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判你死刑

道德判你死刑

發布時間: 2022-01-03 19:56:50

① 判死刑的人算不算最失敗的人

是失敗者!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來生一定要做個守法公民!

② 這種罪行在道德上死不足惜,但法律上還不至於死刑,法律是保護受害者的還是保護犯罪者的法律該不該在道

第一個問題:法律保護受害者還是犯罪者?法諺說,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憲章,也是犯罪者的大憲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律沒有對犯罪人做出評價之前,他在法律上就是無罪的。這也是為什麼刑訴法上在犯罪人定罪之前把他稱為犯罪嫌疑人,這是一個價值觀念上的問題。總的來說,法律不可能單純保護某一方的利益,而是對各方利益,包括個人,社會,國家各種利益的平衡,不能簡單說是為了犯罪者還是受害者。當然,在我們的道德觀念中,犯罪人就犯罪人。這就要說到第二個問題,即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首先,法律與道德在法理學上一直是非常復雜的問題。但應當說法律是最基礎的道德,即法律應該是最低的道德標准。道德對人的要求在多數情況下是高於法律的,比如民法中債務過了訴訟時效就可以不再履行。而在道德上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法律作為一種社會制度,也要注意到保護權利的社會成本問題,訴訟時效就是為了督促權利人行使自己的權利。一個社會的制度運行是需要成本的,一個制度是否運行良好還要看其配套制度是否健全。比如對那個變態追究法律責任就需要公安機關等的追查,其間涉及到很多問題。法律評價和道德評價是根本不同的,並且道德評價往往先於法律評價,而我們在面對這種案件時,道德情感讓我們覺得這種人死不足惜,但是對一個定罪處罰必須要經過法律的審判,若僅僅依靠道德審判,想想文革紅衛兵就可以知道會有什麼後果。其次,法律評價的標准和道德評價標准都是不同的。法律是人理性抽象的產物,它總是基於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現實,它不可能預見到所有案件的情況,在經過抽象之後常常表現為具體的構成要件,是一種冷冰冰的制度,而每一個案件都是非常具體的,有血有肉的社會現實,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區別就在於他們眼中的事實不同,可以稱為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法律根源於社會現實才能成為有效的法律規范,但不應在道德之上,因為把道德規定成法律會極大壓縮公民的行為自由。況且道德標准本身極其模糊,以誰的道德標准來規范人的行為?孔子的?還是你的?還是我的?每個人都是具體的獨立的個體。人們需要明確的行為標准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這個標准應當是社會最大多數人能夠遵從的。這個案件中犯罪人的行為極其惡劣,但是否構成犯罪還需要看是否符合法律上的構成要件。再次,法律不是刻舟求劍,不完善是所有國家法律的特點,這是法律的內在缺陷,因為法律總是根源於社會現實,它不可能考慮到各種案件的具體情況,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以後會發生的事情,所以不完善是必然的,但將其完善是法律的發展方向。最後一個問題,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工具。對,也不對。這要看你站在各種角度。從應然層面來講,法律應該平等保護各種人的利益,公平和正義是其終極價值。但從實然層面,法律總是不盡如人意,總是存在各種缺陷,而且歷史上也確實有各種惡法存在,比如德國納粹的法律。因為法律的背後總是站著國家,惡法通過國家強制力也可以得到實施,但惡法統治下的社會和個人都無法得到發展。這句話對就對在,法律確實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但它錯就錯在,法律不僅僅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它應該是社會中各種利益的平衡,是保護所有主體利益的工具。問題有多面,應當從多角度去看待問題,片面常常意味著極端。另外,法律包括各種部門法,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訴訟法等等。私法主要保護私人利益,公法主要包括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各有側重,不能一概而論,但公平正義是其共同的終極價值。

③ 義憤殺人會判死刑嗎

義憤殺人的量刑關鍵是被害人的過錯程度。

如果因被害人嚴重過錯而引起行為人的情緒強烈波動,最後導致行為人實施殺人行為,行為人的法定刑區間是在3到10年,如果被害人只是一般的過錯,那麼,行為人的法定刑區間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死刑。。。。

