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道德
A. 西周宗法制與春秋時期道德有和不同
西周宗法制是一種宗教法規,它是以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一種權利繼承製度,將君位的承傳用嫡長子繼承製的形式確定下來,完善和鞏固分封制,防止貴族之間因為權力的繼承問題發生紛爭。宗法制下的等級尊卑觀念非常嚴格,等級森嚴,尊卑有序,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君臣關系為綱紀,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維護貴族統治貴族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諸侯血緣關系的淡泊,普通人對權利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制度就束縛了個人意識和追求平等的要求,所以就出現了以孝、敬、仁、信為特點的春秋道德觀。
不同點主要有: 宗法制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建立的;春秋道德在血緣的基礎上,發展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准則。
宗法制靠家庭觀念維系統治,強調了自然權利; 春秋道德靠人為修養維系權利基礎,靠人的能動性來獲得權利。
B. 宗法制的作用
一、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保證王權的穩定,保證貴族的特權;
二、明確了財產繼承(地位,錢財等),和規定了家族成員的權利和地位,和明確了各個家族直接的關系(同宗)
三、與分封制互為表裡,建立封建等級政治結構。
宗法制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於周朝,影響於後來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
宗法制的目的在於保持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特權、爵位和財產權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時也有利於維系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統治。
(2)宗法制道德擴展閱讀: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
中國夏朝時就已確立王位世襲制,但也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區別。商朝末年才完全確立了嫡長繼承製。西周一開始就確立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嫡長繼承製,從而進一步完備了宗法制。
C. 易信/宗法制道德觀念啥意思
你好,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
D. 宗法制度在現代中國社會有什麼影響
中華文化君、臣、父、子,看似經緯萬端無非就是一個「德」字,而這種「德」就始自於宗法制。宗法制習慣依託於道德去組織和管理族群,因為他們發現在對族群的管理中法律顯然過於迂腐和呆板,但往往在道德的干預下,許多事情的處理不但能變得高效,而且更靈活且具備相當的延續性。因此社會成本最低的「道德」成為了宗族制度的首選管理方式。縱觀中國歷史儒、法之爭像湯姆和傑瑞(美國著名卡通片《貓和老鼠》中的主角湯姆貓和傑瑞鼠)似的既勾結又斗爭不停上演著各種荒誕鬧劇,法律被道德肆意的踐踏,湯姆一次又一次地羞辱著傑瑞,修理著傑瑞,湯姆式的勝利成為了我們民族最津津樂道的標志。現代社會我們觀察生活,依然不難找到這種道德標志和體系,「尊老愛幼」,看似民族美德,其實與「君臣父子」並無二致,而「君臣」與「尊老」也並無二致。現代社會君臣之尊卑雖已破(已破?),但父子與尊老的道德關系依然牢固,這種看似天經地義的道德價值,其實其內在邏輯與君臣之尊卑無異,也就是說,我們所謂的美德,不過是野蠻的、原始的宗族制度觀念的延續,而當今炙手可熱的榮辱觀,再一次赤裸裸地將我國目前的文明進程進行了准確的定位。 這些天經地義其實一直在影響我們的生活,在宗族制度的習慣思維之下,許多東西都在被潛移默化地改變,或者故意混淆。如贍養制度,在這種天經地義的道德之下我們已經習慣不做思考,我們從來不去想為什麼。在遠古的宗族社會,因文明進程以及生產力的不足,所以贍養老人的責任必須由其子女承擔。但工業革命之後,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的財富以及人民的財產均發生了空前的改變。待步入共和之後,在這千年的變革之中,人民終於迎來了契約社會,過去的種種思維和管理方式翻天的改變,而公民權利與國家責任更之公平細化。就在這種變革之中,我們民族的「特色」卻不合時宜地保留了下來,贍養依然是我們義務兼美德的重要部分,而我們就是如此被道德所利用,共和制度的國家揚棄了自己的責任,堂而皇之地將責任推諉給了公民(納稅人),而公民(納稅人)一樣會樂此不疲地承擔此項義務(少時養我,老時我養,這是對共和制和契約社會的侮辱),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悲哀,是沒有「人」的社會,只有「國」的社會。 宗族制度在中國現代個體人的身上也有著相當的表現,汶川地震之中「捐」文化讓宗法制度的道德在每個人身上又一次得逞。我們知道宗族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家,家的最終組成主體是國,在「為了國家」這個傳統宗族制觀念下,逼捐成為了一種時尚大行其道。我並不想褻瀆那七萬亡靈,但死而損生並不符合現代文明之理念,況且現代共和之下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價值標注,而這種標准很難用一個標尺去衡量,捐多捐少,盡的不是責任(難道是責任么?我不得不請您重新翻閱共和國「公民」之定義),更不是義務,而是自覺的「奉」與「獻」,這種自覺應是原始的自發,始自於自我(存在)的基礎上。所以,每一個自然人,面對自我生存環境和空間都有屬於自己的判斷,對前景和未來都有自己的規劃和打算,因此以「我」的道德基準去規范他人的行為(既捐獻多少),讓他人以「我」的道德基準去買單,這顯然是一種野蠻的行徑。其實任何文化現象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任何文化都存在著一定的傳承性,「捐」文化派生到現在多少進行了改頭換面,當我們斥訴街頭暴力乞討的同時,又有多少人會聯想起捐文化呢?暴力乞討,為現在產物,乞丐們理直氣壯地向路人乞討,拉褲腳、攔路、發出各種慘絕人寰使人感到不安的慘叫,這和對個人以及企業的強行逼捐有什麼本質區別?
