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土地法
㈠ 越南獨立後,領土擴大四倍,他們用了什麼辦法
越南曾經是中國統治的地區,但是後來被法國侵佔,越南人民奮起反抗打敗了法國侵略者,打贏了這場戰爭,也獲得了更大的國土面積,1945年八月革命以後,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法國殖民者不甘心失去越南這個殖民地,於1945年9月21日又重返越南,並襲擊了西美的印度支那共產黨機關。越南人民在越南共產黨和胡志明的領導下,展開了曠日持久地反對法國殖民者的民族獨立戰爭。中國向越南派遣了軍事和政治顧問,幫助越南訓練部隊和幹部,提供軍事物資。1956年,最後一批法軍撤離印度支那半島,越南人民取得了抗法斗爭的徹底勝利。
㈡ 越南土地法
我有,但沒法在這里個你,是《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經濟貿易法律選編》中的,本書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定價98元,去買一本看就得了。
㈢ 越南國土面積比雲南還小,為何卻有58個省
越南是中國的鄰國。越南一直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內,直到五代叛亂。當時,秦派軍隊消滅了嶺南,在嶺南建立了一個縣,其中湘縣管轄今天的粵西和越南的中北部。明朝後期,中國成為越南的主權國家。
第三是出於經濟考慮。越南羨慕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經濟成就,因此也在行政機構中考慮經濟因素。根據越南人的說法,越南中央政府根據每個地方的經濟特點合理地劃分其行政部門。根據目前越南各省的面積,它不僅可以加強各省之間的經濟交流,還可以擴大國際一體化。
㈣ 特色社會主義的越南特色社會主義
越南也要尋找自己的發展道路。非常幸運的是越南有一些非常成功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借鑒,如北亞、東南亞、中國的發展模式。
經濟改革的階段和措施
越南的經濟改革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1)第一階段,1986年前在計劃經濟框架內的改革。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是在抗戰時間建立起來的,有以下特徵: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根據中央政府的計劃進行。私營資本主義經濟的轉變、合作化、國有化等,導致了國家經濟和合作經濟的產生,它們在所有的經濟領域發揮主導作用。
70年代後期到1986年的經濟改革,有力地證明了「三計劃體制」生效。農業採取家庭承包制,使農民可以得到土地並有自主權;採用單一價格制,在考慮市場供求關系的基礎上,由國家決定商品價格;國有企業的治理權部分得到擴展。
盡管這些改革措施產生了一些積極影響,但他們仍然限制在計劃經濟框架內,因此效果有限。
(2)第二階段,1986年至今向市場經濟轉變階段。本階段所採取的措施如下:
①反通貨膨脹措施。在越南經濟改革所採取的措施中,1989年採取的反通貨膨脹措施最為引人注目。
對通貨膨脹的控制,為採取措施向市場經濟轉變和有效地融入世界經濟打下扎實基礎。
②在價格、匯率、利率中使用市場機制。取消國家定價機制,建立市場定價機制。目前,幾乎所有商品和服務價格都由市場決定,只有一些如電力、水、郵電、航空的價格是由具有壟斷特徵的一些公司決定。
③貿易自由化。90年代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取消國家在分配和銷售貨物和服務方面的壟斷、授權不同行業的企業參與貿易,先是國內貿易,現在已涉及到對外貿易、取消對貨物流通的所有限制。
④執行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政策。1986年後特別1989年後,非國有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特別是企業法制定後,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企業申請程序,數以千計的私營企業開始出現,並在不同領域進行經營活動。國有企業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大力改革:企業數量減少50%、實行平等化、對國家不必持有的企業進行出售、承包或租賃。
⑤改革金融銀行體制。90年代,對收入體制進行了改革,特別是1998年引入增值稅,首先國家發放一年期的國債,現在發行五年期的國債。同樣,對國家支出體制也進行了改革:支出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注重發展投資、增加對公共福利特別是對扶貧項目的投資。
以前,越南的銀行體制是國家所有,沒有任何市場特徵,改革之後發生了重要變化,引進了商業銀行體制,有6家國有銀行、51家股份制銀行、23家外資銀行分行、4家合資銀行和數以千計的人民信貸基金會。
