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有權定性嗎
㈠ 民事訴訟法第61條,是不是只有拘留的權利。
民事訴訟法抄第61條,襲不是規定只有拘留的權利,當事人所說的是刑事訴訟法第61條,通常民事訴訟法是有關民事糾紛的訴訟,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事訴訟法才牽涉治安和刑事拘留。
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其中也不僅僅是只有拘留的權利,如果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就有可能判刑。
㈡ 民事訴訟法可以作為判案依據嗎
可以作為判決案件的依據
這是法律可以的
民事判決都引用《民事訴訟法》的條款、司法解釋都可以的
㈢ 民事訴訟法中的處分權是什麼
處分權是當事人復依據正義原則和法制律規定所享有的實有權利。一般來說,權利的獲得是通過法律規定所賦予,是一種法定權利,實有權利。但這種法律應是符合正義原則的。
處分原則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訴訟進行中,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有權處置自己的民事實體權利和民事訴訟權利。
當事人能夠處分自己的各種權利,是社會主義民主在民事訴訟中的體現。但是,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處分,否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有權干預,這是社會主義法制在民事訴訟中的體現。
當事人處分自己民事實體權利和民事訴訟權利的行為,必須是自己真實意志的表現,是自己自願的。違反當事人真實意志的處分行為,是無效的。
處分原則作為民事訴訟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貫穿在民事訴訟的全過程。主要表現在:訴訟程序的發生,需要當事人的起訴;訴訟程序的進行,需要當事人的推動;第二審程序的開始,和當事人行使處分權有關;執行程序是否需要,也由當事人決定。
實行處分原則,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處分自己的民事實體和民事訴訟權利,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
實行處分原則,有利於達成調解協議。實行處分原則,可以加強審判人員的責任心,有利於提高辦案質量。
㈣ 民事訴訟法問題
你好下面是截自我們課本 《民事訴訟法》p231-p233的內容 我覺得已經很詳盡了 請採納 根據《民事訴訟法》和《收費辦法》的規定,法院收的訴訟費用包括案件受理費、申請費、執行費和其他訴訟費用。 申請費的徵收標准1 申請財產保全的,保全財產的金額或價額不滿1000元的,每件交納申請費30元,超過1000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1%交納申請費;超過1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申請費。2 海事海商案件,申請扣押船舶的,每件交納1千元至5千元;申請債券登記的,每件交納500元;申請留置貨物、燃料的,每件交納500元;申請船東責任限制的,按申請限制數額的0.1%交納,最低不少於500元。3 申請支付令的,每件交納申請費100元。4申請公示催告的,每件交納申請費100元。 執行費徵收標准執行案件《收費辦法》8條規定,執行金額或價額在1萬元以下的,每件交納50元申請執行費;超過1萬元至50萬元的部分,按0.5%交納申請執行費;超過50萬元的部分,按0.1%交納執行費。 其他訴訟費用徵收標准1勘驗,鑒定,公告,翻譯,依照國家有關部門的收費標准交納。2採取訴訟保全和先予執行按實際支出的收取。3當事人復制本案有關材料或法律文書的按實際成本收取。4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在法庭規定日期出庭的交通費,住宿費,生活費和誤工補貼費根據有關規定和實際情況決定。5 法院認為應當由當事人負擔的其他訴訟費用,由法院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和實際情況決定當事人應當交納的金額
㈤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一條,司法解釋第12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十二條 規定,夫妻一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夫妻雙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被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經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訴時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一條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十二條 夫妻一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另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夫妻雙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被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經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訴時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㈥ 關於法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規定
被告住任丘市,按照民訴法第21條一般地域管轄,原告就被告。況且你這個情況和22條沒關系。
民訴法第28條關於侵權行為規定了可以由侵權行為地人民法院管轄。
所以,應該是可以的
㈦ 民事訴訟法哪一條規定法院判決不能超出當事人訴訟請求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雖然沒有直接規定法院判決不能超出當事人訴訟請求,但規定超出訴訟回請求作出判決是答錯誤的,可以以此為由申請再審。就是說明法院判決不能超出訴訟請求。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㈧ 如何定性民事訴訟中被告的應訴行為
