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產生哪個社會
1. 法最早產生於哪個社會
從法制史當前的研究成果來看,符合法律定義的(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則)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最早見於奴隸社會。在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法律始見於夏朝,史書中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的記載,根據後人的追述可知:「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夏朝已經有了五刑。而且「夏後氏正刑有五,科條三千。」五刑條文達3000條之多 。而在西方,最著名的奴隸制國家的法典則莫過於3700年前由古巴比倫國王漢莫拉比(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領導制定的用楔形文字記載的《漢莫拉比法典》。
2. 法律最早出現在那種社會
法律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當時使用的是習慣法和自然法,崇尚同態復仇。
最早內的成文容法是《烏爾納姆法典》,源自古代西亞烏爾第三王朝。
最早的比較完善的成文法是《漢莫拉比法典》也叫石柱法。
我國的中華法系出現在夏商周時期,最早形成在秦朝。
中國最早的成文法是西周的《呂刑》
3.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3)法產生哪個社會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
4. 法的起源的產生背景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恆存在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才出現的社會現象。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隨著 ① 生產力的發展、② 社會經濟的發展、③ 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④ 國家出現而產生的,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
(一)根源·法產生的根源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原始社會的氏族聯盟和氏族習慣就逐漸被國家和法所代替。法的產生有著經濟的、階級的、社會的根源,同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以及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社會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具體而言:
1.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產生的經濟根源。從法的最初起源看,正是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導致了法的產生。法是為了維護某種所有制、調整一定經濟關系和秩序的需要而產生的。
原始公社制度解體以前,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產品實行平均分配,個人與集體渾然一體。利益基本一致使他們只需依靠傳統習慣就可以把經濟關系調整好了。
在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發生了三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產品的交換,逐漸促進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形成和發展,進而使得財富向少數人的積累,公有制因此逐漸地解體了。
後來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隨著公有制的解體,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所有制。在這些所有制的背後,存在著各種不同利益的集團,其中在對抗性的所有制經濟關系中,還存在著兩個對抗性的社會利益集團——奴隸主階級和奴隸。各個不同利益的社會集團為了自身利益而進行著保護一種所有制和反對另一種所有制的斗爭,這就使社會的經濟秩序陷入混亂之中。如何才能調整這些經濟關系呢?如何才能迫使廣大勞動者——奴隸服從當時奴隸主所有制的勞動條件進行生產呢?靠原來的習慣顯然是不行了。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賴以生存的經濟條件,同時也是為了避免社會各集團在毫無限制的沖突和爭奪中同歸於盡,於是就根據本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一些特殊的並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來維持社會秩序,以保護奴隸制經濟的發展,限制甚至消滅那些不利於奴隸制發展的經濟,這種特殊的社會規范就是法。可見,法是為了維護某種所有制、調整一定經濟關系和秩序的需要而產生的。
