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外文文獻

行政法外文文獻

發布時間: 2021-12-22 08:25:27

㈠ 求憲法學行政法學方面的權威外文文獻或學者,懂的進~

一般很有名的抄英文論著襲都已經基本翻譯出版,找一兩本來看一下就可以了,比如商務印書館的公法名著譯叢。
如果找近幾年的英文文獻,到哈佛法律評論或者耶魯法學雜志等網站,提供近五年的全文下載。裡面有不少行政法憲法方面的論文。

㈡ 誰有行政法英文原文資料並已翻譯成中文

Members of English experts and scholars:
I need a foreign English writing articl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its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Requirements: 1, English is a foreign article 2, English artic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 category 3, the article of the original English text, 4, the original text of the article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5, English characters in more than 13,000 words.
English request that experts and scholars strongly support

㈢ 關於行政法的論文!非常緊急!拜託大家幫忙!

行政法論文--社會公共行政與行政法 摘要:本文在政府公共行政與社會公共行政兩分的框架下,討論了社會公共行政與行政法的關系。首先,文章對行政法介入社會公共行政領域的必要性作了闡述;接著提出並不是所有的社會公共行政都需要行政法的調整;最後討論了行政法對社會公共行政進行調整時應注意到的兩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社會公共行政;行政法;公共行政 行政分為私行政和公行政,公共行政即指與私行政相對的公行政。公共行政這一術語開始時僅表示國家行政,但隨著時代發展,其內涵已得到大大擴展。現在,公共行政已普遍被承認包括國家公共行政和社會公共行政兩方面的內容。政府公共行政是指政府根據法律規定所實施的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社會公共行政則是指社會性的公共組織對一定領域內的社會公共事務所進行的管理。隨著行政權社會化趨勢的加強,社會公共行政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不同學科的學者對此作了程度不一的探討。對於行政法學界而言,社會公共行政這一領域具有巨大的沖擊性,將會使原有的行政法理論面臨新的挑戰和問題。我們可以設問,行政法是否應把社會公共行政納入調整范圍?如何進行調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由此將需要對原有的行政主體、行政組織、公務員等一系列問題作新的理解和解釋。以行政主體這一概念為例,如按以上思路,它就應該包括社會公共行政的主體。 本文主要通過討論社會公共行政與行政法的關系,嘗試對行政法為何應調整社會公共行政等問題作出回答。 一 行政法為何應介入社會公共行政領域呢?這個問題可以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 第一,這是社會公共行政對行政法的需求決定的。 政府公共行政與社會公共行政共同點在於兩者都履行公共職能,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但政府公共行政與社會公共行政的區別之一在於它們在公務涉及的范圍上有所差異。一般而言,政府公共行政是以所有公共事務作為管理對象,而社會公共行政只是涉及到一定領域、一定行業的公共管理。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社會公共行政主體不考慮全社會的公共利益而只顧及本領域、本行業的公共利益。這時候就需要有關的行政管理部門、司法部門對社會公共行政主體進行監督管理,而這就需要行政法的法律支持。 社會組織進行公共行政需要具有公共權力。而社會組織的公共權力來源如果不依靠有關行政法律、法規授予,僅僅依靠社會組織自身的組織性權力(如行政組織成員對行政組織公共權力的認可),其權威性不能確立,其合法性也成問題。 在社會公共行政過程中,社會公共行政主體的公共管理行為有可能會侵犯相對人的重大權益。雖然社會公共行政的強製程度比政府公共行政弱,但仍然可能有涉及到相對人重大權益的處理行為。在此種情況下,對相對人的救濟是必須考慮到的。這仍然會涉及到行政法上的救濟問題。當然,這里不是主張法律救濟可以替代所有的救濟方式,但法律救濟是最徹底、最有效的救濟方式。當相對人的重大權益受到損害時,我們沒有理由堵上司法救濟這扇大門。 第二,把社會公共行政納入行政法的調整范圍是行政法自身發展的需要。 社會公共行政這一新領域給行政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將會改變行政法的內涵和外延。