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儒家
Ⅰ 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什麼
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是說呢么呢?只是知道「《論語》這書是支內離破碎而又誠實容坦率的一則則告誡,一則則評點,若是你是不欲復古,縱然全部精讀完畢,你也不能知道自己該如何在這個大爭之世立身;《孟子》是一種滔滔雄辯,其衰朽的政見使人窩心,其辭章之講究使人快意。」這是在《大秦帝國》中秦王的解讀,我是覺得有道理哦,要說儒家的道德教育,應該是即會嚴厲要求諄諄教導,循循善誘,然在很多方面又有點使人感到迂腐,不變通,認死理,即會對之工整華麗辭章的喜愛,也會對之思想的骨子裡的儒家之見而可恨又可氣。
Ⅱ 如何理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與當代價值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儒學在東周時期就已經開始影響著當時的社會環境,直至先秦經過孔孟荀等的大力發展形成了先秦原始儒學,西漢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得到統治者漢武帝的大力支持,至此儒家思想成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宋明程朱理學、清末現代儒學,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儒家思想已經影響了我們2500多年。
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主要體現在:道德價值、教育價值、科學、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四個大方面。
一、道德價值
作為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並以之作為治國使民的基本原則。「仁「作為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在眾德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雍淵》)。這就表明,「仁愛」是既是一種責任,又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推己為人的利他風尚和助人為善的精神,要求人們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於和善於追求個人正當利益,爭取個人在法律和政策范圍內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眾。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特徵之一,同時也是儒家倫理思想中基本行為規范和重要道德范疇。在儒家道德體系中,孝悌是仁德的開始和基礎。「孝」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准則。一個不「孝」的人,何談為人,更何談什麼道德品行?儒家的眾多關於「孝」的論述,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當今社會更應該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孟子的性善論提出四種心,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信義」作為它的重要體現,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價值。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這里生命和道義是合理的存在的,但當兩者發生沖突或利害關系時,對道義的追求就高於了對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犧牲生命才能堅持道義的時候,人就應該捨身求道,捨生取義。而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是激勵了一代代中國的仁人志士捨身為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信」與「義」作為一枝獨秀,將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的道德倫理學說是儒家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形成及發展有其深遠影響。在上千年的歷史演進中,儒家道德倫理學說促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優質品質,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人思想為歷朝歷代所倡導。批判的繼承其思想,對於個人德行修養有其根本性的指導作用。
二、教育價值
孔子無疑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他興辦私學,推動平民教育的發展,「有教無類」的思想可以說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張。「學而時習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思想已經影響了無數教育活動的參與者。孔子的教育思想還具有很大的終身性,即提倡「學不可以已」。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為政》)這是他對自己學思歷程的描述,通過這一描述,可以看出,在孔子的一生中,由十五歲「志於學」開始,到七十歲達到「從心所欲不逾距」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斷提升,而其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其終生「學而不厭」的結果。孔子通過其經歷以及理論為後世的教育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其後,宋明理學將儒學的教育思想繼承發展,不僅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和終身性,如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不僅要認識,更應該實踐。這種思想對於解決今天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應當有借鑒意義。
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種道德教育,對當代人的價值在於思想價值觀的修正。比如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人文主義精神,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存高遠……這些都對現代教育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三、政治價值
儒家的思想,不僅是道德的哲學,生活的哲學,當然還是政治哲學。重要體現之一就是孟子的「仁政」主張和民本思想,主張「德治」「輕刑薄稅」「聽政於國人」「與民同樂」。儒家還提出廉政的思想,孟子提出了要「仁民」的政德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為政清廉不僅自身廉潔,還要關心老百姓疾苦,為民興利等。現代的廉政建設也不妨借鑒一二。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說,政府官員的倫理行為,昭示著社會的倫理導向,是整個社會道德的表率,官位不是為自己牟利的機器,而是為百姓造福的手段。
眾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僅是一種政治手段,還是一種政治目的、政治價值,即儒家學者理想中的社會至少是一個和諧、團結、和平的社會,這與時下的和諧社會建設相似。對於霸權主義橫行的時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張可以起到抵製作用,以「王道」對抗「霸道」,也正是儒家文化從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閃爍著民主、民生的光芒,在歷史的變遷中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政治活動。盡管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禮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張,都對當今政治有借鑒意義。