故意殺人罪,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據司法實踐,主要包括:
(1)防衛過當的故意殺人;
(2)義憤殺人,即被害人惡貫滿盈,其行為已達到讓人難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處死,一般是父母對於不義的兒子實施這種行為;
(3)激情殺人,即本無任何殺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將他人殺死,其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其一,必須是因被害人嚴重過錯而引起行為人的情緒強烈波動;
其二,行為人在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一時失去理智,喪失或減弱了自己的辨認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其三,必須是在激憤的精神狀態下當場實施。
(4)受囑托殺人,即基於被害人的請求、自願而幫助其自殺;
(5)幫助他人自殺的殺人;
(6)生母溺嬰,即出於無力撫養、顧及臉面等不太惡劣的主觀動機而將親生嬰兒殺死。如果是因為重男輕女的思想作怪,發現所生的是女兒而加以溺殺的,其主觀動機極為卑劣,則不能以本罪的情節較輕情況論處。

以下是我在學習刑法分則關於故意殺人罪的學習資料,如果你希望了解的話,就詳細地看一下吧:

故意殺人罪

一、概念

故意殺人罪名(刑法第232條),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

二、犯罪構成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夠獨立呼吸並能進行新陳代謝的活的有機體,是人賴以存在的前提。

(二)客觀要件

首先必須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作為、不作為均可構成。以不作為行為實施的殺人罪,只有那些對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負有特定義務的人才能構成。

殺人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藉助一定的凶器,也可以是徒手殺人,但是如果使用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險方法殺害他人,危及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應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對於教唆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或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去殺害他人的,對教唆犯應直接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其次,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是非法的,既違反了國家的法律。執行死刑、正當防衛均不構成故意殺人罪。經受害人同意而剝奪其生命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罪。對所謂的「安樂死」,仍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當然,量刑時可適用從輕或減輕的規定。

第三,直接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和間接故意殺人罪以被害人死亡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為人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才能斷定行為人負罪責。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本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上須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後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故意殺人的動機是多種多樣和錯綜復雜的。常見的如報復、圖財、姦情、拒捕、義憤、氣憤、失戀、流氓動機等。動機可以反映殺人者主觀惡性的不同程度,對正確量刑有重要意義。

三、認定

自殺案件的處理:

1、相約自殺。指相互約定自願共同自殺的行為。因行為人均不具有故意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所以對其中自殺未逞的,一般不能認為是故意殺人罪;但是,如果行為人受託而將對方殺死,繼而自殺未逞的,應構成故意殺人罪,量刑時可考慮從輕處罰;以相約自殺為名,誘騙他人自殺的,則應按故意殺人罪論處。

2、致人自殺。既由於行為人先前所實施的行為,而引起他人自殺結果的發生。對此,應區別三種情況分別處理:

(1)行為人的先前行為是正當的或只是一般錯誤、一般違法行為,他人自殺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自殺者本人的心胸過於狹窄,這時不存在犯罪問題;
(2)行為人先前實施了嚴重違法行為,結果致被害人自殺身亡的,可把致人自殺的結果作為一個嚴重情節考慮,將先前嚴重違法行為上升為犯罪處理。如當眾辱罵他人,致其當即自殺的,可對辱罵者以侮辱罪論處;
(3)行為人先前實施某種犯罪行為,引起被害人自殺的,只要行為人對這種自殺結果沒有故意,應按其先前的犯罪行為定罪,而將自殺結果作為量刑時考慮的一個從重或選擇較重法定刑處罰的情節。

3、逼迫或誘騙他人自殺,即行為人希望自殺人死亡,但為了掩人耳目,逃避罪責,自己不直接動手,而是通過自己的逼迫、誘騙行為促使自殺者自己動手殺死自己,即藉助自殺者自己之手達到行為人慾殺死自殺者的目的。行為人的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關鍵應查明行為人是否確實有刻意追求自殺者死亡的故意,並且其行為在特定環境下是否足以導致他人實施自殺的行為,兩者缺一,則就不宜認定為構成本罪。

4、教唆、幫助他人自殺。應當以故意殺人罪論處,但考慮到在教唆、幫助自殺中,自殺者的行為往往起決定作用,因此,應根據案情從寬處罰。如果行為人的行為不很積極,作用不大,主觀願望出於善意,這時可不以犯罪論處。但是,教唆精神病人或未成年人自殺,由於自殺者限於精神狀態或年齡因素對於自殺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意志控制能力,對此,不僅要以本罪論處,而且還不能從輕或減輕處罰。

