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誠信原則案例分析論文

行政法誠信原則案例分析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2-23 22:32:30

❶ 關於誠實守信.誠信原則之類的案例 及論文 急!!!

其外人田英哦平啊斯的法國和解困了;在學從不能寐,從小從販過後就如同看作的非官。

行政法兩個案例分析

1.依法行政原則分為兩個子原則:(1)法律優越原則,即行政行為不能違反法律規定。(2)法律保留原則,即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
依法行政原則中的「法」的含義經歷了一個歷史的變遷,從最初的「法律」逐漸演變到了現在的「法」。現代意義上的依法行政,不僅僅要求行政機關的行為符合形式上法律的規定,而且要求行政機關的行為符合事實上的法的要求。這種法包括:公平正義等等基本價值原則、憲法原則、法理等等。
從本案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工商局並沒有根據法律規定履行職責;另一方面,工商局的某些行為雖然並沒有明顯違反形式上的法律規定,但是卻違反了事實上的「法」。
2.高權行政的特點是行為的強制性,其存在的目的在於確保行政目標的有效實現。但是,伴隨著政治民主化的不斷深入,服務行政深入人心,高權行政越來越需要進行改革,於是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國家行政法都逐漸削弱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在高權行政領域,只要能有效夠達成行政目標,非權力方式也是可以採用的,這是對政治民主化的一種順應,也是服務行政的基本要求。
行政權的不可處分性指的是行政機關不能隨意放棄、不履行行政權力。而本案中公安機關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委託,行政權力並沒有被放棄,也並不存在不作為,只是行政機關將此權力委託給他人行使而已,自己則負責監督。
承包人未能完成相應任務,只能根據合同進行責任追究,除非發現其有其他屬於行政機關管轄范圍內的違法行為,方能追究其其他責任。行政機關與承包人之間存在的是行政契約關系,這種契約關系盡管與民事契約有所區別,但其核心仍然是根據雙方的約定行使一定行為並承擔相應的後果。如果任憑行政機關以某些借口承擔合同約定之外的責任,將打破行政契約的平衡性,使得行政合同成為單方行政行為。
行政機關在將行政權委託給他人行使之後並不是自己就沒有任何責任了,而是必須嚴格監督受託人的權力行為,一旦發現有作為或者不作為的違法情形,委託機關有義務予以處理。如果行政機關沒有盡到監督管理的責任則需要承擔失職、瀆職的責任。

❸ 行政案例分析論文

求助,緊急求助,行政案例分析的論文,盡量少在網路上出現的。若是學過本課程的,把自己的論文發給我也行,小弟在此拜謝了! 要求如下:本課是行政管理專業的選修課,考試方式為撰寫期終論文。因為本課程是案例分析課程,因此期終論文也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進行考查。案例由同學自己選擇,就案例選擇理論分析的基點展開論述。成文稿應為案例與理論分析的有機體,切忌割裂開來、機械拼湊。 一.案例分析的選擇 分析案例一定是講義及平時作業之外的行政案例,否則無效。案例可以包括:行政法判例、行政立法、行政機關制定的政策或其他有關公共行政的個案。搜集案例相關資料,仔細閱讀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選擇一個研究主題,對材料進行整合與升華。特別注意的是,案例分析不要求大而全,只要對導致問題發生的其中一點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即可。 這里給大家提供幾個參考領域,大家可以酌情選擇案例: 1、政府越權; 2、政府管制失當; 3、政府不作為(失職、瀆職、懶政等); 4、政府問責不力; 5、政府信用缺失; 6、政府違法侵害公民權。 二.分析思路(選擇一種思路即可) 1.用行政學原理分析行政機關在該個案中的行為,從制度、體制、機制層面指出行政機關在解決該個案中的問題,能夠提出解決措施最好,沒有合理的措施也不必牽強地解決,但一定要把問題的因果關系分析透徹。 2.用法治原理對該個案的規范性進行評述 A.該個案實體上是否合法,判例是否體現了法治與公共行政的關系 B.該個案與人權保障之間的關系 C.該個案與民主參與之間的關系 D.該個案與公平、正義或效能等價值之間的關系三.篇幅最後的論文定稿應包括兩部分: 1、正文:3000-4000字。 2、附件:即所要分析的個案的正式材料(新聞稿、報道、決策個案的材料、立法、文件或判決書),這些材料應反映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論文正文以小四號宋體字列印,題目為三號宋體加粗或者黑體。紙張要求:A4。 所有引用與摘錄的案例材料,必須註明材料來源(如期刊、報紙、網站等)。 四.基本寫作格式 期末論文的格式應當嚴格按照如下格式撰寫,不得缺少任何一項: 1、題目。應包括兩部分: (1)正標題(居中):論…… (2)副標題:以……案為例 2、【內容摘要】(空兩格) 3、【關鍵詞】(空兩格) 4、正文(空兩格),一般分為三部分內容。標題不多於二級標題,分別為一、二、三;(一)、(二)、(三)。若還需要分層次,請用首先、其次、再次。

