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罰款金額的約定
Ⅰ 合同違約金的標準是多少
合同違約金復沒有具體標准,以雙制方協定而成,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1)合同法罰款金額的約定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條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第一百一十九條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第一百二十條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Ⅱ 合同法中違約金是怎麼規定的
律師解答:
合同法對於違約金問題的主要規定如下:
(1)如果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約定違約金的,違約金等於違約所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可以對違約金進行約定。
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減少。」要正確適用該條,關鍵在於正確解釋該條違約的性質。
該條規定的違約金屬於約定的違約金,而不是法定的違約金,沒有爭議。但該條規定的違約金性質上是屬於賠償性違約金,還是懲罰性違約金,亦或二者兼有,則沒有形成一致意見。
大多數學者認為,該條款規定的違約金,在實質精神上是以賠償違約金為原則的。理由是違約金與損失懸殊時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減,違約金是對損失額的預定。
另外合同法解釋二還有規定,條文如下:
第二十七條當事人通過反訴或者抗辯的方式,請求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調整違約金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八條當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請求人民法院增加違約金的,增加後的違約金數額以不超過實際損失額為限。增加違約金以後,當事人又請求對方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九條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
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
Ⅲ 合同法中,違約金是賠償性或是懲罰性,如何區分
違約金是賠償性還是懲罰性,區分方法如下:
1、違約金具有補償性質,但根據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對於遲延履行約定的違約金,是具有懲罰性質的;損害賠償金則僅具有補償性質。
2、違約金是雙方事先約定的,是合同的組成部分,是雙方意思表示真實、協商一致的結果,其金額能夠確定;損害賠償金則不具有事先約定性,它是根據守約方的具體損失來計算,其金額不能確定
3、懲罰性違約金,是固有意義上的違約金,又稱違約罰。此種違約金於違約時,債務人除須支付違約金外,其他因債之關系所應負的一切責任,均不因之而受影響。債權人除得請求違約金外,還可以請求債務履行或者不履行所生之損害賠償。
4、賠償性違約金,是當事人雙方預先估計的損害賠償總額,又叫做損害賠償額的預定。由於債權人於對方違約而請求損害賠償時,須證明損害及因果關系。而此類舉證,不但困難,且易產生糾紛,因而當事人為避免上述困難及糾紛,預先約定損害賠償數額或者其計算方法,不失為良策。
(3)合同法罰款金額的約定擴展閱讀
違約金上限是多少:
違約金可分為法定違約金與約定違約金。法定違約金是指由法律明文規定了適用情形、比例或者金額的違約金;約定違約金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自行約定適用情形、比例或者金額的違約金。
如果合同中只對違約金做了原則性的規定,沒有具體約定違約金的比例或數額,並且有關法律也沒有明確規定違約金比例或者金額的,則可按《民法通則》及《合同法》中關於承擔違約金責任的一般原則執行。
如果合同中沒有規定違約金的條款,法律也未規定違約金比例或者數額的,但只要由於違約造成了對方的損失,違約方就應向對方支付賠償金。該賠償金的數額,應當按照對方遭受的實際損失確定。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違約金沒有規定的比例,雙方都接受就行。違約金的比例規定要看具體的內容,如開發商延期交房,其違約賠償為萬分之二;買方違約,定金不能收回,賣方違約加倍返還定金等。一般涉及到開發商違約的內容,賠償的比例就較低。
司法解釋中的「當事人以約定的違約金過高為由請求減少的,應當以違約金超過造成的損失30%為標准適當減少」,應該是對合同法違約金過高的一個註解,而不是對違約金比例的規定。
Ⅳ 合同是否可以約定罰款
可以約定。
如發生爭議訴訟至法院,法官應根據合同的上下文查明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如該處「罰款」為彌補守約方的損失,則等同於約定違約金。
但約定違約金只能在合理范圍內。盡管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存有爭議,但約定違約金在實際損失的上下30%范圍內應視為合理仍得到不少法院的採納。如約定之違約金過高或過低,可請求法院予以調整。
(4)合同法罰款金額的約定擴展閱讀:
1、違約金條款
首先,合同要明確約定有違約金條款。通常,違約金條款不是合同生效的必備條款,但違約金的適用卻必須有事先約定的違約金條款。
