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改革離不開法治思維

改革離不開法治思維

發布時間: 2021-03-05 16:26:33

A. 為什麼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沒有規章制度來約束就會一盤散沙各做各的,而且沒有依據。

B.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

你好,參考如下: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寫進十八大報告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理念的具體體現。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理政的一個重要規則、理念,隨著近年來的推進,正在成為從基層到中央上下一體遵循的基本規則,這意味執政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在工作的時候也就要做到法律至上。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法治理念,從思想上認識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等對於中國的重要性。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的,一個平時沒有法治理念的公職人員、領導幹部,遇到問題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維。其次是領導幹部或者是公務人員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此外,「法治思維」還表現為一種行為選擇,面臨多種問題的解決方式、手段時,領導幹部能夠首先研判處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法治精神等。
理論需要聯系實際。我們就發生在廣東的「烏坎事件」來說,事後有諸多評論認為正是後期地方政府在處理問題時良好的措施以及方法轉變,才使得這起備受關注的突發事件得以完善解決。那麼在這起事件中又是如何體現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呢,我們不妨作一概括:
第一,發生社會矛盾,政府首先積極主動介入,不逃避,不推諉,勇於承擔責任,與公眾溝通;
第二,分析矛盾產生的原因,依據相關的法律分析公眾的訴求是否合法、合理;
第三,對於合法訴求應依法展開調查,在調查中公眾的參與很重要,確保調查的客觀、中立;
第四,調查情況清楚後,行政決策或者決定採取和公眾民主協商的方式進行,吸納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不能採納的應說明理由,避免行政專斷;
第五,信息及時有效的公開,事件調查情況等相關信息通過發布公告的形式公之於眾,確保信息的權威和准確,避免虛假信息擴散,掌握信息主動權;
第六,對於違法行為,不姑息,不放縱,應追究法律責任的依法進行,行政權力不幹預司法行為;
第七,依法維護村民自治的權利。
法治思維四大評判標准
在法治成為治國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下一步在建立「法治思維」、學會「法治手段」方面,最切實的步驟是什麼?
從內部環境看:需要通過更多的法律知識的普及、法律知識的培訓來讓公務人員了解法律、理解法律。那麼,這就需要建立一個長期的、常態化的、落地的包括新入職的、調任的公務人員在內的具有整體性的法治培訓,不可以是碎片化的、支離破碎的。在公務員的任職期間,每年都應該有相應的法治課程。
從外部環境來看:首先是要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促進已建立起來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能夠在監督合力和實效上不斷增強。其次是加強問責制度的完善與實施工作,如不斷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保證對各級領導幹部的監督有力有效。同時,在公務員的晉升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對他們的法治意識、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如果在這方面有突出表現的,甚至可以作為提拔的條件。
只有將「法治狀況」引入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和選拔任用標准之中,並且應該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讓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
那麼,對於領導幹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運用應如何評判呢?
首先是法治理念的樹立。雖然我們處在轉型時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但法治的發展方向是不能動搖的。其次是法律意識,應該成為領導幹部甚至公務人員在處理問題時的一個價值選擇。此外,領導幹部在處理問題時是否堅持了一些判斷標准——第一是職權的運用是否合法;第二是立法以及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第三是在行政決策時是否體現了民主參與、是否進行了必要的合法性審查;第四是能否真正做到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在行政裁量的時候是否體現了法律平等的精神、是否體現了平等的規則。 可適當刪減,增加自己的語言, 望採納~~

C. 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試

一要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
二要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
三要堅持專群結合、依靠群版眾
四要堅持統籌協權調、源頭治理
五要堅持重心下移、固本強基
六要堅持依法管理、科學管理
七要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十八大報告首提提高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
第一,發生社會矛盾,政府首先積極主動介入,不逃避,不推諉,勇於承擔責任,與公眾溝通;第二,分析矛盾產生的原因,依據相關的法律分析公眾的訴求是否合法、合理;第三,對於合法的訴求就應該依法展開調查,在調查中公眾的參與很重要,確保調查的客觀、中立;第四,調查情況清楚後,
或者決定採取和公眾民主協商的方式進行,吸納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不能採納的應說明理由,避免行政專斷;第五,信息及時有效的公開,事件調查情況等相關信息通過發布公告的形式公之於眾,確保信息的權威和准確,避免虛假信息擴散,掌握信息主動權;第六,對於違法行為,不姑息,不放縱,應追究法律責任的依法進行,
不幹預司法行為;第七,依法維護
的權利。

