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經幢

道德經經幢

發布時間: 2021-03-05 18:16:46

A. 世界上各個宗教的建築特點及圖片.快點!

伊斯蘭建築的特點

伊斯蘭建築由於地區和年代的不同而形式各異,覓其共性是比較困難的,可是下述各項是較為明顯的。

變化豐富的外觀:凡論世界建築中之外觀最富變化,設計手法最奇巧的者當是伊斯蘭

建築。歐洲的古典式建築雖然端莊方正但缺少變化的妙趣;哥特式建築雖然峻峭雄健,但雅味不足。印度建築只是表現了宗教的狂熱。然而,伊斯蘭建築概是奇想縱橫,莊重而富變化,雄健而又不失雅緻。說其橫貫東西、縱貫古今在世界建築中而獨放異彩也不為過。

穹隆:伊斯蘭建築盡管散布在世界各地,幾乎都必常以穹隆而誇示。這和歐洲的穹隆

相比,風貌、情趣完全不同。歐洲的穹隆如同機器製品一樣,雖說精緻但乏雅味。伊斯蘭建築中的穹隆往往看似粗漫但卻韻味十足。

開孔:所謂開孔即出入口和窗的形式,一般是尖拱,或是馬蹄拱或是多葉拱。亦有其

它形式的異例,正半圓拱、圓弧拱,僅在不重要的部分罕用。

紋樣:伊斯蘭的紋樣真堪稱世界紋樣之冠。建築以及其它一切工藝中供欣賞用的紋樣,

其題材、構圖、描線、敷彩皆有匠心獨運之處。動物紋樣雖是繼承了波斯的傳統,可是由於脫胎換骨之法完全產生了嶄新的面目;植物紋樣,當初主要是承襲了東羅馬的傳統,歷經千錘百煉終於集成了燦爛的伊斯蘭式紋樣。

說到幾何紋樣,那是斷然獨創的東西,由於無始無終的折線組合,轉瞬間即現出了無限變種,與幾何紋和花紋結合更構成了特殊的形態。並且以一個紋樣為單位,反復連續使用即構成了著名的阿拉伯式花樣。

另外還有文字紋樣,即由阿拉伯文字圖案化而構成的裝飾性的紋樣,用在建築的某一部分上,文字多是古蘭經上的句節。
基督教建築特點
教堂的建築風格主要有羅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種。羅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後,一些大教堂普遍採用的建築式樣。它是仿照古羅馬長方形會堂式樣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築。巴西利卡是長方形的大廳,內有兩排柱子分隔的長廊,中廊較寬稱中廳,兩側窄稱側廊。大廳東西向,西端有一半圓形拱頂,下有半圓形聖壇,前為祭壇,是傳教士主持儀式地方。後來,拱頂建在東端,教堂門開在西端。高聳的聖壇代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骷髏地的山丘,放在東邊以免每次禱念耶穌受難時要重新改換方向。隨著宗教儀式日趨復雜,在祭壇前擴大南北的橫向空間,其高度與寬度都與正廳對應,因此,就形成一個十字形平面,橫向短,豎向長,交點靠近東端。這叫做拉丁十字架,以象徵耶穌釘死的十字架,更加強了宗教的意義。

拜占庭式建築的主要成就與特徵是穹頂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蓋穹頂,並把重量落在四個獨立的支柱上,這對歐洲建築發展是一大貢獻。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築。其堂基與羅馬式的一樣,呈長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頂由一巨大圓形穹窿和前後各一個半圓形穹窿組合而成。東正教教堂的特徵是堂基由長方形改為正方形,但在建築藝術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風格。東歐的教堂是突出穹頂,提高鼓座,使穹頂更加飽滿。現在蘇聯紅場上的華西里·伯拉仁內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築。其特點是中央一個大墩,周圍八個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個大小不一的穹頂。該建築是世界宗教建築中的珍品。

哥特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築物,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甚至可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有巴黎聖母大堂,義大利米蘭大堂,德國科隆大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堂。