四、處罰

1、犯本罪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屬於情節嚴重的,應當判處死刑或者無期徒刑。如出於圖財、姦淫、對正義行為進行報復、毀滅罪證、嫁禍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動機而殺人;利用烈火焚燒、長期凍餓、逐漸肢解等極端殘酷的手段殺人;殺害特定對象如與之朝夕相處的親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會強烈震動、影響惡劣的殺人;產生諸如多人死亡,導致被害人親人精神失常等嚴重後果的殺人;民憤極大如犯罪人惡貫滿盈,群眾強烈要求處死的故意殺人;等等。

2、犯本罪,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據司法實踐,主要包括:
(1)防衛過當的故意殺人;
(2)義憤殺人,即被害人惡貫滿盈,其行為已達到讓人難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處死,一般是父母對於不義的兒子實施這種行為;
(3)激情殺人,即本無任何殺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將他人殺死,其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其一,必須是因被害人嚴重過錯而引起行為人的情緒強烈波動;
其二,行為人在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一時失去理智,喪失或減弱了自己的辨認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其三,必須是在激憤的精神狀態下當場實施。
(4)受囑托殺人,即基於被害人的請求、自願而幫助其自殺;
(5)幫助他人自殺的殺人;
(6)生母溺嬰,即出於無力撫養、顧及臉面等不太惡劣的主觀動機而將親生嬰兒殺死。如果是因為重男輕女的思想作怪,發現所生的是女兒而加以溺殺的,其主觀動機極為卑劣,則不能以本罪的情節較輕情況論處。

五、法條及司法解釋

[刑法條文]

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八條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為索取債務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處罰。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第二百四十七條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第二百四十八條監獄、拘留所、看守所等監管機構的監管人員對被監管人進行毆打或者體罰虐待,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監管人員指使被監管人毆打或者體罰虐待其他被監管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第二百八十九條聚眾「打砸搶」,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毀壞或者搶走公私財物的,除判令退賠外,對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百九十二條第二款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司法解釋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1999.10.27法〔1999〕217號)

(一)關於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案件要准確把握故意殺人犯罪適用死刑的標准。對故意殺人犯罪是否判處死刑,不僅要看是否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結果,還要綜合考慮案件的全部情況。對於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激化引發的故意殺人犯罪,適用死刑一定要十分慎重,應當與發生在社會上的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其他故意殺人犯罪案件有所區別。對於被害人一方有明顯過錯或對矛盾激化負有直接責任,或者被告人有法定從輕處罰情節的,一般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要注意嚴格區分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的界限。在直接故意殺人與間接故意殺人案件中,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是不同的,在處刑上也應有所區別。間接故意殺人與故意傷害致人死亡,雖然都造成了死亡的後果,但行為人故意的性質和內容是截然不同的。不注意區分犯罪的性質和故意的內容,只要有死亡後果就判處死刑的做法是錯誤的,這在今後的工作中,應當予以糾正。對於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手段特別殘忍,情節特別惡劣的,才可以判處死刑。

死亡結果的發生負有特定義務的人(如醫生、嬰J〔、幼兒的父母〕不履行自己的義務才能構成。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我國刑法規定已滿十六歲的人應負刑事責任,而犯本罪的,按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已滿十四歲不滿十六歲的人,也應負刑事責任。

(4)主觀方面,必須具有殺人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三、審理故意殺人罪應注意下列問題:

(1)直接故意殺人與故意間接殺人的不同點是:第一,直接故意殺人有明確的殺人目的,對其行為會引起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抱著希望的態度;而間接故意殺人,對被害人是死是活,並不積極要求,而是聽之任之,完全採取放任的態度。第二,直接故意殺人有未遂,間接故意殺人則不存在未遂。

(2)經他人要求幫助他人自殺的行為是否構成本罪,刑法學界和司法實踐中有不同看法,主要是針對「安樂死」,我們認為,「安樂死」的法律責任問題應通過立法解決。在立法未能解決前,經他人主動要求或者徵得他人同意而剝奪其生命的行為仍應認定構成本罪,原則上應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但屬情節較輕,量刑時應從輕或減輕處罰。

共謀自殺的行為,在相約自殺的過程中,沒有強制或者誘騙的因素的,不具備本罪之特徵,不應定本罪;也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3)對故意殺人案件量刑時,一般對情節較輕的認定是防衛過當殺人的;基於義憤殺人的;因受被害人的長期迫害而殺人的;等等。而對間接故意殺人案件的量刑一般應輕於直接故意殺人案件。若犯本罪屬俗稱「大義滅親」的,量刑時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

