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288
❶ 民法學下載
一、單項選擇題(1~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後的括弧內)
1.甲與乙均系8歲兒童,同在一所學校上小學二年級。二人在下課後遊玩時,甲扔一石頭打中乙的右眼。乙的父親為此花醫療費2萬元。經查,甲住在其姑母丙家,甲的父親丁在外地工作。丙、丁訂有協議:丙安排甲上學,照顧生活,對甲的一切行為都要負責;丁每月付給丙300元。下列有關論述不正確的有( )。
A.丁將監護職責全部委託給丙,丙取得監護資格,丁喪失監護資格
B.乙的父親起訴時應要求丁承擔賠償責任
C.丁承擔賠償責任後,依丙、丁之間的約定,丙應承擔損失
D.若丙確有過錯的,則丙應承擔連帶責任
2.甲公司的董事乙以公司財產為丙提供擔保,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如果丙是個人,則該擔保有效
B.如丙是公司,則該擔保有效
C.只有在甲是個人,該擔保是經過公司股東大會同意的,該擔保是有效的
D.如丙是公司,且丙沒有對甲任何投資,則該擔保是有效的
3.甲、乙二人同在山坡上放羊,乙的羊混入甲的羊群,甲不知,趕羊回家人圈。甲的行為屬於( )。
A.拾得遺失物
B.獲取不當得利
C.無因管理
D.授權行為
4.下列合同中,可以是有償也可以是無償合同的是( )。
A.保管合同
B.融資租賃合同
C.運輸合同
D.行紀合同
5.在要約生效前,要約人可以( )要約,以阻止要約發生法律效力。
A.撤銷
B.撤回
C.收回
D.撤銷或者撤回
6.甲公司准備為乙公司作中介尋找開發樓盤的合作夥伴,兩個公司簽訂了意向書,約定乙公司交付80萬定金作為與甲公司簽訂正式合同的擔保。乙公司交付定金後,卻委託另一家公司作中介,同時要求甲公司退還定金。對此要求( )。
A.甲公司應該退還定金,因為主合同沒有成立,定金條款也無效
B.甲公司應該退還定金,因為乙公司沒有構成根本違約,不能適用定金罰則
C.甲公司不予退還定金,因為乙公司根本違約,適用定金罰則
D.甲公司不予退還定金,此定金是立約定金,擔保主合同的簽訂
7.相對法律關系是指( )。
A.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的法律關系
B.權利、義務不確定的法律關系
C.權利人與權利人相對應的義務人具體特定的法律關系
D.代理人根據委託授權與相對人建立的法律關系
8.公民可以適用正當防衛方法保護的民事權利是( )。
A.名譽權
B.生命權
C.肖像權
D.扶養權
9.我國擔保法規定的擔保物權包括( )。
A.典權和抵押權
B.留置權、抵押權和質權
C.地上權和地役權
D.地役權、典權和質權
10.所有權的取得方式中,屬於原始取得的是( )。
A.繼承遺產
B.受贈圖書
C.收獲莊稼
D.購得汽車
11.依據《擔保法》,企業法人內部職能部門作保證人的條件是( )。
A.有清償能力
B.有保證能力
C.企業法人同意
D.企業法人書面授權
12.特定之債與種類之債的劃分依據是( )。
A.債的標的物的性質
B.債的內容是否特定
C.債權人是否特定
D.債務人是否特定
13.宣告失蹤的法律後果是( )。
A.婚姻關系解除
B.失蹤人民事主體資格消滅
C.財產發生代管
D.財產發生繼承
14.甲將一個音響抵押給了乙,辦理登記手續,後又質押給丙。丙發現音響有質量問題,拿到戊處修理,後由於丙沒有支付修理費,被戊留置,戊又將此質押給不知情的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如果僅僅有乙的抵押權和丙的質押權存在,丙的權利優先
B.庚不能取得質押權
C.如果在抵押權、質押權、留置權並存的情況下,乙由於是登記的權利,仍然優先實現
D.如果在僅僅乙的抵押權和丙的質押權並存時,乙的抵押權優先實現
15.債權人分立、合並或者變更住所沒有通知債務人致使履行債務有困難的,債務人可以( )。
A.解除合同
B.向人民法院起訴
C.終止履行
D.將標的物提存
16.下列權利中,不屬於民事權利的是( )。
A.婚姻自由權
B.親屬扶養權
C.作品修改權
D.仲裁請求權
17.某甲的外祖父與某乙的父親是親兄弟,某丙的外祖母與某丁的祖母是親姐妹。則( )。
A.某甲與某乙、某丙與某丁的婚姻均有效
B.某甲與某乙、某丙與某丁的婚姻均無效
C.某甲與某乙的婚姻無效,某丙與某丁的婚姻有效
D.某甲與某乙的婚姻有效,某丙與某丁的婚姻無效
18.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民法通則》中的「二十年訴訟時效期間」( )。
A.可以中止和中斷
B.可以中斷和延長
C.可以延長
D.可以中止和延長
19.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超越許可權,擅自以甲公司的名義與乙公司簽訂了一份買賣設備的合同,約定由甲公司向乙公司提供設備10套,乙公司在貨到後一周內付清貨。但是在甲公司即將交付設備之前,發現乙公司確已瀕臨破產。甲公司在發現乙公司確已瀕臨破產時,可以採取何種措施?( )
A.直接解除合同
B.宣告合同無效
C.中止履行
D.要求乙先付款
20.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企業法人有權轉讓其( )。
A.營業執照
B.榮譽
C.名稱
D.名譽
21.依據我國《繼承法》的相關規定,口頭遺囑屬於( )。
A.要式民事法律行為
B.不要式民事法律行為
C.要物民事法律行為
D.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
22.根據我國《專利法》的規定,以下發明創造中不能授予專利權的是( )。
A.飲料的配方
B.轉基因大豆的生產方法
C.疾病治療儀的製造方法
D.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23.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以下合同屬於實踐性合同的是( )。
A.買賣合同
B.承攬合同
C.保管合同
D.運輸合同
24.甲、乙兩人系同事,甲曾委託乙創作一劇本,乙礙於情面答應為其創作,但雙方沒有訂立任何書面合同,也未作出明確的口頭約定。乙按時完稿交甲審閱,甲看後讓乙再作修改。後甲因工作關系調到他省工作,乙修改完作品即以自己的名義對外發表。甲知悉後,提出著作權屬於自己。依法律規定,此劇本的著作權屬於誰?( )
A.甲、乙均不享有
B.甲、乙共同享有
C.甲一人享有
D.乙一人享有
25.依據我國《婚姻法》的有關規定,可撤銷婚姻的撤銷事由是( )。
A.重婚
B.未到法定婚齡
C.因欺詐而結婚
D.因脅迫而結婚
26.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對這種損害( )。
A.按無過錯原則承擔責任
B.按過錯原則承擔責任
C.由受害人承擔舉證責任
D.按公平原則處理
27.買方代理人和出賣人互相串通,抬高價金,由後者會給前者一定的回扣,這一行為的性質屬於( )。
A.欺詐
B.顯失公平
C.惡意串通
D.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28.合夥經營期間發生虧損,退夥人已分擔合夥債務的,對其參加合夥期間的全部債務( )。
A.負連帶責任
B.負部分責任
C.負補充責任
D.不負責任
29.顧客將膠卷交照相館沖印,照相館交給顧客一份取印單,該取印單屬於( )。
A.委託合同
B.承攬合同
C.行紀合同
D.技術合同
30.對主物與從物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從物屬於主物的構成部分
B.從物所有權只在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才隨主物所有權的轉移而轉移
C.從物必須依附於主物而存在
D.從物與主物的所有權人是同一人
二、判斷題(31~4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判斷下列各題的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31.法人的意思是由自然人作出的,因此法人並不是獨立的民事主體。( )
32.委託代理的被代理人必須是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 )
33.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 )
34.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合同,原則上只能使第三人獲得利益,不能使第三人承擔義務。( )
35.當公共利益、他人或本人的人身或其他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時,行為人所採取的必要的防衛措施,稱為緊急避險。( )
36.受遺贈人只能是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 )
37.著作權自作品發表之日起產生。( )
38.人格尊嚴受民事主體行為能力的影響。( )
39.在我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只能通過劃拔取得。( )
40.遺囑繼承不適用代理制度。( )
三、簡答題(41~43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41.簡述表見代理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42.簡述代位權。
43.簡述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區別。
四、論述題(44小題,16分)
44.試述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的條件。
五、案例分析題(45~46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45.2008年8月16日下午5時左右,某村颳起了8級大風。該村村民王某路經村委會在建的辦公樓時,大風將建樓所用的腳手架颳倒。腳手架在倒塌過程中將一根電線砸斷,電線正巧落在由此路過的王某身上,王某不幸觸電身亡。王某的家人向法院起訴,要求村委會和供電公司對王某的死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村委會辯稱:腳手架是大風颳倒的,擊中王某的輸電線路屬於供電公司,村委會對王某的死亡不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供電公司辯稱:供電線路是被腳手架砸斷的,腳手架是村委會蓋辦公樓時使用的,供電公司對王某的死亡不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法院審理還查明,村委會用於建辦公樓的腳手架在當年7月2日搭建完畢。擊中王某的輸電線路歸供電公司所有,該線路不屬於高壓線。
根據上述案情,請回答:
(1)村委會對王某的死亡是否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為什麼?
(2)供電公司對王某的死亡是否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為什麼?
(3)兩被告主張的抗辯事由是否成立?請說明理由。
46.某房地產開發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在某市商業街開發了一幢商品樓,售價4000元/m2。某甲選中了其中一套三居室,雙方簽訂了購房合同並於2004年2月1日辦理了付款交房的手續,並且約定1年之內辦理所有權證書。
某甲因公需要出國一年,為了方便房屋的維護,某甲在2004年2月18日將房屋鑰匙交給A公司下屬的物業處保管。3月份以後,該市的樓價大幅上漲,商品房供不應求。3月5日,A公司售樓人員某乙從物業處取走了某甲房屋鑰匙,打開房門讓購房者參觀選購。該房屋被某丙看中,某乙以A公司名義與某丙簽訂了購房合同,雙方於3月30日辦理了交房付款手續,並於次日辦理了過戶登記手續。某甲於2005年5月回國後發現本屬於自己的房屋已被他人居住,十分氣憤,手持購房合同要求某丙騰退房屋,遭到某丙拒絕。某甲找到A公司交涉,A公司負責人表示「一房二賣」的確是自己的工作人員所為,向某甲道歉並表示願意按照合同約定返還某甲的全部購房款及利息,但拒絕某甲要求返還房屋的請求。
根據上述案例,請回答:
(1)A公司與某甲的購房合同是否有效?為什麼?
(2)A公司與某丙的購房合同是否有效?為什麼?
(3)該房屋的所有權應當歸誰?為什麼?
(4)A公司應對某甲承擔什麼法律責任?為什麼?