四、科學、經濟價值
儒家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已經不是幾句話、幾本書可以完全概括的了。從儒家文化經典到儒家文化遺址,這些物質文化范疇的東西是我們現代人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工具,科學價值不容忽視。同時,一些文化遺址,如孔府、孔廟、孔林等的開發還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益,推動了一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更是文化上的優勢。對儒家文化發源地中國來說,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對孔孟之學全盤否定,又不能陶醉於歷史,在故紙堆中被束縛,而應該批判的繼承加以吸收,與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發揮儒家文化應有的現代價值。
Ⅲ 儒家德育思想包括哪些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人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最大的流派儒家。
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具體內容:首先說說孔子學說思想。在「禮樂崩潰」、「天下大亂」的時局下,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理論,成為古代哲學史上最早建立思想體系的思想家。{創作背景}孔子的思想主要分三種。第一,「仁學」思想。孔子認為「仁者,愛人」,而要做到愛人,就應該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以仁為基本范疇,建立起他的哲學和倫理學思想體系,從而為兩千多年的儒學發展和思想統治奠定了基礎。孔子「仁學」思想的提出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由自發走向自覺的標志。第二,禮樂思想。孔子所說之禮,表現在對古代思想的改造上。其內容分別是:其一,補充周禮。孔子打破西周「禮不下庶人」的傳統,主張「齊之以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禮樂能調和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他以仁釋禮,將仁禮結合,提出克己復禮,賦予周禮更加豐富的內容。其二,孔子所說的禮是「禮制、禮儀」。儒家將禮樂結合,不只是把禮作為外在的行為規范,而是力圖進入精神層面,用禮樂培養內在的純真美好感情。他言稱必禮。禮樂同仁義一樣,成為儒家最重視的基本觀念,對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三,其他思想。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務實精神;「中而不傷」的中庸之道;還有重視「父慈,子孝,兄良…….」的道德修養;主張「德政」,提出重德輕刑的政治主張;提倡「有教無類」。
Ⅳ 儒家文化對道德有哪些影響
「仁」「德政」的主張對鞏固和延續封建統治、保持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了重要作用。儒學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注重氣節、品德,凸現人性的庄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仁政愛民和任用賢才,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規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等,在現代企業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價值。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華文明寶貴遺產的重要部分。現在倡導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教育」,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都與儒家思想有一定關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時代的要素與內容,與時俱進,批判繼承,理性揚棄。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4)道德教育儒家擴展閱讀: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孔子更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某些地區更將「孔聖誕」定為「教師節」。
自從中國人開始追求現代化以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自明清時代,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參考儒家傳統提供的資源。尤其是華人和東亞人應該有這個機會。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傳統,儒家傳統屬於全人類,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獻應該盡量翻譯成各種語言,提供給大家。
從一開始儒家思想就體現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用今天的話語來講,在古代中國儒家思想就被理解為人類文明的核心。結果,至少在中國,儒家思想被視為文明或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給現代人提供了很豐富的資源。
面對這些資源,現代人具有一個選擇的自由,可以吸收資源裡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拋棄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依據《結構論》的系統綜合理論,曾邦哲提出公元前約幾百年幾乎同期發展的希臘(自然)文化、猶太(律法、波斯時期)文化、印度(佛教、精神)文化、華夏(儒家、倫理)文化奠基了人類至今以來的核心文化模式。
Ⅳ 傳統的儒家道德觀有哪些
道德觀包括仁、義、禮、智、信。行文准則有溫、良、恭、儉、讓。
其中核心是仁和義。《易經.系辭》里說: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的精神貫穿了整個儒家學說。
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5)道德教育儒家擴展閱讀: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
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
「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Ⅵ 《大學》一文重在強調道德教育精神,儒家的重德思想在當今社會有哪些積極意義
儒學現代意義的兩個重要原因:
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我們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全面民族復興,此時此刻,必須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
第二,新的世紀,我們的國家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問題。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也必須有個對自身「文化」上的自覺。
什麼是「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古』,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
