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社會學講義電子書

法社會學講義電子書

發布時間: 2022-02-19 00:16:11

『壹』 建築,人文與自然類演講稿

這是一個燈火闌珊的夜晚,喧鬧、迷離、躁動與激情充斥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閃爍的霓虹映在城市路人的臉上,伴著幾許郁悶憂郁的神情,夾雜著幾許發泄慾望的沖動。我也是這樣一個城市人,但卻偏偏選擇了寂靜與孤獨。駐足湘江之畔,徜徉嶽麓之顛,靜靜地看著城市的燈火,感受著現代城市建築的藝術魅力,並不知不覺由此伸發開去,將混亂的思緒遊走於建築的藝術與法律的精神之間,試圖在感性與理性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將其二者融合。在此種比較的視野中,妄圖在法學研習之路上另闢蹊徑,尋找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法律內在的邏輯平衡和結構價值。
一、凝固中的運動
說到建築的美,人們常常以「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一語冠之。的確建築的形式語言和音樂十分的相似,他們在時空上都強調對稱性。建築立面上的門和窗是音樂的節奏和音符,建築的形式語言和音樂的語言一樣,在表意上都強調一種朦朧的狀態,而非直露的表白。但是建築本身卻並非凝固之狀態,建築的存在,建築的功能,以及建築的審美,在更高的層次上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度,呈現出一種四維空間復變的態勢,一種拓撲結構。建築藝術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不斷地獲得新的生命。在人類對藝術的鑒賞和詮釋下,看似凝固的建築重新被激活,古老的巴提農神殿、精美的黃鶴樓也在此種激活中具有了新的時代的意義和價值。這種凝固中的運動價值與法律的價值有著驚人的相似。篆刻在黑色玄武岩上的《漢謨拉比法典》距今已有2700多年,但是如今的法學教育和研究中我們依然對於這部人類早期的行為規范贊賞有佳。《法國民法典》頒布已有200年,但是其基本的原則和精神並沒有因為凝固的法典文字而被禁錮,而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在法律的實踐與研究中獲得了新的生命,不斷地更新、超越和創造自身的價值之維。
二、在開放與閉塞之間
建築作為一門藝術和工程相結合的學科,其自身內部是無法達到一種自給自足的完滿狀態的,其必須有結構力學和人文精神雙重支柱的支撐才能不斷的深入發展。隨著人類科技的突飛猛進,近年來誕生了一些新的建築學名詞,諸如建築經濟學、建築生態學、建築論理學、綠色建築等。其中美國設計室奈特設計的流水別墅和美國皇家女子學院教學樓鋼架與山坡融合的設計堪稱新時代生態與綠色建築的代表之作。反觀法學又何嘗不是此番景象呢?法學研究在開放與閉塞之間徘徊。有的法學家認為法學自身的方法論和價值取向就完全可以解決法學研究中的一切問題。這種思想在法學的歷史發展中長期以來都佔有極其顯赫的地位。隨著近代科技的發展與更新,人類的思想意識形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交流與融合的思想觀念融入每一個現代人的大腦。隨著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等等學科的興旺發展,法學本身正在一步一步地被這些學科所介入,由此便誕生了法經濟學、法社會學、法人類學等等分支學科,以及這些學科所具有的獨特的研究方法。其間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法經濟學專家理查德•A•波斯納法官、法社會學者龐德教授,德國的柯茨教授等。
三、民族與地域的差異
德國文學家歌德認為:「凡是把許多靈魂團結在一起的就是神聖的。」自古以來,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的精神支柱使人們團結在一起。中國是文明古國,建築經歷了幾千年的改革和發展,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具有獨特文化的傳統。在秦帝國時期修建的萬里長城,蜿蜒於峻嶺之上,千百年來抵禦著異族對中華民族的入侵,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遙遠的北歐,一些傳統的建築多為尖頂,這與冬天當地積雪有關。受當地建築材料的制約,用木材構築的屋頂承受不了積雪的重壓。所以屋頂有大坡度使得積雪不至於在房頂較越積越多。雖然今天在建築材料領域早已經有了堅實的新材料,但是北歐人依然保留著他們建築的這種固有風格。
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國家之間在經濟、文化、藝術、法律、科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將有可能導致世界范圍內的趨同。後現代主義的建築思潮強調國際型(International style)建築。但是俗話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法學領域中,德國歷史法學派代表人薩維尼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與其語言、文化、民俗和習慣一樣具有民族特徵,並隨此民族的存在而存在,消亡而消亡。」法學的發展經歷了由習慣到習慣法到成文法的歷史演進過程。從法學誕生之初她就一直帶有濃厚的地域特徵和民族的情節。而作為建築這樣一門神聖的藝術,這種民族的特性越發突顯其重要性。地球上存在多種民族和文化。便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念與精神向度,不可使用統一的建築理念來統一全球建築。
四、建築散發出的法治精神
每當漫步於清華園中,都不由得將眼光游離於各色的西洋建築之上。有德式的清華學堂,有美式的大禮堂和圖書館,蘇式的主樓還有各個院系的系館。在所有這些建築中,我最喜歡的還是清華大學的明理摟。明理摟是清華大學法學院的院樓,共有100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明理摟的建築以 「方與圓」作為基調,在建築物的頂部和大廳內均有方圓組成的標志性圖案。明理摟的正面有8根很粗的准羅馬柱,象徵著法律的神聖與威嚴,同時也寓意法律是整個社會行為秩序的支柱和保障。每一個來到法學院的人,不論您是平凡的百姓還是著名的學者,甚至國家主席,只要到法學院都必須上十幾級台階,以表示對法律的敬畏。明理摟的設計,散發著一種民主與學術的氣息,每個老師都有一間專屬於自己的辦公室,在一方狹小的書齋中,潛心研究法學的真諦,傳播理性的思維,闡述正義的理念。
建築中散發的法治精神不僅僅表現於法學院的建築中,同時也體現在各級法院的辦公大樓之中。近年來,由於國家將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任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各級法院的辦公大樓也相繼蓋起,改變了先前法院辦公樓破敗殘舊的景象,法院的威嚴至少從外部的硬體形象上得到了體現。各級法院的辦公樓幾乎都有準羅馬柱式樣的標志,而且也都有很多節數的台階,期間的道理和清華明理摟的設計理念具有共同的特徵。但是,法院建築的內部設計卻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一,有的法院在門口擺放石獅子,以此來標榜法院的威嚴。還有的設有直立的軍警,乍一看還以為是什麼國家軍事秘密機關。法院建築的主要作用是為解決民間糾紛提供場所,經濟和法制越發達的地方,法院往往會在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法院的建築外觀既要使民眾感到法律的威嚴,又要具有親和力,讓百姓感覺通往法院之路並非危險,去躺法院只不過是百姓生活中的平常事。應此,在法院門口擺放石獅子是不可取的。在法院大樓的內部,院長、副院長往往都有自己單獨的辦公室,而一般的法官卻要住「集體宿舍」。這種編制有似於行政機關辦公室的設置方式,不能體現法官的獨立地位。哪怕辦公室小一點,也都應該保持每個法官有一間專屬於自己的辦公室啊。