❹ 請結合有關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知識,分析以下案例。

本題涉及的行政法律原則主要是信賴保護原則,即政府有義務保證自內己抽象行政行容為和具體行政行為的公信力,如果行政相對人基於政府的行政行為進行作為,而因為政府行政行為的變更導致其可預期利益受到損害,政府則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本題中提到的是政府許以獎勵的許諾而又不兌現的現象,是典型的損害政府公信力的行為。對此,小楊等三人可以向該市政府提出復議申請,或者向其上級機關——省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復議,如果復議不奏效,則可採取法律手段解決。

❺ 請大家用行政法基本原則評析本案例

一方面,如果交警知道當事人是無證駕駛的,總的來說警方在此案中內並無明顯過錯,如果有的容話也只是在當事人跳河後不積極失救,但是由於敘述不清難以確定警方是否施救。
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無證駕駛機動車輛的處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可以並處十五日以下拘留。因此警方在當事人棄車後可以追趕,且後來已經表明不再追趕以防止其跳河。
另一方面,如果交警不知道當事人無證駕駛,只是純粹由於機動車沒有牌照而實施追趕行為造成後果的,警方在當事人棄車後仍然追趕的行為就存在一定過錯。道路交通安全法對於無牌照車輛上路的,只規定罰款和扣留車輛並無拘留的規定,所以此時的追趕行為是超出法律規定的,違反了行政合法性原則。至於行政合理性原則,根據案情敘述並無多少適用餘地。

