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模擬法庭的觀後感
⑴ 模擬法庭 被告代理人
多了解定金罰則 了解訴訟程序
⑵ 模擬法庭課程總結怎麼寫
模擬法庭課程總結
作為一名法律專業的大學生,不但要刻苦學習法律理論知識,還要刻苦鍛煉法律實務工作能力,這兩者缺一不可。為此,學校開設了模擬法庭這門課程,它為我們提高這方面的能力提供了現實的途徑。
林偉強老師精心挑選了六個真實的案例作為素材,其中刑事、民事與行政案例各兩個;同學們分成三個小組,即法官組、公訴組(原告組)和辯護組(被告組),在庭審中同學輪流擔任上述角色。每當庭審結束,除了老師的當場點評外,更為難得的是林老師還邀請了深圳的現任法官到場作點評——肯定成績,指出不足,確實使我受益匪淺,平時在書本上學到的法律知識,通過這次模擬法庭的實踐,進一步得到了鞏固。下面是我的一點心得: 一、 基礎法律知識一定要扎實
林老師在案例的選擇上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其中一個案例是原告焦氏夫婦因相片數據損失訴被告新時代攝影中心。原告方主張孩子的一歲周歲照片是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被告的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理應由被告賠償5000元精神損失費。被告辯稱,原告與被告達成合同關系,因攝影器材故障導致相片數據損失,被告應承擔違約責任,而非侵權責任。控辯雙方代理人圍繞應否承擔侵權責任展開辯論,可謂唇槍舌劍,難分伯仲。該「模擬法庭」既涉及《合同法》,又涉及《侵權責任法》的相關內容,同時還涉及《民事訴訟法》的相關知識,它要求我們必須學好基礎法律知識,並且要把它們融會貫通,運用到具體案件當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二、 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保證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上,長期以來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弊病,其實,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保障,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模擬法庭」中,我們嚴格按照《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在庭審前,讓原、被告雙方進行了證據交換,開庭前,由書記員向旁聽人員及雙方當事人宣布法庭紀律,在庭審過程中,按照原告、被告的順序進行了陳述、答辯、舉證、質證、法庭詢問、發表最後意見等,本次「模擬法庭」中,同學們投入的表現,營造了庄嚴的法庭氛圍,程序的公開、公平、公正,保障了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保障了庭審的順利進行,也讓我們更加了解了必要的庭審程序和規則。在「行政案件二的模擬法庭」中,我作為原告組成員,擔任原告的代理人,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在其他組員的配合下,較圓滿地完成了庭審任務。在整個活動、學習的過程中,我更加了解了程序對於實體的重要性,真正學到了法院庭審時所必須的程序、步驟,這對於我今後從事法律服務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三、 證據是勝訴之王
在「行政案件二的模擬法庭」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在庭審中證據的重要性,在本次「模擬法庭」中所涉及的案例,是原告周紅傑訴許昌縣民政局的行政訴訟案件。首先,原告應當舉出:1、周紅傑的身份證、戶口簿;2、周紅傑的結婚證;3、周紅傑的離婚證;4、原告第三人周董的離婚協議書;5河南省精神病醫院精神病司法鑒定委員會出具的司法鑒定書(其結論為原告罹患精神分裂症,簽訂離婚協議時正處於發病期)。被告答辯說原告與第三人周董簽訂的離婚協議書有效,這就需要舉出支持上述答辯的相關證據。不論是原告,還是被告,誰的證據准備充分,誰就有可能掌握主動,最終獲得法院的支持,取得勝訴。那麼,應如何准備證據呢?這就要求我們要了解和把握證據的三個基本特徵,即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及與本案的關聯性。一定要緊緊地圍繞著證據的三性進行舉證、質證,只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四、 增加了我們學習的樂趣
這次模擬法庭的實踐活動,搞得非常成功,不論是法庭的布置上,還是法官的服飾上,都十分到位。因此要感謝學校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大舞台,為我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實踐機會,讓大家受益匪淺。在指導老師一絲不苟的指導下,在法官組、原告組、被告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模擬法庭課程再現了我國現階段真實的審判活動全過程,讓准備從事法律工作的同學們,獲得了一次難忘的實踐經歷。總之,通過這次模擬法庭的實踐活動,提高了我們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了我們學習的樂趣。 五、 理論必須聯系實際
通過這次模擬法庭的實踐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集中的法律實踐場所和機會,讓大家跳出格式化的法律條文和理論的框框,在實踐中熟悉、掌握具體的運用法律過程,並在具體的運用法律過程中,鞏固已掌握的法律知識,促進了理論化、體系化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具有可感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的具體實踐能力,讓書本中的理論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檢驗。通過這次模擬法庭的實踐活動,增強了大家的法律意識,使大家不僅培養和鞏固了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方式,同時還掌握了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方法,縮短了法律教育與法律實踐工作的距離,使我們較深刻地體會到理論與實際的差異,對繼續學習法律有很大的幫助。 六、 提高了綜合素養