新教的教堂,各派教會亦有差異。總的來說,教堂建築比較簡朴,大都為長方形禮堂。內部由於重視講道,講台一般置於顯著地位。新教加爾文派的教堂甚至沒有聖像、宗教畫、彩色玻璃和聖壇。近期,歐美各國建築藝術呈現多樣化,宗教建築也擺脫舊的傳統風格,出現一些新的式樣。
佛教
佛教建築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築在初期受到印度影響的同時,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組成的嚴格對稱的多進院落形式。在主軸的最前方是山門——整個寺院的入口。山門內左右兩側分設鍾、鼓樓。中央正對山門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間穿堂形式的殿堂。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個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軸上的是正殿,常名為「大雄寶殿」。正殿對於整個佛寺建築群體是中心建築物,它不論在建築體積和質量,都在其他單體建築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層樓閣形式。正殿後一進院落,常建築二層「藏經樓」。另外,多在主軸院落兩側布置僧房、禪堂、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樓的廣濟寺等都屬於這種類型。
小型的寺廟,一般只有一進院落——進山門迎面就是大殿,兩廂為僧房。
佛寺建築群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屬建築,如山門前的牌坊、獅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現存的佛塔都是磚石建造的。著名的有廣安門外遼代建造的天寧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門內元代建造的妙應寺白塔( 屠坡型);阜成門明代修建的慈壽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印度金剛寶座式);卧佛寺 在西山余脈聚寶山(壽安山)南麓,寺首創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壽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十方普覺寺。因寺內有元至順元年——二年(1330—1331年)鑄造的一軀釋迦牟尼涅盤銅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雲寺 在西山東麓,各組殿堂成階梯狀層層上升;始建於元代至順年間,初名碧雲庵,明代正德年間(十六世紀初)擴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礎上大規模擴建。
天寧寺塔 在廣安門外,是我國現存的密檐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此塔隋代已有,現存的這座塔是遼代建的。
二、喇嘛寺
喇嘛寺在我國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兩個兄弟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築也因宗教內容的特點和民族的特點而和佛寺有所不同。
北京的喇嘛教建築是從元代開始出現的。
喇嘛教建築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和佛寺相近的宮室式木建築;另一種是屬於碉房式的砧石建築。北京的雍和宮和東、西黃寺都屬於前者,只有頤和園後山的一組喇嘛寺是碉房式的。
木建築的喇嘛寺仍舊採用了四合院式布局,寺廟前半部的山門、天王殿、大殿,都和佛寺差不多。但大殿以後的部分常有高大而雄偉的建築,在布局上也有所變化;例如雍和宮的後部採用三殿並列的制度,用復道將高大的萬福閣和兩側的永康閣、延寧閣連接起來,氣勢十分壯麗。
喇嘛教的塔不同於佛塔。它是由印度的 屠坡演化而來的。中國的喇嘛塔也有用為僧侶墳墓的,但建築在寺廟中的喇嘛塔,卻和佛塔的作用相同。
道教建築
中國的道家思想起源較早,並不是像現在所傳的是老子創立的,而是起源於中國早期的巫術,後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經》為經典,東漢時期形成正式的宗教。道教建築沒有形成獨立的風格體系,而遵循的是我國傳統的宮殿、祠廟體制,一般為中軸線布局,以殿堂樓閣為主,不建塔和經幢。

B. 老子道德經幢的老子及《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版本眾多,有130多種。易縣的石刻道德經幢,是校譯老子《道德經》年代最早的重要實物資料,是中國存較好,年代較早,且形體最大的石刻道德經幢。為了便於保護,1986年河北省文物局撥專款,在其上建四角碑亭一座,2001年上半年又重修了碑亭。 李唐一朝,「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成為國家政治基石。據《資冶通鑒》記載,在唐朝的幾代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尤崇道教,對老子傳下來的五千言《道德經》也分外隆遇:開元21年,親自對道德經予以注釋,頒布全國,命各州縣鐫刻,供人誦讀;開元25年正月,又在朝中「首置玄學博士」,每年都像科舉中的明經科一樣考試,推崇以老子《道德經》為宗首的道家學說。也就是在「置玄學博士」的第二年,易州刺史田仁琬「奉敕令」建造並豎立了這座道德經幢。
田仁琬曾做過5年易州刺史,開元28年2月遷官新疆。他在易州任期內,「簡而能斷,布政優優,化人成俗」,當他調離時,當地官民傷心而泣。田仁琬調走8個月後,即公元740年10月,易州官民經請示朝廷恩准,特立《田仁琬德政碑》(立於保定古蓮花池)以紀念其政名官聲。書寫者蘇靈芝是唐開元、天寶年間著名書法家,陝西武功人,公元750年前後,曾任易州錄事參軍。其筆力遒勁端莊,飄逸中不失勁美,堪與同時代書法大師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顏真卿相媲美,被歐陽修譽為「唐代著名寫碑手」。當時有人評論蘇氏書法「視北海(李邕)則加庄,視太守(真卿)又多雋」,後世則稱他「兼具顏筋柳骨而自成一家」,可見其書法造詣已臻化境。蘇靈芝書法傳世作品並不多,但他寫的易州《鐵像頌碑》、 《夢真容敕碑》、 《田仁琬德政碑》及范陽《憫忠寺寶塔頌》等碑文,歷來被稱為精品,已全部列為國家級文物。 經幢高約七米,以亭覆庇,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八面棱形,分為三截。一至七面,陰刻楷書《道德經》原文及玄宗皇帝對《道德經》的逐句注釋。第一面開頭陽刻篆書「大唐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經一部」十六個大字,每個字高十點三公分,寬十一點二公分。第八面上部,書寫「大唐開元二十七年,歲在單閼月中南呂五日乙丑,皇五從弟中散大夫使持節邢州諸軍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國質建」句。第八面的中部,為大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邢州軍事柱國何纘撰文、盧華書撰、李思順鐫刻的「重修邢州龍興觀道德經台記」。第八面的下部,為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十月師段圻觀所寫之《記》並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邢台縣縣長苗作新為募資修台建亭事所寫之《記》。

C. 唐玄宗李隆基是如何尊崇道教文化的

早年的李隆基就對道家有濃厚的興趣,他說「聯愛自幼齡,即尚玄默」。

當時道教徒紛紛加入了政治爭斗政治集團,己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在唐玄宗周圍聚集了一些有權術的政治道士,「中宗末年,王室多故,上常陰引材力之士以自助」,與道士們商討對策和計謀。

