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事訴訟法新的證據
① 什麼是民事訴訟中的新證據
具體如下: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四十一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
(一)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二)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1)新民事訴訟法新的證據擴展閱讀
下列情況也可以認定為新證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八十八條 再審申請人證明其提交的新的證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逾期提供證據的理由成立:
(一)在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存在,因客觀原因於庭審結束後才發現的;
(二)在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發現,但因客觀原因無法取得或者在規定的期限內不能提供的;
(三)在原審庭審結束後形成,無法據此另行提起訴訟的。
再審申請人提交的證據在原審中已經提供,原審人民法院未組織質證且未作為裁判根據的,視為逾期提供證據的理由成立,但原審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規定不予採納的除外。
② 民事訴訟法,在什麼情況下的證據稱為新證據
民事訴訟的「新證據」,是指原審(或稱為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回的證據。
見:1、《答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第44條 《民事訴訟法》第179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原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 當事人在再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申請再審時提出。
2、《民事訴訟法》第200條(註:《民事訴訟法》於1991年頒布,經2007年、2012年、2017年三次修正,條文順序有所調整)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③ 《民事訴訟法》規定"新的證據"是指哪些
《民事訴抄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 (一)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二)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④ 民事證據法中新的證據有哪幾種情況
新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法定種類,主要是增加了電子數據。
一、原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規定:證據有下列幾種:
(一) 書證;
(二) 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 當事人的陳述;
(六) 鑒定結論;
(七)勘驗筆錄。
這樣規定容易給人造成誤解,即證據種類只有這七種,其他材料都不屬於證據。因此,2012年民事訴訟法將原來規定的「證據有下列幾種」修該為「證據包括」,以消除誤解,並新增電子數據為證據種類,將「鑒定結論」修改為「鑒定意見」。
二、根據新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民事訴訟中的證據包括:
(1)當事人的陳述。是指案件的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的關於案件事實情況和證明這些事實情況的陳述。
(2)書證。是指以文字、符號所記錄或表示的,以證明待證事實的文書,如合同、書信、文件、票據等。
(3)物證。是指用物品的外形、特徵、質量等說明待證事實的一部或全部的物品,如質量不合格的產品等。
(4)視聽資料。是指用錄音、錄像的方法記錄下來的有關案件事實的材料,如用錄音機錄制的當事人的談話、用攝像機拍攝的人物活動等。
(5)電子數據。是指與案件事實有關的電子郵件、網上聊天記錄、電子簽名、網路訪問記錄等電子形式的證據。這是2012年民事訴訟法新增加的證據種類。新增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種類,是考慮到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計算機等各類電子設備在社會生活中廣泛運用,越來越多的證據以電子數據的形式表現出來。電子數據證據本身又有很大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將其簡單地劃入某一現有的證據種類或者是分別劃入原七種證據種類中,依靠對現有的各類證據的運行規則進行修補難以解決電子數據證據所帶來的諸多法律難題,也無法充分發揮電子數據證據的證明價值。因此,有必要把電子數據證據作為一種新類型證據來對待,並在今後的司法實踐中逐步建立一套自身統一的有關電子數據證據調查收集、質證、認證等的運用規則。
(6)證人證言。是指證人以口頭或書面方式向法院所作的對案件事實的陳述。證人所作的陳述、既可以是親自聽到、看到的,也可以是從其他人、其他地方間接得知的。
(7)鑒定意見。是指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對民事案件中出現的專門性問題,通過鑒別和判斷後作出的書面意見,如醫學鑒定、指紋鑒定、產品質量鑒定、文書鑒定、會計鑒定等。原民事訴訟法使用的是「鑒定結論」的表述,2012年民事訴訟法將「鑒定結論」修改為「鑒定意見」,主要是考慮用鑒定意見作為鑒定人個人的認識和判斷,表達的只是鑒定人個人的意見,對整個案件來說,鑒定意見只是諸多證據中的一種證據,審判人員應當結合案件的全部證據,加以綜合審查判斷,從而正確認定案件事實,作出正確判決,而不是被動地將「結論」作為定案依據。
(8)勘驗筆錄。是指法院對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現場或者不能、不便拿到法院的物證,就地進行分析、檢驗、勘查後作出的記錄。
上述「證據」,嚴格地說只是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證據材料、)其內容是否真實還需要查證。因此,民事訴訟法規定: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⑤ 民訴法--「新的證據」
新的證據就是 在舉證期間內沒有提交的證據,是否具有證明力還需要對方的承認及法庭的認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三十四條 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
⑥ 再審事由中的新證據包括哪些情形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的規定,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才符合再審的條件。
因此,「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是再審中新證據的認定標准。如果再審申請人提供的新證據只是證明原判決、裁定存在一般瑕疵的,則不應當認定為新的證據。
新的民訴法司法解釋對於再審中的新證據作出了細化規定,即「再審申請人提供的新的證據,能夠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基本事實或者裁判結果錯誤」。
條文中的基本事實是指對原判決、裁定的結果有實質性影響、用以確定當事人主體資格、案件性質、具有權利義務和民事責任等主要內容所依據的事實。再審中新證據的認定具體有以下幾種:
(1)新發現的證據。該證據在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存在,因客觀原因於庭審結束後才發現。