⑥改革農業發展政策。80年代以前,農業合作社是越南農村的主要形式,之後採取了家庭承包制,隨後開始執行給農民分配土地和森林的政策,目前家庭是越南農業的主要經濟單位。
⑦實行地區和世界一體化。越南一貫執行多邊化和外部經濟關系多樣化的政策,並積極參與世界經濟,這與改革前相比,是一個重要的、明顯的區別。
至此,越南已降低了其出口稅率。進口稅也開始逐漸降低,目前平均進口稅率約為16%。
一些有關進出口業務的繁瑣程序已逐步被取消。
政府進行進出口工作的方式發生的重大變化。2001年,政府公布了進出口業務的規定,5年內這些規定不會發生變化,這有利於企業從事進出口業務。
執行吸引外資直接投資的政策。1987年以前,越南沒有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1987年,越南制定了外國投資法,從那以後,該法進行了多次修訂,使其更方便、更優惠於外國投資者,許多外國投資者對些進行了熱烈的反應。
同時,越南政府也制定了吸引官方發展援助的政策。
⑧與市場經濟一致的法律制度已經建立。所有上面提到的改革措施都在法律文件中有所反映。
⑨對改革者進行培訓。越南已經制定了一項政策,為發展市場經濟和融入世界經濟方面對有關人員進行培訓。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越南經濟正在向開放的市場經濟轉變。一、越南經濟改革的進程。(一)決定條件。(二)經濟改革的階段和主要內容。1、經濟管理思維的改革。2、經濟改革的階段和措施。3、改革成果。4、教訓。二、問題、挑戰和解決辦法。1、出現的問題和挑戰。2、戰略目標和措施。3、實現上述目標的主要措施。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越南經濟正在向開放的市場經濟轉變。目前,越南正在擺脫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變,經濟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
㈤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的條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締約雙方),為維護和發展中越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睦鄰友好關系,把兩國間的邊界建設成為一條永久、和平和穩定的邊界,決定在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本著互諒互讓、友好協商的精神,締結本條約,並議定下列各條:
第一條
締約雙方以有關目前中越邊界的歷史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准則和中越邊界談判過程中達成的協議,公正合理地解決了邊界問題,並重新確定了兩國間的陸地邊界線。
第二條
締約雙方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線走向自西向東確定如下:
第三條
締約雙方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三國國界交界點的准確位置由三國協商確定。
第四條
本條約第二條所述的中越邊界線沿垂直方向劃分兩國間的上空和底土。
第五條
締約雙方同意,除非本條約已作明確規定,第二條所述中越邊界線,以河流為界地段,非通航河流沿水流或主流中心線而行,通航河流沿主航道中心線而行。水流或主流中心線或主航道中心線的准確位置,界河中島嶼、沙洲的歸屬,待締約雙方勘界時具體確定。
確定主流的主要依據是中水位時的水流流量,確定主航道的主要依據是航道水深,並結合航道寬度和曲度半徑加以綜合考慮。主航道中心線是標示主航道的兩條相應的等深線之間的水面中心線。
界河可能發生的任何變化不改變邊界線走向,不影響實地勘定的中越邊界線位置和島嶼、沙洲的歸屬,除非締約雙方達成其他協議。界線勘定以後,在界河中新出現的島嶼、沙洲,按勘定的界線劃分,如果新出現的島嶼、沙洲騎在勘定的邊界線上,由締約雙方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協商確定其歸屬。
第六條
一、 締約雙方決定成立中越陸地邊界聯合勘界委員會(以下簡稱聯合勘界委員會),並責成該委員會實地確定本條約第二條所述中越邊界線,實施勘界工作--確定山脊線、分水嶺、水流或主流中心線和主航道中心線以及其他邊界線的准確位置,明確界河中島嶼、沙洲的歸屬,共同樹立界樁,起草兩國陸地邊界議定書,包括界樁位置登記表,繪制體現全部邊界線走向和界樁位置的議定書詳細附圖,以及解決與完成上述任務有關的各項具體問題。
二、 本條第一款所述的兩國陸地邊界議定書一經生效即成為本條約的附件,議定書詳細附圖即取代本條約所附的地圖。
三、 聯合勘界委員會將於本條約生效後立即開始工作,並在兩國陸地邊界議定書及其詳細附圖簽訂後終止活動。
第七條