王據就是其中一位,他說「今有劉幽求、張說、郭元振一二大臣,心輔殿下。太平之黨,必有移奪安危之計,不可立談??時劉幽求、張障並流於嶺南,據見事迫,請早為之計。」他富有政治經驗,為玄宗出謀劃策。

還有為玄宗通風報信躲過政治險灘的葉法善,他「頻察妖祥」,利用占星術等巫術造勢。

《舊唐書玄宗紀上》記載,「州潞州境內有黃龍白日升天。嘗出敗,有紫雲在其上,後從者望而得之。前後符瑞凡一十九事」。

這些人以他們獨特的方式起了常人難以企及的作用。

再次,迷信道教,尚長生不老之術。

唐玄宗在位時期,國家政治生活道教色彩濃厚,到了晚年對道教處於痴迷的狀態。

在他的舉動影響下,投機鑽營者紛至沓來,屢現「祥瑞」爭獻老子「顯靈」,唐玄宗逐漸失卻了往日的銳氣,整日研習道教方術,儼然以道士皇帝自居。

他身邊的道士也向他兜售長壽術,如姜撫教唐玄宗服食常春藤、旱藕王嶼「專習祀祭之禮以干時並在宮中設立道場「自草黃素」親自飛丹合葯,興慶宮大同殿就是他的內道場,「興慶宮合練院內產芝草」。

他廣征道士進入道場,甚至向術士學習隱形術,據史料記載「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於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練、蘸祭,相繼於路。投龍奠玉,選精舍,采葯餌,真訣仙縱,滋於歲月。」

他將國家事務置之不理,潛心方術,國政自然就荒廢了。

同時也有很多人爭獻符瑞以滿足玄宗求長壽的意願,玄宗通過煉丹、符瑞、憔祭等活動目的在於希望自己長生不死和國家永昌,出發點是好的,可惜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註定其願望不能實現。

在安史之亂後,他還在道觀里祈禱老子幫助他「興唐」、「福唐」,還編造「收祿山之兆」的神話,並且加緊修築興唐觀、福堂觀,親自拜渴祈禱,祈求老子在冥冥之中「興唐」「福堂」。

至此,唐玄宗的心理已經被道教所俘獲了。直至退位後,他還「為金灶,煮煉石英」,在「服葯物」中自隱韜略,消磨餘生。

D. 關於《老子》的版本

道德經版本問題可以說是道德經獨有的現象,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
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還有西漢嚴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經》石幢等。
市面上銷售的書籍,版本之間差別很大;甚至章節順序也不一樣。其中,台灣陳鼓應教授《老子今注今譯》選用的校訂版本還是相當客觀的,參考了歷代版本和注家,偏重於哲學研究;蕭天石先生的《道德經聖解》偏重於道教修煉,被譽為近代第一注家;馮海濤先生的《道德經智慧日用貫通》一書,則著眼於人們的尋常日用,經文前後文印證,以老解老,擺脫了歷史上以庄解老、以儒解老、以佛解老、以西方哲學解老、以易解老之窠臼,值得一讀。
《道德經》的版本有多種,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簡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的《道德經》版本。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比馬王堆帛書本的《道德經》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漢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E. 河北易縣旅遊住宿問題

