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24

行政法24

發布時間: 2020-12-20 02:20:25

❶ 求《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的司法解釋

沒有司法解釋。只有處罰法的規定,第二十四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❷ 行政法規的行政寫法

行政法規包括標題和正文兩大部分,它們各自的寫法如下:
標題
行政法規的標題通常有以下四種寫法:
(1)是由國家名稱、事由和文種組成,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國務院公報》1991年第1號)。
(2)是由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組成,其中事由多用「關於……的」介詞結構,使之作文種的定語,如《國務院關於鼓勵華僑和香港澳門同胞投資的規定》(《國務院公報》1990年第18號)。
(3)包括適用范圍、事由和文種,如《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國務院公報》1988年第15號)。
(4)只含事由和文種,如《鹽業管理條例》(《國務院公報》1990年第4號)。如果該法規是暫行、試行或補充的,則在法規名稱前註明「暫行」、「試行」、「補充」的字樣。如《有線電視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公報》1990年第29號)。
正文
行政法規的正文包括制定目的或根據、適用范圍、主管部門、具體規范、獎懲辦法、施行日期等內容。
制定目的是指制定該法規所達到的結果,用「為」或「為了」介詞領起,往往起筆交代。制定根據是指制定該法規所依照的法律、法令或法規,用「根據」、「依照」等介詞領起,寫在第一條或第二條中。依法規的內容,制定目的和制定根據可只寫一個,也可兩者都寫。
適用范圍是指必須依照執行或應當參照執行該法規的機關、團體、單位或個人。其中,依照執行的對象寫在篇首或篇末,參照執行的對象多寫在篇末。
主管部門是指主要負責該法規的解釋以及制定實施細則的機關,多在篇末寫清。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公報》1989年第13號)的第二十八條規定:「本條例由農業部負責解釋;實施細則由農業部制定。」
具體規范是指該法規所規定的要求執行和遵守的事項,這是正文的核心部分,需要分若干章或若干條逐一表述。
獎懲辦法是指該法規所規定的獎勵和懲罰措施,有的在具體規范中分述,有的單列於具體規范之後條陳。根據法規的內容,可兩者兼寫,也可只取其一。
施行日期是指該法規的生效時間,多在最後一條中註明。有的法規發布之日立即生效,寫明「本條例(規定、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的字樣;有的法規從發布到施行要隔一段時間,如《土地復墾規定》(《國務院公報》1988年第24號)於1988年11月8日發布,施行日期是1989年1月1日;有的法規不規定具體的施行日期,只寫「本條例(規定、辦法)的施行日期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等。一些新法規發布的同時還廢止有關舊法規,也在最後一條中寫出廢止的舊法規名稱、制發機關及發布日期。此外,行政法規如有附件,將其列在正文之後。

❸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的疑問

不同的違法行為,可以處罰兩次

❹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的解釋是什麼

1、這是行政法領域的「一事不再罰」原則,指對違法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依據,給予兩次以上的處罰。

2、具體到《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含義,應是:對於同一違法行為人的違反同一法律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罰款處罰或是多次罰款處罰。
但如果是多人共同違法,可以同時給予所有違法人罰款的處罰;如果違法行為觸犯的是兩個以上法律規定,可以由不同的執法行政主體給予不同的罰款處罰;如果罰款處罰不足以消除全部危害,對同一違法行為也可以給予不同種類的處罰,比如罰款的同時可以責令停業整頓等。

3、針對此條目前沒有具體的司法解釋,學界對行政法范圍的一事不再罰原則有通說認定。

❺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一事不二罰。

一事不二罰,指的是同一行政違法,在規定的整改期間不能再次處罰。2012年被處罰過,2018年可以就同一行為進行行政處罰。

❻ 行政法司法考試考哪幾個法

你好,司法考試其實不難,只不過知識量多,需要你用較多的時間和精力!
只要堅持住每天看書復習,多背多做真題肯定沒問題的!
對於司考,有幾點:
1、很多非法律專業的通過了司考,而恰恰是法律專業的人考很多次還不過,法本專業的並非比非法本有天然優勢。
2、司法考試的題不是很難,只是考試的題很廣,因此要全面復習。
3、司法考試考得很細,看書時要一字一句弄清搞懂,切忌似是而非,模稜兩可,不然在考試時會發現,題目都看過,答案不知道是什麼,等於白看。
4、關於課件,如果打算用課件復習的,最好報個網路班;如果自己找,是可以找到一大堆,但真正系統而的,那可能有點難道,而且這個時間成本太高了,特別到了後期,患得患失的,總覺得自己資料比別人少,浪費大部分時間在找資料上面,那就更得不償失的。
5、另外一個,在學習過程中,最好能有前輩的幫忙,有什麼問題,可以向前輩們討點經驗,有什麼學術上的問題,也好請教。
6、關於資料,真題、重點講座、法條、輔導課件,這幾樣是已必不可缺的了。
7、至於學習論論平台,推薦「法考聯盟論壇」,那裡有很往年高分通過司考的師兄在線給大家答疑,對於備考這點很重要。

哦,說得有點多了,最後祝你司考馬到成功,思考必勝!