❻ 求法律案例分析論文一篇!4000字左右 案例要500到1000字,分析部分2000字,

論轉化型搶劫的構成(你自己再修改一下,字數基本吻合)
一、案情
被告:林某,男,17歲。
林某初中畢業後,經常到某麵粉廠其姨家中居住,並幫姨做早點。一天,林某向其母親提出要到外地打工,但遭其母拒絕。為了籌集路費,林某產生盜竊邪念。2003年7月間,林某從其表弟丁某口中得知,在某麵粉廠宿舍4棟401室只住一個女人,而且可以從樓下爬上去。同年12月23日下午,林某到丁某家玩時,林某問丁某住401室的女人幾點鍾睡覺,丁某告訴林某差不多11點多到12點就會睡著「。當晚11時許,林某攜帶水果刀並戴上毛線帽蒙面爬圍牆進入麵粉廠職工宿舍區,沿卧室欲行竊時被陳某發現,林某見狀,即將陳某推倒在卧室的床上,用水果刀頂住陳某的脖子威脅說:」不要叫,再叫就捅死你「,陳某害怕並表示不叫,林某即按原路逃離現場。案發後,林某被公安機關捉捕歸案。2004年3月5日,檢察機關以林某涉嫌犯搶劫罪向法院提起公訴。法院對此案公開審理,被告人林某的辯護律師為被告人作無罪辯護。
二、分岐
法院在審理中,對案件的定性存在兩種分岐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林某無罪。
理由:被告人林某所實施的行為屬盜竊未遂而非既遂,不存在轉化問題。被告人林某在被害人發現後有拿小刀指著受害人的後背並威脅「不要叫,再叫就捅死你」,但從其所使用的是一把其表弟從街上買的而被告人原本計劃用來撬窗戶的小水果刀,並且在受害人發現有人進入房間喝問後就趕快躲到陽台上,在將受害人推進房間後便迅速從原路逃離,這一系列舉動來看,被告人的行為僅僅是為了能逃離現場,這里一些過激的行為更多的是出於自身的恐懼。根據1991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盜竊未遂行為人為抗拒逮捕而當場使用暴力可否按搶劫罪處罰問題的電話答復》的規定,如果行為人「盜竊未遂」尚未構成盜竊罪,而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情節不嚴重、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因此,被告人林某不構成搶劫罪(未遂),認為被告人林某無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被告人林某犯搶劫罪(未遂)。
理由:被告人林某秘密入戶實施盜竊過程中,被發現後採用暴力和持刀威脅方法拒捕,其行為已經符合搶劫罪構成要件。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的規定。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臟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是對搶劫罪的規定。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構成搶劫罪的顯著特證是「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財物。」。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是關於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臟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按搶劫罪定罪處罰的規定。根據我國刑法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犯盜竊、詐騙、搶奪罪後,因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轉化為搶劫罪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一是轉化為搶劫罪的前提條件是行為人犯盜竊等罪,行為人不僅實施了盜竊等行為,而且已構成犯罪;二是必須具有抗拒抓捕等目的;三是必須具有當場使有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行為。本案中林某不僅實施了盜竊行為,具有抗拒抓捕的目的,也具有以暴力相威脅的行為。再之,我國刑法第二十三條關於「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的規定。「,本案中被告人已著手實行了犯罪,由於陳某喊叫,即由於林某意識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因而,林某整個犯罪行為中符合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以及我國刑法第二十三條的犯罪構成要件。為此,被告人林某犯搶劫罪(未遂)。
三、評析
筆者贊同上述第二種意見,即被告人林某的犯罪行為符合搶劫罪(未遂)的構成要件,林某犯罪行為屬轉化型搶劫罪(未遂),應當認定林某犯搶劫罪(未遂)。
(一)對無罪、搶劫罪(未遂)的司法認定
1、法律對犯罪和不認為是犯罪的規定:我國刑法第十三條關於「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2、法律對犯罪未遂的規定:我國刑法第二十三條關於「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的規定。
3、法律對搶劫罪的規定:(1)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關於「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的規定;(2)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關於「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臟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4、法律對盜竊罪的規定:(1 )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關於「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的,處……」;(2)1988年3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如何運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條〈修改後的刑法為第二百六十九條〉的批復》關於「被告人犯盜竊等罪,為抗拒逮捕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條(修改後刑法為第二百六十九條)搶劫罪處罰。在司法實踐中,有的被告人實施盜竊等行為,雖未達到『數額較大』,但為了抗拒逮捕等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情節嚴重的,按搶劫罪處罰,威脅情節不嚴重、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的規定;(3)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關於辦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盜竊未遂,只有情節嚴重的,如明確以巨額現款、國家珍貴文物或者貴重物品等為盜竊目標的,才定罪並依法處罰。」