易縣的風景名勝:荊軻塔
荊軻塔又稱聖塔院塔,位於易縣易州鎮荊軻山村西的荊軻山上,是一處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塔始建於遼乾統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萬曆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均進行過修葺,現塔旁還存有記述當時重修狀況的石碑,塔東側原建有聖塔院寺,現僅保留些遺跡,據縣志記載,塔西側土丘為荊軻衣冠冢,荊軻館也建於此地,這些又給古塔增添了悲壯的故事,美妙的傳說。
狼牙山
狼牙山覽勝.提起狼牙山,人們腦海里自然會浮現出59年前五勇士在此浴血奮戰抗擊日寇,舎身跳崖的英勇悲壯畫面。狼牙山不僅是座英雄的山,而且是座雄奇險峻、景色秀麗的名山。是省級愛國廣義教育基地和省級森林公園。
狼牙山坐落在易縣西部的太行山東麓,距縣城45公里處;由五坨三十六峰組成,主峰蓮花海拔1105米,西北兩面峭壁千仞,令人不寒而慄;東南兩面略為低緩,各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主峰,但「閻王鼻子」、「小鬼臉」等險要之處仍需貼壁而過,令人膽戰心驚。登高遠眺,群峰林立,崢嶸險峻,狀似狼牙,澗峽雲霧飄渺,神奇莫測。
狼牙山風光綺麗。「郎山競秀」為古易州十景之一,素有「北方小黃山」之稱。漫山遍布蒼松翠柏,流泉飛瀑,羊道曲折盤旋,山上有「仙人橋」、「飲虎池」、「攔馬牆」、「孫臏洞」和大型天然溶洞群等自然景觀。
老子道德經幢
老子道德經幢位於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1200多看的淪桑。
道德經幢,始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注,並刻石立幢經傳後世。易縣道德經幢體積高大為八角柱體,漢白玉石質,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幢高4.29米,直經90厘米,每面寬40至42厘米不等。由兩塊大理石銜接雕成。幢身大安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八十一章,文為蘇靈芝所書,其書法瀟灑飄逸中有鋼筋之力,端雅俊秀中有鐵骨之風,筆法流通。
在國內現存道藏1845卷中尚無皇帝御注本,此幢高大雄偉保存完好在國內第一,因而,此幢和龍興觀中幾統刻由省級上升為國家保護單位,易州道德經幢建築典朴,雕刻精細、遊客至此既可觀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賞古代書法之珍品,又可窺古代石刻、建築之奧秘,增長知識,陶冶精操場
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易縣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秦漢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宋、金、稱金陂關,元代以後稱紫荊關,此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
紫荊關志原有東、西、南、北四門,南門稱為「南天門」,門額題「畿南第一雄關」,現已不存;北門即「河山帶勵門」保存完好,門額兩層。上題「河山帶勵」下題「紫荊關」,是紫荊關的精華部分;西門,「陽合門」原建有瓮城,現也不存,從關城的整體布局看,是以城內真武山為中心,城牆向四周延伸,形成四個半圓形。大城套著小城,這種獨具匠心的建築布局,進可攻,退可守,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
關外城建有三翼牆,以小盤石的瓦窯關的一段城牆保存最好。「萬里蜿蜒壁,千峰擁塞門」的紫荊關,是一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古城燕下都
千年古城燕下都.從易縣城乘車向東南行駛8公里,一種奇特的景觀便會展現在眼前:在廣闊的原野上,一座座高大的黃土丘排列有序,巍峨壯觀。這里就是聞名遐邇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燕下都址。燕昭王建黃金台招賢納士和荊軻南渡易水刺秦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漫步在故城的小道上,二千多年前的瓦當碎片俯首皆是。登上故城中心的武陽台舉目遠眺,四周高大的建築群遺址和古墓群盡收眼底,燕下都當年宏偉規模和繁華景象可見一斑。
清西陵
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是清朝四個皇帝陵、三個皇後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園寢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 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國兩千年來陵寢建築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在清西陵8300公頃的保護范圍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後陵,4座王爺、公主、阿哥園寢,共14座陵寢和兩座附屬建築(永寺福、行宮)。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9位皇後、57位妃嬪、2位王爺、6位阿哥,共計78人。
陵區內矗立著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石建築,其建築形式和規制明顯地體現著封建社會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後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這些古建築環抱於蒼松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競相崢嶸。還有五色祥雲縈繞的永寧山,綿綿屏立於陵寢之後。八功遙溯靈源的易水河緩緩流淌於大紅門之前,更使得清西陵乾坤聚秀,規模宏大,頗具氣勢。
其中規模最大的雍正泰陵,居於陵區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其餘各陵分布在東西兩側。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兩邊蒼松 翠柏,從南往北分布著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築。第一座建築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築莊重、美觀,色彩調和。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築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形態生動,被視為西陵建築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嘉慶的陵稱昌陵。昌陵和泰陵並列,其規模與泰陵不相上下。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傳位給他時並為他在泰陵南一公里的地方,選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 ,石板上還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好像是滿堂寶石。大柱包金飾雲龍,金碧輝煌。工藝精巧的道光陵稱慕陵。慕陵的特點是規模小,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築,但其工程重量之堅固,則超過泰、昌二陵。整個圍牆,磨磚對縫,干擺灌漿,牆身平齊結實。隆恩殿的建築工藝精巧,大殿全用金絲楠木,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開殿門,楠木香氣撲鼻而來。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內有龍,而且檁枋、雀替,也雕上游龍和蟠龍。這些龍都張口鼓腮,噴雲吐霧。崇陵是光緒的陵墓,在泰陵東5公里,是我國現存帝陵中最後的一座。整個陵區樹木茂盛,景色宜人。皇帝居住過的行宮古建築可接待遊人食宿。
大自然把陵區周圍山川河流也都賦予了一種特殊的靈氣,清朝末年泰寧鎮總兵陳增榮在筆書餘暇,雅愛山川秀麗,定出了西陵八景,那就是「荊關紫氣」、 「拒馬奔濤」、「雲蒙疊翠」、「奇峰夕照」、「峨嵋晚鍾」、「福山捧日」、「華蓋煙嵐」、「易水寒流」。正是由於這些怡人的自然景色,襯托出了「萬年龍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才離開父祖,獨辟蹊徑,在易州境內首辟西陵,以圖大清江山萬代、歲遠天長。
1737年3月2日,乾隆皇帝奉安其父於泰陵地宮。後來,為使東陵和西陵香火永續,乾隆皇帝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以後的皇帝採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於清東陵和清西陵。因此,他首先在清東陵界內的勝水峪建了自己的裕陵與祖父康熙為伴,其子嘉慶在泰陵旁邊建了昌陵與祖父雍正相守。遵照這一昭穆之制,道光的陵寢原建於東陵寶華峪,在歷經七年建陵大工完竣並葬入孝穆皇後以後,發現地宮內滲水不斷,道光只好又在西陵境內選擇了一塊高平之地,將寶華峪陵寢建築拆除,到西陵營建陵墓。在隔咸豐、同治兩代皇帝後,光緒也將墳墓建在了西陵。
如果說西陵的輿地山川均為天造地設自然成趣,那麼,從建泰陵到崇陵竣工歷時185年之後,又形成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巧妙結合,「使天人合一」宇宙 觀在陵寢建築中得到充分體現。正如孫鼎烈在《永寧山扈從紀程》中所說的那樣:「山勢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嶺崇崗,遠拱於外,靈岩翠岫,環衛其間,迄下山崗無數,如手之有指,每兩崗間平坦開拓處,諸陵在焉,花之瓣.筍之籜,層層包護」,「龍蟠鳳翥,源遠流長,左右回環,前後拱衛,實如金城玉筍」。