高分強化試卷二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民通意見》第22條:「監護人可以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託給他人。因被監護人的侵權行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由監護人承擔,但另有約定的除外;被委託人確有過錯的,負連帶責任。」依此,被監護人甲造成他人傷害,應當由其監護人丁承擔,而丙、丁因另有約定,所以丙應承擔最終責任。此外,被委託人丙若有過錯,其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2.D[解析]根據《公司法》第149條規定,公司的董事、經理不得以公司財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個人提供擔保。
3.B[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無因管理、不當得利。《民法通則》第92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據此,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根據而獲得利益並使他人利益遭受損失的事實。甲沒有合法根據獲取乙的羊的所有權,並使得乙受到損失,因此甲的行為構成不當得利。甲不知乙的羊混入自己的羊群,甲的行為不構成有意識的「拾得」或「無因管理」。授權行為,在民法上一般指授予代理權,由代理人為本人為民事法律行為。本案中,很明顯也不存在這種問題。據上,排除選項ACD。
4.A[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有償合同、無償合同的范圍。有償合同是指一方當事人履行義務後,對方需要付出相應的對價。如賣方發出貨物,買方應支付貨款;出借人支付所借款項,借款人支付相應利息等都是有償合同。相反,就是無償合同。合同是有償的還是無償,並非完全按照生活中的客觀事實,有些是法律為了更好地調整相關社會關系作出的特別規定,如運輸合同、行紀合同等。《合同法》第288條規定,運輸合同是承運人將旅客或者貨物從起運地點運輸到約定地點,旅客、托運人或者收貨人支付票款或者運輸費的合同。本法第414條規定,行紀合同是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這就表明,法律規定的這兩類合同都屬於有償合同。《合同法》第237條規定的融資租賃合同明確要求承租人支付租金,當然也是有償合同。只有保管合同,合同法沒有要求必須支付保管費。《合同法》第366條規定,寄存人應當按照約定向保管人支付保管費。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有現實的生命、身體、健康以及其他財產正在遭受積極損害的,才能實行正當防衛。故本題中只有B項符合題意。
9.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擔保物權的分類。我國擔保法規定的擔保物權包括:留置權、抵押權和質權三種。
10.C[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財產所有權的原始取得方式。原始取得也稱最初取得,是指不以他人已有的所有權為根據從他人那裡轉移來的,而是根據法律規定所取得。與原始取得相對應的是繼受(傳來)取得,是指財產所有人通過某種法律行為,從原所有人處取得所有權。一般認為,前者包括勞動生產、收取孳息、沒收財產、先佔、拾得遺失物或發現埋藏物、添附以及善意取得等;後者包括合同、繼承、接受遺贈、徵收等行為。依據該理論,本題中,A項繼承遺產、B項受贈圖書、D項購得汽車都是從原所有權處取得的,屬於繼受取得。只有C項收獲莊稼,屬於土地上所產生的孳息,不是依賴於他人的所有權而取得,故為原始取得,答案為C項。
11.D[解析]《擔保法》第10條規定: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職能部門不得為保證人。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有法人書面授權的,可以在授權范圍內提供保證。
12.A[解析]特定物之債與種類物之債,這是根據債的標的物的性質不同而作的分類。
13.C[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宣告失蹤的法律後果。民法設立宣告失蹤制度,目的是為了穩定那些長期下落不明的人所有的財產關系。宣告失蹤不同於宣告死亡的根本點就在於法律後果不同。因此,對於符合法定條件被法院判決宣告失蹤的人,僅就其財產發生代管後果。因為,失蹤人並沒有死亡,還繼續保持著民事主體資格,其婚姻關系不能解除,財產也不發生繼承。故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
14.D[解析]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9條的規定,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同一財產抵押權與留置權並存時,留置權人優先於抵押權人受償。故ABC項錯誤,D項正確。
15.D[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提存。提存作為民法特有的制度,是指由於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債權人下落不明、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等原因,債務人難以履行債務的,可以將標的物提存來消滅債權債務關系。提存是債權債務終止的一種方式。根據《合同法》第70條規定,債權人分立、合並或者變更住所沒有通知債務人致使履行債務有困難的,債務人可以中止履行或者將標的物提存。故D項正確。
16.D[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民事權利的認定。民事權利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享有的為實現某種利益而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可能性。民事權利的性質直接體現為一定利益,但必須是為法律確認和保護的利益,保護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向人民法院起訴或向仲裁機構提起仲裁。因此,認定民事權利時,就以能否為主體帶來直接利益進行判斷,主體是否享有該權利是法院或仲裁機構給予保護的依據。本題選項中,A項婚姻自由權屬於自然人人格權的范疇,B項親屬扶養權屬於身份權的范疇,C項作品修改權屬於著作權中人身權的范疇,由作者享有。這三項權利都能為主體帶來實際利益,為法律所確認,故都屬於民事權利的律行為。《繼承法》第17條第5款規定:「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可以立口頭遺囑。口頭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危急情況解除後,遺囑人能夠用書面或者錄音形式立遺囑的,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據此,選項A應選。要物民事法律行為,是指不僅要求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且要交付實物才能成立的法律行為。遺囑屬於單方行為,其成立也談不上交付遺產,據此排除選項C。口頭遺囑的生效以立遺囑人死亡為前提,屬於附期限民事法律行為,並非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據此排除選項D。
22.D[解析]根據《專利法》第25條第1款第3項的規定,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不授予專利權。因此,應選D。
23.C[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性合同的范圍。實踐性合同與諾成性合同相對,是根據合同成立是否交付實物為標准進行的分類。實踐性合同要求合同成立除了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還必須交付實物;而諾成性合同不要求交付實物,只要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可成立。故實踐性合同又稱要物合同。根據《合同法》第130條的規定,A項買賣合同是當事人達成的關於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協議;根據本法第251條的規定,B項承攬合同是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合同,兩者的定義表明其為典型的諾成性合同。根據本法第365條的規定,C項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並返還該物的合同。該定義表明合同成立應以交付保管物為要件。根據本法第288條的規定,D項運輸合同是承運人將旅客或者貨物從起運地點運輸到約定地點,旅客、托運人或者收貨人支付票款或者運輸費用的合同。承運人、托運人一經約定即產生約束力,故運輸合同也為諾成性合同。綜上分析,只有C項符合題干要求,其他三項均為諾成性合同。
24.D[解析]《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受委託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託人和受託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於受託人。本題中雙方當事人就著作權歸屬沒有約定,因此應當歸受託人所有。
25.D[解析]根據《婚姻法》第10條的規定,A、B項屬於婚姻無效事由。根據本法第11條的規定,D項屬於可撤銷婚姻的撤銷事由。至於選項C,不影響婚姻效力。特別注意,對選項C不能適用《合同法》第54條第2款的規定而認為屬於撤銷事由,因為合同法不適用於婚姻關系(《合同法》第2條第2款)。因欺詐而結婚,根據《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3項規定,婚姻無效;但是《婚姻法》第10條並未將此規定為無效事由。根據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法律適用原則,因欺詐而結婚的,不影響婚姻效力。
26.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幾種特殊民事侵權行為責任承擔方式的掌握。從事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侵權的,實行無過錯推定原則。
27.C[解析]本題考查無效合同的幾種形式。欺詐行為是由於一方的欺詐而使另一方陷入錯誤認識,致使其遭受重大不利的行為。該題不屬於欺詐行為。
28.A[解析]《民通意見》第53條規定:「合夥經營期間發生虧損,合夥人退出合夥時未按約定分擔或者未合理分擔合夥債務的,退夥人對原合夥的債務,應當承擔清償責任;退夥人已分擔合夥債務的,對其參加合夥期間的全部債務仍負連帶責任。」據此,選項A應選。
29.B[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合同的認定。一份合同,屬於法律上的哪種類型,必須根據合同關系中的主體、客體和內容等體現的基本特徵判斷。委託合同的客體是單純的提供服務,由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委託人完全承擔法律後果的合同。承攬合同是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合同,包括加工、定作、修理、復制、測試、檢驗等工作。行紀合同是指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技術合同是當事人就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或者服務訂立的確立相互之間權利和義務的合同。以不同類型的合同特徵分析本題,照相館根據顧客要求,完成沖印膠卷工作,提供沖印好的膠卷,由顧客支付報酬,顧客作為定作人,照相館作為承攬人,完全符合承攬合同的定義,不屬於委託合同、行紀合同和技術合同。故正確答案為B項。
30.D[解析]主物與從物是根據兩個獨立存在的物在法律效力中的主從關系進行的劃分。只有屬於同一個所有人的兩個獨立存在的、要互相結合才能發生效用的物,才構成主物與從物的關系。如果是不同所有人的物,不產生主物和從物的關系。區分主物和從物的法律意義在於,如果法律或者合同沒有相反規定時,從物的所有權隨主物的所有權一並轉移。據此,選項D應選。
二、判斷題
31.×[解析]法人具有完全獨立的民事主體資格。由於法人是一個社會組織,其意思的作出需要藉助於自然人,但自然人為法人作出的意思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人承擔。。
32.×[解析]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第三人而使第三人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委託代理人。
33.√[解析]買賣合同是一方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另一方,另一方支付價款的合同。轉移所有權的一方為出賣人或賣方,支付價款而取得所有權的一方為買受人或者買方。
34.√[解析]為第三人利益訂立合同,原則上只能為其設定權利,而不能設定義務。
35.×[解析]此種情況為正當防衛而非緊急避險。
36.√[解析]《繼承法》第16條規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並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按照上述規定,受遺贈人可以是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公民,也可以是集體組織或社會團體,還可以是國家,但不可以是法定繼承人。
37.×[解析]著作權自作品形成之日起產生,而非發表之日。
38.×[解析]人格尊嚴不受民事主體行為能力、文化程度、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所有民事主體所應獲得的最基本的社會地位和最起碼的尊重是一樣的。
39.×[解析]在我國,國有土地的使用權既可以以劃撥方式取得,又可以以出讓方式取得。
40.√[解析]遺囑具有人身性,故須由遺囑人親自設立,而不能由他人代為設立。
❷ 滴滴打車中的順風車和快車還有專車的區別
1、本質不同
順風車:本質是「有償拼車」,順風車主和乘客由於路線接近,大家共享一段行程。比如要去哪裡,司機剛好要去哪裡,或者經過,一起上車前往。已於2018年8月27日起全國范圍下線。