否則,非違約方就無權主張違約金的適用,法院也不能判令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因為合同的規定是追究違約方違約責任的依據,如果當事人沒有約定違約金條款,即使發生了違約行為,要求支付違約金也是沒有法律基礎的。
其次,違約金條款的內容須具體、明確。違約金本身具有預先確定性的特徵,約定違約金產生的條件、支付的形式和方法都是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針對將來可能發生的違約行為,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預先協商確定的結果。違約金數額或計算方式等具體內容也都是預先確定的。
根據《合同法》第113條關於損害賠償額的規定,我國對損害賠償的范圍採納的是可預見性標准。同樣該標准也適用於違約金條款,即預定的違約金不僅可以包括因違約造成的實際損失,還可以包括合同履行後的可得利益。
另外,由於違約金條款的適用關乎當事人的利益得失,因此必須以明示的方式作出才能產生效力。違約金條款不是合同的必備條款,在沒有約定違約金的場合下,合同照樣能夠履行。
此時如果當事人有違約行為,另一方同樣可以通過實際履行、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其它違約救濟方式來補償其所受損失。
因此,違約金條款以明示的方式作出,當事人才能夠知曉約定違約金的適用。也就是說,倘若合同是以書面形式作出的,違約金條款的確立、變更等也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
2、違約行為
在我國,違約金本質上是一種違約責任,是法律賦予受害方在違約行為發生時所採取的一種補救措施,因此,違約行為的發生是適用違約金責任的前提。違約行為,通常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具體的合同義務的作為或不作為。
合同義務包括給付義務和附隨義務。給付義務,是指債務人應為一定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附隨義務,是指為履行給付義務或保護當事人人身或財產上的利益,於合同發展過程中基於誠信原則而產生的義務。
一般情況下,違反合同的附隨義務不得請求支付違約金,只有在當事人因違反附隨義務導致主合同義務履行不能、履行不適當或履行遲延時,才可以要求支付違約金。
根據《合同法》第94條、107條和108條,違約行為分為預期違約和實際違約兩種。其中實際違約又包括履行不能、拒絕履行、遲延履行和不完全履行四種形態。
當事人可以區分不同的違約形態約定不同的違約金,也可以就某種特定的具體的違約行為約定違約金,只有發生了符合違約金條款約定的違約行為時才得適用違約金。如果沒有發生約定情形的違約行為,即便有其它類型的違約行為存在,也不得適用違約金責任。
另根據《合同法》第117條的規定,因不可抗力導致合同履行不能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責。基於我國民法上公平原則,當發生了不可抗力事由時,當事人即便違約,也可以減輕或免除違約金的適用。
Ⅳ 合同條款裡面約定的賠償金的標準是什麼
一、如果合同約定懲罰性賠償金,以有效認定。比如,假冒人願意承擔5-20倍,這個約定有效,但必須明確是一個准確的賠償倍數,否則會因為約定不明不無主張。這區別於違約金不能過高的原則。
二、參考資料:
當事人在合同解除後達成的損失賠償協議,一方當事人以約定的損失賠償金額過高為由請求予以調整,法院應否予以調整的問題。為此,主要涉及約定損失賠償金與違約金之間的關系及對過高的約定損失賠償金進行調整的理論及法律依據等相關問題。
(一)約定損失賠償金與違約金之間的關系
違約損失賠償是指違約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應承擔的損失賠償責任。違約損失賠償可分為法定損失賠償和約定損失賠償。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款中有關於約定損失賠償的規定,即當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的計算方法。此外,司法實踐中還存在合同終止履行後當事人達成違約損失賠償條款或具體損失賠償數額的情形。
約定損失賠償常常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約定具體的賠償數額,即賠償金;二是約定損失賠償的具體方法或方式。在合同訂立時,當事人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的計算方式,本質上是一個獨立的附停止條件的合同條款,其效力高於法定損失賠償。約定損失賠償金在性質、功能上與違約金類似。違約金與約定損失賠償金的區別在於,其除具有補償性外,還帶有一定的懲罰性。根據合同法解釋的規定,在能夠確定實際損失的前提下,違約金可適當超過實際損失,但不能超過損失的30%;對於約定損失賠償金,原則上不能高於實際損失。
對於二者的關系,《合同法解釋(二)》第二十八條規定:「當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請求人民法院增加違約金的,增加後的違約金數額以不超過實際損失額為限。增加違約金以後,當事人又請求對方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從該條規定文義內容詮釋,如果守約方已經提出增加違約金的,就無權再主張損害賠償;如果守約方沒有要求增加違約金的,可以就不足部分另行主張損害賠償。因此,在已造成實際損失的情況下,守約方除了有權要求違約方支付懲罰性違約金以外,還有權要求違約方按照實際損失給予賠償,這樣能有效地督促當事人合法地履行合同。「在考量合同解除時違約金與損害賠償之間的關系時,應當考慮合同解除時的損害賠償包括了違約金指向的違約損害和此外損害,為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人民法院應首先支持違約金的支付請求,然後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確立的違約金調整方法調整即可:或認為違約金已涵蓋了損害賠償,不再支持損害賠償請求;或認為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依當事人之請求,可增加相應的數額。」此時懲罰性違約金與法定損失賠償時並存的,並不違背合同法完全賠償的基本原則。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違約金的損失填補功能和替代履行作用決定了若違約金請求權與合同解除後損害賠償請求權指向的是同一損害,則應避免同時適用,否則將會出現債權人雙重獲益之結果。可見,懲罰性違約金與約定損失賠償金是兩個不同概念,彼此之間不存在相互替代的關系。