在兩國陸地邊界是議定書及其詳細附圖生效後,締約雙方應簽訂關於兩國邊界管理制度的條約或協定,以取代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七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關於處理兩國邊境事務的臨時協定》。
第八條
本條約須經締約雙方批准並自互換批准書之日起生效。批准書應盡速在北京互換。
㈥ 越南的土地改革對我國土地流轉有何借鑒意義
越南在保持農村土地國有化的前提下,制定了農地終身使用並可繼承的政策,開啟了農地流轉市場化的體制先河,並有效促進了庄園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目前,越南基本完成了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化的制度框架,並在法律與制度層面不斷完善與匹配,以適應經濟改革的需要。越南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化的發展歷程說明,土地所有權性質不會成為土地流轉市場化的制度障礙。中國在探索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化制度設計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法律的匹配性,並立足南北農村土地特質差異和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現實國情,兼顧制度推廣的普適性和特殊性要求,鼓勵發展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
1、借鑒越南「換地聚田」的做法,解決中國「分散經營」的問題。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推進農村土地的適度集中和規模經營。但目前我國農地經營狀況卻面臨著機械化生產與土地分散之間的矛盾。由於手工耕種的效率低,農民收益少,加之農民不能通過土地轉讓獲得充分補償,他們寧願將土地作為自己的最後保障也不願意低價轉讓土地。現在我國轉移到城市的青壯年農民達到一億多,他們或者將土地交給年邁的父母對付耕種,或者將土地拋荒。農村勞動力的這種畸形配置已經嚴重阻礙現代農業生產。越南的「換地聚田」的做法能夠使土地在農民自願基礎上得到集中以更好地實現生產的機械化,值得我國深入學習借鑒。
2、借鑒越南土地使用權物權化促進中國農地使用權流轉市場的形成。目前我國只允許農民出租或者轉讓土地承包權,而且對轉讓范圍嚴格限制在農村居民范圍內,不允許非農村居民參與交易。農民擁有土地的使用權,卻不能自由轉讓,無法將這種使用權視為自己的真正物權,這樣農民就不能通過土地轉讓獲得充分補償。這種現象已經極大地限制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核心目標的實現—一穩定地增加農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使農民逐漸富裕起來。既然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突出問題,我們應當借鑒越南賦予農民土地交易的權利,支持和扶持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形成和發育。
㈦ 中越陸地邊界條約
中國多一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全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的決定(2000年4月29日通過)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
批准外交部部長唐家璇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9年12月30日在河內簽署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國(以下簡稱"締約雙方"),為維護和發展中越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睦鄰友好關系,把兩國間的邊界建設成為一條永久、和平和穩定的邊界,決定在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本著互諒互讓、友好協商的精神,締結本條約,並議定下列各條:
第一條
締約雙方以有關目前中越邊界的歷史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准則和中越邊界談判過程中達成的協議,公正合理地解決了邊界問題,並重新確定了兩國間的陸地邊界線。
第二條
締約雙方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線走向自西向東確定如下:
第一界點在十層大山(寬羅珊山)1875米高程點上,位於中國境內1203米高程點以南約2.00公里,越南境內1439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2.30公里,越南境內1691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3.70公里。
從第一界點起,邊界線沿注入中國境內的整康河上游諸支流與注入越南境內的楠莫非河、楠沙河上游諸支流間的分水嶺大體向北偏東北轉東行,經1089米高程點,1275米高程點、1486米高程點至1615米高程點,然後繼續沿上述分水嶺大體向北轉東北行,經1221米高程點至1264米高程點,再沿山脊向東南行至1248米高程點,然後沿山樑向東北行,至第二界點。該界點在塔糯河(南那河)中,位於中國境內1256米高程點東偏東南約0.80公里,越南境內1369米高程點西南約0.70公里,越南境內1367米高程點西北約0.87公里。
從第二界點起,邊界線順塔糯河(南那河)向北轉東北行至該河與楠馬河(打羅匹馬河)匯合處,然後繼續順河向北行至該河與李仙江(黑水江)匯合處,再順李仙江(黑水江)向東行至該河與小黑江(南辣河)匯合處,然後溯小黑江(南辣河)行,至第三界點。該界點在小黑江(南辣河)與南辣比河匯合處,位於中國境內620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0.50公里,中國境內1387米高程點東偏東北約4.40公里,越南境內978米高程點西偏西南約1.87公里。
從第三界點起,邊界是線離河接山脊向西北行至1933米高程點,然後沿注入中國境內的折東河、哈羅倮巴、大頭倮巴、莫烏倮巴、納幫河、隔界河、打羅河、南布河、小翁邦河、蕎菜坪河、南晏河、金水河上游諸支流與注入越南境內的楠拉弗河、楠拉薪河、楠西露河、楠首河、楠柯莫河、楠哈使河、楠哈尼河、楠西龍河、楠哈河、楠涅河、楠朗展河、楠莫河上游諸支流間的分水嶺大體向東北轉東南,再向東北行,經1690米高程點、1975米高程點、1902米高程點、2121米高程點、2254米高程點、2316米高程點、1831米高程點、3074米高程點、2635米高程點、2199米高程點、2133米高程點、2002米高程點、1800米高程點至1519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大體向東行至一無名高地,再沿山樑向東行,至第四界點。該界點在隔界河(南列河)中,位於中國境內845米高程點東南約2.90公里,中國境內1318米高程點西南約1.62公里,越南境內1451米高程點北偏東北約2.05公里。
從第四界點起,邊界線順隔界河(南列河)大體向東北轉西北行至該河與南那河匯合處,然後順南那河向東南轉東行至該河與藤條河(南拱河)匯合處,再溯藤條河(南拱河)大體向東北行至該河(芬胡河)源頭處,然後沿一小溝大體向東偏東北行,至第五界
㈧ 簡述世界各國土地制度的主要模式急求
世界上各國依其政治與經濟制度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城市土地制度。如果將其歸納分類,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模式。
(一)、完全市場模式
在這種土地制度下,土地主要屬於私人所有。土地像其它商品一樣,可以在地產市場上自由買賣,其價格決定於市場的供求關系。發達國家多數採取這種模式,尤以美國和日本為典型。
(二)、非市場模式
這是以前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土地制度,即土地歸國家或集體所有,消滅私有;由國家對土地的使用進行統一分配,不允許私自轉讓或買賣土地,否則即為非法。目前世界上還有越南、朝鮮、古巴等國家堅持這種土地管理體制。
(三)、國家控制下的市場模式
在這種土地制度下,土地最終所有權全部歸國家或國家的象徵;私人通過土地批租獲得土地的佔有權和使用權;國家從總體上控制著土地市場。這是英國及英聯邦成員國家或地區實行的土地管理體制。
(四)、我國城市土地所有制度
我國城市土地的所有權,已由國家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作了明確規定。《憲法》第十條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國家為了公共利益,可以依照法律對集體土地實行徵用,依法被徵用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土地管理法》亦重申了城市土地的權屬,即:「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憲法》第十條還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 《土地管理法》亦作了同樣規定。
㈨ 1999年簽署的《中越陸地邊界條約》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締約雙方」),為維護和發展中越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睦鄰友好關系,把兩國間的邊界建設成為一條 永久、和平和穩定的邊界,決定在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本著互諒互讓、友好協商的精 神,締結本條約,並議定下列各條:
第一條
締約雙方以有關目前中越邊界的歷史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准則和中越邊界談判過程中達成的協議,公正合理地解決了邊界問題,並重新確定了兩國間的陸地邊界線。
第二條
締約雙方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線走向自西向東確定如下:
第一界點在十層大山(寬羅珊山)1875米高程點上,位於中國境內1203米高程點以南約2.00公里,越南境內1439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2.30公里,越南境內1691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3.70公里。
從第一界點起,邊界線沿注入中國境內的整康河上游諸支流與注入越南境內的楠莫非河、楠沙河上游諸支流間的分水嶺大體向北偏東北轉東行,經1089米高 程點;1275米高程點、1486米高程點至1615米高程點,然後繼續沿上述分水嶺大體向北轉東北行,經1221米高程點至1264米高程點,再沿山脊 向東南行至1248米高程點,然後沿山樑向東北行,至第二界點。該界點在塔糯河(南那河)中,位於中國境內1256米高程點東偏東南約0.80公里,越南 境內1369米高程點西南約0.70公里,越南境內1367米高程點西北約0.87公里。
從第二界點起,邊界線順塔糯河(南那河)向北轉東北行至該河與捕馬河(打羅匹馬河)匯合處,然後繼續順河向北行至該河與李仙江(黑水江)匯合處,再順 李仙江(黑水江)向東行至該河與小黑江(南辣河)匯合處,然後溯小黑江(南辣河)行,至第三界點。該界點在小黑江(南辣河)與南辣比河匯合處,位於中國境 內620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0.50公里,中國境內1387米高程點東偏東北約4.40公里,越南境內978米高程點西偏西南約1.87公里。
從第三界點起,邊界線離河接山脊向西北行至1933米高程點,然後沿注入中國境內的折東河、哈羅倮巴、大頭倮巴、莫烏倮巴、納幫河、隔界河、打羅河、 南布河、小翁邦河、蕎菜坪河、南晏河、金水河上游諸支流與注入越南境內的楠拉弗河、楠拉薪河、楠西露河、楠首河、楠柯莫河、楠哈使河、楠哈尼河、楠西龍 河、楠哈河、楠涅河、楠朗展河、楠莫河上游諸支流間的分水嶺大體向東北轉東南,再向東北行,經1690米高程點、1975米高程點、1902米高程點、 2121米高程點、2254米高程點、2316米高程點、1831米高程點、3074米高程點、2635米高程點、2199米高程點、2133米高程點、 2002米高程點、1800米高程點至1519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大體向東行至一無名高地,再沿山樑向東行,至第四界點。該界點在隔界河(南列河)中, 位於中國境內845米高程點東南約2.90公里,中國境內1318米高程點西南約1.62公里,越南境內1451米高程點北偏東北約2.05公里。
從第四界點起,邊界線順隔界河(南列河)大體向東北轉西北行至該河與南那河匯合處,然後順南那河向東南轉東行至該河與藤條河(南拱河)匯合處,再溯藤 條河(南拱河)大體向東北行至該河(芬胡河)源頭處,然後沿一小溝大體向東偏東北行,至第五界點。該界點在上述小溝與山脊相交處,位於中國境內2392米 高程點南偏東南約0.45公里,中國境內2361米高程點以西約1.50公里,越南境內2283米高程點東偏東北約0.62公里。
從第五界點起,邊界線沿山脊向南行至2413米高程點,然後沿中國境內三岔河、太陽寨河、漫江河、五台河、石洞河、平河、中良河和岔河與越南境內達保 河、探天河、掉意河、楠侖河和楠蘭河間的分水嶺大體向東南行,經2468米高程點、3013米高程點、2539米高程點、2790米高程點,至第六界點。 該界點在2836米高程點上,位於中國境內2510米高程點南偏西南約3.05公里,越南境內2381米高程點以北約1.40公里,越南境內2531米高 程點東偏東北約3.00公里。
從第六界點起,邊界線沿山脊向西南行至靠近越南境內2546米高程點東北鞍部一點,然後沿溝向東南行至紅岩河(龍保河)源頭處,再順紅岩河(龍保河) 及其下游大體向東北行至該河與紅河匯合處;自此,邊界線順紅河向東南行至紅河與南溪河(那施河)匯合處,然後溯南溪河(那施河)大體向東北行至南溪河(那 施河)與壩吉河(壩結河)匯合處,再溯壩吉河(壩結河)、八字河大體向北行至該河與一無名支流匯合處,然後溯該無名支流向北行,至第七界點。該界點在上述 無名支流中,位於中國境內595米高程點東北約1.20公里,中國境內463米高程點以東約0.65公里,越南境內614米高程點西北約2.00公里。