快車:和的士差不多,區別在於車輛是私家車,平台由打車軟體公司管理運營。司機都是私家車車主注冊。
專車:可以簡單理解成高大上的接送服務。2018年6月29日,滴滴專車更名為禮橙專車。
2、費用不同
順風車:因為只是順帶的,費用非常低,私家車車主可以注冊成司機。
快車:管理不像計程車公司,所以成本就低些,費用比計程車低點,私家車車主大多是兼職的。
專車:費用較高,服務配套也比較齊全,包括配有兒童座椅、食物等。
3、法律關系及平台責任不同
在順風車服務相關協議下,北京運達無限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順風車平台的運營者,負責提供相關信息以促成車主與乘客交易,並從中收取一定費用。運達公司在順風車業務中是一個「居間人」的角色。
與順風車不同,快車及專車服務是《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規范下的「網約車服務」。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合同主體,與用戶之間簽訂的相關協議認定為《合同法》第288條下的運輸合同,即雙方形成運輸合同法律關系。
❸ 私家車載人乘客出事故司機需負多少責任
1、私家車載人發生交通事故,導致乘車人受傷的,駕駛員要按交通事故責任比例承擔賠償責任。2、如本車駕駛員對事故的發生具有責任的,要按責任比例賠償本車乘客的損失,其他損失由對方車輛或者責任人承擔賠償責任。
具體體現在《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17條、第18條的規定:
1、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的賠償項目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
2、受害人因傷致殘的賠償項目除第1項外還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
3、受害人死亡的賠償項目包括:除第1項費用外,還包括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4、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的慰撫金。
《機動車駕駛證申領使用規定》
第六十八條機動車駕駛人在記分期限內累計記分12分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扣留其機動車駕駛證。
機動車駕駛人應當在十五日內到機動車駕駛證簽發地或者違法行為發生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學習七天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有關知識。機動車駕駛人參加學習後,車輛管理處應當在20日內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進行考核。
考試合格的,扣分,退回機動車駕駛證;考試不及格的,繼續參加學習和考試。拒絕參加學習或者接受考試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宣布停止使用機動車駕駛證。
機動車駕駛人在一個記分周期內兩次記分達12分以上或者累計24分以上的,車輛管理處還應當在通過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及相關知識考試後10日內對其進行道路駕駛技能考試。參加道路駕駛技能考試的,應當按照機動車駕駛證規定的最高准駕駛型式考試。
第六十九條機動車駕駛人在記分期限內得分不足12分,已經繳納罰款的,予以扣分;如果分數未達到12分,但未支付罰款,則該分數將轉移到下一個分數周期。
以上內容參考:滄州市人民政府-《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記分分值》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人身損害賠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❹ 我們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幫廠里運輸了一批貨物,由於裝運不當,導致一件價值為10000元的貨物全損,現廠里要
物流公司運送貨物毀損、滅失的賠償責任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貨物運輸日益頻繁。作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鄭州的物流公司以其迅捷的服務和低廉的價格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市場,成為促進鄭州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但是也應當看到,作為托運方的物流公司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給社會經濟注入活力的同時,因貨物運輸合同與作為承運方的客戶發生的糾紛越來越多,雙方尤其是對貨物損失(指貨物毀損、滅失,下同)賠償額公平性的認識存在原則性差異,對法院審理此類案件所適用的法律有不同的認識。
一、基層法院對此類案件的處理
1、法律依據
司法實踐中,基層法院審理此類案件依據的是《合同法》分則中運輸合同部分的規定以及相關的特別法律法規的規定。
2、裁判結果:
(1)一般情形:
對物流公司運輸過程中造成貨物的毀損、滅失的,基層法院一般是判決物流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因為基層法院認為:作為客戶托運人將貨物交付給作為承運人的物流公司後,物流公司應當按合同的約定將托運人交付的貨物安全運送到目的地,在運送過程中,物流公司實際上已成為貨物的實際保管人,保證貨物的安全也是物流公司的基本義務。
(2)特別情形:
基層法院在物流公司能夠證明貨物的毀損、滅失發生的原因屬如下法定情形之一的(不可抗力、貨物的自然屬性貨、貨物自身的合理損耗、托運人或收貨人的過錯造成的),則可作出物流公司免責的判決。基層法院認為:一方面,只有上述四種情形屬法律規定的免責情形,《合同法》第三百一十一條規定:「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毀損、滅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承運人證明貨物的毀損、滅失是因不可抗力、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以及托運人、收貨人的過錯造成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另一方面,法律規定的上述四種免責情形是物流公司的能力范圍之外的,讓物流公司履行其能力范圍之外的義務,不符合公平理念。物流公司在其能力范圍內盡到了貨物的妥善保管義務後,對該貨物的損失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二、物流公司在貨物運輸中的不同運輸方式及相關法規規定
按照運輸方式不同,物流公司的貨物運輸分為鐵路運輸、汽車運輸、水路運輸、海上運輸、航空運輸五大類。簽訂不同運輸方式的合同所適用的法律有所不同,相關的賠償條款也有所區別:
(一)鐵路運輸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1991年5月1日施行)第17條 :「鐵路運輸企業應當對承運的貨物、包裹、行李自接受承運時起到交付時止發生的滅失、短少、變質、污染或者損壞,承擔賠償責任:
(1)托運人或者旅客根據自願申請辦理保價運輸的,按照實際損失賠償,但最高不超過保價額。
(2)未按保價運輸承運的,按照實際損失賠償,但最高不超過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規定的賠償限額;如果損失是由於鐵路運輸企業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不適用賠償限額的規定,按照實際損失賠償。
托運人或者旅客根據自願可以向保險公司辦理貨物運輸保險,保險公司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承擔賠償責任。
托運人或者旅客根據自願,可以辦理保價運輸,也可以辦理貨物運輸保險;還可以既不辦理保價運輸,也不辦理貨物運輸保險。不得以任何方式強迫辦理保價運輸或者貨物運輸保險。」
(二)汽車貨物運輸合同:適用《合同法》(1999年10月1日實施)第312條:「貨物的毀損、滅失的賠償額,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按照交付或者應當交付時貨物到達地的市場價格計算。法律、行政法規對賠償額的計算方法和賠償限額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三)水路運輸合同:適用《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第21條:「 托運人托運貨物,可以辦理保價運輸。貨物發生損壞、滅失,承運人應當按照貨物的聲明價值進行賠償,但承運人證明貨物的實際價值低於聲明價值的,按照貨物的實際價值賠償。」第48條:「 承運人對運輸合同履行過程中貨物的損壞、滅失或者遲延交付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四)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優先適用我國已經參加或者批準的國際公約、《海商法》(1993年7月1日實施)。對貨物損失的賠償,《海商法》規定有:
1、貨物滅失的賠償額,按照貨物的實際價值計算(第55條);
2、承運人對貨物的滅失或者損壞的賠償限額,按照貨物件數或者其他貨運單位數計算,每件或者每個其他貨運單位為666.67計算單位,或者按照貨物毛重計算,每公斤為2計算單位,以二者中賠償限額較高的為准。但是,托運人在貨物裝運前已經申報其性質和價值,並在提單中載明的,或者承運人與托運人已經另行約定高於本條規定的賠償限額的除外(第56條)。
3、承運人對貨物因遲延交付造成經濟損失的賠償限額,為所遲延交付的貨物的運費數額。貨物的滅失或者損壞和遲延交付同時發生的,承運人的賠償責任限額適用本法第56條規定的限額(第57條)。
(五)航空貨物運輸合同:
1、國內航空貨物運輸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1996年3月1日實施)(1)因發生在航空運輸期間的事件,造成貨物毀滅、遺失或者損壞的,承運人應當承擔責任(第125條);
(2)對運輸的貨物的賠償責任限額,為每公斤人民幣100 元(《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賠償責任限額規定》第3條2006 年3月28日起施行)。
2、國際貨物運輸合同:適用《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1999年蒙特利爾公約)(我國於2005年2月28日加入)
(1)對於因貨物毀滅、遺失或者損壞而產生的損失,只要造成損失的事件是在航空運輸期間發生的,承運人就應當承擔責任(第18條);
(2)在貨物運輸中造成毀滅、遺失、損壞或者延誤的,承運人的責任以每公斤17特別提款權為限,除非托運人在向承運人交運包件時,特別聲明在目的地點交付時的利益,並在必要時支付附加費。在此種情況下,除承運人證明托運人聲明的金額高於在目的地點交付時托運人的實際利益外,承運人在聲明金額范圍內承擔責任(第22第3款)。
(3)就第22條第3款而言,承運人的責任以每公斤250貨幣單位為限。此種貨幣單位相當於含有千分之九百純度的六十五點五毫克的黃金。各項金額可換算為有關國家貨幣,取其整數。各項金額與國家貨幣的換算,應當按照該有關國家的法律進行(第23條)。
綜上所述,鐵路貨物運輸及國內航空貨物運輸適用主管部分的限價賠償;海上貨物運輸及國際貨物航空運輸優先適用國際公約,然後是《海商法》、《民用航空法》,基本也是限價賠償。汽車貨物運輸及水路貨物運輸過程貨物損失賠償,適用《合同法》規定。多式聯運貨物損失發生的運輸區段不能確定的,也適用《合同法》的規定進行賠償。
三、《合同法》分則中運輸合同的適用范圍
(一)《合同法》適用的幾大類的運輸合同。
《合同法》分則中的運輸合同條款對適用范圍並沒有具體規定,根據合同法第2條 規定,《合同法》分則中的運輸合同條款的適用范圍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簽訂的貨物運輸合同」。把《合同法》分則的運輸合同條款理解為只適用於汽車貨物運輸沒有法律依據。
(二)《合同法》與其他法律不一致情況下的適用。
《合同法》第123條規定:「 其他法律對合同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筆者認為,「其他法律」包括我國已參加或者批準的國際公約,而且要優先適用該國際公約。鐵路運輸合同優先適用《鐵路法》;海上運輸合同優先適用我國已參加或者批準的國際公約、《海商法》;航空運輸合同國內運輸優先適用《民用航空法》、國際貨物航空運輸優先適用《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1999年蒙特利爾公約)。上述特別法沒有規定的適用《合同法》。汽車貨物運輸合同適用《合同法》。《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汽車貨物運輸規則》為交通部制定的部門規章,故水路貨物運輸與汽車貨物運輸應當優先適用《合同法》。
四、貨物運輸合同合同中貨物損失賠償限額約定條款的效力
貨物運輸合同中,作為承運人的物流公司一般提供格式合同,預先對貨物損失賠償限額作出規定,這也是物流公司迅捷的優勢之一,但這種賠償限額與貨物實際價值太大差距的規定往往成為貨物損害賠償糾紛中的爭議焦點。