(二)約定損失賠償金數額過高時能否予以調整
《合同法》及《合同法解釋(二)》明確了違約金低於或高於造成的損失時應如何調整。但對於當事人約定的損失賠償金過分高於或者低於造成的實際損失時,當事人是否可以請求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調整,合同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沒有做出明確規定。
一種觀點認為,雖然約定損失賠償的效力要高於法定損失賠償,但這並不代表合同當事人可以毫無顧忌地任意約定損失賠償金額。為防止當事人濫用合同自由原則約定過高數額的賠償條款而使該條款的約定變成了賭博,或約定過低數額的賠償條款,而使該條款形同虛設。為此,在保障合同自由原則的前提下,應當允許法院對約定的賠償條款進行干預。事實上,合同法正是通過調整違約金等辦法來合理地界定約定損失賠償的賠償范圍。另一種觀點認為,由於法律及司法解釋沒有規定約定的損失賠償金不得超過實際損失的限制,如果雙方約定了損失賠償金,而實際損失金額無法確定,守約方只要舉證有實際損失,賠償金額即可根據約定確定。
筆者認為,對於約定損失賠償金的數額過高時當事人可否請求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調整,應區別不同情形:對於合同訂立時當事人約定了違約金損失的具體賠償數額或者損失計算方法,違約事實發生後,約定損失賠償金確實高於守約方的實際經濟損失,違約方又請求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調整的,為維護民法的公平及誠實信用原則,可以參照合同法及司法解釋關於違約金的相關規定,對約定的損失賠償金超過造成實際損失的百分之三十部分予以調整;對於合同終止履行後,達成的具體損失賠償數額或相關條款,應遵循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則及合同法的自由原則,在賠償協議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十四條規定的無效或可撤銷的情形下,應當作為確認當事人權利義務的依據,即使違約方以約定的損失賠償金額過高為由請求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調整,亦應不予調整。「至於事後約定,乃於損失發生後,由當事人合意以定其范圍之謂。既由當事人合意以定,則其內容如何,除有悖於公序良俗者外,自應從其所定。」
(三)在損失賠償條款有效的情形下對數額進行調整是否有法律依據
本案中,明利公司與甘某、胡某在《賠償協議》中,明確終止履行《房屋買賣協議書》,明利公司賠償甘某、胡某購房損失3250萬元,該賠償損失數額屬於約定的損失賠償金。一、二審判決雖然均認定《賠償協議合法有效》,但是處理結果截然不同。一審判決以明利公司承諾的賠償數額明顯過分高於給甘某、胡某造成的損失為由,酌定按照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四倍作為損失賠償標准,對當事人約定的損失賠償金額予以調整,裁判結果也與其認定《賠償協議》有效相矛盾。
二審法院在審理本案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同的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一審判決對過高的損失賠償金予以調整,並無不當,本案應予維持。第二種意見認為,明利公司承諾的賠償數額明顯過分高於給甘某、胡某造成的損失,在明利公司請求予以調整的情況下,可以參照明利公司實際交付購房款的比例,酌定損失賠償標准。第三種意見認為,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在《賠償協議》不存在無效或可撤銷的情形下,應直接作為確認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依據。二審判決最終採納了第三種意見,最高人民法院再審審查亦認可了二審判決結果。
明利公司與甘某、胡某協商一致不再就履行《房屋買賣協議書》,並就合同終止後的賠償問題在《賠償協議》中明確:因明利公司過錯造成甘某、胡某巨大經濟損失,經雙方充分反復核算,明利公司自願賠償甘某、胡某因此遭受的主要經濟損失3250萬元。上述約定,內容具體明確,不存在違反法律法規或損害他人合法利益、及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情形。此外,明利公司稱《賠償協議》並非獨立協議,應隨《房屋買賣協議書》一並為無效協議。
但事實上,由於雙方對不再繼續履行《房屋買賣協議書》均無異議,而該協議是否有效並不影響雙方關於合同終止履行後的賠償條款內容。而且,在二審審理過程中,甘某、胡某提交了擬購房屋附近商品房的市場交易價格,證明其購房損失是客觀存在的。相反,明利公司為未能提交證據證明《賠償協議》約定的賠償金過分高於甘某、胡某的購房損失。因此,二審判決根據《賠償協議》的約定判令明利公司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有合同依據。