四、關於剝奪政治權利的附加刑,請參閱本書附件五。

五、對邪教殺人和農村兇殺案慎重處刑的解釋是本版新加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組織和利用邪效組織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衛999•10。20法釋〔1999〕18號)

第四條組織和利用邪教組織製造、散布迷信邪說,指使、脅迫其成員或者其他人實施自殺、自傷行為的,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第八條對於邪教組織和組織、利用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的犯罪分子,以各種手段非法聚斂的財物,用於犯罪的工具、宣傳品等,應當依法追繳、沒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實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11.15法釋〔2000〕33號)

第六條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後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應當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一、國家工作人員非法拘禁、暴力致人死亡,從重。(《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條)

二、司法人員刑訊逼供致人死亡,從重。以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條〕

三、監管人員虐待被監管人致死,從重。以刑法〕第二百四十八條〕

《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5.15):

第九條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聚眾「打砸搶」,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九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對毀壞或者搶走公私財物的首要分子,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九條、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以搶劫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搶劫過程中故意殺人案件如何定罪問題的批復》(2001.5.26):

行為人實施搶劫後,為滅口而故意殺人的,以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定罪,實行數罪並罰。

④ 思想家 —— 蘇格拉底,為何被判死刑

古希臘最卓越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是柏拉圖的老師。他對西方哲學發展起過深遠的影響。蘇格拉底一生不斷探索真理,因為善於辭令,常常把那些自認為知識淵博的淺薄之輩駁得目瞪口呆,因此他在廣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可不幸於公元前399年被保守派貴族以煽動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當眾受審,處以死刑。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做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克塞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關於蘇格拉底的生平和學說,由於從古代以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記載和說法,一直是學術界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 根據當時雅典法律規定,處死犯人的方法是賜以毒酒一杯,但在處死前關押的一個月中,法庭允許犯人的親友探監。當時便有許多青年人天天去監獄探望蘇格拉底,其中有位名叫克利托的青年問蘇格拉底有無什麼遺言時,蘇格拉底回答說:「我別無它求,只有我平時對你們說過的那些話,請你們要牢記在心。你們務必保持節操,如果你們不按我說的那樣去生活,那麼不論你們現在對我許下多少諾言,也無法告慰我的亡靈。」說完他便起身去洗浴了。 在蘇格拉底即將處死的那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兒打發開,而去同他的學生斐多、西米亞斯、西帕斯、克利托等談論靈魂永生的問題。不久,獄卒走了進來,說:「每當我傳令要犯人服毒酒時,他們都怨恨詛咒我,但我必須執行上級命令。你是這里許多犯人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決不會恨我,而只會去怨恨那些要處死你的人,我現在受命執行命令,願你少受些痛苦。別了,我的朋友。」說完淚流滿面,離開了牢房。蘇格拉底望著獄卒的背影說:「別了,朋友,我將按你說的去做。」然後他又掉轉頭來,和藹地對那些青年說:「真是個好人,自我入獄以來,他天天來看望我,有時還跟我談話,態度親切。現在他又為我流淚,多善良的人呀!克利托,你過來,如果毒酒已准備好,就馬上叫人去取來,否則請快點去調配。」克利托回答說:「據說有的犯人聽到要處決了,總千方百計拖延時間,為的是可以享受一頓豐盛的晚餐。請你別心急,還有時間呢!」這時蘇格拉底說:「誠然你說得對,那些人這樣做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延遲服毒酒就獲得了某些東西;但對我來說,推遲服毒酒時間並不能獲得什麼,相反,那樣吝惜生命而獲得一頓美餐的行為在我看來應當受到鄙視,去拿酒來吧。請尊重我的要求。」 一會兒送毒酒的人來了,蘇格拉底鎮定自若,面不改色,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在場的人無不為將失去這樣一位好友而悲泣。蘇格拉底見狀大為不悅,他說:「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呢?我為了避免這種場面才打發走家裡的人,常言道: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請大家堅強點!」蘇格拉底接著在室內踱了一會兒,說自己兩腿發麻,便躺了下來。送酒的人走過來摸了摸他的身體,覺得已沒有熱氣。突然蘇格拉底又喃喃地說:「克利托,你過來,我們曾向克雷皮烏斯借過一隻公雞,請你不要忘記付錢給他。」說完,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合上了眼,安靜地離開了人世。 The Death of Socrates(蘇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在雅典的荒煙蔓草里彷彿游盪著一個光輝的身影,蘇格拉底,這個不死的靈魂在永不疲憊地捎帶著神的聖諭,不住地向來去匆匆的人們發送著理性的光環。他是一個出身於雅典中產之家的公民,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助產婆。