貨物運輸合同中貨物損失的賠償額應區分不同予以確定:一是法律明確規定賠償限額的,當事人雙方約定貨物損失賠償額的兩種情形,一種是約定低於法律規定的情形,應當適用法律的規定,因為法律對貨物損失賠償規定是最低限額的賠償規定,低於該規定的當然無效;另一種是約定高於法律規定的情形,適用約定,因為法律雖然對貨物損失賠償作出了規定,但該規定是最低限額的賠償規定,法律並沒有禁止合同各方高於限額的約定,故應當確認該約定的效力。二是法律未對貨物損害賠償作出規定,當事人未作約定或者約定不明,應當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確定賠償數額;如果依照該條仍不能按照確定的,應當按照交付或者應當交付時貨物到達地的市場價格計算賠償數額。三是法律未對貨物損害賠償作出規定,當事人雖作出約定,但約定明顯低於貨物損害的實際價值發生的糾紛。此時要注意該貨物賠償限額條款的確認,是否屬於格式條款。如果約定的該賠償條款不屬於格式條款,則托運人可依據《合同法》114條第二款的規定要求予以增加;如果該賠償條款的「約定」屬於格式條款,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之規定,應作出對承運方不利的解釋,既按照貨物的實際價值進行賠償。認定貨物賠償條款是否屬格式條款,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認定:(1)是該條款的是否可以協商。對運輸合同中格式賠償條款的無協商和討價還價的餘地,即要麼接受,要麼走開,從而排除了一般雙務合同的平等協商(要約與承諾)過程,這是格式合同的最主要特徵。(2)貨物損害賠償額的條款是否由一方預先擬定。一般而言,普通合同的條款都是由雙方在平等協商過程中確定的,每個條款都體現了雙方共同的意思表示和締約目的。而在格式合同中,條款的內容和形式都是由使用人預先確定和設置好的,並未與相對人能進行平等的協商。(3)運輸合同中作為承運方的物流公司和作為托運方的發貨人雙方地位是否明顯不平等。在格式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的地位明顯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既有雙方締結合同背景中經濟實力與地位的差異(通常表現為一方為具有壟斷地位的公益企業),也有在定合同中事實上的不平等,如條款由一方預先擬定,另一方要麼接受要麼走開。應該說,這種雙方地位的不平等是格式合同產生的直接根源。(4)該貨物運輸合同的要約是否具有廣泛性、持續性和細節性 。廣泛性是指格式合同的使用人是針對不特定多數的相對人發出邀約的,而非針對某一特定相對人。持續性是指格式合同是為就同種或同類情況的反復使用而制定的,並非一次使用便告終結。細節性是指格式合同的要約中一般都包括了合同的全部條款,內容詳盡具體,直接可結合實際應用。
從審判實際結果來看,在沒有法律對最低賠償額作出規定時,對當事人明顯低於貨物價值的損害賠償約定,法院一般認定為格式條款,按照貨物的實際價值進行處理。
適用格式條款,在節約訂約費用、時間,簡化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過程,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往往利用其優勢地位、制定顯失公平的格式條款,而合同的相對方由於其自身地位的原因,對格式條款只能表示「要麼接受,要麼走(take it or leave it)。因此我國《合同法》加強對格式條款的規范,第40條明確作出對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的規定。並在第四十一條有進一步作出應對格式條款提供方作出不利解釋的規定。
五、從公平角度看運輸合同中的貨物損害賠償以及承運方可以採取的對策
關於運輸合同中貨物損害的賠償,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在立法上存在社會價值的博弈問題。
從商人追求最大利益的角度來講,在托運人一方,可能會存在其托運貨物的價值本身極低,但出現毀損時,可能會出現承運方按照約定的貨物價值的數倍進行賠償,其得到的利益要高於貨物價值本身而造成對社會整體不公平地情況,也可能存在承運貨物價值很高時,承運方按實際價值賠償,則會使承運方僅收取很少的運費卻要支付巨額賠償款的情況,對整個物流業也會造成很大的損害。但在市場經濟相對發達的今天,如果在承運貨物毀損時,並不能排除承運方為了自身利益而故意造成貨物毀損,或因運費並不高而對承運貨物進行懈怠管理的情況,此時僅僅按照雙方約定不超過貨物運費的數倍進行賠償,則對托運人一方,顯然也極為不公平。
根據《合同法》第288條,貨物運輸合同是承運人將貨物從起運地點運輸到約定地點,托運人或者收貨人支付運輸費用的合同。貨物運輸合同的標的是運輸行為,並非貨物本身。運輸費用=運輸行為≠貨物價值,賠償本身只針對運輸行為瑕疵而非針對貨物價值對價進行賠償。如果僅主張限額條款無效按貨物價值賠償,即賠償額=貨物價值≠運輸費用,也會造成針對承運人利益的另一種嚴重不公平。
鑒於立法規定和司法實踐,以及貨物運輸關系中,對貨物價值的對價賠償往往通過貨物運輸保險來彌補的國際慣例,以及《鐵路法》、《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汽車貨物運輸規則》、《海商法》、《民用航空法》、《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1999年蒙特利爾公約)均有倡導性條款的規定。作為承運人的物流公司在與托運人簽訂運輸合同時,一方面要明確告知對方所運貨物的損毀、滅失風險,履行充分的告知義務,要求辦理貨物運輸保險合同,化解因貨物運輸可能造成的損失;另一方面對運輸貨物的損害賠償條款作出靈活規定,留有協商的餘地,擬定為可變動的條款,避免被認定為格式條款而引起的不利後果。
希望能幫到你
❺ 借款合同載明的貸款利率水平上加收30%-50%是什麼意思
各大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匯總:
人民幣貸款利率表 日期:2007-12-21
種類項目 年利率(%)
一、短期貸款
六個月以內(含六個月) 6.57
六個月至一年(含一年) 7.47
二、中長期貸款
一至三年(含三年) 7.56
三至五年(含五年) 7.74
五年以上 7.83
住房存貸款利率
一、住房存款 年利率%
(一)個人住房公積金存款
當年歸集的 按結息日掛牌的活期存款利率計息
上年結轉的 按三個月整存整取存款利率計息
住房資金管理中心在
委託銀行專戶中的沉澱資金 按單位存款相應期限檔次利率計息
(二)其它住房存款 按單位存款同檔次利率執行
二、住房貸款 年利率%
(一)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
五年以下(含五年) 4.77
五年以上 5.22
(二)商業銀行自營性住房貸款
1、住房開發貸款 執行相應檔次法定貸款利率
2、個人住房貸款 下限為執行相應檔次法定貸款利率的85%
(三)個人住房貸款逾期
個人住房貸款逾期利率 借款合同載明的貸款利率水平上加收30%-50%
註: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由銀行根據客戶的具體情況,在人民銀行規定的利率浮動區間內,具體確定利率水平。客戶如有業務需要,請向銀行當地分支機構查詢利率。
公積金貸款利率及萬元還本息金額表
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及萬元還本息金額表 (單位:元) 2007年5月19日開始執行
年份 月數 月利率(‰) 年利率(%) 月還款額 利息合計
0.5 6 3.680
4.410
到期一次還本付息
1 12 3.680
4.410
到期一次還本付息 441.00
2 24 3.680
4.410
436.08 465.83
3 36 3.680
4.410
297.07 694.42
4 48 3.680
4.410
227.63 926.23
5 60 3.680
4.410
186.02 1161.27
6 72 4.050
4.860
160.40 1548.85
7 84 4.050
4.860
140.68 1817.30
8 96 4.050
4.860
125.93 2089.64
9 108 4.050
4.860
114.50 2365.84
10 120 4.050
4.860
105.38 2654.90
11 132 4.050
4.860
97.95 2929.80
12 144 4.050
4.860
91.79 3217.51
13 156 4.050
4.860
86.60 3509.03
14 168 4.050
4.860
82.17 3804.32
15 180 4.050
4.860
78.35 4103.36
16 192 4.050
4.860
75.03 4406.13
17 204 4.050
4.860
72.12 4712.60
18 216 4.050
4.860
69.55 5022.74
19 228 4.050
4.860
67.27 5336.52
20 240 4.050
4.860
65.22 5653.91
21 252 4.050 4.860 63.39 5974.89
22 264 4.050 4.860 61.74 6299.40
23 276 4.050 4.860 60.24 6627.43
24 288 4.050 4.860 58.89 6958.93
25 300 4.050 4.860 57.65 7293.87
26 312 4.050 4.860 56.51 7632.21
27 324 4.050 4.860 55.48 7973.90
28 336 4.050 4.860 54.52 8318.92
29 348 4.050 4.860 53.64 8667.21
30 360 4.050 4.860 52.83 9018.73
個人住房商業性貸款利率及萬元還本息金額表 (單位:元) 2007年5月19日開始執行
年份 月份 年利率(%) 月利率(‰) 月還款額 利息合計
0.5 6 4.97 到期一次還本付息 248.63
1 12 5.58 558.45
2 24 5.74 4.78 442.02 608.58
3 36 5.74 4.78 303.03 909.13
4 48 5.89 4.91 234.35 1,248.73
5 60 5.89 4.91 192.82 1,569.16
6 72 6.12 5.10 166.30 1,973.31
7 84 6.12 5.10 146.66 2,319.57
8 96 6.12 5.10 132.00 2,671.94
9 108 6.12 5.10 120.65 3,030.39
10 120 6.12 5.10 111.62 3,394.89
11 132 6.12 5.10 104.28 3,765.38
12 144 6.12 5.10 98.21 4,141.83
13 156 6.12 5.10 93.10 4,524.18
14 168 6.12 5.10 88.76 4,912.38
15 180 6.12 5.10 85.04 5,306.37
16 192 6.12 5.10 81.80 5,706.08
17 204 6.120 5.10 78.98 6,111.47
18 216 6.120 5.10 76.49 6,522.45
19 228 6.120 5.10 74.29 6,938.95
20 240 6.12 5.10 72.34 7,360.91
21 252 6.12 5.10 70.59 7,788.24
22 264 6.12 5.10 69.02 8,220.87
23 276 6.12 5.10 67.60 8,658.71
24 288 6.12 5.10 66.33 9,101.68
25 300 6.12 5.10 65.17 9,549.70
26 312 6.12 5.10 64.11 10,002.67
27 324 6.12 5.10 63.15 10,460.52
28 336 6.12 5.10 62.27 10,923.14
29 348 6.12 5.10 61.47 11,390.44
30 360 6.12 5.10 60.73 11,862.34
美元 歐元 港幣 日元 英鎊 澳大利亞元 瑞士法郎 加拿大元
美元-存款利率表 最後更新:2007-09-13 單位:年利率%
活期 七天通知 一個月 三個月 六個月 一年 二年
中國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2500
工商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2500
農業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2500
建設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2500
交通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2500
招商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2500
中信銀行 - - - - - - -
光大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2500
民生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5000
華夏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5000
深發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3500
廣發銀行 - - - - - - -
浦發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6250
北京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7500
上海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9000
興業銀行 1.1500 1.3750 2.2500 2.7500 2.8750 3.0000 3.3750
註:自2005-12-28起執行,小額外幣是指金額在等值300萬美元以下的外幣。
❻ 比較我國合同法與CISG的區別和聯系
一、合同的訂立
如果比較 CISG 第二部分「合同的訂立」( 第 14 條 - 第 24 條)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章「合同的訂立」( 第 9 條 - 第 43 條) ,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合同法對於 CISG 規定作了相當充分的借鑒和吸收。比如,關於要約是否具有拘束力以及要約是否可以撤銷,這是合同締結法統一化過程中遇到的最為困難的問題之一,因為不同國家的做法並不一樣。CISG 第 16 條等規定反映出了調和不同見解的意圖,第 1 款以要約可撤銷為原則,不過,它對這一原則作了限制。中國原來的民法理論受德國民法理論的影響,承認要約的形式拘束力[4]290,目的在於保護受要約人的利益,維護正常交易的安全。不過,中國合同法並沒有明文規定要約的形式拘束力,而是參考了 CISG,規定了要約的撤回及撤銷,惟對此作了若乾的限制( 中國合同法第19 條) 。
如果我們注意到中國合同法「總則」與「分則」的結構,就會明白,該法規定的合同的訂立並不限於買賣合同,而是對於所有的合同都可以適用的。
二、合同解除
( 一) 根本違約