E. 宗法制度內容性質以及後世的影響
宗法制特指周朝時期的宗法制,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並行的,宗法制就是為了維護分封制。起源於夏朝,完善於周朝,並發展興盛。
內容: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宗子)。大宗不僅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權。後來,各王朝的統治者對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漸建立了由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組成的封建宗法制。
性質:宗法制在於保持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特權、爵位和財產權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時也有利於維系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統治。宗法制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核心是嫡長繼承製,即正妻所生的長子為法定的王位繼承人。中國夏朝時就已確立王位世襲制,但也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區別。商朝末年才完全確立了嫡長繼承製。西周一開始就確立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嫡長繼承製,從而進一步完備了宗法制。
影響:周朝的分封制,禮法制和宗法制對後世的影響最大, 有分封制就一定會有宗法制,也就有禮法制,對以後王朝影響很大,往往左右著一個王朝的興衰,宗法制的破壞,那麼一個王朝就會易主或者是滅亡,周朝的衰落就是宗法制被破壞,所以以後的朝代對宗法制的要求十分嚴格,到清朝時宗法制已經不再代表傳統的漢民族的宗法制了,准確的說,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作用在明朝是就已經消亡,但宗法制在民間和社會上的影響至今存在。宗法制的實行,使父系地位得到鞏固,造成了家族的尊卑意識和家族制度的長盛不衰,雖然現在淡薄了,但在社會上上下級之間的尊卑依然牢靠,父子與尊老的道德關系依然牢固。由於宗法制是人們產生了一種觀念就是「家即使國,國即使大家」的思想概念,國君的地位和權利至高無上,十分強大,尊卑分明,而社會中,一家之主,就是宗主的權利和國君無異,也是尊卑分明,所以造成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那就是尊卑分明。
純手打,望採納!
F. 高一歷史宗法制的名詞解釋
宗法制度是從宗族社會的宗法制度演變而來的,是皇室王室根據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建立世襲統治的制度。它的特點是部族和國家組織的結合,父權制和政治層面完全相同。
該制度始於商代,在商代發展,並在周代完成,影響了後來的封建王朝。根據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
(6)宗法制道德擴展閱讀:
宗法制對現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宗法制實際上是一個缺乏基於人口的自我存在意識的群體。這是一種原始的組織結構,但這種原始結構仍然影響著現代中國,包括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把這些碎片放在一起,不難發現許多所謂的「中國特色」的精神根源。
中國文化君、臣、父、子,似乎經度和經度只不過是一個「德」,這個「德」從父權制開始。宗法制慣依靠道德來組織和管理民族,因為他們發現法律在民族管理中顯然過於迂腐和僵化,但往往通過道德干預,可以更有效,更靈活地處理許多事情。更靈活且具備相當的延續性。
因此社會成本最低的「道德」成為了宗族制度的首選管理方式。現代社會我們觀察生活,依然不難找到這種道德標志和體系,「尊老愛幼」,看似民族美德,其實與「君臣父子」並無二致,而「君臣」與「尊老」也並無二致。
雖然現代社會廢除了帝國制度,但上下級之間的關系並不那麼強烈,但父子之間的道德關系和老人的尊重依然強烈。這看似公正的道德價值實際上是君主和臣子之尊卑無異。
所以在此建制下繁衍出言諫制度,而言諫制度不以宗法,而以法律與仁義作為首,下者可諫上,故有曰當仁不讓,就算君臣,父子,師生當遇上違背之事,亦以律義當頭,成為中國獨有的制度。
換句話說,褻瀆的制度也規定了天子的枷鎖,而下級部長可以作為一項法令來阻止皇帝違法。然而,西方社會從來沒有這樣的制度,所以歐洲社會一直處於封建社會,直到工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宗法制
G. 古代宗法制度述評