以上是本人對於現代建築藝術與法律精神之間的關系的一點點粗略斷想。思緒間的混亂與非連續性充滿了整篇文章,由於知識的缺乏無法將建築與法學這兩門高深的學問糅合成和諧的整體。只能在一些初步的表象和宏觀的視角加以評述,也算是對自己近期來思考的一點點總結。其實,建築藝術中最為原始和本質的美是建築的平衡,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各各時期的建築,幾乎無一例外的堅持著這一基本的設計思路。建築中「人字形」的屋頂象徵著一種制衡與博弈的思想,而這種相互制衡、相互博弈的思想在法學的研究、設計、實踐、運用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這種「人字形」的結構不僅僅體現於實體法中,在程序法中亦是表現的尤為明顯。現代法治的存在與發展的整體形態是一種類似於「人」字形之結構。在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極力的強調私權神聖,使得人字結構之一方過於強大,最終導致法治的失衡。在後來的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階段,人們為了極力的消除這種失衡的影響,通過各式各樣的立法從而逐步地確定了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對意思自治加以制衡。從而共同構建私法體系之和諧與穩定之結構。
龐德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此種工程構建著人類社會一定局域內的行為規則、人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狀態。建築同時亦是一種工程,構建著人們的居住空間和心理狀態。但是建築由於其固有的性質,使其越來越具有了文化的氣息和藝術的氣質,現代建築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為人們提供生活、辦公的場所了,而已經成為了一個城市品味的象徵,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標志。法律是社會科學中的工程學科,建築是工程學科中的社會科學。羅馬人給德意志皇帝留下了一句古訓,那就是:統治意味建築與頒布法律。可見法律與建築的興衰對於一個國家興衰的決定作用。歐洲城市建設又與法律的完善聯系在一塊。科隆大教堂建設歷經600年,幾十代人按照同一個設計方案去做這一代人該做的事,而不是去否定、推翻上一代人的思路;荷蘭人有錢可以購房,但房子的外裝修改造並不是你自己說了算,而必須依法由政府按市政建設的統一規劃審核,連施工都要由政府核定的有資質的企業來進行,房主不能各行其是。在歐洲,一個城市的建設規模、建設規劃一經議會通過,誰也不能改變。建築與法律就是這樣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兩大輪子。
思緒依舊在混沌中激情的飛揚。放眼城市的夜空,人類在創造了無限文明的同時也書寫了各種驚人的歷史。建築是歷史的活化石,法律是歷史的情侶表,它們分別以各自的方式將人類歷史和文明加以固定,加以詮釋,加以表達。我們要感謝建築,同時也要感謝法律,因為有了它們的交相輝映,使得人類的理性之維與情感空間如此的豐富多彩,魅力四射。

