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的十大制度
⑴ 論述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
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指由刑事訴訟法明文規定[屬於刑事訴訟法的基本法律規范],貫穿於刑事訴訟全過程或主要訴訟階段,體現刑事訴訟活動基本規律,公/檢/法和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都必須遵守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原則。
一、共有[一般]原則[7項]: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2.依靠群眾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第43條/第63條/第84條];
3.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
4.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
5.各民族公民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刑事訴訟法第9條]。
(1)公檢法機關負有保障義務:
A.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B.只規定為其翻譯/未規定必須為其聘請翻譯。
(2)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
A.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
B.應當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其他文件。
【提示】當地通用語言文字指在當地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行使權力/履行義務時正式使用語言文字。
6.審判公開原則[審判公開制度]: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刑事訴訟法第11條]。
「本法另有規定」是指:
(1)[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2)[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3)[刑事訴訟法第274條]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A.兩類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的代表/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
B.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條件: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提示1】公開審判的核心在於是否允許公民旁聽/是否允許媒體報道。
【提示2】原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2款規定「十四歲以上不滿十六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根據新修訂刑事訴訟法規定:
①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均不公開審理;
②但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但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A.經未成年被告人同意;
B.經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7.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
二、刑事訴訟法特有原則[9項]:
1.職權原則(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
2.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基礎],互相配合[關鍵],互相制約原則[目的]原則:指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刑事訴訟法第7條]。
3.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5.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6.具有[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
7.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刑事訴訟法第16條/刑法第11條/《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第14條/《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第114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320條-324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13條-224條/《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於處理涉外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A.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B.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8.刑事司法協助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刑事訴訟法》第17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13條、第239-350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舊)第437-460條/《高法解釋》第325-326條]。
(1)刑事司法協助的主體:
A.我國人民法院和外國法院;
B.我國人民檢察院以和外國檢察機關;
C.我國公安機關和外國警察機關。
(2)刑事司法協助的依據[3個]:
A.我國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協定[雙邊協議];
B.我國參加的載有司法協助內容的國際條約;
C.國際公認的互惠原則。
(3)狹義刑事司法協助是指與審判有關的刑事司法協助[代為送達司法文書/代為調查取證]/廣義刑事司法協助還包括引渡/我國刑事司法協助不包括裁判的相互承認與執行。
三、刑事訴訟基本制度:
1.兩審終審制:
(1)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刑事訴訟法第10條];
(2)兩審終審制度例外情形:
A.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
B.死刑案件的核准程序。
2.人民陪審員制: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刑事訴訟法第13條/第178條/第208條]。
⑵ 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審判組織形式
1. 刑事審判組織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刑事案件時所採取的組織形式。
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刑事案件的審判組織主要有兩種,即獨任制和合議制。
3. 獨任制是指由一名審判員單獨審判案件的制度。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47條第1款的規定,這種制度僅適用於基層人民法院對簡易程序案件進行審判。
4. 簡易程序案件通常案情簡單,情節較輕,適用獨任制可以提高審判效率,節約司法資源,同時確保案件質量,並使法院能夠集中精力處理更重大、復雜的案件。
5. 合議制是指由多名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共同審判案件的制度,這是人民法院審判刑事案件的基本組織形式。
6. 除了基層人民法院對簡易程序案件可以採用獨任制外,其他級別的法院審理刑事案件都必須採用合議庭的組織形式。
7. 合議制能夠發揮集體智慧,防止審判過程中的主觀偏見、個人專斷和徇私舞弊,確保審判的公正性。
8. 獨任制由於只由一名審判員負責審判,因此只適用於基層人民法院第一審程序中簡單民事案件的審理,或者按照特別程序審理的一般非訴訟案件。
9. 行政審判組織是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行使審判權,對行政案件進行審理和判決的組織形式。
10.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審判行政案件只能採用合議制,確保行政案件的審判質量和公正性。
⑶ 刑事訴訟法實行一審終審制度
法律主觀:
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兩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至多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對於第二審人民法院作出的終審判決、裁定,當事人等不得再提出上訴,人民檢察院不得按照上訴審程序提出抗訴。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人民法院審理公訴案件,應當在受理後二個月以內宣判,至遲不得超過三個月。對於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經上一級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三個月;因特殊情況還需要延長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法院改變管轄的案件,從改變後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計算審理期限。 人民檢察院補充偵查的案件,補充偵查完畢移送人民法院後,人民法院重新計算審理期限。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的期限屆滿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延長二個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邊遠地區的重大復雜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團案件; (三)流竄作案的重大復雜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廣,取證困難的重大復雜案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二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一個月。
⑷ 刑事訴訟基本制度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一)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國家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原則
(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三)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四)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五)各民族公民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
(六)審判公開原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⑸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什麼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
第二百五十六條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由原審人民法院審理的,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如果原來是第一審案件,應當依照第一審程序進行審判,所作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抗訴;如果原來是第二審案件,或者是上級人民法院提審的案件,應當依照第二審程序進行審判,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
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的再審案件,同級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法庭。
人民法院以二審終審為原則,以一審終審為例外!
一審終審,不能上訴的案件有:
1,最高院作的一審民訴案件:
2,不服不予受理、駁回起訴、管轄權異議以外的所有裁定;
3,督促程序審結的案件;
4,公示催告程序審結的案件;
5,以特別程序審結的案件;
6,依照破產程序審結的案件;
7,一審以民事調解書結案的案件;
8,所有的決定都不能上訴。
9、新民事訴訟法中的小額訴訟。
⑹ 刑事訴訟法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有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所謂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哪孝激,是指刑事慎返證人在法院開庭審理案件過程中,出席法庭,當庭陳述和回答本人知道的案件事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一條 證人證言法庭質證原則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李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第六十二條 證人的資格與義務,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⑺ 刑事訴訟法修改了幾次,具體實施時間
刑訴法已經經過三次修訂。根據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根據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我國刑事訴訟法發展的基本歷程:
40年來,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律制度與國家經濟社會和民主法治建設同步發展,不斷完善。我國刑事訴訟法制定於1979年,全國人大於1996年和2012年對刑事訴訟法作了兩次比較全面的修改,2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又對刑事訴訟法作了部分修改。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其他法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中,也有關於刑事訴訟制度的規定。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對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的理解和適用問題,制定了3個法律解釋。
刑事訴訟法的概念宗旨:
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調整的對象是公、檢、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揭露、證實、懲罰犯罪的活動。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刑事訴訟的任務、基本原則與制度,公、檢、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權和相互關系,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利、義務,以及如何進行刑事訴訟的具體程序等。
基本原則: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基本法律規范,反映了刑事訴訟的客觀規律和基本要求,它與刑事訴訟的目的和任務緊密相連,是指導人們實現刑事訴訟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價值目標的重要保證。
(一)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
(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三)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
(五)未經人民法院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六)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刑事訴訟法從制定到現在總共經歷了三次修改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的不斷發展富強我國的法律也在不斷的發展完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接受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並向其報告工作。
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被告人的辯護權,公訴案件自案件移送審查之日起行使。自訴案件的被告人可以隨時委託辯護人。
第十二條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即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
第十五條 法定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包括: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根據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