中國宗法制度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於周朝,影響於後來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宗子)。大宗不僅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權。後來,各王朝的統治者對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漸建立了由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組成的封建宗法制。
周王朝依據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又創設了「分封制」,其具體辦法是:一、周王朝的國王以都城鎬京為中心,沿著渭水下游和黃河中游,劃出一大片圭地,建立由周王直接統治的中央特別行政區,此謂之「王畿」。二、王畿以外的全國所有土地,劃分為大小不等無數塊,分封給各路諸侯。但這些封國面積很小,實質上都是一個個城堡式的軍事據點,以此為中心對四周地方加以控制,大概二三十個封國加起來的面積也沒有王畿大。這就保證了中央對封國的絕對控制權,諸侯國象群星捧月似的,環繞拱衛著王畿。
宗法制度對中國社會演變的影響有:
一、宗法制導致中國父系單繫世系原則的廣泛實行
所謂父系單系指的是血緣集團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員的地位,女性在繼承方面沒有權力。西周的家庭關系與宗法制度密切聯系,突出地表現為「父權統制,男尊女卑」的觀念及夫妻不平等。宗法理論及宗法社會有「出婦」之道,漢代統治者為加強家庭中丈夫的統治地位,還製造了「夫為妻綱」的理論,漢儒又總結了「婦女七出」,這七條都是因為違反了宗法原則。婦女沒有家庭財產的繼承權,「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後連姓氏都要隨夫,因此也不能繼承娘家的財產。在某些專業技藝、技巧方面有家規行規,如「傳子不傳女,傳媳不傳女」。《禮記·郊特牲》言:「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從政治權利方面體現,則是不允許母系成員染指且也不傳給女性的後代,因此,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歷史上一直被看作不正統,遭到滿朝官吏的非議,史家的譴責,但在歐洲、印度,女皇、女王是很普遍的。
二、宗法製造成家族制度的長盛不衰
宗法制明顯體現宗族森嚴。封建社會,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體現,家族長盛不衰的依據有祠堂、家譜、族權。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對祖先的崇拜,是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的一個重要特徵。對祖先的祭祀是最重要、最嚴肅、最重的禮制,「禮有五論,莫重於祭」。祠堂也是宗族的祭場所,還是向宗族成員灌輸家規、族規的場所,所以祠堂起強化家族意識、維系家族團結,在精神上起到訓導家族尊宗的作用。家譜是家庭的檔案、經典、家族法規,主要起到止戰亂、流動所導致的血緣關系的紊亂,防止家族瓦解的用,還是解決家族糾紛,懲戒不孝子孫的文字依據。家族制度長盛不衰的最主要標志是族權,族權對中國歷史影響頗深,成為套在中國人民脖子上的四個枷鎖之一。族權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⑴族權在宣傳封建倫理,執行封禮法上有獨特的功能。族權憑借自己的血緣宗法制的特點,比政權赤裸裸的灌輸顯得更加有效更容易起到管攝天下人心的作用。⑵族權在強制執行封建禮法方面,其威力往往在地方官員之上。因為族長與家族成員有著血緣關系,所以他們比官吏更貼近家族成員,他們可以對家族成員毫無顧忌地施加教化,甚至對違規的成員實行處罰。⑶族權在維護封建秩序、鞏固封建統治方面,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地方政權職能。如:農民發動起義時,族權就起到補充政權的功能。東漢末年的部曲,清朝的團練、鄉兵就是族權維護封建統治的表現。⑷族權以血緣親屬關系掩蓋階級關系的優勢,有效地粉飾封建政權階級壓迫的本質。如從東漢末到南北朝這段歷史,中國出現了四分五裂的狀態,這種狀態顯然與族權的強大有密切的關聯:社會上出現了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宗主、壁主等族權組織形式,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自治的鄉土社會,就像古代所言「山高皇帝遠,村落猶一國」。
三、宗法制導致中國出現「家國同構」
