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小鳳雅

社會與法小鳳雅

發布時間: 2022-02-05 07:33:53

❶ 為什麼要讓司法介入還原小鳳雅事件真相

河南太康三歲女童小鳳雅患病去世之後,被曝出家人「詐捐」15萬元。事後證實家屬募捐數額為多元,而且已將剩餘的款項捐給公益機構。小鳳雅奶奶表示,由於受到冤枉,她將起訴作家陳嵐及一名姓馬的女士,以討回公道。

在我看來,控訴者指控的所謂「遺棄罪」「詐騙罪」甚至是「故意殺人罪」罪名不過是一種情緒表達,不作數的。募集多少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知道,控訴者——家屬的說法到底哪些更可信一點?「詐捐」的說法是否成立。因為在現實中,我們確實看到很多以「非法佔有」的目的募捐亂象。眾籌善款被病患家屬或者代理人捲走、挪用的現象屢見不鮮、不足為奇。這也是為什麼「小鳳雅事件」起風波的原因所在。它所引發的思考,直接反映了網友對善款以及民情最深層的焦慮。不管怎麼說,志願者有權質疑、監督善款的去向,當然善款使用者也有解釋的權利。究竟是不是冤枉,還要通過法律的渠道還原事實真相。

據小鳳雅奶奶說,家裡沒有錢請律師,索賠的錢全給律師當律師費。為了弄清事實,為了還當事人的公道,希望能有律師以大情懷接下這個案子。只有一個小小的遺憾是,官司還沒有開打,那邊作家陳嵐已經出來道歉了。我的第一感覺是,作家怕了!其實,吃官司也並沒有那麼可怕。這起官司不是一個作家的官司,它是涉及到社會志願者如何監督善款的問題。如果司法的介入幫助我們弄清事實,還社會一個公道,喚醒更多有良知的人,這將比作家寫多少文章都重要,也更有意義。

一個3歲女童的死訊震驚了網路。而她的家人就此開始承受來自捐助者、志願者和萬千網民的控訴。我們真希望小鳳雅的家人是被冤枉的,我也希望盡快通過法律的程序消除那些壓在小鳳雅家人身上的不實之詞。不過,即使是被告「作家陳嵐及一名姓馬的女士」一方輸掉官司,我覺得也是值得的,我依然會對出於公心、良心、正義、愛心的質疑表示敬佩。

「小鳳雅事件」是否存在「詐捐」,誰在說假話?死去的小鳳雅在看著我們!

小女孩真可憐。

消息來自網易。

❷ 警察可以查到一個人的電腦上網記錄,甚至手機上網記錄嗎

技術手段上當然可以實現,但這需要很嚴格的審批,如果查犯罪分子,那肯定要去獲取他們的信息。作為普通民眾,我們更應關注的是自己不要隨意泄露自己的信息,不要打開不明的鏈接,一旦中了病毒,會對自己的信息安全造成很大威脅。如果你是普通老百姓,沒人查你,亂查也違反規定。如果你有利用網路違法犯罪的嫌疑,當然能查你,而且在網上做的任何事都能查到。嚴防釣魚軟體,在網站上下載軟體需慎重,同時也要注意有很多山寨的假網站。

❸ 媒體實測水滴籌等網路籌款平台後結果如何

6月1日據媒體報道,近日,河南「小鳳雅」事件引起網路熱議,也再度引發了公眾對於網路籌款平台監管責任的關注。日前,有媒體實測水滴籌、愛心籌、輕松籌三大網路募捐平台,發現用假資料也能發起籌款並提現。網路籌款平台對募捐活動有多大的監管責任?平台和募捐發起者各自要承擔哪些法律義務?