他出生在希波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時刻,成長在伯里克利的盛世,當時正值智者從全希臘各地雲集雅典,給民主制度雅典帶來了許多新知和自由論辯的新風尚的時期。年輕的蘇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羅泰哥拉和普羅第柯等人求教,討論各種重要的社會人事和哲學的問題。他以一種對哲學的嶄新理解開創了希臘哲學的新紀元,通過他的教誨產生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產生了犬儒派等新學派,並通過他們一直影響到希臘化羅馬時代。他貌不出眾,但言談話語富有魅力,他在辯論之中度過了一生,並向青年們教授哲學,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兩項:不敬城邦所敬的諸神而引進了新神,並敗壞了青年,結果被判刑。朋友們打算營救他逃離雅典,但他拒絕了,他認為自己必須遵守雅典的法律,因為他和國家之間有神聖的契約,他不能違背。蘇格拉底認為雖然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從它們,但是如果你違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須服從懲罰。蘇格拉底就正是絲毫不差地這樣做的,他感到有一種服從城邦的合法權威和城邦法律的義務,所以他十分自覺地接受了死刑,在臨終前仍同朋友們討論哲學問題。在時間到來時,他安詳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學報答了祖國城邦,終年70歲。在蘇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捨身取義的偉大哲人,另一方則是以民主自由為標榜、被視為民主政治源頭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誰善誰惡,不那麼涇渭分明,感情上的取捨則成為一種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劇色彩愈加彰顯。 蘇格拉底的哲學是同他的生活實踐融為一體的,而他個人的命運同雅典的命運是不可分的。他為了祖國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國則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貢獻,成全了他的哲學。蘇格拉底沒有絲毫的激憤、畏懼或是悲哀,而是依舊用他智慧的語調誠摯地奉勸著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還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給他一個完美的結局。 在古希臘,法律被視做城邦安全的基礎,具有女神般的尊嚴,可以說是城邦真正的保護神。在此神靈的保護下,古希臘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於法律。蘇格拉底認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們一致制定的協議,應該堅定不移地去執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協力,使城邦強大無比,嚴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強大的根本保證,他的價值遠遠高於個人的生命。 蘇格拉底還認為,法律同城邦一樣,都來源於神,是神定的原則。法律最初體現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規律,它純粹是一種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後來城邦頒布的法律稱為人定法。雖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樣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變性,但是,由於人定法來源於自然法,人們接受和服從人定法的指導就意味著人們接受和服從自然法的約束,也就是服從神的意志。一個城邦的理想狀態必須是人人從內心守法的狀態,這既是蘇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後慷慨以身殉法的內在動力。 蘇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處死刑之時仍大談「遵道德、重公義、法律至寶、法制為貴」,認為人生價值莫過於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蘇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識到道德理想的力量,並自覺、自願去實現它,即使為此獻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個悲劇,悲劇在於沖突雙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調和。於是蘇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軀托負起這個偉大的沖突,托負起自由人格的責任與使命。對蘇格拉底而言,他的事業就是他的精神,自覺,自願,自律從而自由的精神,通過他得到了光大。 蘇格拉底熱愛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許最神聖的理想有絲毫的被褻瀆,因此,他毅然選擇死亡。他並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靈魂,他相信神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萬事萬物都是神有意識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沒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對他的召喚,他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也許人們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頑固,執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內心世界的人,才會為他的智慧與忠誠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並一直緊緊關注著的眾人未曾察覺的美德,忠誠的是於他自己熱愛的城邦,於他一生遵從的法律,於他永恆不變的理想追求。 《申辯篇》描繪了一幅明晰的圖畫:一個非常自信的人,頭腦高超而不介意於世俗的成敗,相信自己是為一個神聖的聲音所引導,並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確生活的最重要的條件。似乎沒有任何疑問,歷史上的蘇格拉底的確是宣稱自己被神論或者命運之神所引導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稱之為良心的聲音,還是那對蘇格拉底來說乃是一個真正的聲音,我們就無從知道了。 在哲學之前,荷馬史詩是希臘最膾炙人

