶山斗姆閣在國內道教之中是著名的。斗姆閣為巍寶山登臨攬勝佳境。近觀前後,林海茫茫,殿閣歷歷。放眼遠望:巍山古城,城方若印,疇似棋樣,瓜江如帶,一派錦綉風光。
還有,巍寶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從山腰到山頂,覆蓋著枝葉繁茂的蒼松翠柏和各種闊葉林木,其中不乏古樹名木,如粗可數人合抱的高山栲、名貴樹種雲頭柏、野香樟等。主君閣(靈宮殿)前的古山茶,為明末清初遺物,高15米,粗28厘米,已生長300多年,現仍亭亭玉立,姿態優美,早春二月,開花達數百朵,花大如碗,紅似胭脂。行走在巍寶山中,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F. 大通縣道教有哪些

佛教才叫寺院。道教是宮觀。

北 京
市:白雲觀;呂祖宮;火神廟;東岳廟。

天 津
市:天後宮;玉皇閣。

重 慶
市:老君洞道觀;紹龍觀。

上 海
市:上海市城隍廟;上海市白雲觀;上海市欽賜仰殿。

黑龍江市:黑龍江省阿城市海雲觀;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天仙宮;黑龍江省鐵力市關帝廟。

吉 林
省:三清宮;吉林遼源市福壽宮;吉林通化市玉皇閣;吉林沈陽市太清宮。

遼 寧
省:遼林鞍山市千山無量觀;千山五龍宮;遼寧本溪縣九鼎鐵剎山雲光洞;遼寧鳳城縣鳳凰山紫陽宮。

內 蒙
古:呼和浩特市太清宮。


疆:新疆天山王母池道觀。

青 海
省:西寧市土樓觀;湟中縣西源山道觀;樂都縣武當山道觀;大通縣娘娘山道觀;貴德縣三清宮。

甘 肅
省:蘭州市白雲觀、金天觀;天水市玉泉觀;平涼市崆峒山道觀;張掖市道德觀;敦煌市西雲觀;臨夏市萬壽觀。


夏:固原縣泰岳宮;海源縣天都山道觀;中衛縣老君台道觀;平羅縣玉皇閣。

陝 西
省:周至縣樓觀台;華陰市華山道觀、西嶽廟;西安市八仙宮、城隍廟、湘子廟;臨潼區明聖宮、老母殿;戶縣重陽宮;寶雞市金台觀;寶雞市隴縣龍門洞;佳縣白雲觀;眉縣玉皇宮;延安太和宮;三原縣城隍廟;山陽縣天竺山道觀;漢中市留壩縣張良廟;安康市葯王殿、湘溪洞;紫陽縣真人宮、擂鼓台道觀。

山 西
省:大同市朝陽宮;運城市解州關帝廟;介休市綿山道觀;山西永樂宮;洪洞縣水神廟;方山縣北武當上道觀;浮山縣龍角山慶唐觀;山西恆山北嶽廟。

河 北
省:鹿泉市十方院、抱犢寨金闕宮;涿州市泰甯宮;河北省平山縣青龍觀;永年縣玉皇宮;唐縣清虛山道觀;河北呂翁祠。

山 東
省:泰安市泰山道觀;山東東岳廟;青島市嶗山太清宮、太平宮。

河 南
省:洛陽市上清宮、下清宮;開封市延慶觀;南陽市武侯祠道院;登封縣嵩山中嶽廟;鹿邑縣太清宮和老君台;南召縣興陽觀、南石廟;內鄉縣靈山玄靈宮、西嶽廟道觀;河南陳摶庵。

四 川
省:成都市青陽宮;都江堰市青城山道觀;祖師殿、建福宮、上清宮、二王廟;江油市高觀;西昌市瀘山道觀;大邑縣鶴鳴山道觀;三台縣雲台觀;射洪縣金華山道觀;新津縣老君山道觀;彭縣葛仙山道觀;蓬溪縣高峰山道觀;四川梓潼文昌宮。