數據顯示,2017年首批互聯網募捐平台合計募集善款超過25.8億元人民幣,捐贈次數超過62億次。

來源:澎湃新聞網

❹ 小鳳雅去世善款怎麼處理

去年9月,2歲半的女童小鳳雅患視網膜母細胞瘤,其母親在網上募捐引發關注;4月,有志願者在網上稱,其父母在利用孩子病情籌款後選擇放棄治療;5月4日,小鳳雅不幸離世,指責其家人騙捐的聲音加劇,質疑聲也在那篇題為《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熱傳後達到頂峰……連日來,小鳳雅事件持續發酵。

遺憾連著憤怒,成了很多網民在此事上的反應。不少人順著網帖爆料,將矛頭指向小鳳雅家人。這其中,上述爆款文章提供的信息,如其家人籌到15萬善款卻「救兒棄女」,還拒絕償還善款等,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時間,指斥小鳳雅家人「利用女兒的重病行騙」的聲音甚囂塵上。

▲小鳳雅家境確實很貧困。

從媒體報道看,小鳳雅家在農村,五個孩子,兩個病童,還吃著低保。考慮到貧窮的境遇,就算其家人對所剩不多的善款動了點小心思,是否就該窮追猛打,或許也是個值得思考的慈善倫理問題。

眼下真相在漸次浮現,相信很多偏頗的道德審判會退燒。但我們也希望,下一次再發生類似慈善糾紛時,身在底層的被救助者說法能被更廣泛地傾聽,而不是蜷縮在一隅,被「誤解」,被「指控」,卻默不作聲。

來源鳳凰網

❺ 如何看待陳嵐炒作小鳳雅事件吃人血饅頭

網傳的楊美芹拿救命錢治弟弟不救小鳳雅,也被證實了是謠傳,網傳楊美芹家人對小鳳雅不積極治療,同樣是謠傳。都是這些虛偽的媒體志願者以達到自己目的做的謠言。

愛心志願者們的不滿,她們在清明節前後去到楊美芹的家,提出要帶小鳳雅去北京的醫院治療,表示已經聯系好了北京兒童醫院、辦好了就診卡,於是家人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

事情發酵到前幾天,楊美芹一家實在忍受不了網友對他們的辱罵,於是公布了,水滴籌捐款加上網路捐款共38638元的花費,並非是最開始被謠傳的15萬捐款,更不是網上所謠傳的楊美芹詐捐。

某村級診所花銷1687元

某村級診所花銷1910元

太康縣人民醫院2000元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840元

救護車1400元

拍片費3000元

退燒葯800元

奶粉花了11000元(患病到去世)

從太康到北京看病一路上吃住費共5000元

張集衛生院1500元,張集衛生院生活開銷共3500元

買零食買衣服花了3500元

陪葬品花了1200元

共花費37337

剩餘的1301元錢交給了太康縣慈善會。

張集衛生院醫生表示:「父母包括家庭的人員都是積極治療,而且治療期間也配合,沒有發現重男輕女的情況。」比起他們那些抓住一個點,就急於求成而不尋找真相客觀求實的媒體們,他們吃人血饅頭的樣子,更讓人感到可怕,印象最深刻的,是小鳳雅爺爺說的一句話:,「好像所有人都關心鳳雅,但我唯一想感謝的是鄉衛生院的醫生,要是沒有他們,孩子早就不在了。」

❻ 如何看待小鳳雅事件中的重要角色志願者

備受關注的小鳳雅事件,逐漸呈現出了比較清晰的脈絡:由一開始的對小鳳雅家長的「千夫所指」,到現在輿論普遍質疑涉事志願者及最早在網上傳播此事的始作俑者,輿論走向發生了巨大轉變。

以此對照「小鳳雅事件」,有些志願者充其量只是擁有愛心的熱心人士,離真正合格的專業從業者仍有距離。對於這些熱心人士,不必過於惡猜其動機,但就他們在這次事件上的表現看,其專業能力顯然有待提升。

