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劉備為什麼依法治國

劉備為什麼依法治國

發布時間: 2021-12-07 01:50:52

① 關於劉備

嗯 LZ說得不錯 看來對三國歷史還是有研究的 其實諸葛亮 最主要的是其政治才能 依法治國,當時蜀國的法令就非常嚴厲 而關羽張飛 雖然有一定的軍事才能 但我認為從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劉備從無到有一步步發展起來其軍事才能是不可忽略的 至於還有人提趙雲 我就不說什麽了 自己死去吧

② 蜀漢政權由三股力量組成,諸葛亮治蜀如何才能讓人心服口服

在劉備獲得根據地後,就在成都稱帝。當時益州一共有三股勢力,他們之間盤庚交錯。劉備在世時還安分守己,可是在劉備死後他們之間的矛盾開始展現出來。第一股勢力是跟隨劉備一起打江山的老將。他們是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等。他們的地位肯定頗高。第二股勢力就是以李嚴為首的當地舊臣。第三股就是當地宦官了。在劉備死後,他們就蠢蠢欲動想要獲得更多的權利。但是在諸葛亮依法治國下,諸葛亮得到了認同。


諸葛亮的父親觸犯了法律,他依然重罰了他的父親。最後贏得了大臣的認可。所以說諸葛亮用自己的行為證明了自己依法治國的決心。

③ 劉備為什麼後來沒有統一中國

劉備不能統一中國的原因:

1、國力。打仗打的是國力,蜀漢偏安當時候最閉塞窮困之地。國力過於弱小,又不佔中原和江南富庶之地,從西南伐中原之地,勝算太小。

2、人才。五虎上將和諸葛死了,蜀國人才凋零。沒什麼人才和戰將了。

3、軍力。太弱,蜀漢最強盛之時也就20幾萬軍隊,也就是傾全國之兵,也沒辦法征戰中原。

4、勢力。跟第一差不多,當時曹魏建國已久,天下多以歸心,漢室所謂的正統基本上去了。而曹魏又佔中原,其勢已成定局

(3)劉備為什麼依法治國擴展閱讀:

劉備的為政舉措

郵驛建設

劉備在四川建立了蜀漢政權。當時四川的交通比較落後,山路居多。劉備和丞相諸葛亮在開辟四川郵驛事業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劉備建漢後,為了對付北方的曹魏,在漢中地區建立了北伐的軍事基地。為打通軍輸要道,在四川與漢中之間開通了四條主要道路,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漢還在漢中設置了重要軍事關隘白水關。

白水關周圍的山上布滿了烽火樓。從白水關到國都成都400里間設置了一系列的亭障館舍,以保障郵驛的正常運行。在與東吳交界的荊州地區,大將關羽也在沿江設立了軍用通信的「斥堠」,烽火台從後方一直通達襄樊前線。

蜀漢與北方的魏和東邊的吳之間,皆有通信往來。史書記載:名士許靖在蜀漢任太傅後,和他過去在北方的好友魏國大臣華歆、王朗等都不斷有書信往來,「申陳舊好」。《三國志》引《魏略》有一封王朗寫給許靖的信,稱「前夏有書而未達,今重有書,而並致前問」。

魏國其他大臣和蜀漢一些大臣也常互有通信。魏國官至尚書僕射的陳群,就曾有書信給諸葛亮,打聽蜀漢尚書劉巴的消息。蜀漢與吳國的友好書信往來更多,陳震在出使吳國的時候就曾與吳國關將說道此事。

而諸葛亮與兄諸葛瑾、大將陸遜都常有書信上的往來。

蜀漢郵驛的特點是幾乎沒有車傳,郵遞大部用驛馬傳送,從事此項工作的人稱為「驛人」。這大概是因為蜀國地處西南,大部為僻遠山區,道路不整的緣故。

制定蜀科

蜀科是蜀漢的法律,劉備初入川時,百廢待興,乃命當時對典制、舊法熟悉者許慈、胡潛、孟光、來敏典掌舊文、草創制度。

在平定益州之後,便著手制定典律,據《三國志》記載,參與蜀科的制定一共有五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蜀科的具體內容已經丟失,但是據《諸葛亮傳》記載,蜀漢雖然執法嚴峻,但公正公平,百姓無怨。