現代行政法的內涵和外延與行政法誕生初期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英美法系最早給行政法下定義的是英國法學家奧斯丁,他認為行政法是規定主權行使之限度與方式:君主或主權者直接行使其主權,或其所屬之高級行政官吏之行使主權者授予或委託之部分主權。1英美法系行政法在以後的發展中,逐漸形成從控制行政權力與行政程序兩個方面概括行政法的定義,如著名行政法學家K·C·戴維斯教授就認為,行政法是關於行政機關的權力和程序的法律,包括法院對行政活動的司法審查在內,2也包括行政機關所制定的程序法規在內。然而,這只是狹義的行政法定義,英美法系很多著名行政法學家提出了代表新趨勢的廣義行政法概念。如P·L·斯特勞斯教授認為,在二十世紀初期當公共行政發展的時候,學術界發展了行政法概念,它包含幾乎全部和公共行政有關的事項。3 在大陸法系,行政法的概念幾經變遷,也朝著廣義的方向發展。如在法國,多數學者認為,行政法是有關調整公共行政組織與許可權、協調市民與行政權的法。通過行政法學者們的學術探討,法國的行政法概念從權力行為轉變為公共服務,行政的功能從權力行為亦變為一種服務的社會作用。4 無論是在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行政法概念的發展,都適應了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在今後的社會發展中,社會組織將行使越來越廣泛的公共權力,如果作為調整公共行政法律規范總和的行政法固步自封,無視社會公共行政的存在,將會大大削弱行政法的調整功能,也不利於社會組織依法有序地在國家與社會之間發揮作用。 把社會公共行政納入行政法調整范圍是行政法獲得合法性的重要途徑。任何法律要獲得良好的貫徹實施效果,其合法性是重要因素。不管是我國法律一級的規范性文件,還是各級政府制訂的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其他規范性文件,都存在一個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的問題。而社會公共行政就此問題提供了一個新途徑。一般而言,社會公共行政所涉及到的通常是公眾日常生活中所最常遇到的公共事務,公眾比較關心這類公共事務的管理,也較熱衷於參予到其中去。這就使社會公共行政容易反映民意,其管理活動更容易得到公眾的認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將社會公共行政中公眾反映的問題反饋到行政法的制訂上去,使行政法盡可能地滿足公眾的需要、現實的需要。此外,我們還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將社會公共行政主體制訂的一些暫時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以行政法的形式確定下來,賦予其法律效力。這些都是行政法獲得合法性的重要舉措。 另外,將社會公共行政納入行政法的調整范圍原因還在於,在當今社會,政府公共行政和社會公共行政的區分已經越來越不明顯,很難絕對地確定兩者之間的界線。「雖然傳統的行政法只調整政府公共行政,但在當今社會,政府公共行政和社會公共行政的分工已經不是單純的和絕對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歷史的發展、行政目標的要求、憲法和立法機關的決定,或者是出於工資和預算等行政技術和物質、人事方面的考慮,更有利於行政任務的完成。」5 我國已有學者認為,現代行政法應當將社會組織的公共行政納入調整范圍的必要性在於:1.社會組織行使公共權力的范圍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頻繁。2.這種社會的公共行政與政府機關的行政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僅僅是管理主體的不同而已。3.既然社會組織的公共管理行為必然會影響到公民權益,就必須要一定的法律予以規范和調整才能確保社會組織管理行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也才能保障公民權益不受社會組織管理行為的侵犯。6 可見,社會公共行政應納入現代行政法的調整范圍,是新時代對行政法的要求,是社會的客觀需要。 二 在探討社會公共行政范圍時,本文非著重於政府公共行政與社會公共行政的界定,而是將社會公共行政置於公共行政這一前提下討論何為公共行政,即注重它與私法上行為的區分。一般認為,履行公共職能的行為即為公共行政,但公共職能又怎樣界定呢?這個問題自然而然又涉及到公法與私法的界分問題。因為我們區分公共行政就是為了讓其適用與私法不同的公法規范。 凱恩教授認為:「一種職能是否公共職能的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它不可能總是以同樣的方式得到回答。他主張區分公法和私法要以這樣一個問題為出發點,即我們為什麼要在公法和私法之間劃出界線。劃定界線的理由影響劃定界線的方式,而界分公法和私法的理由多種多樣,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標准。 