公益需要專業素養,這是爭議過後留下的公益啟示。公益行動也只有從初級的道德驅動層面轉型至專業驅動,才能讓公益行動從感性的催淚悲情敘事,轉化為理性的潤物細無聲。

來源:新京報

❼ 河南眼癌女童王鳳雅母親「詐捐」事件始末是怎樣的

河南眼癌女童母親「詐捐」事件還原。

對於公益機構質疑家屬不願意讓孩子到大醫院化療,王鳳雅的爺爺王太友表示,主要原因還是經濟條件問題。後期,他們對志願者和愛心人士也失去信任,不願意再接受他們的幫助。

「都想給孩子自己認為最好的。卻變成了這樣的撕裂。」5月27日,最早一直質疑王鳳雅家屬的微博大V@作家陳嵐發表微博,表示向王鳳雅的家人、向努力奔波的民政和公安及村鎮幹部等所有在這場風波中受到傷害的人們道歉。

河南三歲女童王鳳雅,2018年5月4日因視網膜母細胞瘤離世。5月24日,某公眾號發布文章《王鳳雅小朋友之死》,指責其母楊美芹利用女兒患病在水滴籌、火山小視頻等平台上募集善款15萬元,卻沒有將善款用於治療女兒的疾病,而是用來治療小兒子的唇裂,「利用小鳳雅存活的希望詐騙」。

隨後,王鳳雅家人遭網友聲討。在農村貧困家庭面對癌症的兩難選擇中,家屬、志願者一度陷入互不信任、互相指責的「羅生門」。

5月25日至5月27日,河南省太康縣張集鎮溫良村的王家裡,始終聚集著大批媒體記者。5月25日下午,面對媒體記者的鏡頭,說到「沒有錢,不能給她最好的治療」,楊美芹再也說不下去,哭得幾乎昏厥,渾身顫抖。

王鳳雅家的院子。

《王鳳雅救助過程》顯示,在等待家屬商量結果時,大約13時30分,王鳳雅奶奶突然搶走大樹公益工作人員手機,並對其進行毆打。

王太友則說,鳳雅奶奶看到白夢雪在擺弄手機發微博,就上前搶下白的手機,讓她不要再發了。白夢雪把手機奪回來,推了鳳雅奶奶一把。

對此,太康縣公安局宣傳科長張磊落對此事的說法是,當時白夢雪在玩手機,王鳳雅奶奶以為又在拍視頻,就去奪手機,「是奪手機的過程,沒有發生爭執,這個問題很清楚,我參與調查了。」

這次,家屬與志願者之間的協商依然沒有結果。大樹公益工作人員離開了王家。

5月25日,上海仁德基金會發布聲明,「因收到網友反饋,提出對『王鳳雅』事件相關方上海大樹公益服務中心的爭議問題,上海仁德基金會主動暫停上海大樹公益服務中心在我會名下籌款。」

對此,同日大樹公益發布情況說明稱,在王鳳雅事件中,大樹公益未立項未募款未撥款,機構公號也沒轉發該事件任何新聞,「王鳳雅事件和我們的任何項目沒有任何關系。」

5月4日,王鳳雅離世。

「其實,4月份從鄭州回來後,我就想再也不折騰孩子去任何地方了。」楊美芹說。

問她:「把孩子帶回家讓她從家裡走,對你來說很重要嗎? 」

「我覺得很重要,鳳雅是我一手帶大的,進太平間火化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我想讓她從家走,這樣她走了媽媽也覺得她還在。」

來源:鳳凰網資訊

❽ 小鳳雅去世社會有沒責任

昨天(5月24日),河南省太康縣身患視網膜母細胞瘤的三歲女童小鳳雅已於5月4日去世。此前,小鳳雅母親曾在水滴籌、火山小視頻、快手等多個平台籌集資金,為女兒治病。但隨即被指利用孩子的病情募捐,卻為孩子消極治療,網路平台隨後暫停籌款。多名網友質疑王鳳雅去世後,其家人所籌資金並未全部用完,並要求他們公布籌集資金去向。

在具體的調查結果出來之前,小鳳雅家人毆打志願者、欺騙當事人的異常舉動其目的其動因何在,我們無從得知。但涉及此事的捐款平台、公益機構志願者、醫生、政府、媒體,包括隱身其後的身邊人、知情者,無一例外束手無策,眼看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就此走向熄滅,募捐款項進入個人賬戶後毫無約束之力,全靠個體一己道德之好壞來判定生死走向,這樣的過程不得不發人深思:當個體滿懷同情、希望、憐憫,甚至節衣縮食盡到自己的愛心和責任,誰來呵護這份愛,誰來約束相應的義務。