『貳』 在中國第一個講解社會學的是誰

在中國第一個講解社會學的是康寶忠。
1916年,北京大學在國內首設社會學班,請康寶忠講授社會學,因此康寶忠被譽為中國第一位社會學家。
康寶忠資料:
康寶忠(1884年-1919年11月1日),字蝶庵,一字心孚。祖籍陝西城固,生於四川。中國民主革命家、法學家、社會學家、記者。

人物事跡
清光緒三十年(1904)夏赴日,入經緯學校,任陝西留日學生同鄉會幹事長。翌年七月加入同盟會。七月二十日(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康寶忠被舉為總部評議員,對同盟會發展多有貢獻,井勿幕、於右任即由他介紹加入該會。 同年十二月,他積極參加了中國留日學生反對日本政府頒布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關於許清國人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的斗爭(史稱《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事件),任留日學生會總幹事。清政府下令逮捕留日學生中反日、反清的骨幹人物,康亦名列其中。光緒三十二年(1906)初,同盟會派遣留學生中的同盟會員歸國籌劃反清革命,康奉派與四川籍革命黨人回國赴川策動,不幸事泄,一些革命黨人被捕。四川總督錫良面責康父,並責令交出寶忠,嗣因錫良調離四川,才免受牢獄之苦。他復返日本,隨章太炎學習國學,又入早稻田大學經濟科。 同年十月十七日(12月2日) ,由黃興主持,在日本東京神田錦輝館舉行《民報》創刊一周年慶祝大會,到會者近萬人。孫中山在康和景梅九的陪同下進入會場並發表演講,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 宣統元年(1909)康由日本回,授七品京官,被分派到郵傳部,先後任大清銀行學堂教習、監學、代理教務長。 二年三月初七(1910年4月16日),汪精衛謀殺清攝政王事發被捕,康亦被清政府懷疑跟蹤,遂借年假以省親為名返四川成都暫避。三年(1911)正月,因父去世,居喪在家。四川保路風潮興起,革命黨人以康家為聚集地點,密謀反清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康趕赴重慶時,張培爵等人已宣布獨立,請康出任內務部部長。他推辭未就,旋赴南京任臨時大總統府秘書處文牘科負責人,又被推舉為臨時參議院議員。在討論建都時,康力主遷往北京,與孫中山建都南京之主張相左。後經於右任 (時任臨時大總統府交通部次長) 力勸,方放棄己見,但未出席參議院會議。接著,通電辭去議員職務,與友人組織圖書公司,普及教育,同時兼任《民主報》記者;又與章士釗創辦獨立周報》,每期均有他的文稿。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康亦被袁世凱政府猜忌。同年任吳淞中國公學教務長,在經費極端困難的境況下堅持辦學,直到學生畢業方辭職。

