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與原始社會規范
『壹』 原始社會有無法律規范,他們用什麼來規范他們的行為
法律規范是沒有的,但是普通的法律,規則的觀念肯定有。擁用道德約束,家長,族長約束
『貳』 法與原始氏族習慣的區別有哪些
原始習慣和法的區別
法和原始社會的習慣都是社會行為規范,起著調整社會關系的作用,所以在一定條件下原始社會的習慣能夠轉化為法。並且,它們都具有某種強制力,相互具有歷史的聯系,在形式上相似。然而,二者畢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現象和社會規范,法並非原始社會習慣的簡單延續和發展。
一、二者產生的方式不同
原始習慣的產生和發展並不經由特殊的權力機關,而是人們在共同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從必然的和無數偶然的相互聯系和關系中,逐漸地、自然而然地目發形成,並世代相傳和演變下來的;法律是由國家有意識地制定或認可的,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集團基於自己的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並出於維護和發展這種利益的目的而有意識地對原始習慣加以選擇、確認或自覺創制的。
二、二者體現的意志不同
原始社會習慣是在生產資料氏族公有制的經濟基礎上產生和存在的,原始習慣體現氏族全體成員的共同意志,反映的是人們之間利益的一致性和平等關系;而剛剛產生的法是在生產資料奴隸主佔有制的經濟基礎上產生和存在的,要反映社會統治集團的意志,維護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的根本利益。
三、二者調整的內容不同
原始人依習慣而行事,在一般情況下無所謂是行使權利還是履行義務。在氏族內部「還沒有權利和義務的任何分別;參與公共事務,實行血族復仇或為此接受贖罪,究竟是權利還是義務這種問題,對印第安人來說是不存在的;在印第安人看來,這種問題正如吃飯、睡覺、打獵究竟是權利還是義務的問題一樣荒謬。」而法律對行為的調整是以權利和義務的分離為條件。如果沒有權利與義務的區分,法律就不可能實現對各種行為的調整功能。
四,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原始社會習慣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在於維系氏族的血緣關系,維護原始人之間相互團結、平等互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維護共同利益;法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在於確立和維護有利於社會統治集團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由此可見,法律帶有強烈的政治傾向;原始習慣具有平等性,而無政治色彩。
五、二者適用的范圍不同
原始習慣限於由血緣關系所結成的本氏族、部落范圍內生效,適用於具有血緣親屬關系的同一氏族或部落的所有成員,與地域無關,遵循「屬入主義」原則;法按地域劃分其適用范圍,即一般適用於一定地域中的所有居民,適用於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的所有居民,而不分其屬於何種血緣,即與血緣無關,遵循「屬地主義」原則。
六、二者實施的方式不同
原始習慣和法律都有各自的實施方式和制裁手段。原始習慣是通過社會輿論、氏族首領的威信、傳統力量、人們的自覺和內心驅使等因素保證實施。「氏族制度是從那種沒有任何內部對立的社會中生長出來的,而且只適合於這種社會。除了輿論以外,它沒有任何強制手段。」『或者說,原始習慣雖然也具有一定的外在強制屬性,但不是由什麼特殊的權力機關來強迫人們遵守,因此,不具有國家強制性。即使血族復仇這一氏族習慣的實施,也不依靠任何特殊的暴力機構,僅僅依靠氏族成員的自動武裝組織來進行。而法律是由國家這一特殊的暴力機關保證實施,因此具有國家強制性。
『叄』 法與原始社會的習慣主要有何區別
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原始社會的習慣和法所反映的社會關系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反映原始社會的平等、沒有階級的社會關系,因此,原始習慣不帶有階級性;法是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以後產生的社會規范,它恰恰反映了階級社會的社會關系,法是具有階級性的。(2)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反映著氏族部落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法則反映在政治、經濟上佔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志。(3)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體成員利益的自治組織,整個氏族社會以輿論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而法則是由國家這個統治階級實行階級統治的組織知道或認可的。(4)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是靠傳統、習慣的力量和整個社會的影響來保證實施的;而法的實施則必須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5)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生效的范圍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限於在有血猿關系的本氏族、本部落內生效,而無論他們在哪個地區;而法則是在國家主權所及的領域內生效。這一點也反映出法與國家的內在聯系,因為國家正是按照地域來劃分居民的。
『肆』 2. 法和原始社會的習慣的共同點有()
A、都是調整人們生活關系的社會規范
B、都是上層建設的組成部分
D、都具有強制性