貴 州
省:貴陽市仙人洞;桐梓縣虎峰山崇德觀。

雲 南
省:龍泉觀、太和宮金殿;保山市玉皇閣;昭通市大龍洞道觀;巍山縣巍寶山道觀;騰沖縣雲峰山道觀;臨滄縣三教寺;魯甸縣玄天觀。

湖 北
省:武漢長春觀;丹江口市武當山太和宮、紫霄宮;襄樊市真武山道觀;麻城市五腦山帝王廟;黃陂縣木蘭山道觀;石首市南嶽山道觀;咸寧市太乙觀;長陽縣中武當道觀。

湖 南
省:長沙市嶽麓山雲麓宮;岳陽市呂仙觀;岳陽市大雲山玄陽宮;衡陽市衡山南嶽大廟、南嶽玄都觀、三元宮、黃庭觀;長沙縣陶公廟、河圖觀;益陽市城隍廟;芷江縣天後宮;桃源縣九龍山九龍觀。

江 蘇
省:蘇州玄妙觀、穹窿山上真觀;鎮江市潤州道院;句容市茅山道院、乾元觀;南通市城隍廟、興國道院;如皋市靈威觀;益興市洞靈觀;淮安市東岳廟;江蘇九霄萬福宮。

安 徽
省:蚌埠市塗山禹王宮;渦陽市天靜宮;休寧縣齊雲山太素宮;風台縣茅仙洞清天觀。

江 西
省:西山萬壽宮;鷹潭市龍虎山天師府;九江市廬山仙人洞道觀;贛州市萬松山玉虛觀;萍鄉市純陽觀;樟樹市閣皂山崇真觀;鉛山縣葛仙山道觀。

福 建
省:福州市於山九仙觀;福州市裴仙宮;福州市烏山道山觀;福清市石竹山道院;泉州市元妙觀、關岳廟;武夷山市桃源洞道觀;南平市德雲觀、聖公殿;柘榮縣天後宮;龍海縣白礁慈濟宮;福建武夷宮;福建止止庵。

浙 江
省:杭州抱朴道院;溫州市雪山紫霄觀;瑞安市東岳觀;黃岩市委羽山大有宮;金華市黃大仙祠;溫嶺市道源洞;天台縣桐柏宮;樂清市紫芝觀、北斗洞;平陽縣仙姑洞、東岳觀;蒼南縣燕巢洞道觀;椒江市龍翔道院。

廣 東
省:廣州市三元宮、純陽觀;惠州市元妙觀;梅州市贊化宮;潮陽市石洞玉龍宮;南海市西樵山雲泉仙館;揭陽市娘宮觀、華陽觀;廣東沖虛觀;廣東酥醪觀;廣東黃龍古觀;惠來縣龍藏洞;陸豐縣紫竹觀、玉清宮。


港:雲泉仙館;省善真堂;紫闕玄觀;蓬瀛仙館;青松觀;圓玄學院;黃大仙祠;六合聖室;飛雁洞;信善二分壇。


門:北極道院;真武堂;太清道觀;呂祖仙院;信善二分壇。


灣:台南台灣首廟天壇;高雄道德院;高雄文化院;台北文化三清宮;宜蘭三清宮;鹿耳門聖母廟;台北行天宮;台南府城隍廟;台北指南宮;北港朝天宮;忠義廟;彰化元清觀;台北覺修宮;高雄鎮南宮;松柏嶺受天宮;北投關渡宮;澎湖天後宮;台南開台媽祖廟;新港奉天宮;新竹縣文昌祠;台北保安宮;哪吒廟;三山國王廟;學甲慈濟宮。