劉備對劉表、劉璋的大赦制度作了批判,而諸葛亮也指出了劉璋治理益州弊政的原因。他認為,劉璋實施的所謂德政,是以小恩小惠拉攏人,用美好高位尊寵臣下,僭越法度,積重難返,而樹立法律的威嚴。

法律施行則會感恩,並以爵位管轄百姓,爵位增加則知道榮耀,榮譽和恩典共同施用,上下便進退有度,這才是治理國家的關鍵。不但包含了法家認為法治優於德治的觀念,也體現了法家理論建立的基礎——性惡論。

劉備諸葛亮治國是法、禮並用,威、德並行,強調「訓章明法」、「勸善黜惡」,亦即以法為體,著重公平客觀原則;以德為用,著重教化為本。以商鞅之法,卻不迷信其權威主義,取其理法,結合儒家教化,把行法與教化合而為一。

經過這樣的「法治革新」運動,蜀漢政權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吏治也逐漸清明。而蜀漢後期,執政者費禕 多次施行大赦,大司農孟光引諸葛亮、劉備故事對費禕進行了強烈的斥責。

④ 古代有哪些皇帝是依法治國的

1.秦始皇(贏政)——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2.漢惠帝(劉盈)——來去匆匆,過眼雲煙
3.漢景帝(劉啟)——政績並不代表著其成功
4.漢武帝(劉徹)——開天闢地的帝王
5.漢宣帝(劉詢)——中興之主
6.漢哀帝(劉欣)——「同志」皇帝
7.漢新帝(王莽)——奪權容易,守權難
8.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9.漢明帝(劉庄)——東漢時期小有作為的皇帝
10.漢章帝(劉炬)——「章草」皇帝
11.漢桓帝(劉志)——碌碌無為的皇帝
12.漢獻帝(劉協)——東漢最後一個皇帝
13.三國魏武帝(曹操)——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14.三國魏文帝(曹丕)——政壇、文壇雙峰並峙的皇帝
15.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智慧與魅力並存的皇帝
16.三國吳大帝(孫權)——智勇兼備的英雄
17.西晉武帝(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
18.西晉惠帝(司馬衷)——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
19.東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的第一代皇帝
20.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
21.十六國漢光文帝(劉淵)——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
22.十六國昭武帝(劉聰)——匈奴漢國第二代國君
23.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曜)——神射手
24.十六國後趙高祖(石勒)——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少數民族皇帝
25.十六國後趙國太祖(石虎)——殘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國前秦宣昭帝(苻堅)——古代三位最傑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著雄圖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齊高帝(蕭道成)——「魚鱗子」
30.南北朝齊廢帝(蕭寶卷)——歷史上最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驕子
33.南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歷史上最癲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楊堅)——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
35.隋煬帝(楊廣)——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淵)——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範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顯)——被3個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兩次即位繼承大統的皇帝
41.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樂皇帝
43.唐肅宗(李亨)——兩耳不聞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適)——飽嘗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46.唐順宗(李誦)——進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憲宗(李純)——中興之主
48.唐穆宗(李恆)——縱情享樂終其一生

⑤ 讓劉備的集團最後走向滅亡的致命弱點是哪裡呢

把蜀漢的衰敗,歸結於夷陵之戰,一點也沒錯。劉備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強行帶兵東進,與東吳決戰於夷陵,結果兵敗,蜀漢軍力嚴重受挫,這就是蜀漢衰敗的開始。

劉備集團為何敗得如此迅速?他們的致命傷到底在什麼地方?其實諸葛亮早就看出來了,可是他卻難以啟齒,因為他所要說的,都是事關切身利益的問題。

結局:諸葛亮破局成功,挽救蜀漢於危難之中。

很多人都認為,蜀漢是在劉備手裡衰敗的,從以上的觀點中就可以看得出這一點。我認為蜀漢的興旺,其實是從諸葛亮手裡開始的。

諸葛亮是不少專家眼中的權臣,甚至有些所謂的專家拿他跟曹操相提並論,簡直就是為了博眼球,嘩眾取寵而已。看看諸葛亮和曹操是怎麼培養兒子的,就能發現誰是梟雄,誰是忠臣了。