D. 領導幹部如何增強法制意識,提高作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

提高行政人員法治觀念湯旺河司法局河北司法所(一)切實增強規范意識,提高執政治理能力。要做到強化治理,提高執政治理水平。治理是永恆的主題,嚴格的治理是加強單位建設的有效手段,離開了嚴格規范的治理,就會造成秩序混亂、人心渙散,影響單位風氣和單位形象,阻礙事業發展。要深刻熟悉到治理出效益,治理出質量,治理出生產力。要叫響治理的口號,落實好治理的措施,緊緊抓住薄弱環節和問題,創新治理思路,提高治理水平。 首先要加強人本治理。現在經常講優化資源配置,人才資源就是各單位最寶貴的資源,要樹立「人人是人才」的觀念,做好職工的教育、引導,加大對職工新知識、新能力的培訓力度,建設好四支隊伍,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不同類型人才的優勢。既要發揮好各類高級人才的優勢,也要關注占職工總數65%的工人隊伍,讓基層工人了解大局方針,了解全局的工作目標和措施,發揮好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形成鼓勵幹事、鼓勵創新、鼓勵奉獻的良好環境,把職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提高素質,凝聚力量。同時,要切實加強幹部的治理與監督,全面、真實地了解把握幹部的思想、工作、作風狀況,既要重視工作時間的表現,也要了解工作時間之外的情況,防止失於治理。在選人用人上要建立科學、靈活的機制,既要重視客觀公正地評價幹部,也要創新幹部使用方式,做到擇優選人、靈活用人,採取競爭、聘用等形式,搞活用人機制。二是抓好財務治理,確保資金不出問題。一些違紀違規,甚至違法犯罪的問題,相當一部分是在經濟方面出現的。要害是要抓好財務治理,嚴格執行會計法和財務開支的規章制度,管好財理好財。要強化預算意識,做好預算治理。對本單位每年的經費開支以及經營創收、資產收益等要有明確的概念。在這次審計署檢查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我們要引起高度警惕,今後絕對不能出現小金庫、帳外帳、敞口花錢、隨意花錢的現象,絕不能稀里糊塗犯錯誤。三是抓好基本建設治理。認真清理在建項目,加快建設的速度,確保工程質量不出問題。四是抓好工程治理,重點解決好日常治理的問題,保持一個良好的治理面貌,防止突擊治理、突擊花錢。五是抓好經營治理,確保單位經濟發展效益的提高。六是抓好環境治理,創建美麗舒適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非凡是基層所,要充分利用自身環境和優勢,改善單位面貌。七是抓好規范治理,努力使各項治理向規范化、標准化邁進。要落實好治理責任,實行責任治理,把治理的水平和效益掛起鉤來,把治理的好壞和崗位掛起鉤來。同時,必須實施嚴格的治理,必須善於治理,必須敢於治理,向治理要效益,以治理促發展,實現規范治理、科學治理。 (二)切實增強執政責任意識,提高抓落實的能力。我們各個單位為加快發展,都提出了許多好思路、好措施、好辦法,但方案、辦法再多,得不到真正落實,達不到預期效果,就是一句空話。上級制訂的政策、意見和措施,發了文件,上了網,但有的不注重學習,不能夠很好的貫徹。局黨組今年確定的十項重點工作和八項保障措施,到了出成果的時候了,各單位都要對照目標任務,抓好最後的落實。領導幹部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明確自己的職責,以大局為重,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位置。要把對事業的奉獻轉化為內心的追求和動力,講黨性,講原則,忠於職守,履行好職責。《把信送給加西亞》這本書,大家可能都看過,不同的人看了之後會有不同的收獲,但有一點,書中主人公羅文「抱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不講條件,不講困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千方百計完成使命」的精神,相信是大家共同的感受。因此,我希望大家也要有一抓到底、不抓出成效決不罷手、不達到目標決不停留的韌勁。「敬業的最高境界是痴迷」,我經常講要把工作當作學問來研究,要殫精竭慮,心無旁騖。對領導決策、會議議定及工作計劃安排的事項,要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地抓好落實,克服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的現象,果斷杜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不良現象。要建立完善目標任務落實反饋系統,及時了解把握落實的情況。抓落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讓職工知道發展規劃、工作目標和實施計劃,同時用利益把職工緊密聯系起來,讓職工把心思與單位的前途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 (三)切實增強全局意識,提高應對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的能力。作為領導幹部,就要胸懷全局,能夠正確分析判定形勢,抓住主要矛盾,定目標,提思路,出主意,帶領幹部職工圍繞總目標奮發工作。增強全局意識,就要善於抓大事,抓重點。基層單位的工作千頭萬緒,假如不分輕重緩急,芝麻西瓜一起抓,就會顧此失彼、事倍功半。所以,領導者要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通俗的說,就是要干自己該乾的事情。要留出時間,留出精力,認真研究全局性、前瞻性和戰略性問題,把握中心、把握大局,集中精力抓大事。要能夠從紛繁復雜的事務中理出頭緒、理清思路,抓住哪些是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大事,哪些是關系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只有如此,才能在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面前保持頭腦清醒,從容應對,才能胸有成竹地理清對策,堅持正確的方向。同時,領導幹部要養成親自動手的好習慣,對重要的工作要親歷親為,親自抓,親自干,不要當甩手掌櫃。(四)切實增強科學發展意識,提高促進發展的決策能力。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其要義就是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其根本要求在於搞好五個統籌,做到統籌兼顧。具體來說,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有了經濟基礎,我們的隊伍才能穩定,事業才能發展。目前我們的經濟形勢比較嚴重,需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樹立強烈的開拓進取意識和自立自強精神,強化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觀念。立足以市場為導向,採取引進、招商、多渠道融資;立足高起點、高標准、高效能,實現水利經營效益最大化。