從第七界點起,邊界線離河向東北行至143米高程點,然後向東北跨過一溝後接山脊向北行,經604米高程點、710米高程點、573米高程點、620 米高程點、833米高程點、939米高程點、1201米高程點至918米高程點,再沿中國境內諸支流與越南境內諸支流間的分水嶺大體向東北行,經1158 米高程點、1077米高程點、997米高程點、1407米高程點、1399米高程點、1370米高程點、1344米高程點、1281米高程點、1371米 高程點、1423米高程點、1599米高程點、1528米高程點、1552米高程點、1372米高程點、1523米高程點、1303米高程點至984米高 程點,然後沿山樑大體向南行,至第八界點。該界點在戈索河(青河)與其西側一支流匯合處,位於中國境內1346米高程點南偏西南約3.82公里,中國境內 1596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2.27公里,越南境內1521米高程點以東約3.85公里。
從第八界點起,邊界線順戈索河(青河)大體向南行至該河與齋河匯合處,然後溯齋河大體向東南行,至第九界點。該界點在齋河與小白河匯合處,位於中國境 內1076米高程點以南約1.40公里,越南境內1031米高程點東北約2.00公里,越南境內1424米高程點以東約2.95公里。
從第九界點起,邊界線離河接山脊大體向東南行,經741米高程點至1326米高程點,然後沿注入中國境內的小白河諸支流與注入越南境內的齋河諸支流間 的分水嶺大體向東北行,經1681米高程點、1541米高程點、1716米高程點、2002米高程點、1964米高程點、大岩洞山頂至1804米高程點; 自此,邊界線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行至1623米高程點,然後沿中國境內小白河與越南境內楠雙河間的分水嶺向東北行,經1638米高程點至1661米高程 點,再沿溝向東北行至河壩小河中,然後順該河行至與另一支流匯合處,再離河接山脊向西偏西北行,經1259米高程點,至第十界點。該界點在一山脊上,位於 中國境內1692米高程點以東約0.90公里,中國境內1393米高程點以南約2.10公里,越南境內1461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1.25公里。
從第十界點起,邊界線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行至948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向東北轉東行,經1060米高程點,至第十一界點。該界點在南北河(倒河)與 戈街河匯合處,位於中國境內982米高程點東南約1.50公里,中國境內906米高程點南偏西南約1.15公里,越南境內841米高程點東北約0.70公 里。
從第十一界點起,邊界線順南北河(倒河)行至該河與南江河(那居河)匯合處,然後溯南江河(那居河)行,至第十二界點。該界點在南江河(那居河)與其 西北一支流匯合處,位於中國境內986米高程點東南約1.40公里,中國境內858米高程點以西約0.80公里,越南境內1151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2. 80公里。
從第十二界點起,邊界線離河接山脊大體向東南行,經1071米高程點至1732米高程點,然後沿中國境內諸支流與越南境內諸支流間的分水嶺大體向東轉 北,再向東北行,經1729米高程點、2071米高程點、1655米高程點、1705米高程點、1423米高程點,至第十三界點。該界點在一無名高地上, 位於中國境內1060米高程點東南約0.70公里,越南境內993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1.55公里,越南境內1044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1.15公里。
從第十三界點起,邊界線繼續沿上述分水嶺向東行至距1422米高程點西南約70米處,然後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行至距1422米高程點北偏東北約90米 處分水嶺上一點(紅線與分水嶺之間7700平方米的區域屬於中國);自此,邊界線繼續沿上述分水嶺大體向東行,經1397米高程點、1219米高程點、 657米高程點、663米高程點至該高程點東南一無名高地,然後沿溝向北行至那拉河,再順該河向東北行,至第十四界點。該界點在那拉河與盤龍江(瀘江)匯 合處,位於中國境內187米高程點以東約0.65公里,越南境內922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3.20公里,越南境內183米高程點北偏東北約0.50公里。
從第十四界點起,邊界線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行,經428米高程點至中國境內1175米高程點和越南境內1169米高程點間鞍部,然後沿山脊大體向北轉 西北行,經1095米高程點、1115米高程點、1022米高程點、1019米高程點、1094米高程點、1182米高程點、1192米高程點、1307 米高程點、1305米高程點、1379米高程點至1397米高程點,再繼續沿山脊大體向北行,經1497米高程點、1806米高程點、1825米高程點、 1952米高程點、1967米高程點、2122米高程點、2038米高程點,至第十五界點。該界點在一無名高地上,位於中國境內2209米高程點以東約 1.55公里,中國境內2289米高程點南偏西南約1.70公里,越南境內1558米高程點西北約2.90公里。
