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和行政法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一項法律,還是行政法規還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名稱是法律,經過全關人大審議通過的國家法律,它不是法規。內
法容律和法規的區別是制定和頒布的機關不同而有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法律的制定機關是全國人大,法規的制定機關是國務院;
2、法律修改的程序和法規修改的程序不同;
3、適用的優先性不同,法律優於法規。
4、法律的名稱都是XX法,而法規的名稱多為XX條例,XX辦法等等。
勞動法屬於經濟法。答案為C。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專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屬律規范總稱。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它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這些法律條文規管工會、僱主及雇員的關系,並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
我國的勞動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於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㈢ 勞動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不是一個法律體系…………
行政法簡單說就是調整政府的行政管專理與公民的被行政管屬理之間關系的法律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法律。
勞動法裡面有勞動監察行政部門可以對用人單位進行監察,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的內容
附:中國法律部門體系
憲法,刑法,民商法,訴訟法,行政法,勞動法,環境保護法,經濟法
㈣ 勞動法對行政單位是不是沒用
《中抄華人民共和國勞襲動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根據以上規定,你認為勞動法對行政單位是否應該有用呢。
㈤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若干問題的意見屬於法律還是行政法規還是部門規章
關於印發《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專》的通知由屬原勞動部發布,屬於部門規章。
部門規章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和國務院的決定,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和發布的調整本部門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並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范性文件。主要形式是命令、指示、規章等。
相關規定:
《立法法》第八十條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㈥ 有一些法律叫《**促進法》,如就業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與勞動法、統計法行政法有什麼區別
這些《XX促進法》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某些事業的發展,在法律規則上主要是授權專性規則,法律後屬果也多是授益性的。勞動法那些多是為了打擊一些行為,保護XX權益,多是禁止性規則、義務性規則,法律後果多是懲罰性的。
㈦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一項行政法規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一部調整勞動關系的實體法,它本身不專是行政法規。但勞動法體系屬中包括行政法規與配套法規。
我國勞動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它包括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以及以上兩法的司法解釋與實施細則,還包括國務院和勞動部(勞動社會保障部)的行政法規等組成勞動法體系。
勞動法(及勞動法體系的各種法律法規),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它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這些法律條文規范工會、僱主及雇員的關系,並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
我國的勞動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於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最新立法為2008年的《勞動合同法》,需配合使用)
㈧ 勞動法與民法那個是上位法
《立法法》規定的的上位法和下位法是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之間層次效力,版勞動權法和民法同屬於法律,不存在上位法之分。
勞動法曾經在很長的時間內屬於民法的內容,但是其不斷顯示出與民法不同特徵後,其變異性已經成為沖破民法傳統的獨立法律部門,從而體現出與民法不同的特徵來。
勞動法與民法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兩者的調整對象不同。勞動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民法是調整的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以及財產關系。
(2)兩者的主體不同。勞動法的一方必須是勞動者,另一方為用人單位(勞動使用者),雙方之間的關系兼有平等性和不平等性;民事法律關系主體雙方可能都是是公民、法人,或一方為公民另一方為法人,其主體地位平等。
(3)兩者的原則不相同。兩者各有獨特的原則,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和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等;而民法的基本原則為平等、公平、自願、誠實信用、禁止權利濫用等為原則。
(4)違法後,承擔的法律責任有所不同。勞動法中的民事責任要求採用某些特殊的責任形式,而民法中的無此要求。
㈨ 請問:勞動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隸屬關系阿,勞動法是行政法的一種。
㈩ 《勞動法》到底屬於經濟法還是行政法規
勞動法是社會法的一種,屬於經濟法范疇,屬於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一部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比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所以不屬於行政法規。勞動法和經濟法是兩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同時都隸屬於民法,都是民法的一部分。
2、勞動法與經濟法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兩者的調整對象不同。勞動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的范圍非常廣泛,這些經濟關系的調整是為了對國家經濟活動的宏觀調控和加強經營管理,顯然與勞動法的調整僱傭與被僱傭的勞動關系是不同的。
(2)兩者的主體不同。勞動法的一方必須是勞動者,另一方為用人單位(勞動使用者),雙方之間的關系兼有平等性和不平等性;經濟法主體范圍廣泛,具有多種多樣的類型;
(3)是實現經濟自由和發展的保障;經濟法主體地位不對等,具有層級性,又是保障經濟秩序和穩定的需要;經濟法主體角色的變動性,則充分體現了經濟生活對各種經濟主體之間和諧互動的一種需要。
(4)兩者的原則不相同。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和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等;經濟法的原則主要有平衡協調原則、維護公平競爭原則、責權利相統一原則等。
(10)勞動法和行政法擴展閱讀
經濟法的特點:
1、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2、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3、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4、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5、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