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現行司法解釋
1、當然可以要求用工單位為你繳納養老保險金。
2、法律依據是2008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② 如何理解勞動法司法解釋三
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不屬於勞動法規定的勞動者的范圍,所以這類人員與用人單位之間不構成勞動關系,只能按勞務關系處理。
③ 新勞動法
勞動法沒有新舊之說,現行的勞動類法律法規名稱主要有以下幾個。
中華人民共和專國勞動法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還有一些司法解釋及規范性文件,如果你有什麼勞動方面的問題,可以說出來,我會給你提供有針對性的法律規定。
④ 勞動法司法解釋共有幾部 勞動合同法司法解釋共有幾部
最高法院關於勞動爭議的司法解釋,目前出台了3個。
勞動合同法,沒有專門的司法解釋。我網路空間與QQ日誌有這3個司法解釋。
⑤ 勞動部頒布的關於勞動法法律法規與人民法院適用法律的司法解釋有沖突的條款嗎嗎
「我國現行的勞動爭議採取『一調一裁兩審』體制。這種體制的弊端在於調解和仲裁解決爭議的周期長、成本高。而在司法方面,法院目前沒有設立專門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勞動審判庭,從而呈現出專業性不強的狀況。」這位人士在提出對策時呼籲,亟待對我國勞動爭議處理體制進行改革,建議設立勞動基層法院,將勞動爭議案件集中由其管轄,並全部使用簡易程序,取消勞動爭議仲裁,及時、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同時,修改和完善勞動法,清理、修正與其配套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突出和加強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在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法律的天平應當向勞動者適當傾斜,以真正實現公平、正義。
「我國現行的勞動爭議採取『一調一裁兩審』體制。這種體制的弊端在於調解和仲裁解決爭議的周期長、成本高。而在司法方面,法院目前沒有設立專門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勞動審判庭,從而呈現出專業性不強的狀況。」這位人士在提出對策時呼籲,亟待對我國勞動爭議處理體制進行改革,建議設立勞動基層法院,將勞動爭議案件集中由其管轄,並全部使用簡易程序,取消勞動爭議仲裁,及時、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同時,修改和完善勞動法,清理、修正與其配套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突出和加強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在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法律的天平應當向勞動者適當傾斜,以真正實現公平、正義。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2675
⑥ 勞動法的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司法解釋相關文件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勞部發〔1995〕309號)1995年8月4日
勞動部《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
(勞部發〔1994〕481號)(1994年12月3日)
勞動部《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
(勞部發〔1995〕223號)(1995年5月10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1年3月22日通過2001年4月30日起施行法釋〔2001〕14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法釋〔2006〕6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2003年6月17日通過2003年9月5日起施行法釋〔2003〕13號)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勞社部發〔2005〕12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2010年7月12日通過,2010年9月14日起施行 法釋〔2010〕12號)
《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令第9號) 2010年12月31日通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法案件適用的司法解釋四第十一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
第十一條回 變更勞動合同未答採用書面形式,但已經實際履行了口頭變更的勞動合同超過一個月,且變更後的勞動合同內容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國家政策以及公序良俗,當事人以未採用書面形式為由主張勞動合同變更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⑧ 國家關於勞動法第三十二條的司法解釋
是第(三)項。可以這樣理解。
⑨ 官方最新發布的勞動法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是兩個法規,可以認為勞動合同法是勞動法的補充。
勞動法現行的是2009年修正版,勞動合同法現行是2012年修正版,另還有《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勞動部的說明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一)、(二)、(三)、(四),最新的(四)是2013年1月18日更新的。
電視上說根據勞動法第多少條規定如何如何的,都是可以查到法律原文的,如果你感興趣,可以買紅本學習。
⑩ 勞動法司法解釋
為正確審理勞動爭議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之規定,就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的下列糾紛,屬於《勞動法》第二條規定的勞動爭議,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裁決,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一)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糾紛;
(二)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已形成勞動關系後發生的糾紛;
(三)勞動者退休後,與尚未參加社會保險統籌的原用人單位因追索養老金、醫療費、工傷保險待遇和其他社會保險費而發生的糾紛。
第二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當事人申請仲裁的事項不屬於勞動爭議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者通知,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分別情況予以處理:
(一)屬於勞動爭議案件的,應當受理;
(二)雖不屬於勞動爭議案件,但屬於人民法院主管的其他案件,應當依法受理。
第三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根據《勞動法》第八十二條之規定,以當事人的仲裁申請超過六十日期限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者通知,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對確已超過仲裁申請期限,又無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的,依法駁回其訴訟請求。
第四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申請仲裁的主體不適格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者通知,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經審查,確屬主體不適格的,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
第五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為糾正原仲裁裁決錯誤重新作出裁決,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第六條人民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後,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的,如該訴訟請求與訟爭的勞動爭議具有不可分性,應當合並審理;如屬獨立的勞動爭議,應當告知當事人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第七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的事項不屬於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范圍,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
第八條勞動爭議案件由用人單位所在地或者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勞動合同履行地不明確的,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第九條當事人雙方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同一仲裁裁決,均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訴的,先起訴的一方當事人為原告,但對雙方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應當一並作出裁決。
當事人雙方就同一仲裁裁決分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後受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將案件移送給先受理的人民法院。
第十條用人單位與其它單位合並的,合並前發生的勞動爭議,由合並後的單位為當事人;用人單位分立為若干單位的,其分立前發生的勞動爭議,由分立後的實際用人單位為當事人。
用人單位分立為若干單位後,對承受勞動權利義務的單位不明確的,分立後的單位均為當事人。
第十一條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原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勞動爭議,可以列新的用人單位為第三人。
原用人單位以新的用人單位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可以列勞動者為第三人。
原用人單位以新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共同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新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列為共同被告。
第十二條勞動者在用人單位與其他平等主體之間的承包經營期間,與發包方和承包方雙方或者一方發生勞動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應當將承包方和發包方作為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