⑤ 中國頭號女毒梟,20歲被判死刑,為何臨刑前提出三個要求均被拒絕呢

眾所周知,毒品對人的身心危害極大,是社會道德以及國家法律絕不容忍的毒瘤,我們對販毒者恨之入骨,人人得而誅之,但仍有一些人因為一時沖動和貪婪走上了販毒的深淵,最終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曾引起一時轟動的女毒梟——葉喬。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葉喬最終落入法網,警方在其住所當場搜繳出毒品19公斤,因製作的毒品量過大,葉喬被依法判處死刑,這一年,葉喬才20歲。當得知自己被判處死刑後,葉喬失聲痛哭,她請求法官格外開恩:“能不能讓我洗個澡?洗個頭行不行?或者洗個臉好了,我這樣子很臟”。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個面容姣好、身材火辣的90後女毒梟最後希望打扮得漂亮一點再走,但出於安全考慮,這三個要求都被拒絕。

⑥ 搶300元殺2人,廣西19歲大學生被判死刑,他為何會因為300元殺人

廣西一名年僅19歲的大學生,因為沉溺於網路賭博不能自拔,欠下巨額賭債無力償還。一時頭腦發熱,竟然決定入室搶劫他人財物,償還自己欠下的賭債。

19歲的大學生,本來應該呆在校園里好好學習,為自己的將來努力和拼搏。可是他卻選擇了輟學,而且還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入室搶劫殺人是一個重罪,他的生命只能永遠定格在19歲了……

何某在這次搶劫案中搶到了不到300元,為了區區300元,何某殘忍殺害了兩個無辜的人。一開始何某隻是為了偷盜財物,如果他能夠及時收手,不至於犯下滔天罪行,歸根結底,這都是何某性格太殘忍導致,何某簡直就是天生的「惡魔」。

一個本該在大學校園里享受美好校園生活的大學生,卻迷上了賭博,因此犯下了命案,葬送了自己的一生。何某完全是咎由自取,只是被害人一老一少太可憐了,何某被判處極刑是罪有應得。

⑦ 那些被判了死刑的90後女孩值得同情嗎

這個怎麼說呢?一碼歸一碼,他做出了違背道德,違背法律難容的事情,為什麼要值得同情?殺人放火違背道德理論還要同情嗎?不知道怎樣理解的對不對,對的話給個採納

⑧ 我被判死刑怎麼辦

死刑犯是不會有手機的。就算你是真的死刑犯,也不值得同情,你肯定是犯了很多罪啊,犯罪之前怎麼不想後果,活該。沒有道德的人不值得我們浪費時間回答他的問題

⑨ 死刑道德嗎

死刑不道德,這點毋庸置疑。任何說死刑道德的人,都沒有資格去評論法律。
因為,法律從來就不是純粹以道德為基準進行判斷的,法律判斷的基準,是利益,是對於統治階級的穩定以及被統治階級的穩定方面有利的利益。

關於死刑道得嗎這個問題,我覺得學過法律的人和沒學過的人想法肯定是會很不一樣;經常和罪犯打交道的人和只能在新聞里看到罪犯的人的想法也是會有很大差別的。他們想像不到,有些罪犯沒有道德沒有人性,以犯罪為職業,他們的存在只能給社會帶來危害和傷痛。

唯有死刑才能讓罪犯敬畏生者,死刑既是對犯罪分子的震懾,也是對受害者親屬的告慰,所以,在法律上不要談道德。

熱點內容
甘肅省行政執法人員綜合法律知識考試試題 發布:2025-05-03 20:59:52 瀏覽:97
常紅法院 發布:2025-05-03 20:59:48 瀏覽:369
香港立法會條例 發布:2025-05-03 20:57:01 瀏覽:860
勞動法已滿16歲未滿18歲 發布:2025-05-03 20:55:33 瀏覽:687
橫向壟斷協議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3 20:53:23 瀏覽:852
國家行政機關是經濟法的主體 發布:2025-05-03 20:53:20 瀏覽:953
勞動法法的未成年人的年齡 發布:2025-05-03 20:52:41 瀏覽:463
江西省生育保險條例 發布:2025-05-03 20:40:01 瀏覽:476
不良債權合同法 發布:2025-05-03 20:38:54 瀏覽:300
15年中級會計經濟法考試真題 發布:2025-05-03 20:38:52 瀏覽: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