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來研究我們民族文化的歷史和它發展的前景,就必須適應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形勢,即「新的軸心時代」到來的文化發展的新形勢。適應我們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必須有一個文化自覺的要求。
Ⅶ 儒家教育觀關於道德修養的觀念對後世的影響
現代社會中,人們身處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為時代潮流所裹挾,稍一轉眼,便發覺今日之身已非昨日心之所向。深處大時代中,往往身不由己。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不斷被滿足,關心個人身心健康,注重性格和精神修養的傾向越來越明顯,更多的年輕人開始追尋個體存在的意義,對生活中所遇到的精神困境尋求解脫。作為擁有強大的精神文明的古國,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本身就包含了實現人生價值的整套方法論,從傳統的儒家哲學中追尋生命之道,稱為了現代青年發掘內心,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
我們可以根據朱熹對《大學》中「三綱八目」的註解來窺其一二。朱熹對「明明德」的解釋是:「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本句的出發點還是人性的二元論,即明德應當要把「氣稟所拘,人慾所蔽」的東西「發而遂明」,從而來明晰「本體」。其次是「新民」,即在找到自身的「本體」以後,要貫徹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與民維新。並且要「止於至善」,一定要達到目標。
實現這三綱領的具體方法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整套方法論仍然貫徹了儒家「仁」的理念,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謂「誠意」「正心」「修身」是對個人而言,即在達到「至善」的過程中,對待事物「勿自欺也,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表裡如一,不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此為「誠意」,朱熹將「誠意」看的極為重要,在終章他寫道「第六章乃成身之本,初學者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近而忽之矣。」由此可知朱子是很注重表裡如一的,這與後來的道學虛偽大相徑庭。
Ⅷ 儒家教育觀中關於道德修養的觀念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孔子道德思想以「仁」為核心,以「仁人君子」為最高理想人格.為了實現「仁」,造就「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孔子不顧成敗,不計得失,矢志不渝地奮鬥了一生.結合個人道德實踐經驗,孔子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道德修養理論,它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實踐方式,而且在今天對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對於「四有」新人的培養,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孔子道德修養論的特點
道德修養作為理想人格的實現方式,在孔子的各種實踐活動中處於首要位置.「修己」是第一位的,以此為本,在道德上首先完善自我,然後推而廣之,擴展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說,孔子的全部道德倫理觀都是以道德修養為根本立足點,圍繞它來展開的.那如何進行道德修養呢?為此,孔子提出了「為仁由己」的道德修養方法.
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君子求諸己, 小人求諸人.」一個人能否成為有仁德的人,不是取決於他人, 而是完全取決於自己,關鍵就在於個人能否自覺地進行道德修養.只要個人努力追求,堅持不懈,就能達到理想目標,獲得最高價值——仁.孔子把「為仁由己」作為道德修養的基本前提和立足點,這就充分肯定了道德修養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性地位,並為個人提供了「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內在支持力量,從而使其道德修養論得以奠立在現實的穩固的基礎之上.具體說,孔子「為仁由己」的道德修養論特點表現如下:
(一)通過確立道德認識的基礎地位,突出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二)通過揭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能動作用,強調了道德修養的主動性、能動性
二、孔子道德修養論的借鑒意義
孔子的道德修養論是其倫理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值得我們大力發掘、弘揚.回顧我國幾十年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反思改革開放以來道德建設的經驗教訓,更感孔子道德修養論現實意義之重大,它所帶給我們的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道德修養必須立足於內在心理機制和外在現實條件,把情感與理智、理論與現實真正統一起來
「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道德活動是人的自由意志、主體能動性充分展現的過程,而道德修養在最大程度上體現了這一過程,它把社會道德要求轉化為個人內心信念,並將這種內心信念轉化為實際的道德行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時也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使人性向善.這一顯示人的積極性,主動性的道德修養過程,當然離不開現實的具體的社會條件,與教育方式、道德要求正確與否,現實人的接
Ⅸ 道德榜樣在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論中的地位體現在哪些方面
在先秦時期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論中,道德榜樣占據著異乎尋常的關鍵地位。儒家對道德榜樣在道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的深信不疑,在先秦時期的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
譬如,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是說,上層的道德好比風,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現像草,風吹在草上,草一定順著風的方向倒。
他又說:「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意思是說,君王對自己的親眷忠厚深情,則普通人民就會因此走上仁德,只有這樣古人的禮儀仁德才不會敗壞遺失,民眾才會不偷盜枉法。
他又說:「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他還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說,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和他看齊;見到沒有賢能的人,就要以他為反面教材做自省。
曾參也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意思是說,我一日反省自己3次,為人做事忠誠不忠誠?交朋友有沒有誠信?傳授的學業是否不曾復習?曾子的這一點後來成為儒家學者進行道德修養的功課,稱為「日課」。
這些言論表明,先秦時期儒家贊揚道德榜樣在改變人心與行為方面的功效。他們確信,當道德高尚的聖人存在時,社會的混亂就不會長久持續下去。
Ⅹ 孔子儒家的道德是什麼道德
儒家認為信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