其實但凡動動腦子,我們就會發現,諸葛亮對蜀漢,那是有再造之功的。劉備所犯下的錯誤,諸葛亮全部避免。

劉備去世,諸葛亮掌權以後,他不用再忌諱偏袒荊州兵的事情。所以我們會發現,他在北伐過程中,基本上都是用的荊州原班人馬。

非常有才能的李嚴,只能在家裡負責運送糧草。不過這不是說諸葛亮偏心,他公正的讓現代人都感到汗顏。

依法治國的觀念,早在那個年代,就已經被諸葛亮貫徹到每個蜀漢人的心目中。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的局面,也是 諸葛亮所要強調的。

他不想給自己搞特權,可是什麼樣的人該用在什麼地方,諸葛亮是一清二楚的。蜀漢的軍權必須要掌握在荊州兵的手裡,至少前期是這樣。

因為荊州兵跟隨劉備集團是時間最長的,他們必須要享受特殊待遇。等到時間長了,荊州兵先入為主的觀念逐漸淡了,那麼融合的過程也基本完成了,這才是諸葛亮想做的事情。

這也是做給其他人看的一套有效的激勵制度。在諸葛亮的努力下,蜀漢終於趨於穩定,迎來了四十年強盛局面。

⑥ 各朝都有史官,為什麼蜀漢會沒有史官呢

請問蜀漢為什麼不設史官?
請問蜀漢為什麼不設史官?先主不設、諸葛亮不設、後主也不設,到底為什麼不找人記錄歷史?這中間是不是隱藏什麼秘密?
我說一下我的看法(大家一定會批判我的,不批判我怎麼發帖)
請問蜀漢為什麼不設史官?
1:因為當權者要隱瞞一些過錯,又怕史官記錄下來,所以不設。
2:可能是嚴刑峻法背後,或者說所謂「依法治國」背後隱藏著不公平的對待,而陳壽是不知道的。
3:北伐戰爭應該要經常徵用人民充軍,這徵用未必就是百姓所願,可是又不能不服從。老百姓過得好好的,為什麼經常要去打仗?肯定心裡不服,甚至出現過一些人叛變的行為,而這些行為有礙諸葛亮提倡的「依法治國」,因此不設史官。
以上三點純屬猜測。
為什麼蜀漢不設史官
蜀漢君臣其實服膺法家學說,劉備臨終要劉禪讀的書竟然是韓非子。劉備平素言論也大多不以儒臣為意。諸葛雖然為萬世儒宗,但考其平生行政實多本法家之術。
法家一向討厭以文亂法之人,秦皇就直接不許後人追謚他。不設史官,是因為當時蜀漢軍國合一,力求光復的體制和形勢決定的,漢魏多清談之客,惟聞蜀漢有因此獲罪者(廖立)。不設歷史官,是為了避免發生文字言論挑戰軍國大計的情況,杜絕出現文人結黨亂政的可能。估計這是諸葛和劉備總結東漢傾頹得出的教訓,是有意為之,劉備有雄才,諸葛善治國,就是體現這里,不然,安集人心,體貼百姓,連劉表劉璋都很會做,又何待玄德來光復漢朝?中國古代政治,講究不為婦人之仁而扼殺任何不安定因素於搖籃之中。蜀漢北伐的雄圖霸業,絕對會影響益州人民的生活水平(何況現有劉季玉父子養川民20年,這方面做得再好也不會有什麼突破了。所以諸葛一入川就嚴刑峻法的立規矩,縱容法正俠私報復以立霸權),也絕對會有「俗儒」來勸諫,如果再加上為朝野和傳統所重的史官秉筆直書,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那蜀漢就只能坐守漢川,坐以待斃這一條路可以走了(才不會背離民心)。所以索性不設史官,就象今天索性取消報紙一樣,從根本上就不在輿論這方面設立戰場,整個蜀漢只可以有一個聲音,那就是行政中心和軍事中心的聲音。
這里絕對沒有批評蜀漢君臣的意思,相反,在當時的情況下,以劉備集團的具體處境而言,軍國合一的法家政治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後來的歷史確也證明了蜀漢用鐵碗手段達成的舉國一心的政治局面的是威力驚人,以一隅威震天下,以四川敵中原,確是空前絕後。但最後蜀漢還是在這方面出了問題,那就是譙周。
然而到那時,劉葛墓木早拱矣。