根本違約( fundamental breach) 的思想被中國合同法接受了,體現在第 94 條第 2 - 4 項。但是,與 CISG 第 25 條相比,二者有一些差異。其一,CISG 第 25 條對於根本違約的構成作了限制: 「除非違反合同一方並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這在中國合同法中是沒有的。對於這一差異,有的學者指出: 「我國法律規定對根本違約的判定標准不如《公約》那麼嚴格,沒有使用可預見性理論來限定根本違約的構成,只是強調了違約結果的嚴重性可以成為認定根本違約的標准。這實際上是拋棄了主觀標准,減少了因主觀標準的介入造成的在確定根本違約方面的隨意性以及對債權人保護不利的因素。」(註:參見王利明: 《合同法新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44 頁; 王利明: 《合同法研究》第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7 - 288 頁。中國學者對於公約第 25 條「可預見性」要件的理解,在公約起草時便已有同類觀點存在。Schlechtriem 教授對此指出,這個概念更容易被錯誤地理解為主觀歸責因素。由於這里最決定性的問題是對合同以及約定的義務的解釋,所以最終涉及的就是對每一項義務違反所產生的影響的證明和舉證責任。參見[德]彼得·施萊希特里姆: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評釋》,李慧妮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8 頁。)其二,對於所違反的合同義務,CISG 沒有進一步要求,只強調其結果(被違反的義務是( 用德國法術語) 主要義務( Hauptpflicht) 抑或是附隨義務( Nebenpflicht) ,是給付義務( Leistungspflicht) 抑或是保護義務( Schutzpflicht,參照德國民法第 241 條第 1 款和第 2 款) ,是無所謂的; 附隨義務( 或許宜稱為附加義務) 也可能對債權人如此重要,以至於它可能決定合同「應存續抑或解消」。Vgl. Peter Schlechtriem,Internationales UN - Kaufrecht,4. Aufl. ,2007,Rn 114.);中國合同法第 94 條第 2 項和第 3 項強調了違反的是「主要債務」,同條第 4 項則未再要求「主要債務」,中國的學說解釋亦承認在個別場合,附隨義務違約亦得構成根本違約,發生解除權[5]462。
( 二) 協議變更或者終止合同
CISG 第 29 條第 1 款規定,合同只需雙方當事人協議,就可更改或終止。類似的規則在中國合同法中規定在第 77 條第 1 款和第 93 條第1 款。二者的差異是,CISG 第29 條第2 款規定,規定任何更改或根據協議終止必須以書面做出的書面合同,不得以任何其他方式更改或根據協議終止。但是,一方當事人的行為,如經另一方當事人寄以信賴,就不得堅持此項規定。中國合同法對於合同的協議變更或者解除,並沒有規定類似的規則。但是,如果當事人在合同中有特別的約定,要求變更合同或者解除合同的協議須採取書面形式,該約定仍有效力。另外,依中國合同法第 36 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該規定也可以適用於當事人變更或解除合同的協議,最終的效果,與 CISG 相去不遠。
( 三) 解除通知的生效
依 CISG 第 26 條及第 27 條,解除合同的聲明須向相對人發出通知,方始有效。依通常解釋,該 通 知 不 以 送 達 為 生 效 要 件[6]48。依Schlechtriem 教授的觀點,從 CISG 第 26 條及第27 條本身的措辭和制訂者們的本意出發,應該確認意思表示是從發出時生效的。盡管他本人從法的應然性角度出發,贊同 Neumayer 的觀點,即形成權性質的意思表示不應當被視為在受領 人 完 全 沒 有 知 曉 的 情 況 下 就 可 以 生效[6]109。而依中國合同法第 96 條第 1 款,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在這一點上,中國合同法與 CISG 存在差異。
( 四) 解除的法律後果
中國合同法第 97 條和第 98 條的規定與CISG 第 81 條第 1 款和第 2 款的規定基本上是一致的。差異體現在,CISG 規定「如果雙方都須歸還,他們必須同時這樣做」。中國合同法沒有這樣明文的規定,學者解釋上主張,可以類推適用合同法關於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規定( 第 66條)[5]263。
CISG 第 82 條規定了買方喪失宣告合同無效或者要求賣方交付替代貨物的權利。類似的規則在中國合同法上並不存在。在學者解釋上,學者指出,《德國債務法現代化法》廢止了原來民法典第 350 -354 條,於第 346 條第 2 款規定了以作價償還來代替返還,解除權並不消滅。德國法的這一轉向,殊值重視。我國《合同法》就上述問題,未設明文規定,可以視為法律漏洞,在填補漏洞時,宜取法德國新法做法,不以因解除權人的事由使受領的標的物嚴重毀損滅失或者其他事由不能返還,作為解除權消滅的原因,而應當肯定解除權人仍保有其解除權,但行使解除權後須對受領的標的物作價償還[5]484。
三、違約責任與免責
( 一) 關於先期違約
CISG 第 71 條和第 72 條是對先期違約( an-ticipatory breach) 的規定,同時,第 71 條也吸收了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 Unsicherheitseinrede) 的內容[6]256。在中國合同法中,一方面規定了不安抗辯權,另一方面,也吸收了發端於普通法的先期違約制度。與 CISG 相比,一個形式差異在於,中國合同法並非規定在並排的兩個條文,而是在不同的地方,規定了這兩個制度,分別是第 68條、第69 條、第94 條、第108 條。
由於混合繼受了兩個法系的相似的制度,所以,中國合同法上述條文的解釋適用遇到了問題,有的學者認為這里存在一些沖突或者不和協,特別是對於默示的拒絕履行場合的解除,是否需要經過催告及合理期限,在第 94 條第 2 項的規定上沒有反映出來。在學說上,有見解主張宜采體系解釋方法,對於94 條 2 項中「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的情形,在解釋上應參照第69 條,進一步要求解除權的發生以「催告」為前提[5]462。這一解釋結論,如果對照 CISG第72 條的規定,也可以進一步獲得印證。
( 四) 要求特定履行
關於特定履行( specific performance) ,CISG採取折衷方案( 第 28 條) ,以「法院沒有義務做出判決,要求具體履行此一義務」為原則,以「法院依照其本身的法律對不屬本公約范圍的類似銷售合同願意這樣做」為例外。CISG 第46條規定了買受人的履行請求權,第 62 條規定了出賣人的履行請求權。中國合同法第 107 條作為違約責任的一般條款,並列規定違約方「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肯定非違約方有履行請求權,在通常解釋上,非違約方原則上有選擇救濟方式的權利,法院對於非違約方的選擇有一定的裁量權。中國合同法第 109 條規定了金錢之債的債權人的履行請求權,第 110 條規定了非金錢之債債權人的履行請求權。這種區分,雖然可以從形式上能夠分別對應於 CISG 第46 條和第62條,從實際內容上看,似乎沒有鮮明的受 CISG影響的痕跡。
中國合同法第 110 條針對非金錢債務規定了三種排除履行請求權的情形: ( 1) 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 2) 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 3) 債權人在合同期限內未要求履行。與之相比,CISG 雖未作相似的規定,但通過解釋,也可以獲得相似的效果。比如,學者指出,在 CISG 中在貨物交付原始不能場合並不妨礙合同成立,由此引發是否可能就不能的給付請求履行的問題,不過,參照CISG 第 46 條第 2 款和第 3 款,有排斥對於出賣人過酷且不合理的要求交付代替貨物以及要求修理的意旨,故應解釋為,對於不能義務的履行請求不予承認[7]22。
中國合同法第 111 條針對質量不符合約定,規定了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其中的「修理、更換、重作」屬於強制履行的表現形態[8]314,被稱作「補救的履行請求」[5]543。CISG 第 46 條第 2 款規定了更換,同條第 3 款規定了修理,並分別規定了相應的請求權要件,前者要求「此種不符合同情形構成根本違反合同」,且要求「必須與依照第 39 條發出的通知同時提出,或者在該項通知發出後一段合同時間內提出」; 後者要求「必須與依照第 39 條發出的通知同時提出,或者在該項通知發出後一段合同時間內提出」。與之相比,中國合同法第 111 條的規定比較富有彈性,「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救濟方式,這里的「合理」一詞,其實也是在賦予裁判者以裁量權。另外,修理、更換、重作,作為強制履行的表現形態,也要適用《合同法》第 110 條對履行請求權所做的限制[5]546,包括「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場合( 第110 條第3 項) ,排除債權人的履行請求權。值得探討的是,《合同法》第 110 條第3 項與《合同法》第 158 條所規定的檢驗期間( 瑕疵發現期間) 的關系。我個人初步的意見是,二者所規定的屬於同一類性質的問題,可將前者理解為一般規定( 在總則部分) ,將後者理解為特別規定( 在分則部分) ,並依特別法優先於一般法解決( 三) 減少價款
CISG 第 50 條規定了減價 ( price rec-tion) ,就此規定,是理解為對於大陸法繼受自羅馬法的減價之訴( actio quanti minoris) ,抑或理解為合同改訂的一種情形,抑或理解為普通法( common law) 中的一種損害賠償,看法並不統一。大陸法圈的文獻傾向於持「合同的一部解除」或者合同改訂的觀點加以說明; 而在普通法圈中,一方面引用大陸法圈的見解,又以之可以通過本來的損害賠償加以處理,對於減價規定的設置表示懷疑,這樣的文獻也是存在的。不過,也有學者提示,從 CISG 對於條文的安排來看,減價( 第 50 條) 被放在合同解除( 第 49 條) 與出賣人的一部不履行( 第51 條) 之間,故將減價放在合同的一部解除( partial avoidance) 的位置上,也是可能的[7]24。
中國合同法在總則第 111 條規定了「減少價款或者報酬」,在立法體系安排上,將減價規定在合同法總則,而不是像德國民法第 441 條規定在「買賣」部分(註:對於德國新債務法的規定,Zimmermann 教授不無遺憾地指出,鑒於新債務法起草人的總體目標是盡可能地將對於隱蔽瑕疵的責任統合進規范違約的一般制度,看到在新的德國民法典中保留著分裂著的減價規定,真是讓人吃驚。See Reinhard Zimmermann,TheNew German Law of Obliga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pp. 115 - 116.)。中國的學說對於減價的探討尚不多見,既有的探討將減價權理解成為一種形成權,同時認為與其將減價權建構在「一部解除」思想之上,不如建構在「合同變更」思想之上[9]21。
( 四) 損害賠償
如果賣方不履行他在合同和本公約中的任何義務,受方可以按照公約第 74 條至第 77 條的規定,要求損害賠償( CISG 第 45 條第 1 款 b項) 。如果買方不履行他在合同和本公約中的任何義務,賣方可以按照第 74 條至第 77 條的規定,要求損害賠償( CISG 第 61 條第 1 款 b項) 。CISG 第 45 條第 1 款 b 項所規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所基於的原理是,賣方擔保其對於合同義務的履行。該責任並非基於過錯、在賣方控制下的特定情事的存在或者關於履行的特別合同擔保,而只是由於不履行合同義務而產生責任。如果不履行是由於第 79 條所謂的無法預見的客觀障礙,則不產生損害賠償義務(註:See Huber in: Peter Schlechtriem ed. ,Commentary on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 CISG) ,2nd Edition ( intranslation) ,translated by Geoffrey Thomas,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8,Art. 45 Rn 37 - 38. Vgl. auch Müller - Chen in: Schlechtri-em / Schwenzer ( hrsg. ) Kommentar zum Einheitlichen UN - Kaufrecht,5. Aufl. ,2008,Art. 45 Rn 8.)。在 CISG 第 61 條第 1 款,違約亦無須是由於買方的過錯,盡管人們須意識到存在著依第 79 條和第 80 條免責的可能(註:See Hager in: Peter Schlechtriem ed. ,Commentary on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 CISG) ,2nd Edition ( intranslation) ,translated by Geoffrey Thomas,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8,Art. 61 Rn 2.)。CISG 就違約方損害賠償責任的發生,不以過錯為要件,但有免責的可能,這種規定在中國被稱為「嚴格責任」,並被認為是合同法的發展趨勢,進而影響到了中國《合同法》的起草[10]45。對此,雖有中國學者從立法政策立場提出反對意見,(註:參見崔建遠: 《嚴格責任? 過錯責任?》,載《民商法論叢》第 1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0 頁以下; 韓世遠: 《違約損害賠償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8 頁以下。)《合同法》第107 條最終並未將「過錯」作為違約責任或者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在這點上,應該承認中國合同法確實受到了 CISG 的影響。
CISG 第 74 條規定確定損害賠償范圍的可預見性規則( foreseeability) ,這一規定被中國合同法第 113 條第 1 款完全吸收。CISG 第 75 條規定的替代交易場合的損害賠償計算方式、第76 條規定的未從事替代交易場合依時價計算損害賠償的方法,在中國合同法中雖未明確規定,在中國實務中的做法,也是大致相當。CISG第 77 條規定的減輕損害規則,中國合同法第119 條的規定與之大致相當。
( 五) 免責
CISG 第 79 條規定的免責事由是「不能控制的障礙」( an impediment beyond his control) ,中國合同法規定的免責事由則是「不可抗力」( force majeure) 。後者被定義為「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 117 條第 2款) ,而 CISG 所用的不是 and,而是 or。因而,中國合同法上的免責事由被限定得嚴格。CISG 第 79 條第 5 款規定,「本條規定不妨礙任一方行使本 CISG 規定的要求損害賠償以外的任何權利」。這包括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中國合同法第 94 條第 1 項規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因而,二者在這點上是共同的。
四、買賣合同