按照誰確認誰監督,或者誰宣傳誰負責的原則,相關的平台和媒體,包括給與提供確認政府方面,都有相應的責任。但事實證明,在當前的機制流程之下,在事後追責的過程中,任何一家機構,都不具備足夠的監督底氣和實操實力。這一點,無論是從多年前的王海林事件、楊六斤事件,還是一年多前沸沸揚揚的羅一笑事件,都可以得到證明。很多人因為個體救助「一夜暴富」,而公眾慶幸,王海林拿到了錢之後,並沒有攜款逃跑,而是真的去了醫院對女兒進行了救助;羅一笑事件出現反轉之後,其父羅爾聲明將把所得的260萬捐款全部捐出。

來源澎湃新聞

❾ 如何避免小鳳雅的悲劇發生

王鳳雅小朋友在去世前後成為一個新聞人物。去年確診之後,小鳳雅的媽媽楊美芹在多個網路平台展開眾籌,呼籲網友為女兒捐款。但是後來小鳳雅家人卻與介入此事的公益人士發生了糾葛,風波直至小鳳雅去世而未息。

有人說,窮人去不起醫院。首先要說,醫院的掛號費真的不貴。很多農村人沒有生病去醫院的意識,常常把小病拖成大病才去醫院,結果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還會花更多的錢。這種習慣必須破除。如今,農村的經濟條件有了不少改善,很多陋習已經有了得以矯正的物質基礎。生病及時去醫院、定期體檢,這些不是城市人的專利,而應該是每一個家庭的基本常識。如果說由於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所限,一些農村家庭無法及時發現孩子的病情,對於這種情況,相關政府部門應及時進行幫扶。

有能力的家庭,自己對孩子負責;沒能力的家庭,政府、社會應為孩子負責。農村地區的公立醫院應該積極與貧困家庭的孩子建立對口幫扶機制,定期提供免費體檢,若出現重大疾病家庭無力負擔的情況,則幫助聯系救濟與公益力量。國家強大,經濟發展帶來的獲得感,包含著這樣的內容:不管城市與農村,不管窮人與富人,任何時候都必須有人對孩子負責,對生命負責。這才是小鳳雅事件帶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

❿ 女童王鳳雅病亡事件背後有什麼

幼年早夭的王鳳雅無論如何都不會料到,她的離世讓一些網路輿論給她的家人扣上「虐待遺棄」、「故意殺人」的罪名。圖為病重的河南太康縣患眼癌童王鳳雅接受治療,圖片取自網路,具體拍攝時間地點不詳。

2017年10月,兩歲半的河南太康縣女童王鳳雅在鄭州確診患上了視網膜母細胞瘤,且癌細胞已經擴散,醫生建議其家人採取化療和保守治療。

因為沒有工作,為給孩子賺營養費,王鳳雅母親楊美芹開始嘗試發布小鳳雅的視頻和進行直播。一些用戶告訴她可以通過大病籌款平台「水滴籌」去申請善款和幫助。這期間有自稱志願者的馬女士來到她家中提供幫助。2017年4月5日,王風雅的爺爺、母親和志願者馬女士前往北京為王風雅治病。

在北京兒童醫院,他們被告知,孩子病情危急,沒法手術,也住不了院。志願者稱可以幫助聯系其他醫院,但爺爺王太友認為志願者幫他們看病其實是騙局,因為一些志願者一路上在給他們拍照,試圖讓家長哭,說不哭怎麼讓別人捐錢。在與志願者撕破臉之後,王鳳雅家人回到太康縣,在張集鎮衛生院繼續為其治療。5月4日,不到三歲的王鳳雅不幸離世。

5月24日,一篇圖文並茂、題為《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的網文,令4月間即出現在網路上的對王鳳雅家人的一系列包括「詐捐」在內的指控達到高潮。