「簡而言之,我們可以說,界分公法和私法的理由多種多樣,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標准,用以解答什麼是公法規則與原則適用的適當空間這一規范性問題。所有這些標准非常復雜;在訴訟場合將它們適用於特定案件,要求法院進行艱難的、有時是頗有爭議的價值判斷。」7凱恩教授給出了說明理由的一個路徑,即結合具體情境闡明為什麼要界分公法與私法,而後從界分的理由出發來確定界線之所在。在理論和實踐的可能前景范圍內,我們也許還會得到別的路徑,但基於充分理由之上的個別化處理是不變的適當方式。8 從美國的相關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公共職能界定的變化。私人公園的經營以前並不被認為具有公共職能,但在EvansV.Newton一案中,一家私營公園只供白人使用,被黑人訴諸法院,聯邦最高法院認定,公園雖由私人經營,但其提供的服務具有公共職能,應當適用憲法關於平等權的規定。法院進一步指出,公園如同消防隊、警察局等傳統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應屬於公共領域。9可見,公共職能是不斷地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的。 所以公共行政的界定與公共職能的界定以及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一樣,其范圍不是絕對確定的,而是與私法行為處於一種互動狀態中。我們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不同的情境下適用不同的標准對其進行界定。 中國目前的社會公共行政主要包括基層自治行政、公共事業行政、志願組織行政、社會中介行政四大類。10那麼,是否所有的這些社會公共行政都需要行政法的調整呢?並不是所有公共職能都可以被納入公法調整。只有當這一項職能對於相對人在憲法和法律上的個體權利具有重要的影響,並且需要國家的公權力進行一定調整以保證該職能的實施的時候才可以被納入公法調整范圍。11像一些社會組織自願提供的公共服務,缺乏行政權力的行使要素和特徵,沒有必要將其納入行政法調整范圍。在確定行政法應調整哪些社會公共行政時,下面因素是應該被考慮到的: 第一,公眾的重大權益是否有可能被侵犯。當社會公共行政涉及到公眾的重大權益時,我們需要法律的介入以規范其行使並提供有關的救濟方式。社會公共行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主管理,會形成自我約束機制或規范,但自我管理涉及到公民個人的重大權益時,法律保留的原則是應堅持的。公法領域與私法領域不同,在私法領域中契約自由原則佔主導地位。而在公法領域,契約自由原則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一個公共社區不得基於全體公眾同意而不經法律許可私自設立一個可以基於一定事實實施人身強制的機構。 第二,社會公共行政履行的公共職能重要程度,即看該項公共職能在社會系統中的地位如何。如果該項公共職能關繫到可能嚴重影響公眾的領域,行政法應對其進行調整。公眾需求強烈的公共職能,如不以行政法進行調整,單純以社會組織自身願望進行,就有可能出現公共職能履行缺位或不良履行等情況。如一個城市的公共汽車營運,在交由社會組織管理後,如果行政法完全退出該領域,倘若社會組織私自決定停止公共汽車營運,勢必給這個城市的市民交通帶來重大影響。因而行政法不應完全退出該領域,應由有關行政機關監督社會組織的公共職能履行。 第三,社會公共行政管理手段的強制性程度。如果社會公共行政對相對人的強制性較強,理應將其納入行政法的調整范圍。 「參考文獻」 1.李放:《比較法教程[M],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頁。 2.3.王名揚:《美國行政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95年版,第39、40頁。 4.張正釗、韓大元:《比較行政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2頁。 5.於安:《德國行政法》[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頁。 6.黎軍:《行業組織的行政法問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頁。 7.PeterCane,轉引自沈巋:《擴張之中的行政法適用空間及其界限問題》[A],載羅豪才主編:《行政法論叢》第3卷[C],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17頁。 8.12.13.沈巋:《擴張之中的行政法適用空間及其界限問題》[A],載羅豪才主編:《行政法論叢》第3卷[C],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419頁。 9.395U.S296(1966)。 10.趙立波:《淺說公共行政》[N],《光明日報》2001-5-4。 11.章永樂、楊旭:《村民自治與個體權利救濟》[A],載羅豪才主編:《行政法論叢》第5卷[C],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141142、頁。 馮偉溫澤彬