家與國同一結構是宗法社會最鮮明的結構特徵,這種宗法制結構的明顯特點,在中國封建社會被長期保留下來。何謂家國同構?即家庭或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說不論國家或家族、家庭,他們的組織系統和權力結構都是嚴格的父權家長制。家國同構的共同性具體表現為「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在家庭或家族內,父親地位尊,權力最大;在國內,君主的地位至尊,權力至大。所以,家長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樣,即「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周易·家天下》)。而君主就是全國指名的嚴父,各級行政長官也被百姓視為父母,所謂「夫君者,民眾父母也」(《新唐書·禮三本》)。對此,馬克思說:「就像皇帝通常被尊為全國的君父一樣,皇帝的各個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轄的地區內被看作是這種父權的代表」。所以,家國同構可以看作父親為一家之君,君為國父,君與父互為表裡,國與家是彼此溝通的。因此,中國古語有「欲治其國,必先齊其家」(《禮記·雜記》)的說法。這種結構表明宗法關系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它掩蓋了階級關系、等級關系,家國同構直接導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員和國家子民品質的統一,這就是忠、孝同義,也即「求忠臣於孝子之門」之說。忠的內容和孝一樣都是對權力的絕對順從,所不同的僅僅在於他們所順從的對象不一樣。中國古代《孝經》稱:「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忠和孝成為中國的道德本位。
四、宗法制對現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宗法制實際上是以種群為區分的缺乏自我存在意識的團體,這是一種原始的組織結構,但就是這種原始的結構至今還影響著現代中國包括社會、政治、文化等諸多層面,如果將這些碎片拼湊起來,就不難發現諸多所謂「中國特色」現象的精神根源。
中華文化君、臣、父、子,看似經緯萬端無非就是一個「德」字,而這種「德」就始自於宗法制。宗法制習慣依託於道德去組織和管理族群,因為他們發現在對族群的管理中法律顯然過於迂腐和呆板,但往往在道德的干預下,許多事情的處理不但能變得高效,而且更靈活且具備相當的延續性。因此社會成本最低的「道德」成為了宗族制度的首選管理方式。現代社會我們觀察生活,依然不難找到這種道德標志和體系,「尊老愛幼」,看似民族美德,其實與「君臣父子」並無二致,而「君臣」與「尊老」也並無二致。現代社會雖然已經廢除了帝制,上下級之間的尊卑關系也不是那麼的牢靠,但父子與尊老的道德關系依然牢固,這種看似天經地義的道德價值,其實其內在邏輯與君臣之尊卑無異。[2]所以在此建制下繁衍出言諫制度,而言諫制度不以宗法,而以法律與仁義作為首,下者可諫上,故有曰當仁不讓,就算君臣,父子,師生當遇上違背之事,亦以律義當頭,成為中國獨有的制度。而言諫制度亦規范天子之諭,下臣可以當朝律例,阻止皇帝進行違反律法的行為。然而於西洋社會上從來無此制,以致歐洲社會一直處於封建社會直至工業革命。
H. 宗法制的主要內容、特點、作用是什麼
內容: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確立了嚴格的大宗小宗關系。
作用:有利於統治階級內部穩定和團結,強化了以大宗為代表的貴族地位。
宗法制的目的在於保持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特權、爵位和財產權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時也有利於維系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統治。宗法制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核心是嫡長繼承製,即正妻所生的長子為法定的王位繼承人。
中國夏朝時就已確立王位世襲制,但也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區別。商朝末年才完全確立了嫡長繼承製。西周一開始就確立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嫡長繼承製,從而進一步完備了宗法制。
I. 宗法制的內在價值是什麼
宗法制導致中國父系單繫世系原則的廣泛實行
宗法製造成家族制度的長盛不衰
族權在宣傳封建倫理,執行封禮法上有獨特的功能。族權憑借自己的血緣宗法制的特點,比政權赤裸裸的灌輸顯得更加有效更容易起到管攝天下人心的作用。
族權在強制執行封建禮法方面,其威力往往在地方官員之上。因為族長與家族成員有著血緣關系,所以他們比官吏更貼近家族成員,他們可以對家族成員毫無顧忌地施加教化,甚至對違規的成員實行處罰。
族權在維護封建秩序、鞏固封建統治方面,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地方政權職能。如:農民發動起義時,族權就起到補充政權的功能。東漢末年的部曲,清朝的團練、鄉兵就是族權維護封建統治的表現。
族權以血緣親屬關系掩蓋階級關系的優勢,有效地粉飾封建政權階級壓迫的本質。如從東漢末到南北朝這段歷史,中國出現了四分五裂的狀態,這種狀態顯然與族權的強大有密切的關聯:社會上出現了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宗主、壁主等族權組織形式,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自治的鄉土社會,就像古代所言「山高皇帝遠,村落猶一國」。
宗法制導致中國出現「家國同構」