綜合素養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團隊活動的組織和協調能力;創造能力等。我們要學會如何在庭前形成法律意見和開庭時進行法庭稱述和辯論,這種能力不僅依賴於對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而且依賴於對各種相關學科知識的了解和運用。這次模擬法庭活動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法律人不僅要有較高的理論功底,更要有廣泛的知識,要有綜合素養。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模擬法庭這門課程,拉近了法律理論與實務之間的距離。使我的視野得到了開闊,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也使我認識到自己距離一名合格的法律人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既然選擇了前方,就要風雨無阻地晝夜兼程…
⑶ 首都師范大學法學專業就業方向有什麼
法學
四年制本科 授法學學士學位
專業簡介:法學專業建立於1986 年,師資隊伍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精良。現有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佔81%,有一年以上國外研修經歷的佔70%。同時,擁有一支以法官、檢察官、律師為主體的外聘教師隊伍。本專業擁有法學一級學科和法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為學生的繼續深造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多家法院、檢察院共建了教學科研基地。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會、北京矽谷置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本專業設有「柳文超法律學子」 獎學金,每年提供30 萬元,以獎勵優秀學生、資助貧困學生從事法律學習與實踐。
核心課程:主要開設憲法學、法理學、刑法、民法、商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經濟法、知識產權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近二十門專業核心課程;同時還開設合同法、模擬法庭、婚姻家庭法、證券法、票據法、犯罪心理學、刑法案例研究等二十餘門專業方向課程。在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構建起通識基礎與職業定向相結合的教育培養模式。
專業特色:通過「雙主體教學模式」、「探究式課程體系」、「本碩互動」等培養模式將學生創新科研能力的培養滲透於課堂教學,以統一組織、分組活動的方式開展科研立項、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在專業方向課程中設置法律實務模塊,以「庭審觀摩——案例分析——司法見習——模擬法庭——司法實習」為主線,強調案例教學法以及討論式、啟發引導式、探究式教學方法,並輔之以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專業實訓等實踐活動。本專業立足於國際化的培養視野,與加拿大、英國、美國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學術交流與教師研修合作關系。法學專業與英國亞伯大學簽署了「3+1」本碩連讀合作培養協議,本科生可以自由申請參加該項目,在首都師范大學三年完成全部課業要求,取得學歷學位證書,且英語達到雅思6.5,可申請就讀學制一年英國亞伯大學法學碩士(LLM)研究生,完成全部課業要求,可取得英國亞伯大學頒發的碩士學位證書。
就業方向:培養具有現代法治意識和法律實踐技能的寬口徑、復合型法律人才。近幾年來,本專業畢業學生去向包括出國留學、攻讀研究生、公、檢、法、司部門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各項基本法律業務。
⑷ 急~~幫做一個模擬法庭判決
某市某區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
X民初字1993第xx號
原告:肖某
被告:某彩色擴印服務部
肖某與某彩色擴印服務部糾紛一案於1993年x月X日受理,依法組成了合議庭。現已審理終結。
被告某彩色擴印服務部辯稱:膠卷確實由於自己的原因被遺失,願意為此賠禮道歉,但原告提出的精神損失費5000元我們不能接受。據某市攝影行業協會的統一行業規定,「如遇意外損壞或遺失,只賠同類同號膠卷,」由於該行業規定的文本已懸掛於營業場所發的顯眼位置,原告肯定看到,既然原告在看到該行規後仍然願意將膠卷交由我們沖洗,那就等於同意將該規定作為合同格式條款之一。所謂約定必須信守,原告只能按照合同約定得到同類膠卷的賠償和預交款的返還。
本院經審理查明:1992年9月3日,原告肖某與新婚妻子劉某將其在婚禮上拍攝的一卷富士膠卷交由被告某彩色擴印服務部沖洗,約定第二天取照,原告肖某交了18元的沖洗費,彩擴部開出了一張取照片用的沖印單。第二天原告肖某來到彩擴部要求領取沖洗好的照片,被告稱其照片暫時找不到,可能被人誤領,告知其過幾天再來。原告後經多次催被告,被告均拿不出照片。原告為此要求賠償,被告只願賠償膠卷和退預收費。被告只同意為此賠禮道歉,原告提出的精神損失費5000元不能接受,以致成訟。
本院認為:被告某彩色擴印服務部辯稱其有行業規定。格式條款的所稱的行業規定不得與法律的規定相沖突。顯然其行業規定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對於被告的陳述,本院不予採納。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39條、第40條、第52條、第53條、第265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條的規定,判決如下:
被告某彩色擴印服務部賠償膠卷和退預收費,賠禮道歉,並賠償原告精神損失費5000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收到本判決書之日起15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審判員:xxx
Xxxx人民法院
⑸ 合同法模擬法庭劇本
你可以參照一些法律電影上的片段,比如<殺死一隻知更鳥>、<東京審判>、<十二怒漢>~
⑹ 模擬法庭——《勞動合同法》案件審理
一、主要案情介紹