從第十五界點起,邊界線沿山脊大體向東行,經2076米高程點,跨一小河後至一無名高地,然後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行,經1887米高程點、1672米 高程點至1450米高程點,再沿山脊大體向南轉東,再向北轉東北行,經1438米高程點、1334米高程點、716米高程點、1077米高程點,至第十六 界點。該界點在1592米高程點上,位於中國境內1026米高程點東南約3.25公里,中國境內1521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1.05公里,越南境內 1079米高程點以北約2.40公里。
從第十六界點起,邊界線沿山脊大體向東南轉北行,經1578米高程點、1503米高程點、1493米高程點、1359米高程點、1342米高程點、 1296米高程點至606米高程點,然後沿山樑向北偏西北轉東北行,至第十七界點。該界點在八布河(棉河)中,位於中國境內882米高程點南偏東南約1. 70公里,越南境內654米高程點西北約3.30公里,越南境內1383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4.10公里。
從第十七界點起,邊界線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大體向東偏東北行至799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大體向東北行,經998米高程點、1096米高程點、 1029米高程點、1092米高程點、1251米高程點至1132米高程點,然後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行至1628米高程點,再沿山脊大體向東南轉東北行, 經1647米高程點、1596米高程點、1687米高程點、1799米高程點、1761米高程點、1796米高程點,至第十八界點。該界點在1568米高 程點上,位於中國境內1701米高程點東南約0.70公里,中國境內1666米高程點西南約1.55公里,越南境內1677米高程點以北約0.90公里。
從第十八界點起,邊界線沿山脊大體向東偏東南轉東北行,經1771米高程點、1756米高程點、1707米高程點、1500米高程點、1683米高程 點、1771米高程點、1651米高程點、1545米高程點、1928米高程點、1718米高程點至1576米高程點,然後向西北跨兩溝,經1397米高 程點接山脊向西北轉東北行,經1748米高程點至1743米高程點,再繼續沿山脊向東轉北偏東北行,經1806米高程點、1650米高程點、1468米高 程點、1516米高程點、1344米高程點、1408米高程點至該高程點西北一無名高地,然後沿山脊向東北行,至第十九界點。該界點在普梅河(儒桂河) 中,位於中國境內1464米高程點東偏東北約1.30公里,中國境內1337米高程點以南約1.20公里,越南境內1477米高程點西偏西北約1.60公 里。
從第十九界點起,邊界線順普梅河(儒桂河)大體向東北轉東南行,至第二十界點。該界點在普梅河(儒桂河)中,位於中國境內1443米高程點以南約2.85公里,越南境內1080米高程點北偏西北約5.20公里,越南境內1062米高程點東偏東北約1.30公里。
從第二十界點起,邊界線離河接山樑向東北行至801米高程點,然後以直線向東南行約2400米至1048米高程點,再向東南跨溝後接山脊大體向東南轉 東北行,經1122米高程點、1170米高程點、1175米高程點至1641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向西北跨溝接山脊向北偏東北行,經1651米高程點、 1538米高程點,至第二十一界點。該界點在1697米高程點上,位於中國境內1660米高程點東南約1.80公里,中國境內1650米高程點南偏西南約 2.40公里,越南境內1642米高程點以北約1.85公里。
從第二十一界點起,邊界線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大體向東南行至1591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向南偏東南行,經1726米高程點、1681米高程點、 1699米高程點至1694米高程點,再沿條約附圖上的紅線向東南行,經1514米高程點、1486米高程點至1502米高程點,然後沿山脊向南轉東南 行,經1420米高程點、1373米高程點、1365米高程點至越南境內1383米高程點北偏西北一無名高地;自此,邊界線以直線向東偏東北行至一小山 包,然後以直線繼續以同一方向行,至第二十二界點。該界點在顏洞河中,位於中國境內1336米高程點東南約1.30公里,中國境內956米高程點西偏西南 約1.22公里,越南境內1255米高程點以北約2.4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