希望採納

㈣ 跪求關於行政指導的外文文獻(2000字以上)

行政指導本身就是日本行政法中的制度,到目前為止建立這類制度的也大概就東亞的日本、韓國、台灣為數不多的幾個,有很多人在美國、德國行政法中也總結出了行政指導,但是這都沒有形成制度,僅僅是一種行政手段而已。所以找外文文獻只能找日語或韓語文獻,其他語言文獻是找不到的。

㈤ ,求一篇翻譯成漢字約3000字的行政法(最好是依法行政方面的)的英語文獻,外加翻譯。好的話 會多加分!

二十一世紀的美國行政法

理查德B.斯圖爾特

行政法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里,行政法規本身亦要受到行政法的規制。行政法確立了行政機關在整個政治體制中的構架地位;設定了行政機關做出決定時所必須遵循的程序要求;規定了可以被獨立的司法機關予以審查的行政行為的可能性及范圍。它給行政管理和行政法規中的各個關鍵領域提供了普遍性的原則和程序規定。傳統上,行政法的要義主要集中於如何通過使行政機關按照公平無偏的程序,在法定的授權范圍內且是尊重私人權利這樣行為的方法來確保法治、保護自由。在此,行政法的功能主要是消極意義上的(negative),即旨在防止具有強制性的行政權針對私人個體的非法使用或濫用。
在最近十年,美國行政法也擔負起了一些積極的使命。通過新的程序要求和新的司法審查途徑,它確保行政機關要以一種合理的且是充分考慮了那些因它的決定而會在經濟和社會利益上受到影響的廣泛的相關人的利益(包括該規定的受益人和受該規定約束和制裁的人)的方式,才可以做出政策決定。
目前美國行政管理的現狀:法規管理的疲軟(Fatigue)今天,我們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行政管理疲軟這一尖銳問題。公眾需要越來越高的法律保護,但行政管理機構卻似乎越來越不能以一種有效而且高效的方式提供這種保護了。一般說來,制定和採用一個新的法規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執行這一法規亦相當費時。管理的結果常常是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標,反而還衍生出了更多麻煩。我認為,出現這種困境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過分依賴命令——控制的行政模式。在過去50年中,這一模式的運用曾使我們實現了既定目標。但在一個大且多民族的國度里,這一模式仍企圖通過命令來規制處於一個急劇變化且紛繁復雜的經濟社會環境中的成千上萬的人的行為,那勢必會使其固有弊端暴露無遺,尤其是在通過聯邦法規將管理統一化的時候。由於管理的強化,上述問題也就越發越嚴重了。聯邦行政機關所制定的詳細行動規劃由於缺乏靈活性而且易過時(obsolescence),因而既增加了負擔,又降低了效率。除了對行政管理的效率有影響外,僵化的、單方性控制(unresponsive Controls)的擴張也影響了其合法性,而且不利於責任的承擔。這些問題隨著針對公共需要而致的聯邦命令性管理的擴張和加劇就更加嚴重了。
我們現在所依賴的兩種主要是針對行政機關制定法規和政策的自由載量權進行規制的行政法模式並不能解決上述固有弊病。事實上,它們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遭,即加劇行政管理的疲軟。由法律人推動的(Lawyer-driven)利益代表模式程序將會使行政管理過程過分遲延。大多數法規至少要花上5年時間才能被通過。司法審查也有費時的問題,而且假如法院認定行政法規無效的話,行政機構還可以重新作一個規定。這樣就會造成法規制定程序的「僵化」(ossification)。預算和管理局的法規分析和其它對審查有影響的管理方法也會因分析而造成管理的癱瘓(paralysis by analysis)。因而行政機關越來越傾向於採用不太正規的,且又不負說明責任的不透明的法規政策模式了。對此,有觀點認為,應當在聯邦層面解除行政控制。這種觀點認為,比起市場本身的問題和存在於州和地方層面的管理問題來講,聯邦行政管理的失敗更加嚴重。雖然,這種認識有一定依據,即在聯邦層面中對市場的規制有著嚴重問題,但我們的疑問是如何去解決問題?
新管理方法。答案在於運用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去化解過去因過分依賴命令——控制模式而帶來的問題。在行政管理實踐中,有兩種新模式開始出現,即政府——利益相關人網路構架(government-stakeholder network structures)和經濟激勵制度(economy incentive systems)。
為了避免由上而下(top-down)的命令型管理以及行政法所要求的正式化程序所生的缺陷,作為一種新型解決之道的行政機關——利益相關人網路模式正多種形式得以發展。不同於過去的那種企圖單方決定被管理者行為的方法,行政機關在制定和執行行政規章中業已創造了多種策略以贏得包括商業企業和非贏利團體在內的各種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支持。下面就是幾個例證:行政機關在行政法的法規制定正式程序之外製定法規時,通過與來自實業界、公眾及州和地方政府代表的協商而相互達成一致;行政機構在提供市政服務和行政醫療保健方面與政府和非政府實體的協作安排;針對《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的嚴格規定,被聯邦自然資源管理機關劃定的保護區內的居民、土地所有者、開發商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商。在上述例子中,聯邦行政機關主動出擊,從而在這個程序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其結果便是在協商的基礎上與各參加者達成一種准合同性質的關系,進而解決行政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不同於集中化的批量生產方法(centralized mass proction),這一方法信奉後工業時代法規制定的策略。