F. 河北保定易縣有什麼著名景區

風景名勝
荊軻塔
荊軻塔又稱聖塔院塔,位於易縣易州鎮荊軻山村西的荊軻山上,是一處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塔始建於遼乾統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萬曆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均進行過修葺,現塔旁還存有記述當時重修狀況的石碑,塔東側原建有聖塔院寺,現僅保留些遺跡,據縣志記載,塔西側土丘為荊軻衣冠冢,荊軻館也建於此地,這些又給古塔增添了悲壯的故事,美妙的傳說。
狼牙山
狼牙山覽勝.提起狼牙山,人們腦海里自然會浮現出59年前五勇士在此浴血奮戰抗擊日寇,舎身跳崖的英勇悲壯畫面。狼牙山不僅是座英雄的山,而且是座雄奇險峻、景色秀麗的名山。是省級愛國廣義教育基地和省級森林公園。
狼牙山坐落在易縣西部的太行山東麓,距縣城45公里處;由五坨三十六峰組成,主峰蓮花海拔1105米,西北兩面峭壁千仞,令人不寒而慄;東南兩面略為低緩,各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主峰,但「閻王鼻子」、「小鬼臉」等險要之處仍需貼壁而過,令人膽戰心驚。登高遠眺,群峰林立,崢嶸險峻,狀似狼牙,澗峽雲霧飄渺,神奇莫測。
狼牙山風光綺麗。「郎山競秀」為古易州十景之一,素有「北方小黃山」之稱。漫山遍布蒼松翠柏,流泉飛瀑,羊道曲折盤旋,山上有「仙人橋」、「飲虎池」、「攔馬牆」、「孫臏洞」和大型天然溶洞群等自然景觀。
老子道德經幢
老子道德經幢位於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1200多看的淪桑。
道德經幢,始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注,並刻石立幢經傳後世。易縣道德經幢體積高大為八角柱體,漢白玉石質,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幢高4.29米,直經90厘米,每面寬40至42厘米不等。由兩塊大理石銜接雕成。幢身大安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八十一章,文為蘇靈芝所書,其書法瀟灑飄逸中有鋼筋之力,端雅俊秀中有鐵骨之風,筆法流通。
在國內現存道藏1845卷中尚無皇帝御注本,此幢高大雄偉保存完好在國內第一,因而,此幢和龍興觀中幾統刻由省級上升為國家保護單位,易州道德經幢建築典朴,雕刻精細、遊客至此既可觀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賞古代書法之珍品,又可窺古代石刻、建築之奧秘,增長知識,陶冶精操場
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易縣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秦漢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宋、金、稱金陂關,元代以後稱紫荊關,此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
紫荊關志原有東、西、南、北四門,南門稱為「南天門」,門額題「畿南第一雄關」,現已不存;北門即「河山帶勵門」保存完好,門額兩層。上題「河山帶勵」下題「紫荊關」,是紫荊關的精華部分;西門,「陽合門」原建有瓮城,現也不存,從關城的整體布局看,是以城內真武山為中心,城牆向四周延伸,形成四個半圓形。大城套著小城,這種獨具匠心的建築布局,進可攻,退可守,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
關外城建有三翼牆,以小盤石的瓦窯關的一段城牆保存最好。「萬里蜿蜒壁,千峰擁塞門」的紫荊關,是一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古城燕下都
千年古城燕下都.從易縣城乘車向東南行駛8公里,一種奇特的景觀便會展現在眼前:在廣闊的原野上,一座座高大的黃土丘排列有序,巍峨壯觀。這里就是聞名遐邇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燕下都址。燕昭王建黃金台招賢納士和荊軻南渡易水刺秦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漫步在故城的小道上,二千多年前的瓦當碎片俯首皆是。登上故城中心的武陽台舉目遠眺,四周高大的建築群遺址和古墓群盡收眼底,燕下都當年宏偉規模和繁華景象可見一斑。
清西陵
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是清朝四個皇帝陵、三個皇後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園寢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國兩千年來陵寢建築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在清西陵8300公頃的保護范圍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後陵,4座王爺、公主、阿哥園寢,共14座陵寢和兩座附屬建築(永寺福、行宮)。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9位皇後、57位妃嬪、2位王爺、6位阿哥,共計78人。
