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約和合同法的聯系
❶ 雙方發生糾紛時,應適用什麼法律
一接手國際貨物買賣糾紛案件,程序方面,首先是確定是否有管轄權,其次是法律的適用。這也是律師在代理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糾紛時,首先要考慮的兩項重要內容。法律適用,實踐中,出現爭議比較大的是我國《合同法》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適用。具體操作來說,主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除了三種情形必須使用中國法律,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所適用的法律。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26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二、雙方都符合國際公約適用條件的,優先適用國際公約。
1、《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只在成員國之間具有法律效力。截至2005年上半年,核准和參加《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共有65個國家,我國是該公約的成員之一。在簽訂合同時,如果合同雙方的營業地分別在我國和其它締約國成員的,合同自動適用《公約》。
截至2010年8月,核准和參加該公約的共有76個國家,包括:阿爾巴尼亞,阿根廷,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蒲隆地,加拿大,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克羅埃西亞,古巴,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多明尼加,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加彭,喬治亞,德國,希臘,幾內亞,宏都拉斯,匈牙利,冰島,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立陶宛,盧森堡,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荷蘭,紐西蘭,挪威,巴拉圭,秘魯,波蘭,羅馬尼亞,韓國,俄羅斯聯邦,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塞爾維亞,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土耳其,烏干達,烏克蘭,美國,烏拉圭,烏茲別克,委內瑞拉,尚比亞等。
2、國際公約有的屬於任意性規范,有保留條款,即某些條款可以選擇,參加國可以在送交批准書時聲明某些條款對該國不適用,參加國當事人可以在訂立合同中明文予以排除而不適用於該合同。中國在提交《公約》核准書時,提出了兩項保留意見:一是不同意擴大《公約》的適用范圍,只同意《公約》適用於營業地位於締約國的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合同。二是不同意用書面以外的其他形式訂立、修改和終止合同。符合中國對於《公約》的保留條款情形的,則不受公約約束。
3、《民法通則》第142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即,在可以適用國際公約的情況下,應優先適用國際公約。
三、前兩種情形都不存在的情況下,則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於2007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糾紛案件法律適用若干問題的規定》來確定法律的適用。
你仔細看看,應該對你有幫助。
❷ 英美法系、大陸法系、我國合同法以及公約對救濟方法有何不同規定
1、賣方違反合同的補救方法
主要有三種情況:
(1)不交貨
交貨是賣方的一項最基本的義務,對賣方違反買賣同規定拒絕交貨,各國的法律規定不同:
大陸法系國家規定:當賣方拒絕交貨時,買方可採取實行履行救濟方法,是指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按照合同規定履行交貨義務;同時買方也可採取解除合同、請求損害贈償的救濟方法。
英美法系國家則強調:一切合同義務都當事人所作為的許諾,即使做出許諾的一方沒有過失,也構成違約,同樣應承擔違約責任。
《公約》規定:在賣方拒不交貨的情況下,可採取以下三種救濟主法:
a.要求對方履行交貨義務;
b.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撤銷合同;
c.請求損害賠償。
(2)延遲交貨
《公約》在延遲問題上的處理方式, 參照《德國民法典》的做法,在第49條規定,只有當賣方延遲交貨構成根本違反合同時,買方才可以撤銷合同。《公約》還規定,無論買方採取保種救濟方法,都不妨礙買方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即使買方已經以賣方遲延交貨為理由撤銷其合同。
(3)貨物與合同不符
當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在品質、規格、數量或包裝等方面與合同約定不相符時,買方應採取哪些補救方法,各國法律有不同的規定。
《公約》規定,即買方應在發現或應發現不符情形後一段合理時間內通知賣方,說明不符情形的性質,否則即喪失聲稱貨物不符合同的權利。一般情況下可採取以下幾種救濟方法:
a.要求交付替代物;
b.要求對不符合同的貨物進行修補;
c.在寬限期內履行;
d.要求減低價格;
e.交貨部分合格的情況下,不能全部解除(如果是機械配件可以)。
f.撤銷合同(解除合同);
g.請求損害賠償。
2、買方違反合同的補救方法
買方違反合同的主要表現有:
(1)不按合同的規定支付貨款;
(2)不按合同規定受領貨物。
出現以上情況,應採取哪些補救辦法?各國法律規定不同。
a.大陸法系國家規定:如《德國民法典》規定,如買方不支付貨款,賣方可以採取:
提起訴訟,要求支付價金;
請求賠償和解除合同。
b.英美法系規定:賣方只能請求損害贈償,而不能解除合同。買方拒收物和拒絕支付貨款時,賣方可採取兩種不同的救濟方法:
一是債權方面的救濟方法:當貨物的所有權尚未轉移買方時,如買方拒絕受領貨物或拒不付款,賣方一般無權對買方提出價金之訴,而只能以買方不接受貨物為由,對買方提出損害賠償的訴訟。
如果貨物的所有權已經轉移於買方,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買方無理拒絕貨物,賣方可以以買方拒絕接受貨物為由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向買方提出支付價金之訴;二是買方已經接受了貨物,而拒絕對付貨款,賣方唯一的救濟方法就是向買方提起價金之訴,要求支付貨款。
二是物權方面的救濟方法:是指未收到貨款的賣方對貨物所享有的物權。英國法律規定,當買方不支付貨款時,賣方可以對貨物進行以下兩種權利:
留置權:即未收到貨款的賣方可以對貨物行使留置權,把貨物留下來作為支付價金的擔保,直至買方支付全部價金為止。一旦貨物脫離賣方佔有(已發運過去),賣方就不能行使此項權利,而只能行使中途停運權。
停運權:是指未收到貨款的賣方在買方無力清償債務時,把已脫離其佔有但仍處於運輸途中的貨物,重新取運回來的一項權利。行使此項權利需具備以下條件:賣方必須已經交出了對貨物的佔有;買方確無清償能力;只能在貨物的運輸途中行使。
3、買賣雙方都可採取的救濟方法
(1)損害賠償(直接、間接);
(2)逾期違約的,中止履行;
(3)分期分批交貨合同的違約救濟辦法:
交貨,未交,交貨(當中有一批交貨可以解除,但第三批必須交貨)。
交貨,未交,交貨(第二、三批由於沒交款,都可以解除)。
交,未交,未交(第二批零配件沒有到可以全部解除)。
❸ 合同法的實質內容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法就是規范合同的法律。合同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合同法是指一切規范合同行為的法律法規,狹義的合同法指專門的合同法。
為什麼要制定合同法呢?簡單地講就是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合同法是民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規范市場交易的基本法律,它涉及到生產、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訂立的合同大約有40億份。法院每年受理的合同糾紛案件,大約有300萬件;因此,制定一部統一的、較為完備的合同法,規范各類合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對於及時解決經濟糾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先後制定了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和技術合同法三部合同法。這三部合同法對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國內經濟、技術和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發揮了重要作。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擴大、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這三部合同法的一些規定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第一,國內經濟合同、涉外經濟合同和技術合同分別適用不同的合同法,有些共性的問題不統一,某些規定較為原則,有的規定不盡一致;第二,在市場交易中利用合同形式搞欺詐,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情況較為突出,在防範合同欺詐、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方面,需要作出補充規定;第三,調整范圍不能完全適應,同時實踐中也出現了融資租賃等新的合同種類,委託、行紀等合同也日益增多,需要相應作出規定。
制定合同法的原則是:第一,制定一部統一的、較為完備的合同法,過去之所以先後形成了三部合同法,不是不搞統一的合同法,而是制定統一合同法的條件還不成熟,如果等成熟了再制定,又不能適應市場對法律的迫切需要,為了加快立法步伐,成熟的先制定,這樣做是完全正確的。但現在情況不同了,經過10多年的實踐,已積累了大量經驗,有條件制定一部統一的、比較完備的合同法,對有關合同的共性問題作出統一規定,把10多年來行之有效的有關合同的行政法和司法的規定,盡量吸收進來。這個問題,在1993年修改經濟合同法時就被反復考慮並提了出來。根據黨的十四大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1993年對經濟合同法進行了修改,同時開始著手研究起草統一的合同法。第二,以三個合同法為基礎,總結實踐經驗,加以補充完善。實踐證明,三部合同法總的原則和規定是正確的、可行的。制定統一的合同法,不是將現有的合同法律推倒重來,而是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情況,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要注意法律的連續性,對於現行有效的制度和原則要繼續保留,不適應的予以修改,不夠的予以補充完善。第三,從我國實際出發,充分借鑒國外合同法律的有益經驗。合同法主要是規范財產流轉的,相對來講共性問題要多些,我們要開展對外經濟、技術貿易,不考慮國際通行的作法也是行不通的。當然,借鑒國外經驗,要從我國實際出發,不能離開我國實際。
❹ 我國《合同法》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一項制度的區別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共分為四個部分:(1)適用范圍;(2)合同的成立;(3)貨物買賣;(4)最後條款。全文共101條。公約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公約的基本原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原則、平等互利原則與兼顧不同社會、經濟和法律制度的原則。這些基本原則是執行、解釋和修訂公約的依據,也是處理國際貨物買賣關系和發展國際貿易關系的准繩。
2.適用范圍。第一,公約只適用於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即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雙方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買賣合同,但對某些貨物的國際買賣不能適用該公約作了明確規定。第二,公約適用於當事人在締約國內有營業地的合同,但如果根據適用於「合同」的沖突規范,該「合同」應適用某一締約國的法律,在這種情況下也應適用「銷售合同公約」,而不管合同當事人在該締約國有無營業所。對此規定,締約國在批准或者加入時可以聲明保留。第三,雙方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明確規定不適用該公約。(適用范圍不允許締約國保留)
3.合同的訂立。包括合同的形式和發價(要約)與接受(承諾)的法律效力。
4.買方和賣方的權利義務。第一,賣方責任主要表現為三項義務:交付貨物;移交一切與貨物有關的單據;移轉貨物的所有權。第二,買方的責任主要表現為兩項義務:支付貨物價款;收取貨物。第三,詳細規定賣方和買方違反合同時的補救辦法。第四,規定了風險轉移的幾種情況。第五,明確了根本違反合同和預期違反合同的含義以及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當事人雙方所應履行的義務。第六,對免責根據的條件作了明確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