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多道德
⑴ 有什麼道德高尚的古人
1.趙廣漢
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
2.文天祥
文天祥在被捕後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
但文天祥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3.岳飛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
(1)古人有多道德擴展閱讀:
岳飛生平
1.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岳飛出生於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家。傳說岳飛出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故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
2.宣和四年(1122年),童貫、蔡攸兵敗於契丹,河北官員劉韐於真定府(河北正定縣)招募「敢戰士」以御遼(一說是為征遼)。岳飛應募,經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
3.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趙桓反悔割地,兩路金軍於攻破太原後會合,二次南下圍困開封。趙桓在求和的同時使人送蠟書命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徵召各路兵馬以備勤王。從平定軍突圍回到家鄉的岳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後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
⑵ 了古人的什麼道德思想
1. 德者事業之基。《菜根譚》
譯:道德是事業的基礎。
2.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周易·坤》
譯:做好事的家庭必給後代留下幸福,貫做惡事的家庭必給後代留下禍殃。
3.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尚書·周官》
譯 :講道德,心安理得;做壞事,心勞日拙。
⑶ 古人講道德的故事
古人講道德的故事:
1.程母嚴格教子
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都是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們又是同胞兄弟,因同是理學奠基人,被人們稱為「二程」。「二程」的母親侯氏,一共生過六個男孩子,只剩下程顥、程頤二人,其他都夭折了。侯氏自然非常疼愛兄弟倆,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他哥倆身上。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敗子」的道理,從不嬌慣溺愛。程顥、程頤兄弟二人只相差1歲,在他們蹣跚學步的時候,常常摔倒在地,乳母要上前扶報,侯氏勸阻說:「不要管他們,讓他們自己站起來。」然後,又對孩子說:「你們走路時,慢一點就不會摔跟頭了,你們試試看。」吃飯的時候,孩子愛挑吃挑喝,乳母就想由著他們的性子來,專門給他們愛吃的飯菜,侯氏制止道:「對小孩子不能慣,你慣什麼毛病就會有什麼毛病。小時候養成挑吃挑喝的毛病,長大後怎麼辦?」在母親的嚴格教育培養下,「二程「從小就養成了很好的習慣。
2. 司馬光教子節儉
司馬光系北宋大臣、史學家,他的一生不僅自己生活十分儉朴,更把儉朴作為教子成才的重要內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常說:「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崇尚儉朴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糜,極力提倡節儉朴實,並明確指出: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以儉約而遭譏笑,實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誡兒子:「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朴,具備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朴的重要性,並以儉朴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朴而稱謄於後世。
3.成吉思汗母親教子團結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首領、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父親也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在一次部落紛爭中被人殺害了。成吉思汗的母親只好帶著幾個年幼的孩子,流浪在芒芒草原上,忍飢挨餓,備受煎熬。她把美好的希望寄託在兒子成吉思汗身上。 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侖夫人為了教育年幼的幾個孩子,經常講自己母親教育孩子們要團結的故事。她說:「記得有一天,你們的外婆阿蘭阿豁看到五個兒子不團結,便拿出五支箭,讓五個兒子分別去折,他們很容易就折斷了。後來,她又拿了五支箭,捆成一束,讓他們折,結果誰也折不斷。這時,外婆就對她五個兒子說:「要知道最好的摔跤手,敵不過人多;最好的馬,也經不起百條鞭子抽打。只有團結起來,握成一個拳頭,才有力量,才能戰勝敵人!」 在母親的教育下,成吉思汗茁壯成長,後來成了「一代天驕」。