解析:原始社會規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自發形成的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它反映了原始社會部落全體成員的意志,其主要形式是習慣規范。它主要依靠氏族成員自覺遵守和氏族首領的威望來維持,但也有外在壓力,也有強制性,違反這種規范也會受到很嚴厲的制裁,例如驅逐出氏族之外的制裁,這在當時條件下無異於判處死刑。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著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系統,這一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它通過規定人們在相互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制度、設施和組織的復雜體系。在階級社會主要是指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道德、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設施和組織的總和。上層建築由思想上層建築和政治上層建築兩個部分構成。思想上層建築構成社會的觀念結構,政治上層建築構成社會的政治結構。思想上層建築也叫觀念上層建築或社會意識形態,它是指反映並服務於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是由一系列的思想、觀點構成的無形的上層建築,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藝術、哲學以及絕大部分社會科學和部分思維科學等。政治上層建築是指與思想上層建築相適應的制度、設施和組織等,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等設施,以及政黨等組織。可見,法與原始社會規范都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伍』 法律與原始社會習慣的區別
一、法律與習慣二抄者的含襲義不同,
1、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並得到國家強制力保證的行為規則,
2、習慣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得到社會輿論支持並一般為人們所自覺遵守的行為規則。
二、法律與習慣二者的本質不同,
1、法律的本質就是統治階級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具體地說,它是指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2、習慣的本質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發展出來的被人們所共同認可的規則。
三、法律與習慣二者產生的時間不同,
1、法律反映的是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即法律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出現的。
2、習慣則是在原始社會中,國家沒有形成之前,就已經出現的約束人們行為的規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習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和習慣
『陸』 法與原始社會規范的區別
最根本的區別就是法是一種條文是必需遵守的,是靠執法機關強
制執行的.而原始社會規范是靠人的意識和道德來判斷的,它不具有
強制性
『柒』 法律和原始社會規范的區別是什麼
法律是一個很廣來義的概念自,如果單單指現代社會法律體系而言,包括國家的制定法以及法律慣例.是一個立體的,復雜的,內容豐富的系統.我們可以把法律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不同的區分.法律調整著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各種規范功能齊全.
而原始社會規范只是調整人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高級一點的可以算做習慣法,低級一點的,不是被所有人承認和遵守的連習慣法也算不上.而且內容比較狹隘,也很原始,沒有現代法基本的精神理念,可以說是比較野蠻的.這與當時極端底下的生產力是相適應的.
『捌』 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之所以不能稱為「法」,原因在於哪些方面
【正確答案】
BD
【答案解析】
法是具有規范性、國家意志性、國家強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的特殊的社會規范,這是法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特徵。法與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的根本區別主要表現在:(1)二者產生的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而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自發形成的;(2)二者反映的利益和意志不同。法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反映原始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和意志;(3)二者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的,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是依靠輿論、傳統和領袖威信等力量來保證實施的;(4)二者適用的范圍不同。法適用於國家主權領域內的所有居民,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只適用於本氏族的成員。B項表明產生的方式不同,D項表明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故均正確,為應選項。C項本身就是錯誤的,在世界的很多地區原始社會時就已經產生了語盲文字,氏族習慣一定是用語言或文字表述的。A項本身雖然是法與氏族習慣區別的原因,但是無法由此推導出法與宗教、道德截然分開的結論。故排除A項。
『玖』 原始社會規范之所以不能稱為法
D項很有迷惑力。
所謂「原始社會規范」,事實上調整的就是氏族成員之間的關系,因為當時社會狀態下,想調整氏族與氏族之間的關系需要更強大的力量,這種沒有強制約束利的社會規范不可能做得到。
『拾』 原始社會的行為規范與階級社會的法的區別
原始社會的行為規范與階級社會的法的區別:
1、原始社會的行為規范不具有階級版性,階級社會的法權具有階級性。
2、原始社會沒有國家,其行為規范不具有國家法令的正式性;階級社會的法具有國家法令的正式性。
3、兩者都具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物質制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