主要成就
1915年赴北京,先後任北京大學講師、教授及北京法政專門學校教員,主講中國法制史。1916年,北京大學在國內首設社會學班,請他講授社會學,被譽為中國第一位社會學家。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康同情並支持進步學生的愛國行動,被舉為北大教職員幹事會幹事,北京教職員聯合會總務幹事、主席。他辦事認真,不辭勞苦,常從早晨奔忙至深夜,致使心力交瘁。同年11月1日在北京法政專門學校授課,課間休息時,突發急病逝世。 遺著有《社會學講義》《社會政策》《倫理學》《中國法制史》等。

『叄』 《現代化與法》川島武宜著,出版時間及出版社是什麼有相關內容告知,也可。感謝

川島武宜著作
『日本社會的家族的構成』(學生書房、1948年) 『債權法講義』(近代思想社、1948年) 『所有権法的理論』(岩波書店、1949年) 『債權法總則講義』(岩波書店、1949年) 『民法解釋學的諸問題』(弘文堂、1949年) 『法社會學上法的存在構造』(日本評論社、1950年) 『民法講義』(岩波書店、1951年) 『民法』(有斐閣、1951年) 『作為科學的法律學』(弘文堂、1955年) 『近代社會與法』(岩波書店、1959年) 『総論・物権』(有斐閣、1960年) 『民法総則』(有斐閣、1965年) 『結婚』(岩波新書、1979年) 『日本人的法意識』(岩波新書、1978年) 『某法學者的軌跡』(有斐閣、1979年) 『川島武宜著作集 第1巻 法社會學 1 活法與國家法』(岩波書店、1982年) 『川島武宜著作集 第2巻 法社會學 2 法社會學的一般理論』(岩波書店、1982年) 『川島武宜著作集 第3巻 法社會學 3 論爭與法』(岩波書店、1982年) 『川島武宜著作集 第4巻 法社會學 4 法意識』(岩波書店、1982年) 『川島武宜著作集 第5巻 法律學 1 法律學的方法與課題』(岩波書店、1982年) 『川島武宜著作集 第6巻 法律學 2 法的構成、法律學、法律家』(岩波書店、1982年) 『川島武宜著作集 第7巻 所有権』(岩波書店、1981年) 『川島武宜著作集 第8巻 慣習法上的権利 1 入會権』(岩波書店、1983年) 『川島武宜著作集 第9巻 慣習法上的権利 2 入會権・溫泉権』(岩波書店、1986年) 『川島武宜著作集 第10巻 家族及家族法 1 家族制度』(岩波書店、1986年) 『川島武宜著作集 第11巻 家族及家族法 2 家族與法』(岩波書店、1986年) 『「作為科學的法律學」及其發展』(岩波書店、1987年)