2.階級的產生是法產生的階級根源。法是為了維護和調整一定階級關系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以前,人們的關系是平等、互助的關系,那時的習慣也是符合氏族公社全體成員利益的,人們能自覺遵守。後來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隨著公社制度的解體,私有制和階級開始產生。私有制的發展促使私有者吸收更多的勞動者為其創造剩餘產品,戰俘不再被殺死而是作為奴隸保留下來,奴隸制開始萌芽了,隨著個體勞動發展成為普遍現象,產生了個體家庭私有制和子女繼承製,社會逐漸向兩極分化:一些氏族部落首領通過剝削和掠奪而成為貴族和奴隸主,而廣大自由民由於貨幣、高利貸以及土地所有權和抵押的開始出現而淪為債務人,進而淪為奴隸,社會逐漸分裂為奴隸主與奴隸、貴族與平民、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他們由於根本利益沖突而進行著不可調和的斗爭。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的習慣已不能調整他們之間的矛盾和關系了,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它的統治地位,除了組織國家鎮壓被剝削階級的反抗外,還把它的階級意志制定為法,把被統治階級的活動約束在一定范圍內,並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以及統治者與同盟者的關系。顯然,這種維護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特殊社會規范,沒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是不行的。私有制和階級的形成需要有表現為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來調整新的社會關系,需要一種特殊公共權力來確定和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和義務,於是法就應運而生了。
3.社會的發展是法產生的社會根源。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分配社會資源,維持社會秩序。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二)標志·法產生的主要標志
① 特殊公共權力系統即國家的產生、② 權利和義務觀念的形成與③ 法律訴訟和司法的出現是法產生的三個主要標志。
1.特殊公共權力系統即國家的產生。國家的產生徹底改變了社會規范的特徵。在原始社會,社會規范即習慣是人們在共同生產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是憑借氏族成員內心的信念、自幼養成的行為慣性以及氏族首領的威信來保證實施的,其作用的范圍限於本氏族,而現在社會規范中的法則是國家這種凌駕於社會之上的特殊公共權力系統認可、制定、實行並用強制力保證實現的,法的適用范圍則依國家權力所及的地域來界定。
2.權利和義務觀念的形成。原始社會的習慣是從維護氏族生存的共同需要中形成的、世代沿襲並變成人們內在需要的行為模式。依習慣行事,是無所謂權利和義務的。
現在,社會成員之間卻形成了權利和義務觀念,出現了權利和義務的分離。這種分離,
首先表現為在財產歸屬上有了「我的」、「你的」、「他的」之類的區別;其次,在利益(權利)和負擔(義務)的分配上出現了不平等,即出現了特權;再次,在享有權利履行義務上出現了明顯的差別,有的人(貴族和富人)僅享受權利,而大多數人僅承擔義務。
3.法律訴訟和司法的出現。在原始社會,氏族內部圍繞著生產、分配、婚姻的糾紛或爭執,一般情況下由氏族成員即當事人自己自行解決,氏族之問的爭端和沖突如邊界爭執、人身傷害、財產搶奪,則往往通過戰爭來解決。
在法產生之後,一切當事人不能自行解決的嚴重沖突而要通過法律訴訟來解決,由此出現了司法活動和不斷專門化的司法機關。法律訴訟和司法的出現,標志著公力救濟代替了私力救濟,文明的訴訟程序取代了野蠻的暴力復仇,使得人們之間發生的爭端可以通過非暴力方式解決,從而避免或極大地減少了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的惡性循環的暴力復仇現象,社會的發展建立在理性基礎上。
(三)區別·法與原始社會規范的區別
法與原始社會規范都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兩者有著許多共同點:
① 兩者都屬於社會規范,是調整一定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
② 都要求人們普遍遵守,並且有一定約束力;
③ 都根源於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由各自的經濟基礎所決定;
但兩者又有根本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產生方式、反映利益、保證措施、適用范圍】
1.兩者產生的方式不同。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原始社會規范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和生活過程中自發形成的。
2.兩者反映的利益和意志不同。法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原始社會規范反映原始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和意志。
3.兩者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法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原始社會規范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傳統力量和氏族部落領袖的威信保證實施的。
4.兩者適用的范圍不同。法適用於國家主權所及的地域內的所有居民;原始社會規范只適用於同血緣的本氏族部落成員。
5. 法產生於哪一社會時期