( 一) 買賣的標的物
CISG 所規定的買賣的標的物,正如其名稱所反映出來的,是貨物( goods) ,同時 CISG 又明確排除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貨物、經由拍賣的銷售、根據法律執行令狀或其他令狀的銷售、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或貨幣的銷售、船舶、船隻、氣墊船或飛機的銷售、電力的銷售( CISG 第 2 條) 。
中國《合同法》所規定的買賣的標的物是有體物,並不包括權利。這里的有體物,並不以動產為限,尚包括不動產。當然,土地不能成為買賣的標的物( 只是土地使用權可以流轉) ,故這里的不動產主要指房屋之類建築物。這里的買賣,既可以是商事買賣,也可以是民事的買賣,包括消費者為買受人的買賣。拍賣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買賣。
( 二) 賣方的義務
賣方的義務( CISG 第 30 條、中國合同法第135 條、第 136 條) 、出賣人交付標的物的地點( CISG 第31 條、中國合同法第 141 條) 、出賣人交付標的物的時間( CISG 第 33 條、中國合同法第138 條、第 139 條) 等,中國合同法學習了 CISG。
( 三) 出賣人的物的瑕疵擔保統合入違約責任
中國法是大陸法系大家庭中的一員,因而,起源於羅馬法的出賣人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便很容易被想當然地以為存在於中國法中。這一問題,在中國統一的合同法之前,學說上存在分歧。中國合同法第 153 條規定了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質量要求交付標的物。出賣人提供有關標的物質量說明的,交付的標的物應當符合該說明的質量要求。第 155 條規定,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買受人可以依照本法第 111 條的規定要求承擔違約責任。第111 條是合同法總則「違約責任」章中的一個條文,它規定: 「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 61 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對於中國合同法的上述規定,盡管有個別學者認為瑕疵擔保責任在中國合同法上相對獨立,它與一般的違約責任競合,買受人可以根據個案擇一而主張[11],主流的學說則主張出賣人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在中國合同法上已被統合進了違約責任,中國法奉行的是違約責任「單軌制」,而不是違約責任與瑕疵擔保責任並存的「雙軌制」[12]。中國合同法的這一立場,實際上是學習了 CISG。違反 CISG 第 35 條第 1 款而質量不符的情形,既可以包括有瑕疵的履行( peius) ,也可以包括給付他種物( aliud) ,且均可因瑕疵通知期間的徒過( 錯過責問 Rügeversaeumung) 而「治癒( geheilt) 」[6]123。同樣,依中國合同法第 158條,買受人怠於將標的物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不存在另外追究出賣人一般違約責任的餘地。在中國合同法之後,同為大陸法系一員的德國民法,自 2002 年 1 月 1 日起也已實現了這種統合[13]79 -121。
CISG 第 35 條對於標的物在數量、質量、規格、包裝方面的符合性作了專門規定,對此,中國合同法並沒有完全照搬,而是分散地作了規定。換言之,在中國合同法上,買賣標的物的合同符合性並非集中地規定的,而是分散的。其中,對於質量的符合性,規定在第153 條、第154條( 指引向第 62 條第 1 項) 、第 155 條( 指引向第 111 條) 、第 168 條、第 169 條等。對於數量的符合性,雖然沒有像質量那樣明確規定了出賣人的相關義務,但從其他條文可以看出,合同法還是作了相關的要求的,體現在第 158 條、第162 條以及第 72 條等。對於所謂「規格」,合同法沒有專門的規定,而是體現在合同約定的質量要求( 比如第 153 條) 或者憑樣品買賣( 第169 條) 。合同法沒有像 CISG 那樣使用「通常使用的目的」和「特定目的」,但在第 169 條規定了憑樣品買賣出賣人的買受人不知道樣品有隱蔽瑕疵的,即使交付的標的物與樣品相同,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的質量仍然應當符合同種物的通常標准。這里的「通常標准」概念,在功能上與 CISG 所謂的「通常使用目的」相當。對於包裝,中國合同法第 156 條照搬了 CISG 第 35條第 2 款第 4 項。
CISG 第 38 條規定了買方檢驗貨物的時間。中國合同法第 157 條的規定並不完全一樣,買受人收到標的物時應當在約定的檢驗期間內檢驗。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應當及時檢驗。在沒有約定場合的及時檢驗這一點上,二者是相同的。中國合同法沒有進一步區分情形詳細規定,而是作了簡化處理。這一做法並不意味著中國合同法的起草人認為 CISG 的規定不合理,而是考慮到了中國的現實,特別是從便於使立法通過的考慮,在一些規定上刪繁就簡。
( 四) 風險負擔
中國合同法第 142 - 149 條是關於買賣標的物風險負擔的規定,這些規定顯而易見是受到了 CISG 的影響,但又有所變化。
中國合同法吸收 CISG 的地方體現在: 規定了風險移轉的交付主義( 第 142 條,CISG 第 69條第 1 款) 。規定了一些特別的規則,包括: 債權人遲延場合的風險移轉( 第 143 條) 、在途標的物買賣中的風險負擔( 第 144 條,中國法缺少但書) 、第一承運人規則( 第 145 條) 、特定地點規則( 第146 條) 。中國合同法規定了出賣人按照約定未交付有關標的物的單證和資料的,不影響標的物毀損、滅失風險的轉移( 第 147 條、CISG 第 67 條第 1 款後段) 。並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買受人承擔的,不影響因出賣人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買受人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 第 149 條,CISG 第 70 條) 。
中國合同法第 148 條規定: 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這一規則以CISG 中是沒有的。這一條是參考美國統一商法典作出的規定[14]229,但是,該條與統一商法典第 2 -510 條相比,也不是完全一樣的,而是作了若干改動。
由於 CISG 中不存在標的物交付原始不能場合合同不成立的規定,該合同仍得有效成立,出賣人不交付標的物只是構成違約[6]36,故CISG 中的風險負擔制度,被認為是與以雙務合同概念為媒介的履行牽連關系機制無關[7]21。
❼ 公司法 1、甲有限責任公司,經營塑料產品,總資產1200萬元,總負債200萬元。現公司股東會作出以下決定,
sk凇h笑nδ┮qㄛ佗xbΨk凇aノh笑 ()以3甲公5司名義k投資100萬o元i,與n乙t公6司組成合夥企業。不v合法。因為0公6司轉投資後,以1各自投資額對所投公2司負責,即承擔有限責任。所以7投資對象可以3是有限責任公0司、股份有限公3司,也j可以4是其他法人f企業,但是不w能向合夥企業投資。(1)以5甲公8司名義d向丙電腦有限責任公3司投資800萬u元z。合法。因為6,公1司可以7向其他有限責任公7司或股份有限公8司投資,但是除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8司和控股公5司外,其累計6投資額不l得超過其凈資產的50%。甲公2司凈資產為65000萬k元m,其對丙公1司的投資額沒有超過其20%,所以7合法。(8)以1甲公7司名義m發行400萬d元p公5司債券。不v合法。因為5根據公1司法規定,有資格發行公7司債券的公1司只有股份有限公2司、國有獨資公5司和兩個t以7上h的國有企業或者兩個x以7上r的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5司。而甲公2司不c是上h述公0司之e列,不r具備發行公4司債券的主體資格。(0)以5甲公1司的財產為8個f體戶7張某的債務提供擔保。不x合法。因為2根據公1司法的規定,不c能以6公1司的財產為2個o人n債務提供擔保。
❽ 房產被保全 產調會怎麼樣
你好,房屋被保全不能出售。具體的你問問這個律師,他應該知道。
房地產律師靳雙權作為從業十餘年的資深房地產律師辦理了大量房地產糾紛案件,積累了大量辦理房地產案件的經驗,現在房地產律師靳雙權將這些案件改編為房地產糾紛案例,本案件是一起侵犯承租人優先購買權的房產案件,現在我把這個案子改編為案例的形式,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為保護當事人的隱私安全,本文當事人全部使用化名)
案件介紹:
一、原告訴稱:
陳鑫、郝松訴稱:2015年9月19日,我們和王建國通過中介公司簽訂了北京市存量房屋買賣合同,合同約定我們將訴爭房屋出售給王建國,房屋價款為317萬,定金1.2萬,王建國通過銀行貸款200萬,並在辦理貸款手續後將首付117萬交付給我們,合同還約定了其他事項。合同簽訂當日,王建國交納了定金1.2萬。其後我們在2015年10月9日配合王建國到銀行辦理面簽手續,但王建國不按合同約定支付首付款。2015年11月2日,雙方又簽訂了解約協議書,我們依照約定支付了定金2.4萬,但因王建國不配合辦理撤銷網簽手續,導致解約協議書無法履行。
後我們得知第三人鏈家公司擅自代表我們和王建國完成了網簽,該網簽房屋成交價格為288萬,存在簽訂陰陽合同逃稅行為,應當認定無效。因此我們請求法院判令:1、確認原被告雙方所簽北京市存量房屋買賣合同和補充協議在2015年11月27日解除。2、原被告之間的網簽合同無效,並由被告王建國支付違約金30萬。3、原被告雙方繼續履行2015年11月27日所簽解約協議書,並由被告王建國配合辦理撤銷網簽手續,我方支付給被告王建國5萬元中介費。
二、被告辯稱:
王建國辯稱:二原告的主張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我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合同履約過程中,並非我遲延支付購房款,而是原告違反合同約定,拒絕接受首付款,同時原告也沒有依照合同約定交付房屋。原告不但不履行合同義務,還拒絕履行解約協議書中確定的中介費返還義務,解約協議書應當視為失效,原告應當就此對主合同的違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我作為合同守約方有權要求原告繼續履行合同。原告委託代理人陳昭志的委託代理瑕疵和網簽成交價格出現誤差並不影響合同效力。因此我認為我和原告之間的北京市存量房屋買賣合同及補充協議並未解除;對於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均不同意。
第三人鏈家公司稱:若雙方達成一致的意見,我公司可以配合辦理之後的手續。我公司現就雙方之間的交易過程做如下確認:2015年9月19日,原、被告簽訂了《北京市存量房屋買賣合同》和《補充協議》。約定了房屋價款為317萬,首付117萬,其中含有定金1.2萬,首付款應當在辦理貸款手續後,以資金託管方式交付。
2015年9月29日,在雙方授權的情況下,我公司為雙方辦理了網簽手續,關於網簽授權在《居間服務合同》中有約定。10月25日,王建國獲得了200萬貸款。由於雙方在合同中對於如何支付房款約定不明確,11月2日雙方就首付款支付達成了新的補充協議,約定首付款分兩次支付,王建國在11月7日前支付50萬,原告收到50完後將房屋鑰匙交給王建國,12月29日王建國支付剩餘購房款65.8萬,同時辦理房屋過戶手續。
11月7日,王建國聯系我公司要求向原告支付房款50萬,但原告代理人陳昭志拒絕接收50萬房款,並表示需要一次性交齊117萬首付款才同意交鑰匙並辦理過戶手續。經我公司調解,雙方同意簽訂《解約協議書》,協議約定了原告支付2.4萬的雙倍訂金和5萬元中介費之後,三方配合辦理網簽注銷手續。但兩原告只支付了2.4萬定金,並沒有如期支付5萬元中介費,我公司和兩原告的代理人陳昭志多次溝通,但協商未果。約定日期過去10日後,陳昭志表示要支付剩餘5萬元,但王建國不同意接受該款項,認為需要依照《解約協議書》的約定追究原告的法律責任。
三、法院查明:
除原被告及第三人敘述外,法院補充查明:王建國和陳鑫、郝松在2015年9月29日辦理了網簽手續,網簽價格為288萬。隨後,雙方前往銀行辦理貸款批准手續,2015年10月25日,王建國的200萬銀行貸款獲得批准。
2015年11月2日,原被告和第三人鏈家公司簽訂了《補充協議》,該協議約定:王建國在2015年11月7日前支付兩原告首付款50萬,兩原告在王建國支付首付款之日將房屋鑰匙交給王建國;王建國最遲在2015年12月20日將剩餘首付款65.8萬支付給兩原告,並辦理過戶手續。若王建國在2015年12月20日前不能支付剩餘首付65.8萬,則視為王建國違約,所支付款項不退。該《補充協議》簽訂後,王建國在2015年11月7日聯系第三人鏈家公司要求支付房款50萬,但兩原告拒絕收取50萬房款,並稱需要一次性交齊117萬首付款才同意交鑰匙辦理過戶手續。原、被告雙方並沒有實際履行2015年11月2日所簽訂的《補充協議》。
後原被告雙方在鏈家公司的調解下達成了《解約協議書》,協議書中雙方約定鏈家公司應配合辦理解除網簽手續,同時兩原告應當支付2.4萬的定金以及支付給王建國5萬元中介費,若兩原告沒有依照約定支付全部的7.4萬元款項,則解約協議書作廢並且王建國有權依照此簽合同和補充協議追究相關責任方法律責任。
該協議簽訂當日,兩原告向王建國支付了協議約定的雙倍定金2.4萬元。但兩人沒有依照約定支付5萬元中介費,在約定期限屆滿後,兩原告又表示要支付該款項,但遭到了定海均拒絕,並要求追究兩原告的法律責任。
庭審中,王建國表示為繼續履行合同,能夠一次性支付全部購房款317萬,並向法院提供了相應的財產證明,同時,被告王建國同意退還已經收取的兩原告雙倍訂金2.4萬。
法院另查明得知,訴爭房屋所有權人為陳鑫,共有權人為郝松,目前該房屋沒有抵押及查封。
四、法院判決: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後判決:
駁回郝松、陳鑫的訴訟請求。
五、北京房產專業律師靳雙權案件點評:
北京房產專業律師靳雙權認為,依法成立的合同應當受到法律保護。
在本案中,陳鑫、郝松和王建國所簽北京市存量房屋買賣合同以及之後的兩份補充協議均為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並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均為合法有效的合同。
對於本案所涉及的焦點問題,靳律師作如下分析:
一、關於雙方所簽網簽協議是否有效
在本案庭審中兩原告表示原被告雙方沒有做過網簽,而網簽是第三人鏈家公司未經其同意的情況下擅自網簽的,並且網簽合同系為逃稅的陰陽合同,應當認定無效。
靳律師認為,依照原被告雙方去銀行辦理貸款面簽手續提交的材料,網簽合同中有兩原告委託代理人陳昭志的簽字,該簽字系對網簽合同的確認,因此兩原告稱網簽合同沒有經其同意應當無效的主張,沒有事實依據,不應支持。