❼ 行政法中「一事不再罰」原則

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法理學上的概念,是指對違法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依據,給予兩次以上的處罰。一事不再罰作為行政處罰的原則,目的在於防止重復處罰,體現過罰相當的法律原則,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當前我國貫徹一事不再罰原則還存在一定問題:一、《行政處罰法》對「一事不再罰」處罰主體的表述欠缺唯一的確定性。對幾個機關都有管轄權的違反行政管理法律;二、《行政處罰法》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對適用法規時的沖突沒有提供合適的沖突適用規則。相信隨著行政法治的發展與完善,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行政處罰是國家特定行政機關依法懲戒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個人、組織的一種行政行為,屬行政制裁范疇。行政處罰作為一種法律制裁,是對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政相對人的一種懲戒、教育手段。目的是使相對人今後不再重犯同一違法行為。
我國《行政處罰法》第24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按此規定,一事不再罰可界定為:行政主體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同類(罰款)的行政處罰。也就是說,行為人的一個行為無論是違反一規范,還是數個規范,受一個行政主體管轄,還是數個行政主體管轄,可以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但如果是罰款,則罰款只能一次,另一次處罰可以是吊銷營業執照或其他許可證,也可以是責令停產停業,還可以是沒收等,只是不能再罰款。由此可以看出,行政處罰法規定一事不再罰的范圍是有限的,僅僅限制的是二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而不限制其他行政處罰種類的第二次或多次適用,在我國目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繁多、職權交叉重疊的情況下,仍不足以解決多頭處罰、重復處罰的問題。可以說,這條規定反映了一事不再罰原則理論上的不成熟和迫切的現實需要之間的矛盾及其協調。但我們不能據此來否認一事不再罰原則的存在,這條規定正反映了一事不再罰原則的立法旨意和精神,只是由於理論上不成熟。
對一事不再罰原則的理解首先是對「一事」即「同一個違法行為」的理解和認識。所謂「違法行為」指當事人違反行政法規范的行為或者說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而非其他違法或違紀行為。「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當事人實施了一個違反行政法規范的行為或者說一個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當事人在客觀上僅有一個獨立完整的違法事實。理解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一個獨立的違法行為而非一類違法行為。第二,同一個違法行為在實施的主體上,是同一違法行為人。第三,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一個違法事實而非一次違法事件。第四,同一個違法行為,指的是該違法行為的全貌,如果違法行為人針對該行為向行政處罰主體作了重大欺瞞,且該欺瞞導致處罰主體對該違法行為的定性和施罰產生重大影響,則處罰主體在第一次處罰後可以根據新查明的事實情況對違法當事人追加處罰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這樣的規定,使一事不再罰成為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和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時所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筆者就一事不再罰原則以及適用的一些問題談點粗淺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一事不再罰原則的涵義
什麼是一事不再罰,在理論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多種觀點。筆者認為,《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雖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一事不再罰,但對我們理解和界定一事不再罰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根據這條規定和執法實踐,筆者認為,一事不再罰應有以下3個方面的涵義:①同一行政機關對行為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及以上的處罰;②不同機關依據不同理由和法律規范對行為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及以上同種類(如罰款)的行政處罰;③違法行為已受到刑罰後,除法律規定或特殊情況外,不得再給予行為人行政處罰。以上三個方面內容不能分割,互為前提,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❽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論述題

1、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必須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回、法規、規章的規答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損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2、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保護公民信賴利益原則。
3、保障當事人程序權利原則,在行政處罰決定過程中的陳述權、申辯權、被告知權和其他程序權;
4、行政處罰決定作出後的申請復議權、提起訴訟權和請求國家賠償權等救濟權。這些程序權利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行政處罰當事人對國家的公權利,是對國家的請求,需要以國家機關的義務行為來滿足,它對監督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具有重要意義。尊重當事人的程序權是行政處罰有效的法定條件之一。

熱點內容
經濟法蘇蘇第13講 發布:2025-05-17 11:55:15 瀏覽:268
刑事訴訟法羈押必要性審查法條 發布:2025-05-17 11:54:28 瀏覽:126
農行規章制度規定專題課 發布:2025-05-17 11:51:56 瀏覽:681
婚姻法男方出軌財產分割 發布:2025-05-17 11:42:26 瀏覽:577
設區的市制定的規章備案 發布:2025-05-17 11:37:07 瀏覽:182
社會與法雨過天晴天晴扮演者是誰 發布:2025-05-17 11:37:04 瀏覽:680
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調整 發布:2025-05-17 11:36:25 瀏覽:234
法律顧問工作記載 發布:2025-05-17 11:36:23 瀏覽:890
出台規章制度結合實際 發布:2025-05-17 11:32:15 瀏覽:900
法院司法管理 發布:2025-05-17 11:27:54 瀏覽: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