5月24日,針對王鳳雅家屬在水滴籌獲得15萬元善款卻沒有用作王鳳雅的治療,反而用作治療其弟弟的兔唇這一消息,水滴籌發表官方聲明,證實王鳳雅家屬實際籌集資金為35689元,而非網傳的15萬元。公益組織嫣然天使基金會也側面證實,王風雅弟弟治療兔唇的費用該基金會承擔。

我國《慈善法》第八條明確規定:「本法所稱慈善組織,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規定,以面向社會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組織。」第九條規定:「慈善組織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二)不以營利為目的;(三)有自己的名稱和住所;(四)有組織章程;(五)有必要的財產;(六)有符合條件的組織機構和負責人;(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第十條進一步規定:「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准予登記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不予登記並書面說明理由。」

然而,筆者通過各大搜索引擎進一步查詢,並未查詢到「愛兮弘善」組織的具體住所、組織機構和負責人等詳細信息及具體的登記信息。

如果「愛兮弘善」不是合法的募捐主體,那麼該組織觸碰了怎樣的法律?

《慈善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開展募捐活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門予以警告、責令停止募捐活動;對違法募集的財產,責令退還捐贈人;難以退還的,由民政部門予以收繳,轉給其他慈善組織用於慈善目的;對有關組織或者個人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一)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公開募捐的;(二)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募捐對象實施捐贈的;(三)向單位或者個人攤派或者變相攤派的;(四)妨礙公共秩序、企業生產經營或者居民生活的。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未履行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的驗證義務的,由其主管部門予以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報批評。」

《慈善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對利用其平台開展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的登記證書、公開募捐資格證書進行驗證。」

在一則王鳳雅家屬受訪的視頻中,王鳳娟的媽媽提及志願者在很多微信群、其他渠道群發捐款求助信息,進行募捐。但據《慈善法》第一百零一條的規定,如果「愛兮弘善」是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那麼其募捐行為即違反了該法的規定。更值得注意的是,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未履行按照法律規定對募捐信息的真偽性進行的驗證,也可能被追究相關責任。

在這個事件中,個別公益組織(或者打著公益旗號的組織)的志願者參與王鳳雅的救治、募捐到底是為了公益還是為了名利,我們不得而知。但相關組織是否真的屬於法律意義上的公益組織,是否突破了法律的界限,是否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尚且值得深究。

三、互聯網募集與《慈善法》的觸碰

雖然我國《慈善法》的實施日期是2016年9月1日,但卻沒有走在時代的最前沿,甚至略顯滯後與空白。比如,關於個人利用自媒體、網路平台募捐的合法性,關於善款監督、餘款處置,相關事宜在《慈善法》中並未涉及,令這部法律越來越遭人詬病。

個人在網上募捐是屬於《慈善法》所規定的「公益募捐」還是屬於「公益眾籌」?《中國公益眾籌觀察報告》(2014年8月由瑞森德籌款研究中心發布)對公益眾籌的定義是:廣義的公益眾籌是指公眾籌資,即面向公眾募集資金或者其他資源;狹義的公益眾籌是公益機構、企業或個人在眾籌平台發起的公益性籌款項目,出資者對項目進行資金支持,並在項目成功後獲得相應的回報。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捐贈式眾籌其實是特殊的公益眾籌,不能簡單用狹義或者廣義來概括。

根據我國《慈善法》關於公益募捐的規定,個人必須要尋求公益組織合作才可發起募捐,並且公益性質的捐贈不以回報為目的,即要符合公益的基本特性。但在現實中,個人可以直接通過網路眾籌平台發起求助,平台對發起主體資質無特殊要求,眾籌項目發起人需要設置籌資目標金額、籌款時間以及設置相應的捐贈回報。回報內容包括實物或非實物,但是該回報與捐贈本身不形成對等收益。

因此, 個人通過眾籌進行網路求助是互聯網救助和互聯網眾籌的合成物,不能單純以個人發起還是公益組織發起為依據,判斷其是否為公益性質。 我國《慈善法》尚不涉及個人通過互聯網平台進行求救的行為,此處的空白理應進行填寫。