⑦ 蜀漢政權由三股力量組成,諸葛亮是如何治蜀的

01.蜀漢的三股力量

劉備手底下的蜀國,主要由三股力量構成。第一股就是劉備四處流浪那一會收集的人手,其次就是劉璋手下的人,最後一股力量就是益州的那些官員們和一些世家大族,可以說這三股力量對於蜀國而言是缺一不可的。

不過,若是光靠這個方法,自然不能化解矛盾,畢竟話說出來容易,但是要真正做起來就非常困難了,每個派別的人都會包庇自己人。所以很快,諸葛亮選擇了北伐這條道路,想要將國內矛盾轉移到國外矛盾,讓他們清楚,這時候不應該內戰,更應該同仇敵愾,去面對共同的敵人,也就是曹魏。

⑧ 諸葛亮依法治國為何失敗

諸葛亮以用法嚴峻著稱,但奇怪的是,被諸葛亮「嚴刑峻法」懲罰過的人,卻在聽說諸葛亮去世時都垂淚涕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諸葛亮,早已被歷代史籍所稱頌和被後代各階層人士所推崇,但他作為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和成功的法治實踐家的巨大成就,卻尚未被人們廣泛地熟識接受。

在中國歷史上,「法治」與「人治」始終是一對矛盾。同樣是出於維護政權的需要,儒家系統強調的是人治,法家系統強調的是法治。

但所謂人治,並不是不講原則,儒家所主張的「道」,就是他們所理想的社會原則,《論語》中提出「守死善道」,荀子則明確說過「從道不從君」「從道不從父」。但他們立足於宗法血緣關系,又主張「尊尊」「親親」,所謂「尊尊」「親親」就是講「情」。所以當「情」與「法」相沖突的時候,他們就只有讓「法」屈從於「情」,孔子就明確地主張「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所謂「隱」,就是包庇。因此,在整個封建時代,徇情枉法是自然而普遍的現象,讓國家的法規很多時候成了一紙空文。

所謂「法治」,核心的特點就是排斥「情」的干擾作用,中國古代的法家是如此主張,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也曾極其明確地強調:法律是「全沒有感情的」。但是完全地拋棄「情」,又是違背人類天性的,所以在中國古代的輿論上,法家並不怎麼受歡迎,連司馬遷也批評他們「刻薄寡恩」。

比較來看,無論是過於「人治」,還是過於「法治」,對於整個國家的長久穩定都不是好事,但是其中的「度」,千百年來很少有人能夠把握,就像「在兩個雞蛋上跳舞」,踩碎哪個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而諸葛亮治國思想中最大的特點,恰恰是做到了既嚴於法,又重於情。

作為具有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諸葛亮,在東漢末年軍閥混亂、諸侯爭立的時代,在他跟隨先主劉備輾轉創業,後又託孤輔政20餘年治理蜀漢的政治和軍旅生涯中,形成「德主刑輔」為主,仁政與法治並舉,恩德與威嚴兼用,以正統儒家思想為核心、法家思想為手段的完整系統的思想體系。

內儒外法、厲行法治、適勢定法、並存剛柔、執法嚴明、寬嚴有度、刑不擇貴等方面的立法精神及執法准則,既是其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法治思想的明顯標志。

危急時刻,方顯英雄本色

雖然諸葛亮在劉備集團很早就居於高位,但真正掌握大權,成為實質上的「一把手」,是在劉備去世之後。

夷陵之戰後,蜀漢內外交困,形勢愈加危急。曹魏從北方窺視,欲乘蜀之新敗加以攻滅;孫吳扼守荊州,使諸葛亮不能東向。以匡扶漢室旗號起家的蜀漢苟安一方,進退兩難。內部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越來越錯綜復雜,特別是益州舊地勢力待機而行,樹欲靜而風不止,領受先主遺詔的諸葛亮十分清楚當時的局勢。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推行法治、增強國力、鞏固政權已成為蜀政的迫切要求,諸葛亮這時總揆百官、獨擔大任所面臨的任務就十分艱巨。同時也應看到,正是因為局勢的危殆,修明政治的難為,方顯出諸葛亮的英雄本色,其封建法治才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可貴的亮點。

