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理論研究會2018行政法學
❶ 羅東川的重要事跡
1982.09—1986.07北京大學法律系法律專業學習;
1986.08—1988.05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書記員;
1988.05—1993.04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書記員(其間:1988.08-1991.07武漢大學民商法專業在職研究生學習,獲法學碩士學位);
1993.04—1993.07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助審員;
1993.07—1995.05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助審員;
1995.05—1995.06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助審員;
1995.06—2000.06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副庭長;
2000.06—2000.12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委會委員、知識產權庭庭長;
2000.12—2003.12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長;
2003.12—2004.06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民三庭副庭長;
2004.06—2009.08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其間:1999.09-2004.07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專業在職研究生學習,獲法學博士學位;2004.09-2005.01中央黨校半年制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
2009.08—2012.03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所長、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
2012.03—2013.06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
2013.06—2013.07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長、政治部副主任;
2013.07—2013.12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長;
2013.12—2015.07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委員、民四庭庭長;
2015.07—2017.04中央紀委案件審理室主任;
2017.04—2018.0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2018.01—2018.0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紀委書記、自治區監察委員會主任;
2018.07—2018.08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
2018.08—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
中共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審判理論研究會2018行政法學擴展閱讀:
社會兼職
是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科技法學會理事、中國版權協會理事。[
人物著作
主編或者參與編寫《知識產權名案評析》、《知識產權審判實務》、《知識產權審判指導與參考》、《專利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仲裁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物權法理解與適用》等多部著作,發表知識產權專業論文數十篇。
主編《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案例精選》、《知識產權名案評析〈一、二〉》等著作。
參考資料:網路-羅川東
❷ 楊小軍的個人簡介
兼任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警回察法學研究答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城管執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首席專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節目中心特約評論員,《檢察日報》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五五」普法中高級幹部學法講師團成員,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復議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公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武漢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北政法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
❸ 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審判管理理論專業委員會2018年年會獲獎論文哪裡找
《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審判管理理論專業委員會2018年年會論文獲獎論文在哪裡找可以在知乎上面去找知乎上面有很多的論文。
❹ 最高法院院長肖揚的資料誰有啊
最高人民來法院院長。
男,自漢族,1938年8月生,廣東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月參加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學歷,首席大法官。
1957年至1962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學習。1962年1月至8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法幹校教師。1962年至1969年廣東省曲江縣公安局幹部。1969年至1975年廣東省曲江縣委宣傳部幹事,縣委辦公室幹事、副主任。1975年至1981年廣東省曲江縣龍歸公社黨委書記,縣委常委兼辦公室主任。1981年至1983年廣東省韶關市武江區黨委書記,清遠地委副書記。1983年至1986年廣東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黨組副書記。1986年至1990年廣東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1990年至199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黨組成員、檢察委員會委員。1992年至199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黨組副書記、檢察委員會委員。1993年至1998年司法部部長、黨組書記。1998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2003年3月當選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❺ 陳興良坐過牢嗎刑法老師。
沒有
陳興良,男,1957年3月21日出生,浙江義烏人。1977年12月考上北京大學法律系,1981年12月本科畢業,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攻讀刑法專業碩士研究生,1984年12月畢業,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考取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專業博士研究生,1987年12月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
1984年至1997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先後任助教(1985年)、講師(1987年)、副教授(1989年)、教授(1993年)、博士生導師(1994年)。