;(4)1998年3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行為,構成盜竊罪。(一)盜竊數額,是指行為人竊取的公私財物的數額。(二)盜竊未遂,情節嚴重,如以數額巨大的財物或者國家珍貴文物等為盜竊目標的,應當定罪處罰。」;(5)1991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盜竊未遂行為人為抗拒逮捕而當場使用暴力可否按搶劫罪處罰問題的電話答復》的規定,如果行為人「盜竊未遂」尚未構成盜竊罪,而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情節不嚴重、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二)本案認定被告人犯搶劫罪(未遂),不宜認定被告人無罪。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結合本案實際案情,筆者認為: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也方法,強行立即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搶劫罪的主要特徵是:1、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即不權侵犯了公私財產所有權,同時也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權利;2、在客觀方面,行為人必須具有對公私財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護者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對人身實施強制的方法,立即搶走財物或者迫使被害人立即交出財物的行為。這種當場對被害人身體實施強制的犯罪手段,是搶劫罪的本質特徵,也是它區別是於盜竊罪等最顯著的特點。上述所謂脅迫,是指犯罪分子以立即實施暴力相威脅,實行精神強制,使被害人產生恐懼,不敢抗拒,被迫當場交出財物,或者任其隨即劫走財物。這個脅迫,一般是針對被害人的,有的也可以是針對在場的被害人親屬、朋友或者其他有關人員的。通常是以明確的語言作出威脅,使有驚恐而不敢反抗。判斷犯罪行為是否構成搶劫罪,應以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財物的當場是否實際採取了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為標准。有的犯罪分子作了盜竊和搶劫兩手准備,攜帶凶器,於夜晚潛入作案地,發現作案地的人員睡著等,輕而易舉地偷走了財物,應定為盜竊罪;如果盜竊過程中驚醒作案地人員,遭到抵抗或呼喊,當即拿出凶器使用暴動力,將物品搶走,則構成搶劫罪,沒有劫走物品,構成搶劫罪(未遂);3、在主觀方面,本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構成,故意的內容必須以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為目的;4、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一般搶劫罪,應以是否搶得財物為既遂與未遂標准。即搶到了財物,沒有傷人,為既遂;沒有搶到財物,也沒有傷人,或者沒有搶到財物,致人輕傷的,均為未遂。搶劫罪與盜竊罪區別主要是犯罪手段不同,盜竊罪是秘密竊取公私財物,它可以利用被害人熟睡、醉酒、重病等難以察覺有人作案之機竊取財物, 它與搶劫用葯物麻醉、用酒灌醉被害人,置其於沉睡狀態,從而劫走財物不同。其次,按照我國刑法,構成搶劫罪,沒有規定被搶的財物數額;而構成盜竊罪等則規定「數額較大」是必要條件。
轉化型搶劫罪。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這條文所列的情況,綜合起來,已使犯罪性質轉化成為搶劫罪,該條文:一是前提犯盜竊罪等,一般是指具有這些犯罪行為之一的。有的被告人實施盜竊等行為,雖未達到「數額較大」,但是,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情節嚴重的,可以按照搶劫罪處罰;二是目的為抗拒抓捕等,抗拒抓捕是指抗拒公安機關或者任何公民特別是失主對他的抓捕、扭送;三是條件以暴力相威脅等,這是指犯罪分子對抓捕他的人實施足以危及身體健康或者生命安全的強暴行為,或者以將要實施這種行為相威脅,情節嚴重的,這是本條的關鍵之處,也是區別其他罪的根本點。如果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情節不嚴重、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如果沒有傷害意圖,只是為了擺脫抓捕、盡快逃走,而推推撞撞,可不認為是使用暴力;四是時間必須是當場,這是是指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現場;五是犯罪性質,由於上列情況的發生,主要是使用暴力,而使性質轉化成為搶劫罪,所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搶劫罪與盜竊罪區別主要是犯罪手段不同,盜竊罪是秘密竊取公私財物,而搶劫罪是當面以使用暴力相脅迫,當場劫財,遇到抵抗立即施加暴力。
本案被告人林某在實施的整個犯罪行為過程中,即林某在2203年12月23日晚11時許,林某竄至某麵粉廠宿舍4棟401室陳某家,沿外牆爬上,用水果刀撬開窗戶入室,在卧室欲行竊時被陳某發現並大聲質問:「誰,你是誰?」。開燈後在陽上找到了被告人林某,林某見狀,即將陳某推倒在卧室的床上,用水果刀頂住陳某的脖子,威脅說:「不要叫,再叫就捅死你。」,陳某害怕表示不叫,林某即按原路逃離現場。被告人林某秘密入戶實施盜竊過程中,被陳某發現後採用暴力和持刀威脅方法拒捕,其行為構成犯罪上述三點基本特徵,也構成犯罪未遂上述三點基本特徵,也構成搶劫罪(未遂)上述四點搶劫罪特徵和構成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所規定的犯罪性質轉化成為搶劫罪並符合其的五點特徵,同時符合1988年3月16日最高人發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機關於如何運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條(新刑法二百六十九條)的批復所規定的構成案件。特別是林某在被房主發現時拿刀出來威脅房主,即林某用水果刀頂住陳某的脖子並用語言威脅「不要叫、再叫就捅死你」,其情節嚴重、危害大,林某使用暴力的行為,而使盜竊(未遂)的性質轉化為搶劫罪(未遂)。這是本案的關鍵點。因此,被告人林某犯罪行為構成搶劫罪(未遂)。
本案被告人林某在實施盜竊行為時,如果沒有拿刀出來威脅房主,而是在房主喊叫後立即逃跑,即沒偷到東西跑掉,林某則構成盜竊(未遂)。根據盜竊未遂及情節顯著輕微,社會危害尚未達到應當受刑罰處罰的程度等,在此情況下才可以認為林某無罪。本案的案情不是這樣,而是林某在盜竊過程中被發現而使用暴力相威脅,性質發生變化,符合搶劫罪(未遂)構成要件。因此,本案不可能認為被告人林某無罪。
綜上評析,本案應認定被告人林某犯搶劫罪(未遂),而不認為被告人林某無罪。