陵區內矗立著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石建築,其建築形式和規制明顯地體現著封建社會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後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這些古建築環抱於蒼松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競相崢嶸。還有五色祥雲縈繞的永寧山,綿綿屏立於陵寢之後。八功遙溯靈源的易水河緩緩流淌於大紅門之前,更使得清西陵乾坤聚秀,規模宏大,頗具氣勢。
其中規模最大的雍正泰陵,居於陵區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其餘各陵分布在東西兩側。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兩邊蒼松翠柏,從南往北分布著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築。第一座建築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築莊重、美觀,色彩調和。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築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形態生動,被視為西陵建築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嘉慶的陵稱昌陵。昌陵和泰陵並列,其規模與泰陵不相上下。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傳位給他時並為他在泰陵南一公里的地方,選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 ,石板上還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好像是滿堂寶石。大柱包金飾雲龍,金碧輝煌。工藝精巧的道光陵稱慕陵。慕陵的特點是規模小,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築,但其工程重量之堅固,則超過泰、昌二陵。整個圍牆,磨磚對縫,干擺灌漿,牆身平齊結實。隆恩殿的建築工藝精巧,大殿全用金絲楠木,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開殿門,楠木香氣撲鼻而來。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內有龍,而且檁枋、雀替,也雕上游龍和蟠龍。這些龍都張口鼓腮,噴雲吐霧。崇陵是光緒的陵墓,在泰陵東5公里,是我國現存帝陵中最後的一座。整個陵區樹木茂盛,景色宜人。皇帝居住過的行宮古建築可接待遊人食宿。
大自然把陵區周圍山川河流也都賦予了一種特殊的靈氣,清朝末年泰寧鎮總兵陳增榮在筆書餘暇,雅愛山川秀麗,定出了西陵八景,那就是「荊關紫氣」、「拒馬奔濤」、「雲蒙疊翠」、「奇峰夕照」、「峨嵋晚鍾」、「福山捧日」、「華蓋煙嵐」、「易水寒流」。正是由於這些怡人的自然景色,襯托出了「萬年龍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才離開父祖,獨辟蹊徑,在易州境內首辟西陵,以圖大清江山萬代、歲遠天長。
1737年3月2日,乾隆皇帝奉安其父於泰陵地宮。後來,為使東陵和西陵香火永續,乾隆皇帝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以後的皇帝採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於清東陵和清西陵。因此,他首先在清東陵界內的勝水峪建了自己的裕陵與祖父康熙為伴,其子嘉慶在泰陵旁邊建了昌陵與祖父雍正相守。遵照這一昭穆之制,道光的陵寢原建於東陵寶華峪,在歷經七年建陵大工完竣並葬入孝穆皇後以後,發現地宮內滲水不斷,道光只好又在西陵境內選擇了一塊高平之地,將寶華峪陵寢建築拆除,到西陵營建陵墓。在隔咸豐、同治兩代皇帝後,光緒也將墳墓建在了西陵。
如果說西陵的輿地山川均為天造地設自然成趣,那麼,從建泰陵到崇陵竣工歷時185年之後,又形成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巧妙結合,「使天人合一」宇宙觀在陵寢建築中得到充分體現。正如孫鼎烈在《永寧山扈從紀程》中所說的那樣:「山勢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嶺崇崗,遠拱於外,靈岩翠岫,環衛其間,迄下山崗無數,如手之有指,每兩崗間平坦開拓處,諸陵在焉,花之瓣.筍之籜,層層包護」,「龍蟠鳳翥,源遠流長,左右回環,前後拱衛,實如金城玉筍」。

