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證據制度簡答題
❶ 刑事訴訟法證據規則有哪些
證據的種類,是指表現證據事實內容的各種外部形式,具有法律約束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了刑事案件證據的八個種類,分別是:(一)物證,是指以其物質屬性、外部特徵、存在狀況等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物品和痕跡。(二)書證,是指以其記載的內容和反映的思想來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書面材料或其他物質材料。(三)證人證言,是指證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 (四)被害人陳述,是指刑事被害人就其受害情況和其他與案件有關的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關案件的情況向偵查、檢察和審判人員所作的陳述。內容主要包括承認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說明自已無罪、罪輕的辯解。(六)鑒定意見,是指受公安司法機關指派或聘請的鑒定人,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定後所作出的書面結論。(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是指以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或其他高科技設備所存儲的信息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資料。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❷ 運用證據的原則簡答題
(一)重證據、重調查,不輕信口供
1.重證據。重證據即要求我們以事物的本來面貌反映事實,絕不能附加任何主觀臆斷的成分,其實質就是要正確分辨口供和其他證據的關系。 《刑事訴訟法》第46條規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的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從這一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口供和其他證據的證明力是不同的。口供經查證屬實後可以作為證據,但必須要有其他證據印證,這就要求我們在司法實踐中必須重視證據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全面地收集證據,並細致、謹慎地予以審查判斷,才能准確地認定案件事實,提高辦案質量。
2、重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收集、獲取證據的重要手段。任何證據都存在於我們的主觀想像中,因此,只有廣泛深入地調查研究,緊密依靠、深入發動群眾,相信科學並充分利用技術手段,才能有效地發現和獲取符合客觀實際的證據,才能對案件的事實作出正確的認定。當然,這也存在一個與偵查活動相結合的過程,即把發現、收集的證據與審查判斷的證據結合起來,達到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去偽存真的境地。
3、不輕信口供。口供的屬性告訴我們,對於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在查證屬實之前,不論是認罪或否認罪行的辯解,都不能輕易相信。毋庸置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案件的處理存在著直接的利害關系,其口供的虛偽性很大,如果我們不假思索地認證即輕信之,就有可能傷害無辜,或放縱犯罪。然而不輕信口供,並不是說就全不可信,當口供經查證屬實後,它也是一種證據,對案件的認定起著重大的作用。
(二)嚴禁刑訊逼供
刑訊逼供是指以肉刑或變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為。它是舊中國訴訟證據制度的核心,也是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治在訴訟證據制度上的集中體現。新中國成立後,法律明文規定禁止刑訊逼供,《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行為收集證據。」《刑法》第1 36條也對刑訊逼供行為明確了具體的刑罰處罰。
(三)查實為證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42條規定:「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這就要求在具體運用刑事證據來認定某一案件事實之前,必須對所收集到的所有證據進行有效的審查、判斷,即依據其各自的特點,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各類證據進行具體的分析判斷,以確定其真偽以及與案件事實之間是否存在客觀聯系。針對各類證據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查證:
1.物證、書證和視聽資料。這幾類證據的特點是具有客觀真實性,但是它容易被偽造、破壞或因外部環境變化而發生變化。有時在證據的收集、保管和傳遞過程中會發生差錯,因此對此類證據的查證必須注意以下兩方面:
(1)須查清其來源,即查明是否來源於案件事實,有無偽造,物證是怎樣形成的,與案件事實是否存在客觀聯系,書證和視聽資料是在什麼條件下製作的等。
(2)須查清其變化情況,詳細分析物證、視聽資料是否發生了變化,為什麼變化,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案件的影響如何等。
2、鑒定結論。鑒定結論應該是科學的論證,但由於多種原因,有時鑒定結論也可能發生差錯,因此須查證:
(1)鑒定人的資格,即鑒定人是否具備該鑒定所需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是否具有授權單位授予的鑒定權。此外還須查明是否與案件當事人有利害關系,有無作虛假鑒定的可能。
(2)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分析意見所依據的材料是否真實,有無虛假材料,如假病歷等。
(3)論據是否充分,結論是否確切。
3、證人證言。證人證言的來源最廣泛,運用較普遍,但此證又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因此運用時應注意:
(1)須查明證人的資格問題,如證人的職業、政治素質、文化程度、感知、記憶力、陳述能力以及與案件當事人的利害關系等。
(2)證據的來源是在什麼情況下取得的,如是親眼目睹還是聽他人傳聞,以及獲取證人證言的程序的合法性。
(3)多個證人的證言之間以及與其他證據之間是否吻合。
4、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上述人員都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一定的利害關系,因此,他們的陳(供)述或辯解大多有較大的虛偽性,在運用這類證據時應注意:
(1)獲取這類證據的程序是否合法,有無引誘逼供現象。
(2)陳述的情況是自身感知還是傳聞,與案件事實是否有出入,與其他證據及現場情況是否相符。
5、勘驗、檢查筆錄。此類證據是對犯罪行為侵害的客體勘查的真實記錄,對證明案件事實有很大的幫助,可直接提供偵破線索和依據。但是由於受主、客觀條件的影響,有時也會出現錯誤,因而在查證時須注意:
(1)勘查的對象是否是原始狀態,發生了什麼變化,是否已遭破壞。
(2)勘查人員的業務素質如何,勘查的過程是否科學客觀,筆錄的製作是否真實全面等。
(四)證據要確實充分
獲取和運用證據是偵查階段的手段,其目的是為了實事求是地認定或否定犯罪,提高辦案質量,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
1.證據必須確實。此為證據的質量問題,即所取得的證據應當是與案件事實相關聯的客觀存在的事實,其內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證據的客觀性和關聯性。用作定案的每一個證據都是與案件事實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的客觀事實,這就是說,證據必須具備客觀性和關聯性。客觀性是證據具備訴訟效力的最根本的要求,任何收集到的證據,首先須查證屬實。關聯性是指證據與案件事實的客觀聯系,這也是證據具有訴訟效力的必要條件。這種關聯性既存在於證據與案件的事實之間,也存在於證據本身之間。