⑷ 古人道德 今人道德
提倡道德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這個社會更好。
中國古代的許多道德大都是儒家觀點,當然儒家思想的目的是為了這個社會更好,但任何學說都會有有瑕疵。儒家過於追求思想上的禁錮,比如對於孝中的守孝三年就過於苛刻,父母大恩固然當盡心報答,但人死不能復生,守孝三年把自己弄得皮包骨頭(守孝一般住草屋,只能吃素。),弄得半死不活,對自己、對父母、對整個社會又有什麼意義?但如果在古代,在儒家主導的道德下,還能夠作為一個楷模被別世人稱道,成為國人盡孝效仿的榜樣,讓大家對父母等長輩好一些。若在今天,父母去世後你「不正常」三年,或者包拯那樣延長到十年,那你肯定不會是楷模,也許某個精神衛生中心的大門會熱誠為你打開。我們應該提倡盡孝,但我覺得不應當是儒家那樣過於扭曲的孝,我覺得更多的是在父母有生之年,我們能夠力所能及地多為父母考慮,多多地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這是我的想法,如有不同的觀點,歡迎討論。
⑸ 古代人的道德好,還是現代人的道德好
1、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非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內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容系。
2、道德是從簡單到縝密、從愚昧到科學、從盲從到自覺的不斷進步的歷史過程。
3、從整體上看,現代人的道德好於古代人的道德,或者說現代人的道德比古代人的道德好。
例如,在古代,吃人(死人或活人)曾經是道德的;在現代吃人是不道德的;在古代,二十四孝中有「郭巨埋兒」;在現代社會有更加合理的孝道。
(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採納)
⑹ 來說一說你是否感覺古代人的道德修養素質比較高
古代人素質相當高,因為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還有孔孟學說儒家經典被人廣泛流傳。
⑺ 誰有古人高尚品德的故事啊
二十四孝來_忠孝雙全源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K
⑻ 中國古人道德就很高尚嗎
我們所說的傳統美德是指:
孝以順敬雙親,劬勞報恩,人子事親,順承意命版,克盡天良
悌以手足權情深,恭兄友弟,兄友弟恭,穆穆棣棣,和氣相親
忠以盡責力行,事持堅貞,謁誠盡責,獻身國族,正直無私
信以履約崇實,言出必行,一諾千金,言重九鼎,誠實毋疑
禮以倫常宗守,蹈矩循規,分別尊卑,謙恭遜讓,言行安份
義以公道合理,貫徹初衷,患難相扶,榮辱與共,無分貴賤
廉以儉朴不苟,清白毋貪,知足常樂,操守高潔,儉朴節約
恥以私慾有戒,心身知辱,不貪財色,知足常樂,明所羞慚
仁以天道博愛,毋輕傷殘,愛已及人,體恤天物,博遵人道
智以聰明悉辨,力學求知,廣求見識,審察是非,奮發自勵
不欺:惡臭以慎獨 不偽:虔衷以誠意
不貪:戒爭以崇義 不妄:正心以格欲
不驕:虛懷以納善 不怠:奮力以為功
不怨:恕人以消恨 不惡:去憎以通情
並不是說每一個古人都有這樣的美德,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千百年積累下的品德,跟個人素質的關系不大,不能以個人代表民族。
坦白說,我覺得古代的的道德修養要比現代人高,至少在尊老上高很多。而且古人有君子一說,在現代稱得上君子的有幾個?而且中國的傳統美德是每一代人都要繼承與發揚的,何來恢復一說?
⑼ 古人為什麼崇尚品德節操
氣節操守,是做人的標准,是檢驗靈魂的試金石。具有高尚節操者,誠信無欺,見義勇為,甚至捨生取義。他們能做到:「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無節操者,見利忘義,貪生怕死,以致賣國求榮,他們靈魂里充滿銅臭。 縱觀歷史:守節操者流芳百世;無節操者,為世人所不齒。品德即道德品質(moral trait),是道德在個體身上的體現,是指個人按社會規范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性或傾向。 品德即 道德品質,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准則和規范行動時,對社會、對他人、對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徵或傾向。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對身邊的人充滿善意,對社會有所個貢獻。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 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 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 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品德是多方面的,包括:「愛心」、「尊敬」、「言談舉止」、「團結友愛」等。 這些是做人的基本准則
⑽ 是現代人有道德一些還是古代人有道德一些
古人講仁義道德,有什麼捨身取義,士為知己者死,朋友其不可欺等為人稱頌的事情,現代人哪有,別說位朋友死了,不暗中讓他戴綠帽子就不錯了,現代人是明哲保身,不背信棄義就不錯了,像那種過河拆橋,落井下石的事情多了,古代一個秦儈被人罵了幾千年,現在都無所謂了,古代有像孔孟那用的仁德之士,有曹雪芹,施耐庵,羅貫中為畢生理想信念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古代有華佗,孫思邈那樣的神醫,現代的有些醫生沒把人治死算不錯了,現代是一切向錢看,隨波逐流,總的來說現代人比不上古代人,也難怪整個世界患心理疾病的人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