G. 易縣有什麼旅遊景點

易縣,古稱易州,西倚太行山脈,東臨冀中平原,因境內有易水而得名.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總人口為53萬人,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境內山川秀麗,特產富饒,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待開發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現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30多種,尤其「七石一沙」儲量最為可觀(即金礦石、花崗石、石灰石、白雲石、 大理石、蛭石、麥飯石和建築沙),適宜於礦業和建材業的發展。全縣有大、 中、小型水庫27座,拒馬河、南易水、北易水、中易水、 漕河5條河流橫貫全縣,豐富的水利、水能資源帶來灌溉、水電和水產養殖之利。18. 67萬公頃廣闊的山場,為林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悠久的歷史,秀麗的山川, 清西陵等眾多的名勝古跡,構成了特有的旅遊資源優勢。易縣雖屬山區,但交通運輸十分方便,鐵路、公路齊備,京源鐵路從北部穿過,高易鐵路與京廣鐵路相連。公路四通八達,京廣西線、津同、易保、易定、泥嶺、良川等主要干線交匯於縣城,鄉村公路縱橫交錯。能源供應充裕,通過對小水電站的開發建設,已形成了既與國家大電網相連、又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供電網路。該縣是全國電氣化縣之一。通信設施完備,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已與全國連網,近年內交換能力將達到3萬門以上。易縣初步形成了種植業、林果業、畜禽水產養殖業、礦產建材業、機械製造、副食加工、能源工業、工藝美術、建築業、旅遊十大骨幹行業。為促進經濟發展,該縣依據「穩一進二興三」的戰略方針, 科學地制定了《易縣國民經濟「九五」規劃》,規劃設計了120萬千瓦發電廠、60萬噸水泥廠,北方石材基地等幾十項重點建設項目。該縣成立了項目辦、外資辦、 招商局及「三區一帶」開發管委會等部門及服務機構,並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橫向聯合的若干規定》、 《關於引進人才、技術、項目、資金的若干規定》、《關於外商來易投資的若干規定》等優惠政策。 易縣轄8個鎮、18個鄉、1個民族鄉:易州鎮、梁格庄鎮、西陵鎮、裴山鎮、塘湖鎮、狼牙山鎮、良崗鎮、紫荊關鎮、橋頭鄉、白馬鄉、流井鄉、高村鄉、高陌鄉、大龍華鄉、安格庄鄉、凌雲冊回族滿族鄉、西山北鄉、尉都鄉、獨樂鄉、七峪鄉、富崗鄉、坡倉鄉、牛崗鄉、橋家河鄉、甘河凈鄉、蔡家峪鄉、南城司鄉。風景名勝荊軻塔又稱聖塔院塔,位於易縣易州鎮荊軻山村西的荊軻山上,是一處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塔始建於遼乾統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萬曆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均進行過修葺,現塔旁還存有記述當時重修狀況的石碑,塔東側原建有聖塔院寺,現僅保留些遺跡,據縣志記載,塔西側土丘為荊軻衣冠冢,荊軻館也建於此地,這些又給古塔增添了悲壯的故事,美妙的傳說。狼牙山覽勝.提起狼牙山,人們腦海里自然會浮現出59年前五勇士在此浴血奮戰抗擊日寇,舎身跳崖的英勇悲壯畫面。狼牙山不僅是座英雄的山,而且是座雄奇險峻、景色秀麗的名山。是省級愛國廣義教育基地和省級森林公園。狼牙山坐落在易縣西部的太行山東麓,距縣城45公里處;由五坨三十六峰組成,主峰蓮花海拔1105米,西北兩面峭壁千仞,令人不寒而慄;東南兩面略為低緩,各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主峰,但「閻王鼻子」、「小鬼臉」等險要之處仍需貼壁而過,令人膽戰心驚。登高遠眺,群峰林立,崢嶸險峻,狀似狼牙,澗峽雲霧飄渺,神奇莫測。狼牙山風光綺麗。「郎山競秀」為古易州十景之一,素有「北方小黃山」之稱。漫山遍布蒼松翠柏,流泉飛瀑,羊道曲折盤旋,山上有「仙人橋」、「飲虎池」、「攔馬牆」、「孫臏洞」和大型天然溶洞群等自然景觀。老子道德經幢位於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1200多看的淪桑。道德經幢,始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注,並刻石立幢經傳後世。易縣道德經幢體積高大為八角柱體,漢白玉石質,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幢高4.29米,直經90厘米,每面寬40至42厘米不等。由兩塊大理石銜接雕成。幢身大安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八十一章,文為蘇靈芝所書,其書法瀟灑飄逸中有鋼筋之力,端雅俊秀中有鐵骨之風,筆法流通。在國內現存道藏1845卷中尚無皇帝御注本,此幢高大雄偉保存完好在國內第一,因而,此幢和龍興觀中幾統刻由省級上升為國家保護單位,易州道德經幢建築典朴,雕刻精細、遊客至此既可觀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賞古代書法之珍品,又可窺古代石刻、建築之奧秘,增長知識,陶冶精操場紫荊關,位於易縣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秦漢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宋、金、稱金陂關,元代以後稱紫荊關,此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紫荊關志原有東、西、南、北四門,南門稱為「南天門」,門額題「畿南第一雄關」,現已不存;北門即「河山帶勵門」保存完好,門額兩層。上題「河山帶勵」下題「紫荊關」,是紫荊關的精華部分;西門,「陽合門」原建有瓮城,現也不存,從關城的整體布局看,是以城內真武山為中心,城牆向四周延伸,形成四個半圓形。大城套著小城,這種獨具匠心的建築布局,進可攻,退可守,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關外城建有三翼牆,以小盤石的瓦窯關的一段城牆保存最好。「萬里蜿蜒壁,千峰擁塞門」的紫荊關,是一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城燕下都.從易縣城乘車向東南行駛8公里,一種奇特的景觀便會展現在眼前:在廣闊的原野上,一座座高大的黃土丘排列有序,巍峨壯觀。這里就是聞名遐邇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燕下都址。燕昭王建黃金台招賢納士和荊軻南渡易水刺秦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漫步在故城的小道上,二千多年前的瓦當碎片俯首皆是。登上故城中心的武陽台舉目遠眺,四周高大的建築群遺址和古墓群盡收眼底,燕下都當年宏偉規模和繁華景象可見一斑。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的梁各庄西永寧山下。清西陵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在北京以西約120公里處。陵區西依紫荊關,南臨易水河,與狼牙山隔水相望。陵區的四周層巒疊嶂,松柏蔥蘢,景色清幽,十分雅緻。清朝的帝陵在關內分為兩地,遵化縣陵區位於京城以東,稱為東陵;易縣陵區位於京城以西,稱為西陵。

H. 易縣的歷史

西漢置故安縣,屬涿郡;曹魏屬范陽國;西晉改固安縣;北齊廢。隋朝開皇十六回年(597年)於固安答縣故地置易縣,為易州治,大業年間改易州為上谷郡;

唐仍為易州治,屬河北道;遼屬南京道;金屬中都路;元屬保定路;明廢縣入州,屬保定府;清因之;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為易縣。

易縣在中國河北省中部偏西,是保定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太行山東麓,拒馬河和易水的上游,因易水得名。地處太行山區向華北平原過渡傾斜地帶,十分之七為山地,平原地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蘋果,桃等作物,山地地區為裸露岩土或有植被覆蓋。

(8)道德經經幢擴展閱讀:

易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全國首批14個千年古縣之一,歷史悠久,境內自然景觀與文物古跡眾多。易縣自史前農耕文明、夏、商、周發展至今,是一片具有重要文化價值與歷史地位的千年故地。