此外,關於網簽合同中的價款和實際成交價格不一致問題,靳律師認為應當依照房屋真實成交價格的317萬為准,而非網簽合同所簽288萬。雖然網簽合同中的價格條款無效,但價格條款無效並不影響其他條款效力,並不當然導致合同無效,因此原告主張網簽價格和實際成交價格不符為由要求確認合同無效,於法無據,不應支持。
二、關於合同是否解除以及王建國是否應當支付原告違約金一節
根據《合同法》第93條之規定:「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在本案中,原被告在履約過程中簽訂了《解約協議書》,該協議書約定了合同解除條件以及雙方應當旅行的義務。協議中約定王建國在收到原告支付的全部款項7.4萬後,原被告以及第三人在之前所簽所有合同以及補充協議均作廢。
靳律師認為,依照該約定,合同解除條件為兩原告按期如數支付全部7.4萬款項,但在協議書履約過程中,兩原告沒有依照約定按期如數支付全部款項,當事人所約定的合同解除條件沒有成就,因此原被告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和補充協議並未解除。原告認為雙方之間的合同以及補充協議已經解除的訴訟請求,沒有事實根據且於法無據,不應支持。
同樣,依照協議書約定若兩原告沒有依照約定按時如期支付全部7.4萬款項,則此協議作廢並且王建國仍有權依照此前合同和補充協議追究相關責任方的法律責任。靳律師認為在協議書履約過程中,因兩原告沒有按期如數支付全部款項,協議書已經作廢,兩原告要求王建國繼續履行解約協議書的內容辦理撤銷網簽手續,收取5萬中介費的訴訟請求,沒有事實依據,不應支持。
此外,兩原告認為被告王建國存在未依照合同約定支付購房款簽訂虛假網簽合同等違約行為,應當支付30萬違約金,依照法院所查事實,王建國在履約過程中不存在違約行為,其依照合同約定主張付款但遭到陳昭志拒絕,因此房款無法依約支付系兩原告導致,和王建國無關,網簽合同系第三人鏈家公司代為完成,房屋成交價格填寫和實際價格不一致,也和王建國無關。
綜上所述,原告要求以王建國存在違約行為為由要求王建國支付30萬違約金的訴訟請求,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不應支持。
綜上所述,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
❾ 合同法定解除情形 概念
依大陸法通說,合意解除,非真正的合同解除;合同解除一般皆指合同法定解除,即合同一方當事人因法定的合同解除事由出現行使解除權從而使合同效力溯及既往的消滅的一方意思表示。鑒於合同解除對合同「法鎖力」、合同訂立的目的、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以及社會整體利益均具有較大影響,各國無不對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在立法、判例及學說上作出嚴格、明確的限定。目前,我國正進行的統一合同法的立法,關於如何規定合同法定解除屬於重要疑難之一。由於我國法學界對合同解除制度的研究比較薄弱,以致立法草案在合同解除的事由的規定上前後變動較大。(註:參見梁慧星:《關於中國統一合同法草案第三稿》,載《法學》1997年第2期。)為科學而完善的合同法立法之計,
筆者從述評兩大法系的有關立法、判例與學說以及國際立法的相關規定著手,同時結合對我國現行立法及統一合同法現有草案的檢討,對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作些探討,以期學界同仁的重視和真知。
一、關於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的立法、 判例及學說的述評
1.羅馬法和法國民法典
據學者考證,在羅馬法時代,局限於奴隸制簡單商品經濟的性質與要求,法律十分重視合同的信守;合同解除不被羅馬法承認。惟買賣得附加「於一定期間內,不支付價金者,則契約解除」的條款。(註: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台灣版,第350頁。)
集羅馬法精髓之大成的法國民法典,雖然其賴以產生的經濟基礎與羅馬法時代已大不相同,但在合同解除的規定上突破不大。僅法典1184條反映出:雙務合同中,在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時,應視為有解除合同的約定(第1款)。
但在此情形,合同並不當然解除,債權人有選擇權,或如有可能履行合同時,要求他方履行合同;或者解除合同請求賠償損失(第2款)。
債權人解除合同應向法院提出,法院得根據情況給予被告一定期限(第3款)。
如何評價法國民法典1184條關於合同法定解除的一般規定?法國學者普遍認為,同西方其它國家民法中的同一制度相比,法國民法關於合同解除的一般規定在邏輯上難以自圓其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受羅馬法影響,在法國舊法中存在雙重理論:一方面,教規學者將合同的解除建立在與同時履行之抗辯權相同的道德評價上。據此理論,當一方不履行義務時,法官的介人主要是對債務人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判,即根據債務人的善意或惡意,或責令其確定履行期限,或對其進行制裁。法條第2、3款的規定的特點與此正好近似。另一方面,吸取羅馬法的作法,承認在雙務合同中,存在一項以一方不履行義務為合同解除原因的「暗示性」條款。據此理論,只要一方不履行義務,合同即自行解除。法條第1款正是反映了這一理論。這兩種理論的矛盾在於,
解除合同既然是一種「暗示性」條款,則當事人事前也可作相反約定;而依道德評價理論,對債權人來說,解除合同的權利是法律賦予債權人的一種權力,且無權事先放棄該權力。(註:參見尹田編著:《法國現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頁。)此外,對法典第1184條第1款,法國學者與立法者及法官的觀點分歧較大。有些學者認為,法律規定合同因一方不履行義務而解除,主要根據在於當事人的過錯。但立法者和法官們卻堅持,此時合同解除並非基於當事人的過錯,而是由於合同應當達到的經濟目的已不能達到;過錯只是法官們衡量不履行債務的行為的性質是否嚴重的因素之一。現代法國的判例表明,只有當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義務的行為具有嚴重性時,或僅責令債務人賠償損失尚不足以制裁其行為時,法官才可判決解除合同。(註:參見尹田編著:《法國現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350頁。)
透過上述概要,我們對法國民法典與現代判例關於合同解除的規定及作法有如下基本認識:(1)法典第1184條的規定是不太成功的。
這主要表現在條款之間(即第1款與第2、3款)在邏輯上的互相沖突。 (2)對合同解除的原因,學說與判例之間的意見不太一致。
而現代法官們在判定合同是否予以解除時大多立足於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行為是否具有嚴重性上。(3)法國立法及司法對合同解除均較慎重。
這不但體現在合同解除的司法干預方面,而且更顯現在以不履行債務的行為具有嚴重性作為合同解除的主要根據上。另外,對於法國民法典的合同解除的司法干預性,學者認為「存在明顯的弊端」。(註:參見王利明:《違約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22頁。)
一是它和合同解除的實質相違背;合同解除,究其實是非違約方在訂立合同的目的難以實現時迅速擺脫合同關系的一種自我救濟措施,是否行使以及何時行使解除權完全由當事人的意思決定;二是它不利於維護穩定的交易秩序和對非違約方利益的及時保護。在法院判定合同解除之前,合同關系處於不穩定狀態,非違約方本可自行實現的對自身利益的及時保護,卻由於司法的滯後性導致本可避免的損害的進一步擴大,對非違約方明顯不利。
在法國,立法及司法對於合同解除之所以顯出這樣的特性,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從立法上考察,法國民法典「主要是羅馬法和習慣法的折衷、調和」,(註:何勤華:《西方法學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頁。)「其個別規定的內容和文體,
給人以不過是對革命前的習慣法及羅馬法的取捨、選擇的印象。」(註:〔日〕早川武夫等著:《外國法》,張光博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第325頁。)再加上法典產生時,法國正處於資本主義發展初期階段,
各類民事法律關系正在成長過程中,對這些民事法律關系的理論概括顯然不足,而盡快統一法制、創制民法的迫切使命不容立法者精雕細刻、曠時費日追求科學的結構、嚴密的邏輯、完善的概念。(註:參見林榕年主編:《外國法制史新編》,群眾出版社1994年版,第357頁。)
這些原因無疑決定了法典1184條的敗筆。從法典產生的經濟基礎看,19世紀的法國,農業仍佔主導地位,以交換為特徵的大工、商企業尚不發達,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經濟的規模和深度,作為交換關系在法律上表現的合同關系相對較為簡單,因此,繼承並堅持羅馬法所確立的合同信守原則,並嚴格限制合同解除也是自然之事。進入本世紀,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要求法律思想及法典詮釋與時俱進。現代法國判例貫徹的嚴格限定合同解除的思想,與其說是固守陳規不如說采於新說。現代法國學者認為,在債務人不履行義務時解除合同,對債權人利弊俱有;(註:參見尹田編著:《法國現代合同法》,第347頁。)同時,
法官在確定合同解除的後果時,仍要考慮繼續履行合同的可能性及其將產生的利益。這就是說,學者與法官在對待合同解除時,都較為重視合同解除的消極影響。
2.德國民法典
與法國不同,德國民法典以明確、具體的規定,確立了合同解除制度。其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主要有:(1)履行遲延。
包括:①合同當事人一方履行遲延時,相對方得定相當期間,催告其履行;於該期間內仍不履行時,相對人可以解除合同(德民法典第326條第1款)。②依合同性質或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如不於一定時日或一定期間履行,則不能達到合同目的,當事人一方不履行而又經過該時期時,相對方可以不經過催告,而徑直解除合同(326條第2款)。(2)履行不能。
因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債務人履行不能的,債權人可以不經催告而直接解除合同(第325條)。
針對民法典關於合同解除的規定,德國學者及法官們多有議論。其中值得一提的有如下四點:首先,盡管德國民法典是潘德克吞法學家精心提煉羅馬法的結果,由於合同解除制度並未被羅馬法承認,因此,德國合同法中的合同解除制度只是吸收1861年的《德國普通商法典》的結果,對致力於羅馬法研究的德國學者來說合同解除無疑是「一種新事物」,從而導致「其中一些具體規定至今仍十分不明確」,法學家在適用它時總是感到有些困難。(註:〔德〕羅伯特·霍恩等著:《德國民商法導論》,楚建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頁。)其次,以履行遲延、履行不能作為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不能概括合同解除事由的全部。顯著的漏洞是預先拒絕履行的情況:既然債務人已背棄了自己所承擔的義務,受害方就應當可以通過其它救濟措施來盡量減少預期的損害。因此,學者認為《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2條關於預期根本違約的適用,是「完全正確的」。(註:〔德〕羅伯特·霍恩等著:《德國民商法導論》,楚建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年版,
第113頁。)相應地,司法判決中也普遍確認預期拒絕履行與履行不能、履行遲延具有相同的法律後果。第三,對於不完全履行,由於適用瑕疵擔保責任不利於對受害方的充分保護,因此,判例及學說也贊成賦予不完全履行如履行不能、履行遲延同樣的法律後果。最後,在德國,對於履行遲延的規定,判例及學說均認為,「用這種方法解決合同中違反履行義務所造成的難題,被證明是極其令人滿意的。」(註:〔德〕羅伯特·霍恩等著:《德國民商法導論》,第112頁。)相反,
對履行不能的規定卻讓人感到十分復雜。尤其是對如何界定「不能」的類型與程度,判例及學說均感為難。為解決這一人為難題,本世紀以來,大陸法已形成相當復雜的關於履行不能的理論。另外,履行不能作為合同解除事由的前提是「可歸責於一方當事人的事由」,而對如何理解該前提與合同法的過錯歸責原則的關系,也是疑點叢生。(註:參見王利明:《違約責任論》,第166頁。)
通過學者及法官們對德國民法典關於合同解除的看法,可以得出如下啟示:首先,合同解除作為一項嶄新的制度,在法典制訂時,德國學者對它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其次,僅規定在履行不能和履行遲延時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合同解除事由的規定明顯存在嚴重漏洞。最後,履行不能應否作一種解除事由不無疑問。
德國民法典素以講究邏輯體系嚴密、用語精確而著稱於世,怎麼解釋法在合同解除規定上所存在的內容不完善、用語模糊的現象呢?第一,眾所周知,德國民法典是在潘德克吞法學構建的理論和體系的基礎之上制定出來的;法典制定之前及制定過程中,潘德克吞學者大都傾力於羅馬法的研究,對於本國固有法律傳統卻顯然較為忽視。在法典第一稿因不顧本國法律傳統而被否定之後,法典制定者雖然開始注意吸收本國固有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是因時間所限,特別是缺乏對合同解除制度重要性的認識,從而不可避免造成了繼受羅馬法與繼承固有法的不協調。第二,以履行不能和履行遲延作為合同解除的法定事由是履行違反二元論理論的必然產物。1853年,德國學者牟姆森認為所有的形式的履行違反都可以歸納於履行不能或履行遲延。這種排斥其它一切可能的二元論支配了那場圍繞德國民法典而展開的大論戰。(註:〔德〕羅伯特·霍恩等著:《德國民商法導論》,第103頁。)
既然承認只有兩種履行違反,如果採納了合同解除制度,這兩種履行違反的法律後果,當然包括可以解除合同。但是1902年的帝國最高法院的判例表明,履行違反的形式是非「二元」的,除履行不能及履行遲延外還有諸多新的違約形式,為解決實際問題,法院不得不採用「積極違約」(包括拒絕履行、不完全履行、違反附隨義務等)理論,以彌補民法典的漏洞。這一事實本身說明,德國學者對合同法解除的事由是缺乏系統研究的。
3.英美法
一般而言,在英美,合同的解除、終止與消滅是截然不分的。(註:參見〔英〕阿蒂亞著:《合同法概論》,程正康等譯,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288—294頁。)但大陸法學者認為,若從狹義理解,英美法依然存在大陸法意義的合同解除制度,只不過具有自己獨特之處罷了。