『肆』 羅家德的榮譽暨專業學會

2009年中國社會學會西安年會最佳分論壇組織獎
2008年中國社會學會長春年會論文一等獎
2006年中國社會學會太原年會論文一等獎
2001年台灣NSF社會學甲等獎
2000年台灣NSF管理學甲等獎
1999年台灣NSF管理學甲等獎
1998年台灣NSF管理學甲等獎
1998年元智大學研究特優獎
1992年時報文化基金會青年學者獎
2002年指導學生葉勇助獲台灣NSF管理學碩士論文獎
中國社會學會理事
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網暨社會資本研究專業委員會籌備處理事長
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會員暨肇始年會委員會委員
美國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會員
美國社會學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會員
國際網路分析學會(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會員 羅家德,2012,「關系與圈子——中國人工作場域中的圈子現象」,管理學報9(2):1-8。
羅家德,2011,「中國管理本質—一個社會網的觀點」,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4(1):31-40。
羅家德,2010,「自組織—市場與層級之外的第三種治理模式」,比較管理1(4):1-11。
羅家德與王競,2010,「圈子理論──以社會網的視角分析中國人的組織行為」,戰略管理2(1):12-24。同時收錄於關系社會學:理論與研究,邊燕傑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pp.205-223。
羅家德與王競,2009,「超越集體與個體主義之爭—一個社會網路分析中國組織文化的視角」,比較管理1(1):1-11。
羅家德與孫瑜,2009,「掛靠管理研究──一個社會網與新制度論的解釋」,戰略管理 1(1):111-120。
羅家德與鄭孟育,2009,「派系對組織內一般信任的負面影響」,管理學家學術版09(05):3-13。
羅家德與孫瑜,2009,「雙星球鞋分兵突圍策略之成與敗-一個「中國人關系圈」理論之詮釋」,產業與管理論壇11(1):38-51。
羅家德與王競,2008,「中國管理之自然系統特質」,管理學家學術版08(05):58-70。
羅家德,2008,「社會網路與社會資本」,收錄於社會學與中國經驗,李培林、李強與馬戎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pp.341-372。
羅家德,2008,「社會網路與社會資本」,收錄於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陳曉萍、徐淑英與樊景立主編,pp.358-378。
羅家德,2008,「特殊信任與一般信任──中國組織的社會網分析」,收錄於清華名師講壇,張成崗主編,pp.513-543。
羅家德與謝朝霞,2008,「中國人關系強度的構面分析」,關系管理研究vol 6: 53-68。
羅家德、王競、張佳音與謝朝霞,2008,「社會網研究的架構—以組織理論與管理研究為例」,社會Vol 28(4):15-38。
羅家德與鄭孟育,2007,「社會網路對離職意願之影響」,中山管理評論15(4):885-919。
羅家德、洪緯典與胡凱焜,2007,「台商投資區位選擇因素探討—一個交易成本—嵌入理論的分析」,思與言Vol45(2):95-133。
羅家德,鄭孟育與謝智棋,2007,「實踐性社群內社會資本對知識分享之影響」,江蘇社會科學Vol 232:131-142。
羅家德,戚樹誠,Herm Smith,2006,「中國組織中的可信賴感研究—一個社會網視角的分析」,中國研究Vol 4:123-141。
羅家德,2006,「華人的人脈—個人中心信任網路」,關系管理研究Vol 3:1-24。
羅家德與葉勇助,2006,「信任在外包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學習與探索Vol 2:44-51。
羅家德與趙延東,2005,「社會資本的層次及其測量方法」,收錄於社會學:理論與經驗,李培林,覃方明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pp. 100-142。
羅家德,2005,「關系管理芻議-關系管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關系管理研究Vol 1:1-26。期刊首版發刊辭。
羅家德與朱慶忠,2004,「人際網路結構因素對工作滿足之影響」, 中山管理評論Vol 12(4):795-823。
羅家德,2004,「兩岸垂直分工亦或水平分工?--一個全球商品鏈分析之觀點」, 公共管理評論Vol 2(2):135-148。
羅家德,2003年,「以網路理論研究產業區位選擇」,收錄於科技產業聚落之發展:矽谷、新竹與上海,單驥、王弓編,台灣桃園: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pp. 163-174。
羅家德,施淑惠與林敬堯,2002年,「以濡染模型研究關系網路對計算機態度之影響」,信息社會研究Vol 2:139-164。
羅家德,2001年,「關系網路與企業」,收錄在經濟與社會,朱燕華、張維安編,台北:生智出版社,pp.101-114。
羅家德,2001年,「人際關系連帶、信任與關系金融-以鑲嵌性觀點研究金融組織之利基」,清華社會學評論(2):19-50。
羅家德,1997年,「為什麼矽谷能擊敗128公路區-以人際關系網路觀點探討網路式組織的優勢」,中山管理評論Vol 5(2):287-314。
羅家德,1996年,「高等教育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歐美研究Vol 26(1):35-60。
李智超與羅家德,2011,「透視社會網觀點看本土管理理論」,管理學報8(12):1-11。
鄭孟育,羅家德與孫瑜,2009,「華人商場上的動態關系管理」,產業與管理論壇11(2): 24-35。
張佳音,羅家德,2007,「組織內派系形成的網路動態分析」,社會Vol 27(4):152-164。
趙延東,羅家德,2005,「如何測量社會資本:一個經驗研究綜述」,國外社會科學2005(2):18-24。
王緝慈,羅家德,2003年,「東莞和蘇州的台商PC產業群的比較分析」,中國地質學學報2003年(2)。