它的主要特點在於其行為方式富於靈活性、創新性,具有基準程序性(benchmarking)、透明性,並且可以使相互之間知情。在歐盟,這一方法在《協商公開法》(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項下被廣泛用以執行在成員國中的社會服務管理方案。行政機構似乎也有許多理由來採用這一策略從而推動其目標的實現:減少因更正式程序而致的辦事成本;確保選民的合作以支持而不是阻礙行政機關目標的實現;充分利用選民的知識和經驗,並確保其更有效地參與到政策的執行中來。非政府的選民(Nongovernmental constituencies)也有足夠動力來參與這一過程。去研究參加者的相互激勵以及通過何種方式可以使不同的制度設計能被廣泛認同都是極其重要的課題。
有些網路管理方法甚至與命令模式大相徑庭,它使行政機關從與相對人直接的實質聯系中抽身而以一種遠距離式的策略來管理(government at a distance)。比如環保局(EPA)的有毒物質排放目錄(TRI)要求信息的發布者要監督、報告並且公布各個設施所排放的空氣污染物。由於來自信息公開的非官方壓力,從而極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基於信息之上的方法也被用於促進包括健康醫療領域管理在內的目標的實現。其他的例子還包括政府對企業主動跟蹤和改善污染行為的環境管理和監管制度的鼓勵,以及環保局和能源部(Energy Department)與業界在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所自願達成的合作協議。在這些被稱為「反身法」(reflexive law)的方法中,政府通過提供參照標准和交流途徑來促進非政府實體的自我管理。在證券、廣播、電影領域的自我管理規則是這一策略的另一種典型。
第二,針對管理疲軟問題而正在出現的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方法是使用經濟激勵制度。比如,允許徵收污染稅、基礎建設及環境保護費。不同於以往對人們的行為直接做出命令,這種方法利用價格杠桿(如對排污單位征稅),這一形式來使人們的行為符合既定目標;但同時也留給被管理者以選擇成本最低的方式行為的靈活性。污染稅制度也激勵私人部門去研發和採用污染少的生產方式。邏輯上講,經濟激勵法是超越於現行的管理預算局程序的一種進步。它並不是使用經濟手段去規制被授權的管理者,而是以此來減少授權管理並運用經濟手段重新恢復市場本身對實現管理目標的作用力。不要誤解,這並不是說要回到自由放任的狀態(Liaissez-faire)。為使這一方法行之有效,必須密切監視和嚴格實施這些制度以防止欺騙。相對於傳統的命令型管理,這一制度的合理設計和實施可以同時實現降低污染物排放和大量節約成本(可達50%或更多)的雙重功效。
為了贏得更廣泛的認可,新管理方法必須提供更好的管理成果。它們同時也必定會遇到法律責任和政策合法性的難題。網路管理策略故意以聯合協作的形式模糊傳統意義上公和私的區別。這一方法的前提是它的代表資格必須與該管理問題所涉領域相匹配,而這一點正日益與司法許可權相交叉。針對某個管理問題,網路參加人組成一個具有專門知識與經驗的團隊,但這些參加者所代表的是不同的政府、社會階層和經濟部門的利益和視角。這些特徵會使剛剛出現的管理政策要費上很長時間才能奏效。然而網路管理方法卻故意減損正式的法規制定和執行行為的作用。但像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這卻是行政法的核心所在。依「反身法」的觀點,政府就如同柴郡貓(Cheshire Cat)它是幾乎不用現身的。當一個重要的決定被轉為由非政府部門參與的非正式程序而做出時,法律又如何去防止權力被部分人所濫用?又如何去約束專家的暴政(tyranny of expertise)?又如何來確保最後的結論是考慮了公眾的利益了的呢?包括如何確保分配的公平?
這種網路管理並不是一個負有法律上的說明責任的實體。但在很多情況下,網路管理程序最終可以產生涉及政府授權、互諒備忘錄、發放許可證,甚至是正式的法規在內的正式法律安排。因而,當這一權力的運用明顯違反了憲法、法律的限制時,就要受到司法審查。許多參與這一過程的政府單位,無論是哪個級別,都要受到相關法院的審查。即使這是消極被動的,但行政法的權力制衡功能卻可以被成功地保持。很難講,基於規范決策作出的正式法律程序之上的利益代表模式如何才能被成功地運用於網路管理。另外,如何讓網路決定模式能成功地受到基於管理和預算局模式上的法規分析機制的審查也是相當成問題的。
網路模式的擁護者們爭辯道,公開透明的公告和交換機制為其提供了安全保障,也為程序審查留出了餘地。但這一方法仍未被闡述清楚。聯邦政府將在制定基準程序和確保對管理行為的恰當監管和報告中起主要作用。因為這可以加強政策的能見度(visibility)和管理方法上的說明義務。但就如同行政法的其它方法一樣,在這一方法中效率和說明義務兩者是此消彼長的(tradeoffs)。
經濟激勵制度也縮小了行政法的效力范圍,通過委託市場主體(Market actors),經過價格信號的作用來執行政府機關依照要受司法審查的,且多少有些正式的程序而作出的決定。結果會因私人部門的執行決定而產生一些不利影響,例如,有關不同地區污染費的徵收標准,可能只能受到有限的法律調整。因而,在確保法規平等地適用時就有可能存在諸多問題。但是,不同於網路策略經濟激勵制度在管理和被管理者之間保持了一個固定的距離,並且由此而劃清了責任的分擔。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激勵制度的目標和設計的決定要受到法規制定程序的調整和普通程序上的司法審查。通過大量減少政府所做出的決定,經濟激勵制度會促進政策上的說明義務的履行。例如,在有償排污或徵收污染稅制度下,政府決定的目標旨在激勵整體環境的改善(如在許可證制度下,整個范圍內的排污許可),而不是去做大量應由企業來做的細節工作。(打不完,英文見下張)