人類在4000多年前就留下了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世界上的第一部成文法——《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年—1750年在位)頒布的一部著名法典。眾所周知,古巴比倫王國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大體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如果這部法典是真身」,又怎麼跑到蘇撒去了呢?原來,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今天伊朗迪茲富爾西南的蘇撒盆地有一個強大的奴隸制王國,叫埃蘭(又譯依蘭」),古城蘇撒就是埃蘭王國的首都。公元前1163年埃蘭人攻佔了巴比倫之後,便把刻著漢穆拉比法典的石柱作為戰利品搬回到了蘇撒。埃蘭王國後來被波斯滅亡。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上台,又把波斯帝國的首都定在蘇撒,這個石柱法典便又落到了波斯人手中。 在石碑被驗明正身」之後,人們又出現了新的疑惑發掘出來的圓柱正面7欄的文字怎麼被磨光了呢?據史料記載,埃蘭國王攻克了巴比倫後,自感成就非凡,不甘身死名逝,於是打算在這巨大的圓柱石碑正面上刻上自己的豐功偉績。可是,毀去上面的字儉並沒刻上新字,這就不知為何了。 多虧埃蘭王手下留情」,石碑原文保存良好,僅有35條被磨損◇來在蘇撒、亞述等地發現了法典的泥抄本片斷,從而使石碑被磨損的部分幾乎全部得以補齊復原。否則世界上迄今為止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之美名恐怕要花落他家」了。這部法典由序言、正文(282條)和結語三部分(共3500行)組成。內容從道德說到國家義務,又說到私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內容包括誣陷、盜竊、窩藏、搶劫、兵役、租地、關於土地的經濟糾紛、果園、實物租賃、商貿、托送、人質、債務、寄存保管、婚姻、繼承、收養、人身傷害、醫療、理發、建築、船業、租業、委託放牧、僱工、關於奴隸的糾紛等等,涉及面之廣,規定之細,令後人乃至現代人贊嘆不已。 在漢謨拉比那個時代,這可是開先河之舉。為什麼要頒布這么一部法典呢?不會是漢謨拉比一時心血來潮吧? 原來確實是事出有因『謨拉比是一位很有才乾的國王,勤於朝政,日理萬機。他關心農業、商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也關心稅收等其他問題。在位40年還忙於征戰,最終橫掃六合,將西從幼發拉底河、東到底格里斯河的廣大亞述地區和其中數十個小國全部臣服。隨著版圖的擴大,作為威武之王、四方之王」的漢謨拉比每天要處理的申訴案件應接不暇。在位的第33年至第38年間,他下令將昔日的一些法律條文收集起來,再加上社會上已形成的習慣,匯編成法典並刻在石柱上,豎立在巴比倫的馬爾杜克大神殿里,供臣民們瞻仰與學習。
6. 法律產生於社會的哪個階段
狹義的法律是指由國家制定並由國家以強制力保障的社會規則,因此,先有國家後有法律回。法律是一個國答家必須的要素,國家一出現,法律也就出現了(當然,是不成文法,是把此前的社會規則直接轉型為法律)。最先出現的國家是奴隸制國家,因此法律是在奴隸社會出現的。
7. 3、為什麼說法產生於階級社會法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法最早是一種習慣,當習慣久而久之深入人心,便成了習慣法,習慣法又內逐漸的為立法所確認,容成為制定法,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法律。
法是伴隨著階級分化而逐漸形成的,生產力進步、階級分化等因素促進了國家的產生,而國家產生之後,就伴隨一系列的管理、統治的問題產生了,法就是在國家形成的過程中,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法,在過去,起的作用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在當下,其作用是定紛止爭。
8. 法律是人類進去哪一個社會階段才出現的產物
法律是人類進去奴隸社會才出現的產物。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商品貨幣關系的出現,產生了私有經濟,出現了階級,從而根本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人類社會開始步入了階級社會——奴隸制社會。社會成員分裂為兩個完全對立的階級,即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
由於這兩個階級的根本利益不同,原來體現全體氏族成員意志和利益的氏族習慣,已不適合階級社會的需要。這樣沖突就會發生,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沖突面前,在社會關系發生根本變化的情況下,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奴隸主階級為維護其利益,鎮壓奴隸階級的反抗,不僅需要建立軍隊、警察、監獄等一系列暴力機構和專門管理機關而且需要制定一種能夠充分體現本階級意志的、維護本階級利益的、新的行為規范,來調整新的社會關系。這種新的社會規范就是法。
(8)法產生哪個社會擴展閱讀:
法的發展
法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也必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運動和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自從法產生以來到現在法已經經歷了四種歷史類型。即奴隸製法、封建製法、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
從奴隸製法發展到封建製法,繼而發展到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反映了法發展的一般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是法的歷史類型更替的根本原因,社會革命則是廢除舊法創制新法,實現法的歷史類型更替的直接原因。
私有制、階級、國家和法都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既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到共產主義社會,階級、國家消亡了,那麼,法律也將消亡。
9. 請問 法律 最早出現於哪個社會
夏商就有法律。
10. 請問法律最早出現於哪個社會
奴隸社會,法律是因為階級而而產生的,主要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這是高中政治課本上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