E. 新時代領導幹部為什麼需具備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配合法律的規定,當然還需要了解法律,如果沒有這種素養,就沒有法治思維,事無法解決好面對的問題。

F. 全面依法治國這件事能不能辦好,就是要正確認識把握 的關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須正確處理「三個關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切實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部署落到實處,就必須在認識和行動上釐清和處理好三個關系。
第一,正確處理黨的領導在依法治國中的地位問題。當前,存在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等現象,是因為部分地方和部門把權力凌駕於法治之上,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黨的領導在依法治國中的地位問題。首先,黨對依法治國負有領導責任。執政黨與法治關系的調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核心問題。我黨對法治負有領導責任,這是依法治國應有之義。必須正確認識依法治國和黨的領導的關系,將黨對法治的領導應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其次,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是一致的。黨與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也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黨要領導法治不是說黨可以超越凌駕於法治之上。再次,黨的領導幹部依法執政,要帶頭遵守法律。《中國共產黨黨章》明確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員領導幹部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要接受管理,更應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要求和黨內法規去治國理政。黨員領導幹部不能混同於普通黨員和群眾,應在依法執政中走在老百姓前面,帶頭遵守國家法律。
第二,正確處理治國理政與法治的關系。依法治國強調的就是要依據憲法和法律治國理政,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主體的政府應以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依法確立政府的權力清單和法定責任清單,依法履行政府職能,加快改革政府的執法體制,把自己建設成為法治政府。首先,依法履行政府職能。法治政府與人治政府本質的區別是,人治政府往往權大於法、情大於法、人大於法,政府權力不受制約,政府部門以權壓法,政府領導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現象普遍存在。法治政府的顯著標志是政府機構職能、許可權、決策程序、責任法定化,政府應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以政務公開為常態,以不公開為例外。其次,政府要依法執政,接受法律監督。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政府部門野蠻執法現象,表明政府在執法方面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也反映了執法部門超脫於法律之外,存在著以權代法的行為,當執法過程中出現了不符合依法執政要求的現象時,就要求依法對政府執法機構和人員進行制約和監督,深化執法體制改革,堅持文明、公正執法。最後,要建設法治政府。治國理政是黨和政府的基本職責,治國理政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這就要求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政府。
第三,正確處理全面深化改革與法治的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任務。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依法治國需要繼續全面深化,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又離不開法治這個根本保障。因此,必須處理好改革與法治的關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改革要於法有據。首先,要改變過去一些地區和部門的「改革要上路,法律先讓路」的錯誤理念,堅持改革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對改革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其次,改革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法治思維是相對於人治思維的。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去推動改革,必須摒棄黨員領導幹部人治思維和方式;改變領導幹部以改革名義想怎麼樣干就怎麼樣乾的錯誤做法;改革中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在改革中堅持法治意識、法治精神、法治思維和法治的方式,確保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決策實施的合法性;最後,要實行改革法律責任倒查。要確保改革決策公開公正,為改革決策失誤倒查責任的落實創造條件,對重大決策要實行領導終身負責制,使改革決策於法有據,改革決策實施程序於法有據,改革失誤追查於法有據。

G. 法治思維的四個特點

基本含義:
「法治」已被普遍地接受為社會的理想治理方式。對於法治理想的實現,有兩種途徑,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構建法治所需要具備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二是靠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地培養法治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後者往往是法治的目標和歸宿,只有在官員和民眾法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常態時,我們才能說法治真正地實現了。
2:具體特徵:
法治思維方式或稱法律思維方式有下幾個特點:以權利與義務為分析線索、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合法性優於客觀性、形式合理性優於實質合理性、理由優於結論。

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法律職業者的思維方式。其特徵有:

第一,通過程序進行思考,運用法律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 第

二,遵循向過去看的習慣,表現得較為穩妥,甚至保守; 第

三,注重縝密的邏輯,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即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四,法律思維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於科學中的求真;

第五,判斷結論總是非此即彼,不同於政治思維的權衡特點

熱點內容
金牌律師韓劇 發布:2025-09-29 06:49:12 瀏覽:868
行政法知識 發布:2025-09-29 06:46:56 瀏覽:958
實驗基地學生安全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29 06:38:02 瀏覽:624
我離廠刑法 發布:2025-09-29 06:37:53 瀏覽:485
電梯使用單位由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9 06:36:35 瀏覽:603
司法考試商法ppt 發布:2025-09-29 06:23:39 瀏覽:558
央視社會與法欄目專家 發布:2025-09-29 06:16:56 瀏覽:396
不應該立法禁止兒童乞討 發布:2025-09-29 06:16:48 瀏覽:331
政府法律顧問工作經驗做法 發布:2025-09-29 06:10:13 瀏覽:16
2013年法律顧問成績 發布:2025-09-29 06:03:47 瀏覽: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