1998年至今在北京大學法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並擔任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
現兼任北京大學法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刑事法理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監獄學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以及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等職。
(5)審判理論研究會2018行政法學擴展閱讀
代表作:
1、《正當防衛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2006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2版
該書是陳興良教授在碩士論文的基礎上充實和修琢而成的,也是其第一本專著。該書的立論以我國刑法關於正當防衛的規定為依據,但不限於對法條的注釋,而是從社會政治等各方面對正當防衛的本質進行論述。
並運用犯罪構成的一般理論,研究了防衛過當的犯罪構成問題,從而為追究防衛過當的刑事責任提供了理論基礎。該書分析了大量案例,從案例的剖析中抽象出一般原則,案例分析與理論觀點的闡述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該書獨具特色。
2《共同犯罪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版
該書是陳興良教授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曾於1994年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該書力圖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犯罪理論體系,全書共分上下兩篇:上篇是共同犯罪總論,研究了共同犯罪的定罪量刑的一般理論問題,下篇是共同犯罪各論。
研究了與共同犯罪的定罪量刑相關的問題,包括共同犯罪與身份、共同犯罪與認識錯誤、共同犯罪與一罪數罪、共同犯罪與連累罪、共同犯罪與刑事訴訟等一些較為前沿性的理論問題,該書中都一一論及,並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體現了作者深厚、扎實的理論功底與嚴謹、科學的學術品格。
❻ 關於海峽兩岸的小議論文,400字就行
7月30日下午,為期兩天的「海峽兩岸司法實務研討會・2010」在福州落下帷幕。此間,來自海峽兩岸的百名知名法學家、司法實務界人士,圍繞兩岸經濟文化交往權益保障暨海西法治環境、兩岸司法實務新問題和兩岸司法合作與法律服務等方面專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據悉,大會共收到來自兩岸學術界和司法界人士提交的論文199篇。其中,台灣學術界和司法界嘉賓提交的論文17篇,大陸學界嘉賓提交的論文33篇,大陸司法實務界論文149篇。
在這些論文中,有關於兩岸民事權益保障、投資權益保障、旅遊權益保障、海峽西岸涉台立法、涉台審判經驗交流的文章,也有關於兩岸婚姻家庭、海事海商、農產品貿易、勞動爭議和知識產權等制度比較的作品,還有關於兩岸互涉犯罪、刑事司法互助、民事司法互助、商事仲裁合作的論文,涵蓋了兩岸經貿往來的方方面面。論文經專家評選後由組委會選擇其中179篇提交會議討論,並邀請部分作者出席會議。
據介紹,本屆研討會共取得五方面的成果:
拓寬了人員交流交往中權益保障的思路。此次大會上,代表們把視角對准兩岸投資權益和旅遊權益的保障上,探討投資糾紛的困境與出路、隱名投資的防範應對、投資貿易爭端的解決等,暢談改進完善或者化解糾紛的思路,豐富了對這一領域法律問題的見識見解,拓寬了視野,為規范運作和加強協作提供了廣闊的視角和有力的依據。
明確了處理民事糾紛和商貿糾紛的原則。由於兩岸在民商事法律上制度規定有所差別,訴訟途徑程序亦有不同,導致在適用法律過程中面臨區域法律沖突的問題。會上,台海兩地的法律人對於破解這一司法難題,紛紛建言獻策,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明確了「平等對待、公正合理、提升效率、司法為民」等適用法律的總體原則,為從實踐中解決司法實務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思路和定位。
堅定了開展司法合作和法律服務的決心。此次會上不少代表對於司法合作和法律服務工作,進一步反思困境、評議不足,也有代表針對兩岸文書送達、調查取證等工作,介紹窗口渠道的開設和實施細則的完善情況。堅定決心、明確方向、找准方位,是本次兩岸司法實務界和學術界人士對互助合作工作的共同心聲。
提升了對台海法治環境良性構建的思索。近年來,大陸一些法院堅持回應型的能動司法思路,不斷創新涉台審判工作機制,相繼成立涉台審判庭,聘請台商擔任調解員等,在大陸乃至台灣引起較為深遠的影響。此次研討會,亦有不少專家學者和實務代表針對法治環境的構築,介紹經驗、暢談感受,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方向。
增強了對涉台審判事務問題研究的信心。本屆研討會期間,還同時召開了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海峽兩岸審判理論專業委員會的年會,在對過去一年工作進行回顧的同時,決定在新的一年裡依託福建高院的地緣優勢,利用專業委員會匯集眾多具有豐富涉台理論研究和審判經驗的法官和學者的力量,積極開展涉台理論研究和調研活動,針對涉台審判實務中不斷涌現的新類型案件,以及長期困擾涉台審判的疑難、復雜問題進行研究,發揮各自優勢,為涉台審判理論研究出謀劃策,共同破解難題。
❼ 關於海峽兩岸的時事論文,要2010年的事。需要1500-2000字。謝謝大家了。。拜謝!。
7月30日下午,為期兩天的「海峽兩岸司法實務研討會・2010」在福州落下帷幕。此間,來自海峽兩岸的百名知名法學家、司法實務界人士,圍繞兩岸經濟文化交往權益保障暨海西法治環境、兩岸司法實務新問題和兩岸司法合作與法律服務等方面專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據悉,大會共收到來自兩岸學術界和司法界人士提交的論文199篇。其中,台灣學術界和司法界嘉賓提交的論文17篇,大陸學界嘉賓提交的論文33篇,大陸司法實務界論文149篇。
在這些論文中,有關於兩岸民事權益保障、投資權益保障、旅遊權益保障、海峽西岸涉台立法、涉台審判經驗交流的文章,也有關於兩岸婚姻家庭、海事海商、農產品貿易、勞動爭議和知識產權等制度比較的作品,還有關於兩岸互涉犯罪、刑事司法互助、民事司法互助、商事仲裁合作的論文,涵蓋了兩岸經貿往來的方方面面。論文經專家評選後由組委會選擇其中179篇提交會議討論,並邀請部分作者出席會議。
據介紹,本屆研討會共取得五方面的成果:
拓寬了人員交流交往中權益保障的思路。此次大會上,代表們把視角對准兩岸投資權益和旅遊權益的保障上,探討投資糾紛的困境與出路、隱名投資的防範應對、投資貿易爭端的解決等,暢談改進完善或者化解糾紛的思路,豐富了對這一領域法律問題的見識見解,拓寬了視野,為規范運作和加強協作提供了廣闊的視角和有力的依據。
明確了處理民事糾紛和商貿糾紛的原則。由於兩岸在民商事法律上制度規定有所差別,訴訟途徑程序亦有不同,導致在適用法律過程中面臨區域法律沖突的問題。會上,台海兩地的法律人對於破解這一司法難題,紛紛建言獻策,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明確了「平等對待、公正合理、提升效率、司法為民」等適用法律的總體原則,為從實踐中解決司法實務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思路和定位。
堅定了開展司法合作和法律服務的決心。此次會上不少代表對於司法合作和法律服務工作,進一步反思困境、評議不足,也有代表針對兩岸文書送達、調查取證等工作,介紹窗口渠道的開設和實施細則的完善情況。堅定決心、明確方向、找准方位,是本次兩岸司法實務界和學術界人士對互助合作工作的共同心聲。
提升了對台海法治環境良性構建的思索。近年來,大陸一些法院堅持回應型的能動司法思路,不斷創新涉台審判工作機制,相繼成立涉台審判庭,聘請台商擔任調解員等,在大陸乃至台灣引起較為深遠的影響。此次研討會,亦有不少專家學者和實務代表針對法治環境的構築,介紹經驗、暢談感受,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方向。
增強了對涉台審判事務問題研究的信心。本屆研討會期間,還同時召開了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海峽兩岸審判理論專業委員會的年會,在對過去一年工作進行回顧的同時,決定在新的一年裡依託福建高院的地緣優勢,利用專業委員會匯集眾多具有豐富涉台理論研究和審判經驗的法官和學者的力量,積極開展涉台理論研究和調研活動,針對涉台審判實務中不斷涌現的新類型案件,以及長期困擾涉台審判的疑難、復雜問題進行研究,發揮各自優勢,為涉台審判理論研究出謀劃策,共同破解難題。
呵呵 你自己稍微整理一下吧
❽ 《民法典》誰可以學普通人能買到嗎
《民法典》全國人民都要學習。民法典可以在網上購買,也可以在書店購買。兩會期間《專民法典》出爐屬,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人們稱之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也就是說,它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民典法共7編,即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共1260條。