在英國,違約在合同法發展的早期被嚴格區分為違反條件和違反擔保,只有在一方違反條件時另一方才可以採取解除合同的救濟措施。但是,「這種過於機械的分類,不僅不合理,而且妨礙貿易的發展。」(註:廖進球等主編:《國際商法》,山西經濟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頁。)法院在處理大量的合同糾紛時發現,一些違約形式既不符合違反條件又難以稱之為違反擔保。因此,「在目前英國的司法實踐中,法院通過判決,已承認所謂「中間條款。」(註:廖進球等主編:《國際商法》,山西經濟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頁。)在學術上,對如何劃分合同的條件條款與擔保條款也是觀點不一。一種觀點認為應以條款本身的重要性進行區分。條件條款是合同的重要的、基本的、實質性的條款,相反則為擔保條款。另一種觀點堅持應根據違反義務後果是否給受害人造成履行艱難來劃分兩種條款。這實質上等於以履行艱難的後果作為合同解除的條件,如若如此,無疑嚴格且不合理地限制了受害人的解除權,因此未被採納。而前一種觀點在實際操作上也遇到很多困難。因此,英國法最終以違約後果為根據來區分不同的條款。即當一方違約後果嚴重時,另一方可以解除合同。(註:參見王利明:《論根本違約與合同解除的關系》,載《中國法學》1995年第3期。)
英國法對違約形式的基本劃分之所以導致理論及實踐上的分歧與困難,首先在於違反條件與違反擔保在司法實踐中缺乏明確、規范的判斷標准。其次是這種「違約二元論理論」與德國法中的「履行違反二元論」一樣難以概括現實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新的違約形式,以致於為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法院最終採納以違約的後果具有嚴重性作為合同解除的事由的理論。
在美國,以後果是否嚴重為標准,違約被劃分為重大違約和輕微違約。當一方違約致使另一方訂立合同的主要目的難以實現時,為重大違約。必須指出的是,即使一方的行為已構成重大違約,美國法院在許多情況下並不允許受害方直接解除合同,而是要求其給違約方一個自行補救的機會。法院在決定應當給違約方多長時間進行自行補救時,要考慮各種相關因素。重要因素之一是,違約方的拖延將在多大程度上剝奪受害方有權期望從該交易中獲得的利益。另一個與之相對的因素是,允許受害方即時解除合同會給違約方造成多大的損失。法院的最終決定應當是權衡這兩種因素的結果。(註:參見王軍編著:《美國合同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頁。)無數判例表明,
當一方遲延履行時,除非這種履行已與合同的性質及當事人的特別約定相違背,另一方應在給予一方一個合理的寬限期後再行使解除權。當然,並非在所有違約情況下都應首先給違約方一個自行補救的機會,如違約方沒有能力進行補救(違約方以故意或過失的行為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願自行補救(明確表示將不履行)時,受害方可即時解除合同。美國是判例法國家,以上只是典型的解除合同的情況,對於其它大量的違約行為,是否應當解除合同由法院按照重大違約理論作出判定。美國學者與判例之所以有如此認識,理由在於,當一方違約時,另一方解除合同會使違約方完全喪失對其違約進行自行補救的機會,因而常常導致對違約方嚴厲懲罰的後果;而避免對違約方施加懲罰是美國法在確定救濟手段時的基本政策。(註:參見王軍編著:《美國合同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29頁。)同時,學者們還認為,
解除合同等於使業已達成的交易中途流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利。
在英美,預期違約理論也較成熟。按此理論,在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如一方無正當理由而明確肯定地向另一方表示其將不履行合同,另一方可即時解除合同;或者一方在履行期到來之前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另一方將不履行合同而又不願意為此提供保證時,也可以解除合同。該理論在英美得到大多數學者的歡迎,如美國著名合同法學者柯賓認為針對預期違約提起訴訟是合理的;英國學者猜圖指出,其有助於使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當然反對者也有,如美國學者威爾頓認為預期違約的概念是「不合邏輯的」,而且其加重了被告的負擔。(註:轉引自王利明著:《違約責任論》,第135—137頁。)總之,作為一項制度,預期違約因能起到防止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害擴大的效果,應當予以肯定。但是,對於默示的預期違約情況,如判斷不當會造成加重或損害一方當事人負擔的後果,對之應當嚴加限制。
4.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與《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以下簡稱《通則》)的規定。
《公約》與《通則》關於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的規定基本相同:(1)因根本違約解除合同;(2)預期違約時解除合同;(3
)非定期債務履行遲延時解除合同。所不同的只是在根本違約的判斷標准上。《通則》對何為根本違約以及如何判斷根本違約未作規定,相反,《公約》卻對此明文規定,尤其對如何判斷根本違約,規定了較為嚴格的主客觀標准,即「除非違反合同一方並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對《公約》的這種規定,一些學者認為,「有時會限制非違約方的權利」。(註:王利明:《論根本違約與合同解除的關系》。)對《公約》的其它規定,批評意見較少。相反,正如前文所述,在大陸法有較大的影響的德國民法學者對《公約》第72條預期根本違約的規定較為推崇。
《公約》及《通則》的規定,應當說與它們適用范圍的特殊性有關。首先,《公約》與《通則》是世界范圍內的立法,在兩大法系彼此獨立並存的現代社會,為了促進各國、特別是世界貿易的順暢的發展,使不同法系的營業主體在同一規則之下進行平等的交易,《公約》與《通則》在立法內容與立法技術上不得不折衷、調和兩大法系關於同一問題的不同處理辦法。在合同解除的事由的規定上,《公約》與《通則》採納了英美法的重大違約與預期重大違約制度,同時,對大陸法中的非定期的遲延履行,也明確規定為一種合同解除的事由。其次,顧名思義,《公約》與《通則》的合同締結者皆為商人,而且大多為從事跨國(地區)交易的大商人,相對於一般民事主體而言,商人的締約能力、償債能力及預見市場風險的能力均較強。因此,《公約》對根本違約設定嚴格的主客觀標準是合理的。
小 結
(1)法國民法典具有明顯司法性的合同解除模式,
因與合同解除的實質相悖離而受到冷遇;德國法採取的以違約行為形態為基礎分門別類地規定合同解除的事由的立法模式,因為漏洞較多,亦受到批評。同時,由於各種原因兩國在立法當時對合同解除缺乏必要的認識和深入研究,致使對合同解除的規定都不太成功。但是,法國法官們以違約行為具有嚴重性判定合同予以解除的作法,以及德國法企圖使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明確化、具體化從而便於當事人行使解除權的立法思想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英美法的預期根本違約制度,
因能有效地防止本可以避免的損害的擴大,有利於維護市場交易秩序,符合合同法本世紀以來強調對信賴利益予以有效保護的立法趨勢,頗受兩大法系眾多學者的青睞。對於根本違約制度,因為其以違約行為的性質的嚴重與否作標准為合同解除規定了統一、明確的事由,從而能有效地防止合同的輕易解除;(註:王利明:《論根本違約與合同解除的關系》。)同時,英美判例也表明,根本違約在實踐中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這些違約形式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這無疑意味著,法官們對如何判斷根本違約隨時都面臨著不斷變化的現實的挑戰。
(3
)《公約》與《通則》對合同解除事由的規定所採取的列舉(遲延履行)與概括(根本違約、預期根本違約)相結合的立法技術,既顯得具體、明確,便於實際操作,又不失嚴格、統一,以避免濫用解除權。同時,《公約》以根本違約的嚴格判斷標准限制合同的解除的立法思想,也不乏可取之處。當然,《公約》在設計合同解除事由時對如何處理既有效地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必要時允許其解除合同)又更好地限制非違約方濫用解除權這個問題,有所不足,即過分限制了非違約方解除合同的權利。
(4)總結合同解除的事由的所有立法例及判例可知,
單純的過錯並非合同解除的主要根據,以過錯作判斷因素之一的違約後果具有嚴重性才是合同解除的根本原因,而判斷違約後果是否嚴重,各國大都以合同訂立的主要目的能否實現為依據。應當一提的是,德國通過判例確認拒絕履行為合同解除事由之一,美國法官也認為在拒絕履行出現時,非違約方可直接解除合同;同時,在美國遲延履行如經過寬限期仍未履行,非違約方可直接解除合同,《公約》與《通則》也把遲延履行作為解除合同的事由之一,表明兩大法系將一些常見的嚴重違約行為歸位於合同解除的事由已漸成共識。
總之,不同法系的不同國家以及在世界范圍內適用的合同法規則,其在規定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時,既有所不同又在某些方面趨於同一。這啟示我們:當我們制定合同法、規定合同法解除的事由時應深入思考那些相關的重要問題,以期立足國情,制定出合理、規范的合同解除事由!
二、規定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應當思考的幾個重要問題
1.合同解除與合同信守原則。
合同信守是合同法的重要原則之一。其要義為,依法訂立的合同在當事人間具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除依當事人協議或法律規定合同可以變更或解除之外,當事人應當嚴格遵守合同義務;即使在一方違約時,如未造成另一方訂立合同的主要目的難以實現的後果,另一方也不得輕易解除合同。合同信守原則是社會經濟對合同法基本要求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合同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必然要求。依現代經濟分析法學的觀點,合同法的經濟意義突出體現在,它能有效地減少或制止交易中的機會主義行為;在機會主義的誘導下,資源容易流向經濟活動完成時間短的領域,從而影響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註:張乃根:《經濟學分析法學》,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5年版,第125頁。)
如履行期較長的合同或持續性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後履行期屆滿前,市場環境的變化極易誘發當事人輕易毀棄合同,這必然會導致原有交易關系的中途流產,引起社會資源的再配置,造成當事人交易成本的增加,於社會整體利益無益。同時,合同既然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結果,彼此信守相互許下的諾言是順理成章的事;如果允許一方在合同訂立的目的仍可以得到實現時,僅僅基於自身利益而擅自解除既存的合同關系,無疑會使合同的約束力以及市場交易的道德環境遭到破壞。基於此,羅馬法及法國民法都未全面確立合同解除制度;即使承認在雙務合同中,一方不履行義務時,合同暗含「解除約款」,但也是嚴格予以限制。在德國,直到潘德克吞法學的後期發展階段,在潘德克吞法學與要求注重本國法律傳統文化的日耳曼法學的論爭之下,法典制定者才從本國商法中吸取了合同解除制度。從法典頒布不久合同解除就暴露出的諸多問題看,至少在法典制定之前,執著於「法律科學」的潘德克吞學者們仍然如羅馬法時代的學者們那樣把合同應當信守視為當然之事。在英美,合同信守原則表現更為明顯,如前述,美國法院認為即便一方屬重大違約,另一方應當首先給對方一個自行補救的機會,或者在已無補救可能後,才得以解除合同。《公約》中根本違約與解除合同的關系也在於「通過根本違約制度,嚴格限制一方當事人在對方違約以後,濫用解除合同的權利。」(註:王利明:《論根本違約與合同解除的關系》。)總之,對合同法而言,合同信守是基本原則,合同解除是一種例外,(註:崔建遠、陳國柱:《關於完善經濟合同解除制度的思考》,載《企業·證券·合同》,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頁。)因此應對合同解除予以嚴格限制。
2.合同解除與合同目的。
合同目的,可作兩種理解。一是指合同法的目的即合同法的規范功能。有學者將其歸納為兩類,一類是保護合同當事人的權益的功能(保護功能),另一類是鼓勵當事人所從事的自願交易行為的功能(鼓勵交易功能)。(註:王利明:《合同法的目標與鼓勵交易》,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3期。)就前者而言,
法律應當承認並賦予非違約方一定情形之下的解除合同的權利。因為當違約行為導致非違約方訂立合同的主要目的難以實現時,如不允許或過分限制非違約方解除合同的權利,往往會造成非違約方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害的進一步擴大,這顯然不利於或者違背對非違約方利益的充分保護。如發生預期根本違約時,非違約方如不能即時解除合同,無疑等於坐以待斃。就後者而言,合同本身雖然不能生產社會財富、增加社會財富,但卻可以通過鼓勵交易推動生產、促進經營,由此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與繁榮。(註:楊立新、張少鋒:《關於制定統一合同法中的幾個問題》,載《河北法學》1996年第3期。)
解除合同等於使本已達成的交易中途流產,特別是連環買賣合同,解除一個合同,會影響一連串相關的交易,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明顯不利。因此,從合同鼓勵交易的功能出發,合同解除應當嚴格限制。總之,合同法的目的與合同解除的關系是相反相成的。這意味著,在制訂合同解除的事由時應精心權衡合同法側重於突出其那一個功能或者合同法是如何正確處理兩種功能的關系的。如在制訂統一合同法的過程中,學者們一致主張要特別強調合同法鼓勵交易的功能,則勢必應嚴格限制合同解除。
二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經濟目的。當事人訂立合同,其目的無不是通過合同這種法律手段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但是,合同有效成立後,某種原因的出現常常會致使當事人訂立合同的主要目的難以實現,此時如果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