㈥ 急~~~誰可以幫我找一份與行政法基本原則有關的外文文獻,畢業論文用!!!

你在網路 知道裡面搜 "論文 免費 下載" 就知道了

㈦ 哪有關於行政法方面的英文文獻

到「譯網情深」這個論壇的資源共享區去找,再不行的話可以提問那兒的大蝦。說不定可以找到!

㈧ 求行政法畢業論文外文翻譯一篇

論文關鍵詞:憲法行政法影響制約 論文摘要:作為現代法制在公法領域的表現物,憲法與行政法的關系最為密切,憲法對行政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筆者認為其主要表現為對行政法控權思想、行政法基本原則以及行政立法的影響和制約。...www.wsdxs.cn/html/xingzhengfa

㈨ 關於法理學的外文參考文獻有誰知道啊我需要一篇。最好是有譯文的。

第一編參考文獻

7.[德]考夫曼、哈斯默爾主編.當代法哲學和法律理論導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9.[美]波斯納.法理學問題.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第二編參考文獻


7.[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8.[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9.[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0.[美]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8.
11.[美]L.亨金.權利的時代.北京:知識出版社,1997.
12.[美]貝勒斯.法律的原則.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13.[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14.[英]哈特.懲罰與責任.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第三編參考文獻

6.[德]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7.[美]霍貝爾.原始人的法.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8.[英]梅因.古代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9.[日]川島武宜.現代化與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第四編參考文獻

20.[德]拉倫茲.法學方法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灣),1996.
21.[德]邁耶.德國行政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2.[日]大木雅夫.比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3.[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第五編參考文獻

10.[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 法律的任務.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11.[英]斯坦、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12.[英]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5.
13.[英]密爾.論自由.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4.[英]洛克.政府論(上、下篇).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15.[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16.[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7.[美]羅爾斯.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8.[美]麥金太爾.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
19.[美]科斯.企業、市場和法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
20.[美]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上、下).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

第六編參考文獻
12.[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13.[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北京:三聯書店,1991.
14.[美]龐德.法律史解釋.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15.[英]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這是關於法理學的一些外文參考文獻,我不知道你要的是文章還是一些書,這此就是書了

熱點內容
檔案局法規教育科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4 10:40:19 瀏覽:617
勞動合同法關於雙倍工資的規定 發布:2025-09-14 10:34:13 瀏覽:786
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9-14 10:30:49 瀏覽:525
寄件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4 10:30:48 瀏覽:345
網路平台發布哪些免責聲明是無法律效力的 發布:2025-09-14 10:22:06 瀏覽:164
單位收取假發票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4 10:21:34 瀏覽:217
國際商法考試答案 發布:2025-09-14 10:21:30 瀏覽:12
寫女法官的電視劇 發布:2025-09-14 10:12:20 瀏覽:243
不承擔法律責任弄死一個人 發布:2025-09-14 09:56:49 瀏覽:792
海南大學法律碩士社會認同度 發布:2025-09-14 09:51:01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