黃河明, 羅家德,蔡泓洋,2002年,「個案研究:企業內關系管理」,人力資源發展月刊四月刊。 Luo, Jar-Der and Yeh, Kevin, forthcoming, 「Neither Collectivism Nor Indivialism--Trust in ChineseGuanxi Circles.」 Journal of Trust Research.
Li, Peter Ping, Leung, Kwok, Chen, Chao C. and Luo, Jar-Der, forthcoming, 「Indigenous Research on Management: What, Why, and How.」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Cheng, Mun-Yu and Luo, Jar-Der, 2011, 「The Downside of 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in Group Knowledge Creation—A Study of Chinese High-Tech Organizations」.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5 (30): 12114-12125.
Luo, Jar-Der, 2011, 「Guanxi Revisited--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amiliar Ties in a Chinese Workpla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Review.7(2):329-351.
Luo, Jar-Der, and Yeh, Kevin, 2008, 「The Transaction Cost-Embeddedness Approach to Study Chinese Subcontracting.」 In Ray-May Hsung, Nan Lin and Ronald Breiger ed., Contexts of Social Capital: Social Networks in Communities, Markets and Organizations, pp. 115-138. New York: Routledge.
Luo, Jar-Der, 2005, 「Particularistic Trust and General Trust—A Network Analysis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Review Vol 3:437-458.
Luo, Jar-Der, 2005,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Improvement Te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Vol 7(2): 208-23.
Chang, Fu and Luo, Jar-Der, 2002, System Catastrophe: A Distributive Model for Organizational Collective Phenomeno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Vol 26:1-17.
Luo, Jar-Der, and Yeh, Kevin, 2002, From Family Business to Business Family—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3:71-94.
Yeh, Kevin and Luo, Jar-Der, 2001, 「Are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s independent from Reality?」 Journal of Cyber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Vol 1:33-55。
Luo, Jar-Der, 1998, 「The Savings Behavior of Small Investors--A Case Study of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 46(4): 771-789.
Luo, Jar-Der, 1997, 「The Significance of Networks in the Initiation of Small Business in Taiwan.」 Sociological ForumVol 12(2):297-319. 羅家德,2010,社會網分析講義第二版,清華社會學講義系列之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家德,2010,中國商道—社會網與中國管理本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家德與葉勇助,2007,中國人的信任游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家德,2005,社會網分析講義,清華社會學講義系列之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家德,小型家族企業之再詮釋:以人際關系網路理論研究小型企業對資本累積之影響,未發行。 羅家德與曾明彬,2010,中國人的管理學,長春:吉林出版集團。
羅家德,2007,中國人的管理智慧,北京:中信出版社。
羅家德譯,2007,鑲嵌--Mark Granovetter 論文精華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文獻出版社。
羅家德,2002年8月, NQ風暴--企業關系管理的智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台北聯經出版社即將出版。
羅家德,2001年3月,網際網路關系行銷,台北:聯經出版社出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家德,2000年9月,EC大潮──電子商務趨勢,台北:聯經出版社出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家德,1996年9月,資訊時代的決策者,台北:和碩文化出版社。