家屬通過互聯網募集的善款還尚未花完的,應該怎麼處理?王鳳雅離世後,不少人指責其家屬「募集了15萬善款,沒怎麼花,剩下的都私吞了」,後來根據證實,家屬通過水滴籌募集的錢款除了用於治療開銷,剩餘一千餘元,其家屬將這一千餘元交給了太康縣慈善會。按照目前《慈善法》的規定,對於公募的善款,如果沒使用完,可以給相應的或類似的項目使用。但是對於私人募款,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

對如何處理這種私人募集用於治病的款項的餘款,學界意見不一:有學者認為依據金錢的屬性,應該作為救助人的遺產進行處理;有學者認為應當歸還給捐款人,至於是按比例歸還給所有捐款人還是按時間歸還給後來的捐款人,尚無定論;也有學者認為應當捐給與相應的基金會,用於救助同類病人。筆者更傾向於最後一種觀點。

四、理性面對互聯網捐贈事件,不能因噎廢食

雖然支付寶、微信等社交網路以及諸如「水滴籌」等互聯網眾籌平台已經成為一種普遍被使用的募捐手段,但在《慈善法》立法者眼中,它們並不是「合法合規」的募捐工具。

事實上,與這些互聯網募集平台相比,「合法合規」的慈善募集方式程序太過繁瑣,審核條件與時間很長,耗時耗力,為受助人的求助帶來不便。相反,互聯網平台盡管漏洞大,容易受到質疑,但是門檻低、傳播快、影響大、互動強、效率高,使用善款暢通無阻,可以讓求助者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救助。許多重病家庭選擇求助互聯網平台,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更加實際管用。因此,公募慈善機構更應該反思,研究出便捷、人性化的網路平台眾籌和審核制度,讓求助人獲得便利,倒逼網路眾籌回歸合理。

慈善事業有特殊性。公眾寧願相信,每一個求助事件都是真實的,但事實上,隨著互聯網求助募捐越來越普遍,「詐捐」等事件時有發生,如果不好好規范互聯網募集平台,任何一起「詐捐」事件都可能嚴重影響公眾對公益行業的信心。雖然大多數人對別人的苦難都是同情的,但對欺詐也幾乎都是「零容忍」的,只要出現一個欺詐性募捐者,就會傷害很多愛心人士的公益之心,受傷的公眾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平復。

有專家呼籲,網路募捐要進入有序狀態。他們主張,依法成立且取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才有權通過互聯網開展募捐活動,可以進行網路募捐的網路平台必須經由民政部門統一審核或指定,希望以此來促進網路慈善活動健康發展,杜絕魚龍混雜的現象。

行文至此,筆者認為,規范互聯網募捐活動是一方面,但加強《慈善法》的立法,將個人募捐合法化也必不可少。最重要的是, 公眾要始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詐捐」的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求助者都是真正需要公益與慈善救助的人,不能因為個別受助人的不軌舉動而自毀愛心,不能因噎廢食。同時,在真相尚不明了的情形下,網路上的圍觀者應當克制語言暴力的使用,理性圍觀,守護住人心的溫度。

熱點內容
冠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7-28 13:05:31 瀏覽:553
婚姻法換鎖 發布:2025-07-28 12:35:56 瀏覽:674
民法典重要法條 發布:2025-07-28 12:16:15 瀏覽:565
新編物業管理法規教程 發布:2025-07-28 12:09:19 瀏覽:409
行政訴訟法專家咨詢意見 發布:2025-07-28 12:04:28 瀏覽:695
勞動法八十九條 發布:2025-07-28 11:58:40 瀏覽:463
河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法 發布:2025-07-28 11:56:03 瀏覽:202
社會與法協議夫妻 發布:2025-07-28 11:48:07 瀏覽:53
勞動法的法律體 發布:2025-07-28 11:47:19 瀏覽:468
生產安全事故中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8 11:46:33 瀏覽: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