(2)新取得的證據。該證據在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發現,但因客觀原因無法取得或者在規定的期限內不能提供。
(3)新形成的證據。該證據在原審庭審結束後形成,無法據此另行提起訴訟。
(4)未質證的證據。該證據在原審中已經提交,由於原審法院的原因,未組織質證且未作裁判根據的。
(6)新民事訴訟法新的證據擴展閱讀:
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人民法院代表國家作出的。申訴雖然是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認為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有錯誤,要求人民法院進行審查處理的一種請求,但是申訴並不是必然引起人民法院對案件重新進行審判。
人民法院只有對各種申訴材料進行認真審查以後,發現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在認定事實上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才能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進行重新審判。
一、有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有錯誤。也就是說,申訴人提供了人民法院在審判時沒有掌握的事實材料,這些證據足以證明原判決、裁定對案件的主要犯罪事實、重大情節在認定上發生了錯誤。
一個案件的主要犯罪事實包括犯罪事實是否客觀發生過,犯罪行為是否系被告人所為,犯罪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如何,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年齡、能力,犯罪前後的表現等;一個案件的重大情節包括被告人作案的動機、目的、手段、後果等情節。
一個案件的主要犯罪事實或重大情節在認定上發生錯誤,就可能影響對整個案件的判斷,這就需要對案件重新進行審理。
二、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等情況。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或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間存在矛盾
三、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適用法律確有錯誤包括: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在引用法律出現錯誤。引用法律錯誤即判決、裁定所引用的法律包括條款、有關司法解釋時出現錯引;
定性定罪錯誤,就是判決、裁定混淆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以及一罪與數罪的界限;判刑錯誤就是判處的刑罰超過了法律規定的輕、重限度,如輕罪重判、不應該適用附加刑的適用了附加刑或應當從輕減輕處罰的,未從輕減輕處罰,甚至應當從輕的作了從重處罰等情況。
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等行為。人民法院的法官是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執法人員,法官在審判案件時,應當清正廉明,忠於職守,秉公辦案,如果法官在辦理案件時,存在利用職權貪污贓款、收受當事人的賄賂,或者出於私情故意曲解法律,
公然違背事實和法律規定等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所作出的判決、裁定不僅違反了審判原則,而且也可能是不公正的,理應予以糾正。但是,申訴人如果僅憑懷疑、分析或推理就認為法官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這是不能作為提出重新審判的理由。
⑦ 新證據的法律規定
一、《證據規定》關於「新的證據」的范圍界定
《證據規定》第41條:「《民事訴訟法》第125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1)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2)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證據規定》第43條第二款又規定:「當事人經人民法院准許延期舉證,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在准許的期限內提供,且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其提供的證據可視為新的證據。」
對於當事人申請再審時「新的證據」的界定,《證據規定》第44條解釋為:「《民事訴訟法》第179條第1款第1項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原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
二、提供「新的證據」的時間
根據《證據規定》第42條和第44條第二款的規定,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一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當事人在再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申請再審時提出。
三、提供的證據不屬於「新的證據」之法律後果
《證據規定》第43條第一款明示:「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這一規定與《證據規定》第34條關於舉證時限的效力和第4l條關於「新的證據」的界定在內容上彼此聯系,起著相互補充的作用。
四、提出「新的證據」所引發的法律後果
提出「新的證據」除對案件本身產生相應影響外,根據《證據規定》第46條,還會產生以下兩個方面的後果:
1、由於當事人的原因未能在指定期限內舉證,致使案件在二審或者再審期間因提出新的證據被人民法院發回重審或者改判的,原審裁判不屬於錯誤裁判案件。
2、一方當事人請求(提出新的證據的)另一方當事人負擔由此增加的差旅、誤工、證人出庭作證、訴訟等合理費用以及由此擴大的直接損失,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⑧ 什麼是民事訴訟法所說的新證據
「新證據」的界定十分重要,因為只有新的證據可以不受舉證時限的限制,可以在舉證時限屆滿後,開庭中隨時提出。民事訴訟法在兩個條文中提到了「新證據」,即第125條和第179條。第125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證據,第179條第1款第(1)項中規定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因此,必須對新證據加以明確,否則舉證時限制度就失去了意義。
新發現的證據應當包括這樣幾種情形:
其一,舉證時限屆滿後,才知道該證據的所在;
其二,雖然知道作為證據載體的材料的所在,並持有該證據材料,但並沒有意識到其作為證明相關訴訟請求、主張的證據價值所在。「發現」本身就是當事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認識。也許這樣的理解有些寬泛,但舉證時限制度基本目的主要在於防止因當事人的故意遲延。而不是使公正成為效率的犧牲品,因此不宜過於嚴格地理解所謂新發現的證據。應當注意,民事訴訟法第179條規定的「新證據」不包括這里所指的第二種情形。因為再審案件已經是經過審理的案件,就不存在開庭審理後,當事人仍然沒有意識到某證據載體作為證據的價值。而且再審屬於一種特殊程序,如果寬泛地來理解所謂新證據就極易導致判決的不穩定性。
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這里的「新發現的證據」應當與上述同解。
民事訴訟法第179條規定的所謂「新證據」,是指原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這里「新發現的證據」,應當不包括上述第二種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