『伍』 司法考試 理論法學包括哪些

司法考試 理論法學包括法理學、法哲學、比較法學、法社會學、立法學、法律邏輯學、法律教育學和法律心理學等學科。

包括法的概念,法律價值,法的要素,法律淵源與法律體系,法的效力,法律關系,法律責任,法律的動態過程,法律適用的一般原理,法律推理,法律解釋;

法律的歷史演進,中國法的發展,法律與社會,憲法的基本理論,國體與政體,國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國家機構,立法,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等內容。

(5)法社會學講義電子書擴展閱讀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內容包括:理論法學、應用法學、現行法律規定、法律實務和法律職業道德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命題范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制定並公布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大綱》為准。客觀題考試採用閉卷的方式。主觀題考試配備法律匯編,在民族自治地方組織國家司法考試,可以使用民族語言文字試卷進行考試。

試卷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律史、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試卷二:民法、知識產權法、商法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考試分為同年度客觀題考試和主觀題考試,客觀題每張試卷分別為分150分,主觀題滿分180分。

『陸』 司法考試和cpa相比難度如何

2015年12月23日

2019ACCA備考資料 財務英語入門 歷年真題答案 2019考綱白皮書 2019考前沖刺資料 高頓內部名師講義 高頓內部在線題庫

【高頓ACCA小編】2016年ACCA即將迎來一年四次考試,我們將第一時間公布考試相關內容,請各位考生密切關注高頓ACCA,預祝大家順利通過ACCA考試。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ACCA和CPA哪個難?通過率哪個高?
ACCA和CPA都是非常有難度的考試,很難說清楚到底哪個更難。ACCA難在知識點較多,涉及專業較廣,對英語要求較高;CPA難在內容多且生澀難懂,考試科目多,且考試周期長,是一個持久戰,需要堅強毅力。
從通過率上來看是很難看出ACCA難度的,因為ACCA全球通過率有40%-50%,而CPA的整體通過率只有10-15%,很明顯可以看出ACCA的通過率要遠遠高於CPA。
那麼為什麼同樣是非常有難度的考試,通過率相差那麼多?原因出在考試費上,ACCA考試費平均每科80-110英鎊左右(非後期報名階段),是CPA單科考試費的的20倍左右。報名了ACCA考試的同學都會全身心將自己投入到復習准備上去,因為如果掛科意味著將要再支付一次報名費,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是一筆很大的額外開支;而CPA由於考試費每科只有60元,加上難度本身也很大,很多考生只是在報名的時候心血來潮去報名了,而真正考試的時候會感覺難度太大感覺自己根本考不過而不去參加等等原因棄考,導致CPA的整體通過率大打折扣,我相信真正准備充分去考試的學生應該通過率和ACCA相差不多。

1、凡本網站註明「來源高頓ACCA」或「來源高頓、ACCA學習幫」,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站合法擁有版權的作品,未經本網站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經本網站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高頓ACCA」或「來源高頓、ACCA學習幫」,並不得對作品中出現的「高頓」字樣進行刪減、替換等。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3、本網站的部分資料轉載自互聯網,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本網站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本網站不對其真實性負責。

4、如您認為本網站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站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電話:021-31587497),本網站核實確認後會盡快予以處理。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熱點內容
高密法官霍 發布:2025-07-18 23:11:21 瀏覽:354
滿俠大律師 發布:2025-07-18 23:10:07 瀏覽:224
行政訴訟法失效 發布:2025-07-18 23:10:05 瀏覽:549
刑法戰爭 發布:2025-07-18 23:10:04 瀏覽:591
刑法第三章共幾條 發布:2025-07-18 23:00:59 瀏覽:863
勞動合同法2006 發布:2025-07-18 22:49:08 瀏覽:722
勞動法7個半月流產假期 發布:2025-07-18 22:31:03 瀏覽:525
道德講堂一堂一檔 發布:2025-07-18 22:26:32 瀏覽:14
工程有關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18 22:11:16 瀏覽:9
法律碩士試題案例分析 發布:2025-07-18 22:11:12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