綜上,意思自治是私法的基石。當事人在自願基礎上達成的損失賠償條款,只要不存在無效或可撤銷的情形下,即應當作為確認當事人權利義務的依據。損失賠償條款是在合同訂立時達成的,賠償金額數額過分高於因違約造成的經濟損失,當事人可請求參照合同法及司法解釋關於違約金的規定予以增加或減少;違約損失賠償條款是在合同終止時簽訂的,除存在無效或可撤銷的情形外,一方當事人以數額過高為由請求調整的,人民法院應不予支持。
Ⅵ 合同法哪條規定定金不能超過20
合同法中並沒有相關規定,擔保法中規定,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
法律依據: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擔保法》第八十九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九十條定金應當以書面形式約定。當事人在定金合同中應當約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定金合同從實際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第九十一條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
(6)合同法罰款金額的約定擴展閱讀:
合同的含義
雙方或多方當事人(自然人或法人)關於建立、變更、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此類合同是產生債的一種最為普遍和重要的根據,故又稱債權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所規定的經濟合同,屬於債權合同的范圍。合同有時也泛指發生一定權利、義務的協議。又稱契約。如買賣合同、師徒合同、勞動合同以及工廠與車間訂立的承包合同等。
Ⅶ 關於合同法的懲罰規定
違反合同,並抄不一定會引起民事責任的承擔。只有具備一定的條件,違約當事人才承擔違約責任。根據法律的規定,構成違約責任應具備的要件有:
1.有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
2.當事人的違約行為造成了損害事實;
3.違約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合同法關於違約責任的規定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Ⅷ 合同法有無對違約金的規定
根據合同法:
《合同法》第114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專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屬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所以,違約金具有懲罰性的特徵,它不以非違約方遭受損失為前提。
一般來說合同違約金上限是不超過實際損失的30%。但是如果過高或者過低是可以請求法院給予減少或者增加的。
《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適當減 少。但是違約金是當事人雙方在訂約時對一方違約後可能造成的損失的一種預先估算,與違約後守約方的實際損失不可能完全相符;故此可交由法官自由裁量。法律規定預定違約金,除了給當事人施加心理壓力外,也避免了違約後損失計算的麻煩和當事人證明損失大小的麻煩,使當事人能迅速確定自己應當承擔的具體責任。因此,當事人如需要法院增加違約金額、或者當違約金過分高於損失時,則需承擔證明損失大小的責任。
Ⅸ 商業合同里約定罰款兩字有效嗎
可以在合同中約定違約金。
一、合同法規定
《合同法》第114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所以,違約金具有懲罰性的特徵,它不以非違約方遭受損失為前提。
一般來說合同違約金上限是不超過實際損失的30%。但是如果過高或者過低是可以請求法院給予減少或者增加的。
《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適當減 少。但是違約金是當事人雙方在訂約時對一方違約後可能造成的損失的一種預先估算,與違約後守約方的實際損失不可能完全相符;故此可交由法官自由裁量。法律規定預定違約金,除了給當事人施加心理壓力外,也避免了違約後損失計算的麻煩和當事人證明損失大小的麻煩,使當事人能迅速確定自己應當承擔的具體責任。因此,當事人如需要法院增加違約金額、或者當違約金過分高於損失時,則需承擔證明損失大小的責任。
二、違約金上限
違約金可分為法定違約金與約定違約金。法定違約金是指由法律明文規定了適用情形、比例或者金額的違約金;約定違約金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自行約定適用情形、比例或者金額的違約金。如果合同中只對違約金做了原則性的規定,沒有具體約定違約金的比例或數額,並且有關法律也沒有明確規定違約金比例或者金額的,則可按《民法通則》及《合同法》中關於承擔違約金責任的一般原則執行。如果合同中沒有規定違約金的條款,法律也未規定違約金比例或者數額的,但只要由於違約造成了對方的損失,違約方就應向對方支付賠償金。該賠償金的數額,應當按照對方遭受的實際損失確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違約金沒有規定的比例,雙方都接受就行。違約金的比例規定要看具體的內容,如開發商延期交房,其違約賠償為萬分之二;買方違約,定金不能收回,賣方違約加倍返還定金等。一般涉及到開發商違約的內容,賠償的比例就較低。司法解釋中的「當事人以約定的違約金過高為由請求減少的,應當以違約金超過造成的損失30%為標准適當減少」,應該是對合同法違約金過高的一個註解,而不是對違約金比例的規定。
看來合同雙方在簽訂了合同條款後,已具備合同法中的效力,任何一方發生違約,則會予以合同當事人對方予以相應的賠償,違約金的上限應該根據損失程度來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