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廟;元龍聖廟;賢當宮。

馬來西亞:三清殿

美 國:亞利桑那州中孚道院;加利福尼亞州三藩市紫根閣;夏威夷太玄道觀。

加 拿
大:多倫多蓬萊仙閣。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艾士菲市黃大仙祠。

G. 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H. 巍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介紹

巍寶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巍山縣城東南面11公里處,面積19平方公里,主專峰海拔2569米,被稱為雲屬南道教名山,為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山上,古木參天,濃蔭蔥郁,溪泉叮咚,花繁草茂。1992年巍寶山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巍寶山主峰2509米,自唐代開始建築道觀,盛於明清,到清末道教殿宇遍布全山。這里又是南詔發祥之地,至今留下許多傳說勝跡。巍寶山道觀密布,蔚為壯觀。其布局體現了道德自然的特點:前山綿亘疊蟑,道觀多藏於密林之中;後山險峻陡峭,廟宇多依山勢建於岩壁之間。相傳,三國時期,孟獲之兄孟優得異人授以仙術,就居於魏寶山中,以方術濟人。

I. 西遊記中太上老君是怎樣的人

太上老君在姜子牙封神之前叫李耳,也就是常說的老子。還算一個比較可愛,中規中矩的老頭。

J. 彝族詳細介紹

彝族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萬人,總人口位居壯、滿、回、苗、維吾爾、土家之後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雲貴高原和康藏高原的東南部邊緣地帶的高山河谷間生產勞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廣袤豐饒的土地江川養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遠的歷史和樸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 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有6 種方言;彝族還有自己的歷法;彝族音樂富有特色,舞蹈多與歌唱相伴。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 ,頗富民族特色。彝族喜歡飲酒,席地而坐,圍成一圈,遞傳酒杯,依次飲用,彝家歷來好客,勸酒一片真誠。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在彝族地區,最隆重的節日是火把節,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 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到夜晚,人們點上火把,火把行列從村頭照到田野,人們圍著熊熊燃燒的 火堆,盡情歌舞,雲南巍山的「打歌」,彌勒、宜良的「阿 細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紅河 的「羅作舞」,涼山的「朵洛荷」等歡快的集體舞在這 天都會大展風采。

彝族的節日很多,楚雄州大姚縣曇華山一帶的「插 花節」別具一格。人們把絢麗的馬櫻花戴在頭上,插在門前, 表達對抗暴除惡英雄咪依魯的贊美。在馬櫻花盛開的時節,當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腳,盡情歡樂,慶祝幸福的新生活。

彝族地區地形氣候復雜多樣。經過社會生產的長期發展,彝族地區現有三種經濟文化類型:四川、雲南大小涼山地區屬雜谷栽培農耕經濟文化類型;雲南中心壩區及南部彝區屬稻作農耕經 濟文化類型;貴州部分彝區及涼山部分彝區具有豐富的水草資源,他們除從事一定的農作物栽培外,還從事畜牧業生產,屬畜混合農業經濟文化類型。

隨著經濟的發展,彝族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日新月異。經濟較發達地區,彝族人正在改革大潮中勤勞致富,奔小康。逐漸告別往日落後的耕作方式,科技化搞生產,開拓其他經濟產業。在許多地方,彩電,農用汽車拖拉機已經走入彝家。 彝族人的生活富裕起來,彝鄉變了,但只要你到彝族村寨走一走,你還會發現,彝族人特有的樸素和熱情還在,在彝族人看來,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根龍脈,彝族人樸素的倫理道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熱點內容
西政自考可以考其法律碩士法學嗎 發布:2025-07-02 02:06:16 瀏覽:262
比較實用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02 02:06:08 瀏覽:9
企業行政法語 發布:2025-07-02 02:05:32 瀏覽:846
法院訴訟無憂 發布:2025-07-02 01:47:26 瀏覽:36
中國勞動法關於工資標准 發布:2025-07-02 01:27:30 瀏覽:234
經濟法土地所有權 發布:2025-07-02 01:25:43 瀏覽:891
商法調整對象的含義 發布:2025-07-02 01:23:38 瀏覽:24
菏澤法院周 發布:2025-07-02 01:22:33 瀏覽:396
民法學2考卷 發布:2025-07-02 01:17:52 瀏覽:262
勞動法賠償條款 發布:2025-07-02 01:08:51 瀏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