建國之初,諸葛亮受劉備之命,會同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共造《蜀科》,開始了立法工作。由於文獻無征,我們今天已無從知曉《蜀科》的具體內容。不過,有學者利用其他材料進行推測,我們可以據此窺知《蜀科》的大略情況與諸葛亮的思想相一致。同時,諸葛亮還曾作「八務、七誡、六恐、五懼」,皆有條章。

治軍方面,則在《武侯兵法》中立有輕、慢、盜、欺、背、亂、誤七禁,並且對這「七禁」作了詳細說明,有此者斬之。這樣,諸葛亮的法治政策就有了法律條文上的保證,首先做到了「有法可依」。

諸葛亮急症猛葯,重典治國,時人譏為「惜赦」,即在赦免他人罪行方面十分吝嗇。面對這種非議,諸葛亮溯古察今,闡明隨便赦宥的危害,要求赦不妄下,體現了其法治的嚴肅性。

誠然,赦宥作為調整社會矛盾的一種手段,有時也會起到收攏人心、穩定社會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去嚴明法治,公平賞罰,而只寄希望於通過頻繁的赦免來求得臣民歸心,那隻能是捨本逐末,根本無法消彌固有的矛盾,反而會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歷史上這類教訓很多,諸葛亮之前的劉表如此,其後的後主劉禪也是這樣,這也就是老祖宗「治亂國用重典」政治智慧的最好體現。

嚴刑峻法下的人性光輝

諸葛亮以用法嚴峻著稱,但奇怪的是,被諸葛亮「嚴刑峻法」懲罰過的人,卻在聽到諸葛亮去世時都垂淚涕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在具體的案例中,就能看到諸葛亮可貴的執法精神與方法。

比如我們都能熟知的「揮淚斬馬謖」,就是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例子。

據《三國志》及裴松之注,諸葛亮與馬謖關系非常好,在平定南部的少數民族時,馬謖還曾提出過極有益的建議,馬謖是諸葛亮極為看好的青年俊才。但是因街亭的失責,諸葛亮堅決地依法將其處死。另一方面,在他死後,諸葛亮又「親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以至於使「十萬之眾為之垂涕」。

再從諸葛亮整個政治上看,他在蜀國以「立法施度」、「科教嚴明」著稱,所謂「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他的這種做法,得到百姓的擁戴,據陳壽說,諸葛亮死後,「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州和益州的老百姓,說起諸葛亮時,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何以會如此呢?陳壽總結說:「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又引孟子的話說:「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所謂「用心平」也即「開誠心,布公道」,就是清楚地表明嚴格的執法,是出於國家的利益,而非出於私心私利。所謂「勸戒明」、「以逸道使民」、「以生道殺人」,就是對被處罰者來說,也使他能清楚地明白,嚴格地執法,是從根本上對他的關愛和維護。

在馬謖被斬之後,諸葛亮未株連家人,而是將馬謖的後代視若己出,安頓好馬謖的家庭生活,實現了「情」與「法」的交融。

在一個本質上「非法治」的時代,諸葛亮能夠「依法治國」,如同淤泥之中盛開的蓮花,十分了不起。諸葛亮不但做到了保證法律的正常運行,堅決用法律來治理國家,還做得非常好,數千年歷史,就此一家,別無分號。

陳壽評價諸葛亮是「用心平而勸誡明」。「用心平」就是公平,「勸誡明」就是公開。雖然諸葛亮用法嚴厲,卻造就了一個三國中治安最好的國家,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他的法律智慧也值得後人去深思。

但為何諸葛亮依法治國這么完美卻沒有一統三國呢?

1,

蜀國內部矛盾太激烈,而是蜀國人才過於貧乏,諸葛亮對人才要求條件太高。諸葛亮對有缺點的人才不敢放手使用的結果,如魏延。蜀國用一州之人對八州人才本身就夠艱難,再加上苛刻的用人表准導致。當時諸葛亮以身作則的去清廉,導致整個蜀國人跟著一起吃苦。

2,

諸葛亮當時的依法治國和現在的依法治國不同,當時他們講究的法是公平,公正,公開,但最後還是在一人的統治下的王法他們的法首先是保證帝王的權力。而現在的法是約法。

一.約法的目的,首先保證公民的權利(是權利不是權力)