(2)證據的合法性。即證據的法律性,它是指證據必須是法定人員經法定程序取得,並具有法律規定的特定表現形式,這也是證據具有訴訟效力的另一個必要條件。因此,非司法人員的材料或其檢舉、控告以及揭發材料必須經法定人員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後才能作為證據運用。
(3)證據的協調性。對某一案件的證據可能不只一類,而能夠證明同一事實的證據與證據之間應該是協調一致的,不能互相矛盾,互相排斥。這就是說對同一案件事實的證據必須得出同一結論,否則該證據就很難說明其真實性,需進一步查證核實。
2、證據必須充分。這就是說,要證明全案必須要有足以證明全案的每一事實的論據,這就要求證據不但要有一定的數量,更要有質量,即證據要有證明力,證據的充分是質和量的統一。在實際操作中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1)證據應足以得出認定的結論,同時也應足以排除其他結論的一切可能性。對於一些需區分此罪與彼罪的案件,由於界限不清,這就需要有強有力的能從正面肯定或從側面否定的證據。
(2)在實際案例中,有主要事實,也有非主要事實,而這兩方面都需要證據去證明,兩者都不可忽視。
(3)對間接證據的運用。在實際案例中,有些案件無法取得直接證據,則必須運用間接證據,運用此類證據時須注意:
①間接證據都必須完整。因其不能直接單獨地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因此只有將同一案件的若干間接證據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鎖鏈體系,才能對案件事實作出認定,這是運用間接證據的一個必要條件。
②間接證據鎖鏈必須環環緊扣,不能脫節。因為如果其中某一環節被某一反證推翻,則整個鎖鏈便形成了斷裂的片斷,全案的結論無法證實,也可能會動搖甚至被推翻。
⑨間接證據必須協調一致,所有的間接證據都應與案件事實之間存在時間順序和內容上的一致性。總之,經過對全案證據體系的綜合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必須是惟一的、肯定的、必然的結論,而這一結論能夠排除其他任何結論的可能性。
❸ 簡答刑事訴訟法規定證據種類、正當防衛的條件 簡答共同犯罪的條件 論述刑法的基本原則
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 證據有下列七種: (一)物證、書證;回 (二)證人證答言; (三)被害人陳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五)鑒定結論; (六)勘驗、檢查筆錄; (七)視聽資料。 以上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正當防衛起因條件:侵害現實存在時間條件:侵害正在進行主觀條件:具有防衛意識對象條件:針對侵害人防衛限度條件: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共同犯罪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是指向同一的目標彼此聯系,互相配合,結成一個有機的犯罪行為整體。 一是各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行為都必須是犯罪行為; 二是各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由一個共同的犯罪目標將他們的單個行為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犯罪活動整體; 三是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與發生的犯罪結果有因果關系。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本身具有的、貫穿全部刑法規范、體現我國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基本精神、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過程的基本准則法。新刑法規定了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和適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則法。
❹ 簡述我國刑事訴訟證據制度
案件事實是適用法律的前提。辦理刑事案件,首先必須收集、使用,認定案件事實。因此,證據制度在刑事訴訟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性質的國家,有不同的證據制度。在奴隸制、封建制的刑事訴訟中,實行過神示制度,即依靠神的示意來判斷案件事實,包括:神誓,即以對神宣誓方式來證明案件事實;神明裁判,即以當事人接受神的考驗來證明他們陳述的真偽;和司法決斗,即以當事人決斗的勝負來證明他們陳述的真偽。在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各國刑事訴訟中,則實行,即法律機械地規定各種證據的證明力。、據供定罪的口供主義,始終是奴隸制和封建制證據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古代的證據制度充滿著宗教迷信、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資產階級在革命勝利後,在保障人權的口號下,廢除了刑訊,國家規定了以法官內心確信判斷證據的原則,以代替法定證據制度。國家則一方面規定了一系列證據規則,另一方面也實行對證據的自由評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在證據方面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35條)。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31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32條)。辦案必須忠實於事實真相(33條)。這些規定說明中國的刑事訴訟證據制度是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理論基礎的,貫串著實事求是的精神。
❺ 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有哪些規定
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有以下這些:《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六條:公安機關經過偵查,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案件,應當進行預審,對收集、調取的證據材料予以核實。第一百三十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義務按照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的要求,交出可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等證據。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六條公安機關經過偵查,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案件,應當進行預審,對收集、調取的證據材料予以核實。第一百二十五條詢問證人,應當告知他應當如實地提供證據、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要負的法律責任。第一百三十六條為了收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人,偵查人員可以對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隱藏罪犯或者犯罪證據的人的身體、物品、住處和其他有關的地方進行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