❼ 【行政法案例】求分析:運用信賴保護原則對本案作出分析。在線等,謝謝!

信賴保護原則就是行政相對人出於對行政機關或授權組織的信賴,專對其作出的行為予以信屬任和維護,行政機關或授權組織不得隨意作出對相對人不利的更改。
陳某1994年偽造證書,此後一直未被發現,順利通過研究生考試並取得學位。陳某取得的學位是有效的,也是出於對行使一定行政職權的中山大學的信賴才去工作的。1999年到2005年,陳某已經在工作,對於錄用工作的這一行為,有關部門不能隨意更改。換言之,就是不能去過分翻舊賬。自己作出的決定,又不對社會造成巨大危害,就不應該隨意更改。
按照真實情況,陳某確實是個大專沒畢業的學生。但是他能夠考上研究生,說明其水平不差,符合研究生的要求。貿然撤銷其學位,明顯不是好事。

❽ 求法律案例分析論文3000-5000字

要不你在網上找下(法學)這樣的期刊看下吧~裡面刊登的都是這樣的論文~你完全可以參考下~

❾ 一個行政法案例分析,求高手

你好。第一個問題我不會,不過第二個問題我倒是可以幫你解答一下。
李某回可以獲得賠償,因答為李某一開始向建設局申請建房許可的時候,建設局是准許了他的申請。後面水利局檢查的時候又說是違規建築。李某作為公民,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決定是信賴的。相信你也應該知道,行政法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信賴保護原則。是指行政機關的規定或決定一旦作出,就不能輕易更改。如確因法律變動,情勢變更,公共利益等原因而必須改變的,除了要有充分的法律依據並遵循法定程序之外,還應當給予權益受損的人一定補償。
在這里水利局作出這個決定顯然並沒有如上所述的客觀原因,而且李某也沒有過錯。所以水利局如果要要拆除李某的房屋,行政機關必須為他的反悔行為「買單」,李某可申請國家補償。
才疏學淺,本人的理解。望有幫助。

❿ 行政法案例分析

1、本案的被告是市國稅局,理由如下: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權責一體專,按稅務機關查處屬案件管轄規定,本案由市稅務局管轄,即市稅務局有「權」對本案中的偷稅行為進行處理,同時市稅務局也必須客觀、公正的依法進行處理,這是其「責」的體現。本案的原告與市稅務局查處的這一偷稅行為有利害關系,故市稅務局為被告。
2、本案應作如下判決:判決被告支付原告獎金:2.4萬元,賠償實際工資損失及路費,對於精神損害20萬元及賠禮道歉不予支持。
理由:國家稅務局《稅務違法案件舉報獎勵辦法》規定,原告應得的獎勵為2.4萬元;原告的賠償責任由國家承擔,賠償義務機關是市稅務局,我國國家賠償法規定只賠償直接損失,無精神賠償的規定,故賠償實際工資損失及路費,不賠償精神損失;本案中被告不履行支付獎勵的義務,並不造成對原告名譽的損害,所以對原告要求的賠禮道歉不予支持。
以上分析同時也請各位高手批評指正。

熱點內容
法治與城管 發布:2025-09-25 15:19:04 瀏覽:479
國際經濟法何時興起 發布:2025-09-25 15:17:28 瀏覽:311
民法典那年 發布:2025-09-25 15:16:50 瀏覽:924
東奧經濟法基礎書籍 發布:2025-09-25 15:16:38 瀏覽:212
民事訴訟法原告權利第三人 發布:2025-09-25 15:09:25 瀏覽:643
公司法有關的論文 發布:2025-09-25 15:00:27 瀏覽:83
律師見證章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5 14:54:26 瀏覽:235
職業病防治的立法宗旨 發布:2025-09-25 14:28:46 瀏覽:837
公眾道德感 發布:2025-09-25 14:28:29 瀏覽:207
司法獨立的障礙 發布:2025-09-25 14:28:26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