二.約法成立了之後任何人都不能凌駕與此法之上,(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

⑨ 劉備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三國演義中寫到水鏡先生司馬徽先劉備舉薦人才時說,卧龍鳳雛得一即可安定天下。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出山相助,為其規劃了統一天下的大策。赤壁之站,劉備取得荊州四郡,在孫吳不受重要的鳳雛龐統投靠劉備門下。此時的劉備已得卧龍鳳雛,又用關張趙等猛將相助,最重要的是劉備得到了荊州這塊重要地盤。劉備最終的結果就是建立蜀國與曹魏、孫權形成鼎足之勢。

劉備不能統一天下,不外乎這三點原因,其一,劉備的身世;其二,吳蜀聯盟不穩固;其三;天下大勢。

一、劉備的身世

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可惜此時家道中落只能編織草鞋為生。那麼曹操雖說是官宦後代,曹操父親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可曹操父親官至太尉。曹操從小都是和袁紹等人稱兄道弟的。孫權,父親孫堅號稱江東猛虎之前效力於袁術帳下,兄長小霸王孫策為其打下了江東地盤。因此當曹操在官渡之戰戰勝袁紹統一北方之時,此時孫權也從兄長手中接管了江東,而劉備缺依附在劉表手下。雖說赤壁之戰,劉備與孫權戰勝曹操,取得了荊州,可此時曹操早已統一北方,手握雄兵百萬;江東已歷三世,民心依附。因為劉備在身世上的劣勢,導致他的起步較晚,年過半百才取的荊益二州。

二、吳蜀聯盟不穩固

赤壁之戰前,為了抵抗強大的曹操大軍,孫權劉備結盟。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占據了荊州大部分地盤,孫權心裡不舒服著呢。孫權多次派諸葛恪、魯肅討要荊州,都被劉備用哭的方式打發了。荊州守將關羽卻過於自傲,多次羞辱孫權。孫權曾想讓自己兒子娶關羽女兒,關羽回絕孫權虎女豈能嫁犬子。最終,關羽在率領大軍攻打樊城之時,孫權派呂蒙偷襲了荊州。關羽最終敗走麥城,落得身首異處。這對於蜀漢可是非常大打擊,損失關羽、關平多員大將以及荊州5萬精兵。同時諸葛亮隆中對,分兩路北伐曹魏策略就這樣破滅。

三、天下大勢

大漢王朝在公元220年,曹魏篡漢後宣告滅亡。此時的天下對於大漢王朝早已不在眷戀,北方士族以及百姓對於復興漢室不在期待。同時北方的曹魏,還實行九品中正制,這樣制度是非常有利於士族的。易中天先生曾在品三國就說到,就連益州的士族都希望曹魏能過來解放他們。孫吳呢,孫權後期治理國家都是依靠江東士族,江東士族是很擁護孫氏家族的,擁護孫權就好比擁護他們自己。因此劉備、諸葛亮雖然非常有能力,但是再有能力也阻擋不了天下大勢。

劉備這樣的大英雄不能統一三國,或許他真的缺乏運氣。關羽在荊州城破身死以及後來的夷陵之敗幾乎可以說蜀漢很難有統一天下實力。蜀漢能在這樣環境撐了40多年已經很不錯了。

⑩ 劉備素以「仁德」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但為什麼蜀國最後卻統一不了中原

主要是荊州丟了,如果有荊州在手,可以直接入主中原。而劉備卻丟了,諸葛亮北伐只能從漢中出秦川,取長安,隴西之地,出潼關。然而是中原。但足足遠幾千里,糧草供應不方便。

熱點內容
六五普法經濟法類內容 發布:2025-05-20 02:46:17 瀏覽:588
東北財經法學院 發布:2025-05-20 02:42:01 瀏覽:920
石油管道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20 02:33:19 瀏覽:606
准則試題答案條例 發布:2025-05-20 02:33:17 瀏覽:209
法律碩士與法律職業資格銜接 發布:2025-05-20 02:19:24 瀏覽:985
平潭綜合實驗區條例 發布:2025-05-20 02:17:50 瀏覽:952
法律告公司 發布:2025-05-20 02:17:48 瀏覽:635
勞動法和經濟法的聯系 發布:2025-05-20 02:17:16 瀏覽:16
勞動法中有代打卡開除 發布:2025-05-20 02:07:31 瀏覽:114
人大經濟法好嗎 發布:2025-05-20 02:02:31 瀏覽: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