宗法制對現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所謂父系單系指的是血緣集團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員的地位,女性在繼承方面沒有權力。西周的家庭關系與宗法制度密切聯系,突出地表現為「父權統制,男尊女卑」的觀念及夫妻不平等。宗法理論及宗法社會有「出婦」之道,漢代統治者為加強家庭中丈夫的統治地位,還製造了「夫為妻綱」的理論,漢儒又總結了「婦女七出」,這七條都是因為違反了宗法原則。婦女沒有家庭財產的繼承權,「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後連姓氏都要隨夫,因此也不能繼承娘家的財產。在某些專業技藝、技巧方面有家規行規,如「傳子不傳女,傳媳不傳女」。《禮記·郊特牲》言:「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從政治權利方面體現,則是不允許母系成員染指且也不傳給女性的後代,因此,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歷史上一直被看作不正統,遭到滿朝官吏的非議,史家的譴責,但在歐洲、印度,女皇、女王是很普遍的。
宗法制明顯體現宗族森嚴。封建社會,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體現,家族長盛不衰的依據有祠堂、家譜、族權。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對祖先的崇拜,是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的一個重要特徵。對祖先的祭祀是最重要、最嚴肅、最重的禮制,「禮有五論,莫重於祭」。祠堂也是宗族的祭場所,還是向宗族成員灌輸家規、族規的場所,所以祠堂起強化家族意識、維系家族團結,在精神上起到訓導家族尊宗的作用。家譜是家庭的檔案、經典、家族法規,主要起到止戰亂、流動所導致的血緣關系的紊亂,防止家族瓦解的用,還是解決家族糾紛,懲戒不孝子孫的文字依據。家族制度長盛不衰的最主要標志是族權,族權對中國歷史影響頗深,成為套在中國人民脖子上的四個枷鎖之一。
族權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家與國同一結構是宗法社會最鮮明的結構特徵,這種宗法制結構的明顯特點,在中國封建社會被長期保留下來。家庭或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說不論國家或家族、家庭,他們的組織系統和權力結構都是嚴格的父權家長制。家國同構的共同性具體表現為「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在家庭或家族內,父親地位尊,權力最大;在國內,君主的地位至尊,權力至大。所以,家長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樣,即「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而君主就是全國指名的嚴父,各級行政長官也被百姓視為父母,所謂「夫君者,民眾父母也」。對此,馬克思說:「就像皇帝通常被尊為全國的君父一樣,皇帝的各個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轄的地區內被看作是這種父權的代表」。所以,家國同構可以看作父親為一家之君,君為國父,君與父互為表裡,國與家是彼此溝通的。因此,中國古語有「欲治其國,必先齊其家」的說法。這種結構表明宗法關系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它掩蓋了階級關系、等級關系,家國同構直接導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員和國家子民品質的統一,這就是忠、孝同義,也即「求忠臣於孝子之門」之說。忠的內容和孝一樣都是對權力的絕對順從,所不同的僅僅在於他們所順從的對象不一樣。中國古代《孝經》稱:「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忠和孝成為中國的道德本位和倫理本位。
宗法制實際上是以種群為區分的缺乏自我存在意識的團體,這是一種原始的組織結構,但就是這種原始的結構至今還影響著現代中國包括社會、政治、文化等諸多層面,如果將這些碎片拼湊起來,就不難發現諸多所謂「中國特色」現象的精神根源。
中華文化君、臣、父、子,看似經緯萬端無非就是一個「德」字,而這種「德」就始自於宗法制。宗法制習慣依託於道德去組織和管理族群,因為他們發現在對族群的管理中法律顯然過於迂腐和呆板,但往往在道德的干預下,許多事情的處理不但能變得高效,而且更靈活且具備相當的延續性。因此社會成本最低的「道德」成為了宗族制度的首選管理方式。現代社會我們觀察生活,依然不難找到這種道德標志和體系,「尊老愛幼」,看似民族美德,其實與「君臣父子」並無二致,而「君臣」與「尊老」也並無二致。現代社會雖然已經廢除了帝制,上下級之間的尊卑關系也不是那麼的牢靠,但父子與尊老的道德關系依然牢固,這種看似天經地義的道德價值,其實其內在邏輯與君臣之尊卑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