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有神靈

道德經有神靈

發布時間: 2021-11-28 20:16:52

道德經主要內容是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所著,所以回《道德經》就被奉為答道教最高經典。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經》的全部內容,主要是闡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於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

㈡ 《道德經》的詳細內容有哪些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客觀世界是否存在著能適應萬物萬事的總法則──它應是介於科學(知道的認識)和宗教(相信的認識)之中的某種"可能的認識"范疇──如果有的話,那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把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統一起來的「道」。一般學科只是研究社會現象的一個側面或一個層次,而面對社會萬物萬事這一錯綜復雜的系統,卻無法給予有力的全面解釋。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卻是宇宙物理與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則。自然界的事物都擺脫不了這基本法則的規矩,事物順之則生成,逆之則敗亡。因此,人與天地萬物皆應循「道」而為。梁啟超說:"吾先民以為宇宙間有自然之大理法,實為人類所當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道」是什麼?「道」就是化生為萬物的原物質和這原物質化生的萬物演化時所遵循的基本法則(這種法則當然也是人應當遵循的人事法則)。「德」是什麼?「德」是萬物順應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是萬物各自的一種內在的品質。《道德經》就是論述宇宙間的這種大理法和人應該怎樣遵循這首先,強調一點,《道德經》不是哲學,至少不是通常所謂的哲學。 其次,說明一下,對不同的人而言,《道德經》可以讀出不同的內容,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並不是說,你讀出來的就是《道德經》,而只是你自己的理解而已。 最後,指出一點,《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用來修,用來證的。 (老子說得很清楚了,必須要行「不言之教」,不言,實際上不是不說的意思,而是不思不辯的意思,因為思維必然是藉助於語言的;老子又說:「絕學無憂」,學是什麼?還是一種思維活動,因而,學也是與道德無關的,所以說要「為學日損」而「為道日增」。故,上述三點非常重要,是證悟《道德》的必要條件。) 答案補充 那麼,到底《道德》是什麼呢? 《道德》,說的就是「得道」的途徑。 這在書中說的本來是相當清楚的了,可惜後人不懂裝懂者有之,人雲亦雲者有之,故弄玄虛者有之,著書立說,搬弄是非,使本來很明白無誤的內容變得模糊不清,無所適從。 到了近代,國學不興,西方思想大行其道,現代人很少會有興趣探究傳統文化的實質,甚至多加否定。更可痛者,以今非古,以西求中,至使傳統文化在現代人面前變得面目全非,不可卒讀。 中華文化的根柢全在這「修真了道」四字上,三教經典說的也無非是這四字(當然,其中也是有真有假,但其根源都在這里)。作為根柢的根柢的,正是這部《道德》。學人可以自己細細品味,必會獲益良多。 因而,道德就是告訴人如何證道的方法或途徑。但這個方法,卻不是一般言語思辯的方法,也就沒辦法用言語來思考學習,只能用心(這個心字,本身就大有深意)來體會。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答案補充 所謂見人見智,這就是理解的問題了。也就是思的問題,在思考之下,道德再非道德。 只有證的得才是道德。 就如同我們理解原子,分子,電子一樣,誰都沒辦法說出這些粒子真正的樣子如何,一切都是人的思考猜測而已。因而,我們並沒有得到這些粒子的樣子。道也一樣,我們看了《道德》,自己想出了一個'道',可卻根本就不是道。 要知道原子如何,只有我們變成一個原子才能明白。要知道道如何,也只能與道相合才能知道。

滿意請採納

㈢ 道教很多人說迷信,雖然參考了道德經,但老子並沒崇拜神仙是無神論者,可為什麼道教風水八卦那麼靈

神仙也是人,不就說得通了嗎?誠能感人,也能通神。

㈣ 《道德經》中說明的養神之法是怎樣的

我國歷代養生家都認為:「養生先養神,神靜身自正。」古人有「百病皆由心生」之說。這是非常深刻的觀點。心病是一種更可怕的疾病,能殺人於無形。

老子說道:「見素抱朴,少私而寡慾,絕學無憂。」就是要保持素樸天然,減少私心慾望,這樣掌握了絕頂的學問也不會有憂患。

輕微的七情六慾對人的心身是有益的,但往往容易過度。這正所謂欲壑難填。因此老子告誡人們: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知足者常樂,所以人真正的幸福就在少私寡慾中。「……味無味。」以恬淡的滋味為滋味。當能夠品味恬淡的滋味的時候,便會發覺,恬淡的滋味最有味。

老子在養神之道中重點要求「虛無寂靜,心無雜念」,說明了「靜」對生命的意義。他說:「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是說當人的心靈達到了虛無的極致,堅守住清靜的境界,回到它們的本原,這就是靜坐的功效。

老子認為,人後天的七情六慾會干擾體內氣血的運行,只有心靜下來了,情定欲清,氣血才會恢復自然的運行。後天的七情六慾,是人的本性,本無可厚非,如果在一定波動范圍內,對人的影響是有的,不過不大。但憂慮、恐懼、憤怒、憎恨、嫉妒,這些不良的情緒對人的心身最為有害,要堅決去掉。

㈤ 道德經中的無是鬼神嗎,要不怎麼有天地人神鬼,什麼事都有因國報應嗎

復制供參考:

【因果】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一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泥犁經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
因果經曰:「欲知前世因,則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後世果,則今生所為者是。」
涅槃經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惡因生惡果,遠離惡因。」
彌勒所問經曰:「一業多果,多業一果。」(一業多果是一罪數刑,多業一果是數罪一刑,從其重也。)
彌勒所問經又謂一業漸感五果,得異熟三果,等二果。
又謂十不善業道,有三種果:一果報果,二習氣果,三增上果。生地獄中,它是名增上果。由地獄退生人中,依殺生故有有斷命果。依偷盜故有資生果。乃至依邪見故痴心增上,以是一切名習氣果。依彼十種不善業道。有一切外物氣勢,所謂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塵土臭氣多有蛇蠍,乃至如此一切苦界名增上果。
我記得圓瑛大師開示弟子說:「欲無煩惱須學佛,知有因緣不羨人。」我們
要牢記心中,可以減少許多煩惱,心身得到自在安樂。
佛教除說現世因果之外,還有三世因果,現世、過去世,未來世因果互存的關系,經中說:「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佛說四諦、十二因緣法門,也就是具體的說明三世因果的道理。依此看來,所謂因果道理,其實就是因緣的原理。這樣因緣原理,正是佛教對於人們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唯一正確的解釋,這就是佛教的人生觀的基本認識。

詞語典故
《涅盤經》

講:「業有三報,
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
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
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
我們明白了業有三報的道理,不僅知道干壞事作惡之人,終有報應,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積德,不幹壞事的而終得福報的結果。
《太上感應篇》也講: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全報

復制網友回答:

什麼叫因果?因果又叫業因果報,又叫因果報應,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結果。業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動,分為身、口、意三業。報就是業的報應,即由三業的善惡導致的後果。因就是業,果就是報。

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羅;犯上品十惡者落地獄,中品十惡者墮餓鬼,下品十惡者淪畜道。

一切諸果 皆從因起一切諸報 皆從業起 《華嚴經》

三世因果 循環不失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涅盤經》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大包積經》

---------------------------------------------

常念彌陀 |09-07-27 1 0 舉報
阿彌陀佛
佛教中的因果也是佛教外的因果,因果是普遍的。佛教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充滿因果的,每一事物的發生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不是孤立的,沒有無因之果,也沒無果之因。
因果是佛的智慧發現的,並不是專屬佛教,不只是佛教本身的看法,是世間一切事物的本質。
佛教也認為因果是很復雜的,不是一因一果,是縱橫交錯的。一因可能有多果,多因也可能只有一果,一個因也可能是前一個因的果,也可能是後一個果的因。也就是說因是開端,但它同時也是上一期的結束;同時,果是結束,也是下一期的開始。所以,因果的復雜,因果的前後相續,就開成了循環往復。
佛教講的因果也叫業,認為業是輪回的動力,就是因為因果的無空無盡的循環。比如人,因為有生,所以有死,人死後又是下一輪生命的開始,下一世轉為什麼,是它過去世的所作所為決定的,這就是前因後果。
因果是多重的,不是單一的,是深刻的,不是膚淺的,因果是萬事萬物的規律。佛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法表明了萬事萬物都是因果決定的,不是他人的主宰,不是神的安排,更不是佛的意旨,這是佛法的偉大之處。
學佛的人應該警惕,因為起心動念都會產生因,依照
...

南無阿彌陀佛

㈥ 看懂道德經真的會成神么

不會成為神,會成為書獃子,看太久了,還會渴死,餓死……盡信書不如無書。理論必須結合實踐一起才行。

㈦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__道德經是說世上有鬼嗎

不是!比喻罷了

㈧ 道德經與冥想的淵源,道經中的道悟,心清神寧呢

原版道德經,分上下兩部,道經和德經,道經在後,德經在前。後人為了方便,把修訂後的版本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且前面三十七章定為道經,三十八章之後為德經。

但實際上來說,道經是關於道,關於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規律闡述。德經是關於社會紅塵人文管理的感悟和指導。尤其是從天地自然的角度來講解世間的人文社會的一切演繹。

所以道德經確立了後世道教的仙道貴生,只爭當世的核心,珍愛生命,仁義道德。

也確立了後世道家道教,亂世匡扶天下,救濟萬民於水火;盛世歸隱山林,修身學醫養性著書的基調。

道德經其中蘊含了老子關於天心,人心的無上智慧,全文文辭優美,韻律感極強,各種詞藻所描述的引人入道境中,空澈心靈,清七情六慾,明萬丈紅塵。道德經具有凈化心靈的功能。提升自我智慧認知。也能落實於生活中,心定神閑。

當然我關於道德經的描述不全面,曾經在成都青羊宮聽過一個國學大師講道德經,講得極其透徹,字字珠璣,還需多學悟。

㈨ 老子說「抬頭三尺有神明」,知道「神明」是什麼意思

有點廣意。比如監控。原來之意鬼神仙佛天人天龍八部等之類。

㈩ 《道德經》「其鬼不神」怎樣解讀

《道德經抄·第六十章》雲:「治大國如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白話翻譯雲:「治理大國,好像煎小魚。用道治理天下,鬼怪起不了作用,神祇也不侵越人;不但神祇不侵越人,聖人也不侵越人。神祇和有道者都不侵越人,所以德歸會於民。」

熱點內容
借條簽字才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3 18:34:53 瀏覽:687
中國網婚姻法 發布:2025-05-23 18:34:06 瀏覽:718
美國立法的 發布:2025-05-23 18:11:16 瀏覽:193
法院會議紀要 發布:2025-05-23 18:00:26 瀏覽:140
刑事訴訟法的十大制度 發布:2025-05-23 17:52:58 瀏覽:900
合同法關於滯納金 發布:2025-05-23 17:51:26 瀏覽:172
房地產專項法律服務方案 發布:2025-05-23 17:40:12 瀏覽:676
法律咨詢事件有哪些 發布:2025-05-23 17:26:41 瀏覽:111
收條別人簽字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3 17:08:48 瀏覽:592
我國勞動法都有哪些規定 發布:2025-05-23 17:02:37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