這部法典非常細致,甚至滲入到了我們生活里的一個個細節之中;比如「民法典」中明確的「婚前不如實告知對方自己患有疾病,婚姻可撤銷」這一條,比《婚姻法》中規定的「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禁止結婚。如有嚴重的精神病,重症智力低下和患有其他類型的傳染病、遺傳性疾病而未治癒的是不能結婚的」有了明顯的進步;再比如《民法典》這次將「文字、圖像」也納入到了性騷擾的認定范圍之中,可以說是完善了先前防止性騷擾的有關規定;再有前天電視采訪中專家說的「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是給「見義勇為者免責」、還有「小區共有場所收入歸業主」、「保護個人信息」以及「遺囑形式的增加」等等,這在《民法典》中都有。
❾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的知名學者
王家福、李步雲
註: 為表彰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建設和法治建設做出傑出貢獻的老法學家,營造法學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法學理論隊伍,經中國法學會各研究會、省級法學會、全國重點法學院校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推薦,中國法學會會長會議討論研究,2012年9月,中國法學會決定授予王作富等25位同志「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稱號。 第一屆(1995年):夏勇
第二屆(1999年):信春鷹、孫憲忠
第四屆(2005年):莫紀宏
第六屆(2011年):熊秋紅
第七屆(2014年):張生 王家福: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榮譽委員,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法學會原副會長,原中國法學會民法經濟法研究會會長
李步雲: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榮譽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顧問,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顧問
梁慧星: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日民商法研究會會長
劉海年:中國法學會互聯網與信息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法律史學會學術顧問,中國人權研究會顧問
張慶福:中國憲法學研究會顧問,原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會長
劉楠來:中國國際法學會原副會長
陳明俠: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顧問
劉兆興: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
李順德:中國知識產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副會長
王曉曄:中國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競爭法專業委員會主任
李林: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法學會立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副會長,海峽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陳澤憲:國際刑法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廉政法制研究會副會長
陳甦: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莫紀宏:國際憲法學協會副主席,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法學會律師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馮軍: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孫憲忠: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李明德: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吳玉章: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
劉作翔: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期刊研究會副會長
王敏遠: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周漢華:中國法學會互聯網與信息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行政法學會政府規制專業委員會會長
沈涓: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
冀祥德: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張廣興:中國法學期刊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陳欣新: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副會長
薛寧蘭: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鄒海林:中國法學會保險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熊秋紅: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謝增毅: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柳華文:中國行為法學會軟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海洋法學會常務理事
常紀文: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法分會副會長
渠濤: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日民商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劉仁文:中國犯罪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行為法學會常務理事
張生: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
謝鴻飛: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
鄧子濱:中國警察法學會常務理事
席月民: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高旭晨:中國法律史學會秘書長
高漢成:中國法律史學會副秘書長
徐立志: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
葉自強: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余少祥:中國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
❿ 黃進是哪裡人,他是做什麼的
黃進,男,生於1958年12月,生於湖北利川。武漢大學國際法學博士,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法學教專授、中屬國法學會副會長。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國際私法學會會長、中國國際法學會副會長、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體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是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員。同時擔任國家部委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家工作組組長,現任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基金理事會理事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