原告於年6月6日,與被告簽訂《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在此之後,原告為被告辦妥了人事等相關手續,代被告交了人事代理服務費和流動服務費合計2520元。2006年7月1日,被告到原告公司上班,負責軟體開發。雙方約定試用期3個月,試用期內月薪2000元。被告工作1周後,於7月7日提出辭職,原告沒有支付被告工資。雙方因此提出勞動仲裁,仲裁裁決後,原告方不服。2007年2月10日,原告向江城市喻園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賠償2000元違約金以及因其辭職引起的安排人員加班支付的加班費2500元;被告償還原告墊付的人事代理服務費和流動服務費合計2520元;被告賠償原告在招聘過程中花費的人平均成本費用200元。被告方提出反訴,要求原告支付被告1周工資500元;原告支付被告在應聘期間支出的服裝費、伙食費、交通費共計470元。
二、 勞動法相關知識鏈接
1、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畢業生與用人單位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勞動合同;採用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都為無效。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並具備以下條款: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內容,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勞動報酬,勞動紀律,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
2、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的區別
①畢業生就業協議是畢業生在校時,由學校參與見證的,與用人單位協商簽訂的,是編制畢業生就業計劃方案和畢業生派遣的依據。勞動合同是畢業生與用人單位明確勞動關系中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學校不是勞動合同的主體,也不是勞動合同的見證方,勞動合同是上崗畢業生從事何種崗位、享受何種待遇等權利和義務的依據。
②畢業生就業協議的內容主要是畢業生如實介紹自身情況,並表示願意到用人單位就業、用人單位表示願意接收畢業生、學校同意推薦畢業生並列入就業計劃進行派遣。勞動合同的內容涉及勞動報酬、勞動保護、工作內容、勞動紀律等方方面面,更為具體,勞動權利義務更為明確。
③一般來說就業協議簽訂在前,勞動合同訂立在後,如果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就工資待遇、住房等有事先約定,亦可在就業協議備注條款種予以註明,日後訂立勞動合同對此內容應予認可。
3、關於試用期相關規定
《勞動法》第 21 條規定 「 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 6 個月。」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 [1996]354 號)第 19 條規定「 試用期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為相互了解,選擇而約定的不超過 6 個月的考察期。一般對初次就業或再次就業的職工可以約定。在原固定工進行勞動合同制度的轉制過程中,用人單位與原固定工簽訂勞動合同時,可以不再約定試用期。」
《勞動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即用人單位可解除勞動合同,但條件是其必須舉證證明勞動者在試用期間不符合錄用條件,這實際上是限制了用人單位隨意解除勞動合同。
《勞動法》第三十二條之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內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勞動法賦予了勞動者試用期隨時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力,且該解除權是無條件的。
4、事實勞動關系
事實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沒有訂立書面合同,但雙方實際履行了勞動權利義務而形成的勞動關系。其特徵是:勞動者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遵守用人單位的勞動紀律,獲得用人單位支付的勞動報酬,受到用人單位的勞動保護等。
事實勞動關系受法律的保護
勞動部勞部發(1995)309號《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條規定:「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只要形成勞動關系,即勞動者事實上已成為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為其提供有償勞動,適用勞動法。」
勞動部《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第十四條規定:「有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期滿後,因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未辦理終止或續訂手續而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的,視為續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及時與勞動者協商合同期限,辦理續訂手續。由此給勞動者造成損失的,該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勞動部勞部發(1995)309號《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2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不論是否訂立勞動合同,只要存在事實勞動關系,並符合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的受案范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均應受理。」
5、勞動爭議處理的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是:依法向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自行和解。
向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不是必經程序,當事人一方不願調解,或雙方調解不成,即向仲裁機構申請勞動爭議仲裁。未經仲裁機構作出處理的勞動爭議,人民法院不能直接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