從地域與現有歷史文化遺產來說,易縣既留有戰國時燕國歷史文化,如黃金台與易水;有明清時期的歷史文化,如清西陵;有抗日時期的歷史文化象徵,如狼牙山,等等。

從產業角度來說,易縣的所產的易水古硯是其傳統產業,其歷史可追溯較遠,相傳始於唐代,其文化內涵在於易水古硯被唐朝詩人李白在詩中提及。

I. 易縣都有什麼旅遊景點

1.狼牙山
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一定聽過的吧,嘿嘿.是紅色景區,我印象中是很美,但現在商業化太嚴重。狼牙上頂上,有一個望遠鏡,他告訴你跳崖地點在哪!2元/位/次。狼牙山紀念碑位置不是真正的跳崖地點,只不過它是主峰。推薦指數4顆星吧。
2.荊軻塔
荊軻塔又稱聖塔院塔,位於易縣易州鎮荊軻山村西的荊軻山上,是一處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塔始建於遼乾統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萬曆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均進行過修葺,現塔旁還存有記述當時重修狀況的石碑,塔東側原建有聖塔院寺,現僅保留些遺跡,據縣志記載,塔西側土丘為荊軻衣冠冢,荊軻館也建於此地,這些又給古塔增添了悲壯的故事,美妙的傳說。
荊軻塔呢.最近在山腳下新建了公園,附近還有農家院,游泳池,度假村。
小時候經常去玩,不過說回來,就是一個塔。別的啥都沒有。不值得一去。推薦指數2顆星。
3.清西陵
來易縣當然少不了要去清西陵啊
清西陵是皇室陵墓群AAAA級景區
我老家就是清西陵的,這個必須去。尤其是夏天,去被盜的那個陵的墓室裡面,真冷!!!
陵的道路兩邊栽著幾百年的松樹,周圍一片嫩綠,特別涼快,特別愜意。推薦指數5顆星。
4,雲蒙山
國家級森林公園,這個沒去過,不過小時候聽說那邊還有狼呢!這個應該也值得去。推薦指數4顆星。
5.南湖
也叫安格庄水庫,易水湖,水量不小,水域面積也很大.避暑的好地方,前兩年的赤壁就是在這里拍的,據說當時拍電影的好多道具都還在。從初中去過一次,再也沒時間再去。推薦指數4顆星。
6.千佛山
據說千佛山也挺好玩,就是山水,沒別的。適合野遊。

J. 哪位有泰山碧霞寺、孔廟以及嶗山太清宮的詳細導游詞(考試專用的),要全文不要銜接!謝謝啦

圖片簡介:
鹿邑太清宮 道祖故里。在河南省鹿邑縣城東五公里的隱山之上。始建於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初名量子廟。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大興土木,修建殿宇;唐乾豐元年(666),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詔建紫極宮;唐光澤六年(684),武則天追封李母為「先天太後」,並建洞霄宮以祀李母;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三年(725),加封老子為「高上大道金闕天皇大帝」,親為《道德經》作注,並御書全文鐫立《道德經注碑》一通,於天寶二年(743)下詔改紫極宮為太清宮。太清宮分前宮和後宮,兩宮相距里許,中有清河,河上建會仙橋相連;前宮住乾道,後宮住坤道。兩宮量佔地七百餘畝,樓台殿閣六百餘間。前宮午門聳立,御道坦直,宮內以太極殿為中心,周圍有七元殿、五嶽殿、南斗殿、虛無殿、清靜閣等,太極殿內原供奉老子塑像,殿前有銅鑄八卦煉丹爐一尊,殿側有鐵柱一根,傳為老子「趕山鞭」,實為老子任柱下史之標志;殿東有水井一眼,傳為老子出生時九龍取水浴體處,故人稱「九龍井」;宮內碑石林立,古樹蔥蘢,清靜幽雅,壯嚴肅穆,唐末毀於兵火。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趙恆親臨太清宮,大排祀典於宮,又於宮東側鐫立御書《先天太後贊碑》一通,並下詔擴建廟宇;北宋末年,「靖康之亂」該宮又遭劫燼;金元時增修,明萬曆七年(1579)再次修繕,清康熙十年(1678)重修。現存前宮有太極殿,後宮有三聖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兩通、金碑一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元代丘處機派弟子張真人(號穀神子)主持前宮,張真人系睢陽人,丘赴詔時所隨十八弟子之一,羽化後葬於後宮西側,解放後,道教界在政府的大力資助下曾對此宮進行過幾次不同程度的修葺。自古為全國道教著名宮觀之一,現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點內容
金牌律師韓劇 發布:2025-09-29 06:49:12 瀏覽:868
行政法知識 發布:2025-09-29 06:46:56 瀏覽:958
實驗基地學生安全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29 06:38:02 瀏覽:624
我離廠刑法 發布:2025-09-29 06:37:53 瀏覽:485
電梯使用單位由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9 06:36:35 瀏覽:603
司法考試商法ppt 發布:2025-09-29 06:23:39 瀏覽:558
央視社會與法欄目專家 發布:2025-09-29 06:16:56 瀏覽:396
不應該立法禁止兒童乞討 發布:2025-09-29 06:16:48 瀏覽:331
政府法律顧問工作經驗做法 發布:2025-09-29 06:10:13 瀏覽:16
2013年法律顧問成績 發布:2025-09-29 06:03:47 瀏覽: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