筆者認為,被告的應訴行為從時間的角度可分為庭審前的訴訟行為與庭審中的應訴行為,而庭審前的訴訟行為集中表現為提交答辯狀的行為,這既是被告享有的訴訟權利,更是其應盡的訴訟義務。庭審中的應訴行為則集中表現為被告進行言詞答辯,屬其享有的訴訟權利。 那麼,什麼是被告的應訴行為?這是對被告的應訴行為進行定性的前提。簡單地說,被告的訴訟行為就是應訴行為。我們知道,民事訴訟的全過程是由若干具體的訴訟階段組合而成,階段不同,被告所實施的訴訟行為在表現形態上也各異,所達的目的也不同,但被告所實施的各種具體形態的訴訟行為在客觀情況下大多直接或間接地對抗原告訴訟行為,這使被告在民事訴訟中始終都在扮演「防禦者」這一角色口即使有時被告提出反訴,這也不過是被告以攻為守,企圖抵銷、吞並或排斥原告在本訴中的訴訟請求的行為。 前已論述,被告的應訴行為大多表現為對抗原告的訴訟行為。具體為反駁訴訟請求,這也是民事訴訟的本質要求。從時間的角度看,對於被告的諸多應訴行為,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庭審前的應訴行為與庭審中的應訴行為。實踐中,庭審前的應訴行為主要表現為被告本人或者其委託訴訟代理人,收集、准備證據,按期提交答辯狀等。庭審中的應訴行為剛主要表現為被告到庭後,以言詞答辯與原告「正面交鋒,直接對壘」。當然被告也有其他應訴行為,但都服務於這兩種應訴行為。筆者試圖從這兩種應訴行為作出分析。 筆者認為,被告提交答辯狀的行為雖然是一項訴訟權利,但更是被告應盡的義務。首先,被告提交答辯狀是針對原告在起訴狀{或口頭起訴)中所提起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的一種抗辯文書,提交的目的在於以此抵禦原告的攻擊,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被告對其訴訟權利的行使。我國現行理論通說也如此認為,如柴發邦教授在《民事訴訟法學新編》中指出「提交答辯狀是被告的訴訟權利,是否行使該項權利由被告自己決定」。我國現行立法也如此c但是,初告是否按期提交答辯狀固然是其對自身訴訟權利加以處分的表現,但它實際上還直接涉及到原告一方是否能夠藉此及時地了解被告的抗辯要點,並據此進一步做好相應的出庭准備。特別重要的是,它也涉及到法院能否迅速及時地確定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爭議焦點,從而為正確地指揮訴訟以及提高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等更深層次的問題。其次,理解立法對被告提交答辯狀的應訴行為定性為訴訟權利,而非訴訟義務,直接導致審判實踐中出現較多弊端。實踐中,被告一般均不按期提交答辯狀。主要原因是,有相當數量的被告,或是擔心按期提交答辯狀將會使自己的答辯內容在開庭前即被原告所掌握,從而使自己在庭審時處於被動地位;或是出於玩弄訴訟技巧,向原告封鎖自己的答辯內容,以便達到在庭審過程中「攻其不備」之目的。但這樣做,會無謂地增加庭審負擔,降低庭審效率,尤為嚴重的是使原告處於與被告相比顯處非公平的訴訟境地,直接有違民事訴訟法所確立的當事人雙方訴訟權利平等之基本原則。 筆者認為,庭審中的言詞答辯實質上是被告享有的一項訴訟權利。明顯地,被告的言詞答辯行為也就是被告的出庭應訴行為。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對被告的出庭行為顯 然採取了區別對待的方式,具·體而言「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拒不到庭時,可以由受訴法院採取拘傳這一強制措施強制其到庭,而對於其他經傳票傳喚拒不到庭的被告,則可以作出缺席判決」。筆者再嘗試從這兩種被告的角度分析。 表面上看,由於民事訴訟法對於被告無正當理由來到庭的行為規定了一定的處理辦法,故而被告的出庭行為似乎是其應當履行的一項訴訟義務。其實不然,筆者認為,言詞答辯之應訴:行為的實施對於非必須到庭的被告而言,是其對訴訟權利的行使,法院對非必須到庭的被告無正當理由來到庭作出裁判,不是基於對被告不履行出庭義務所帶來的法律後果,而是受訴法院基於其放棄出庭抗辯的權利和法院「不得拒絕作出裁判」之原則作出的一種裁判。筆者也認為,所謂的「必須到庭的被告」的言詞答辯仍然是被告享有的一項訴訟權利:這是因為,首先,被告不到庭對於訴訟的進展以及民事糾紛的解決而言,並無實質影響,如果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而拘傳,顯缺理論支持。其次,被告經兩次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而被拘傳,顯然是為了維護原告訴訟權利乃至民事權利,而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來到庭則按撤訴處理,這顯然沒有對被告的訴訟權利乃至民事權利給予必要的關注,因此直接地有悖於雙方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的基本原則。第三有理論認為,之所以要拘傳,是因為著其不到庭則案情難以查清,筆者卻認為,這實際上直接違背證據規則,因為被告是否到庭與案情是否查清並無必然聯系,然而法院仍然不得違反「不得拒絕作出裁判」之原則,而且只能依據證據規則作出判決。因為案情未查清,亦即表現為案情陷入真假不明或曲直難辯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受訴法院顯然應依據證據規則直接作出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敗訴之判決,而藉助於缺席判決的方式即可完成案件的審理而根本無須將被告拘傳到庭。應當明確,對於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來講,其之所以敗訴並非被告不到度所致,而是自己未能充分履行舉證責任的必然後果。綜上所述,言詞答辯之應訴行為是被告享有的一項訴訟權利。 權利可以放棄(分),義務必須履行,基於此,筆者建議要適時完善訴訟立法,限令被告按期提交答辯狀,並直接規定被告逾期不提交答辯狀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同時刪除「拘傳被告到庭」之規定。(作者:江蘇省金湖縣人民法院李明)
㈨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第199條所規定的"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
民事訴訟法抄第一百九十九條 當事襲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是指雙方都是公民個人,不是法人、公司等單位的。
㈩ 《民事訴訟法》對上訴的條件是如何規定的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根據這一規定,上訴必須符合以下4個條件:
必須是原案件的當事人提起上訴;
必須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的期限內提起上訴;
必須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必須提出上訴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