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口供不一致
㈠ 口供前後不一致,會有什麼結果
會有影響案情。影響的大小首先要區分2個人的訴訟地位。
一、如果2個人都只是證人,而且都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那麼兩人的證言地位作用相同,具體的認定就取決於法官的審判,必要時可向法官申請2個人當庭對質。
二、如果2個人都是證人,但其中一人與案件有利害關系,另外一人沒有,那麼有利害關系的人的證言的證明力小於沒有的人的證言的證明力。
三、如果2人都是被告,而證言矛盾,那麼口供不能作為單獨的斷案根據,要看輔助的證據,例如物證、鑒定結論、視聽資料之類的。
四、如果其中一人是原告,另一人是被告,那麼他們就各自的觀點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如果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卻舉不出來證據的,那麼他承擔敗訴的風險。
【拓展資料】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刑事犯罪是由團伙作案的,團伙進行案件的就會形成共同犯罪,要對團伙作案的所有犯罪人員進行羈押,調查各成員在團伙犯罪中的作用,那麼團伙作案口供不一致怎麼辦?下面由小編為讀者進行相關知識的解答。
團伙作案口供不一致如何處理
團伙作案的犯罪嫌疑人陳述的口供不一致的,證明犯罪嫌疑人中有些人是在作假,偵查機關應該認真調查,查清犯罪事實。
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四十八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
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一百一十八條 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首先訊問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為,讓他陳述有罪的情節或者無罪的辯解,然後向他提出問題。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但是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
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規定。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團伙作案口供不一致如何處理」問題進行的解答,團伙作案的犯罪嫌疑人陳述的口供不一致的,證明犯罪嫌疑人中有些人是在作假,偵查機關應該認真調查,查清犯罪事實。
㈡ 口供不一致會影響案件么
會有影響。影響的大小首先要區分2個人的訴訟地位。
一、如果2個人都只是證人,而且都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那麼兩人的證言地位作用相同,具體的認定就取決於法官的審判,必要時可向法官申請2個人當庭對質。
二、如果2個人都是證人,但其中一人與案件有利害關系,另外一人沒有,那麼有利害關系的人的證言的證明力小於沒有的人的證言的證明力。
三、如果2人都是被告,而證言矛盾,那麼口供不能作為單獨的斷案根據,要看輔助的證據,例如物證、鑒定結論、視聽資料之類的。
四、如果其中一人是原告,另一人是被告,那麼他們就各自的觀點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如果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卻舉不出來證據的,那麼他承擔敗訴的風險。
㈢ 夫妻刑事案件口供不一樣能定罪嗎
不一定的,要看證據方面是否也跟口供所陳述的一致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㈣ 兩名犯罪嫌疑人口供不一致可以辦理取保候審嗎
只要符合取保候審條件,就可以辦理取保候審。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㈤ 口供不一致,公安局能不能強行立案
口供不一致,不影響公安局立案。立案的關鍵是證據,只要有證據支持,犯罪事實存在,派出所就可以立案。
刑事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行為所作的口頭供述(包括對其他人的揭發檢舉)。在中國,公安、司法機關辦理案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的原則。口供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一種證據。只有口供,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
(5)刑事訴訟法口供不一致擴展閱讀
要立案追究的,必須依照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行為。立案應當而且只能對犯罪行為進行。如果不是犯罪的行為,就不能立案。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第1項的規定,有危害社會的違法行為,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就不應立案。
由於立案是追究犯罪的開始,此時所說的有犯罪事實,僅是指發現有某種危害社會而又觸犯刑律的犯罪行為發生。至於整個犯罪的過程、犯罪的具體情節、犯罪人是誰等,並不要求在立案時就全部弄清楚。這些問題應當通過立案後的偵查或審理活動來解決。
㈥ 公安局和檢察院錄的口供不一樣怎麼辦!謝謝
口供不是定案的唯一依據,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過程中,會重視翻供,但不唯口供,對被告人翻供的心理因素及原供的內容和翻供的內容均會認真審查判斷,從而確定翻供的真偽。
首先,審判人員會審查原供是否屬實。要審查原供的真實性,就必須看原供是否明確具體和前後一致,如果被告人原供明確具體,能說出犯罪的時間、地點、動機、目的等具體情節,並且前後多次供述的內容一致,原供的真實性就大。反之,如果被告人原供抽象籠統或者模稜兩可,敘述不出具體情節,並且反復較大前後矛盾的,就說明原供有虛假的可能性。
其次,審判人員要審查翻供是否屬實,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翻供進行審查:
第一,審查被告人是全部推翻原供還是部分推翻原供。
第二,審查被告人原供的理由和現在翻供的理由,並審查這種理由的合理性。
第三,審查被告人在翻供時所提出的證明其原供失實,翻供真實的證據。總之,如原供能得到其他證據印證,能夠確認其真實性的,翻供便不能採信;反之,翻供能得到其他證據證實,則原供就不能採信
(6)刑事訴訟法口供不一致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第四十四條
辯護人或者其他任何人,不得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不得威脅、引誘證人作偽證以及進行其他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行為。 違反前款規定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辯護人涉嫌犯罪的,應當由辦理辯護人所承辦案件的偵查機關以外的偵查機關辦理。辯護人是律師的,應當及時通知其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或者所屬的律師協會。
㈦ 事實與口供不相符怎麼辦會追究刑事責任嗎
「重證據,不輕信口供」是我國刑事訴訟的最基本原則,單純的事實與口供不相符不能追究刑事責任,因為司法機關不能要求任何人自證有罪,再說口供並非是定罪量刑的有力依據,如果口供與事實不一致,只要犯罪行為的證據確實充分,同樣可以定罪量刑。不過如果發現犯罪嫌疑人有口供,可能會影響悔罪態度,間接影響量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三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㈧ 逮捕後公安機關兩次口供不一樣會怎樣
兩次都要記錄並作為證據提交
㈨ 犯罪事實認定時當事人雙方口供不一致應如何界定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
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9)刑事訴訟法口供不一致擴展閱讀:
定有犯罪事實發生的條件:
第一,犯罪分子在犯罪後自動投案並如實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能夠對案件及時偵破與審判起到關鍵作用的,為國家順利地追訴其所「主動交付追訴「的罪行創造實際條件的事實,應屬於主要犯罪事實。
第二,如果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犯罪人只能如實地供述自己的主要或基本的犯罪事實,即能據以確定犯罪性質、情節的犯罪事實,也應視為如實供述行為人的「主要犯罪事實」
第三,犯罪分子在犯罪後自動投案並如實供述自己所犯罪行的行為,將要引起的法律後果就是司法機關對行為人的審查和裁判,接受審查和裁判才能說明犯罪分子有悔罪的誠意。如果在供述後又推翻供述,或者掩蓋真相,避重就輕,試圖減輕罪責等等,均屬不如實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
第四,犯罪分子所犯罪行中,如是同一罪行,應是指同一罪行中的主要犯罪事實,能查明所犯罪行的性質以及能影響其量刑的事實;如果是數罪中有不同犯罪事實,犯罪分子交代一罪中的主要犯罪事實,那隻能就交代的一罪認定自首,沒有交代的罪行不能認定為自首。
綜上,犯罪嫌疑人只有在投案後,如實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而主要犯罪事實則是指能確定案件性質、情節,能夠對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有影響的事實,且犯罪分子願意接受司法機關的審查和裁判,將自己「主動交付追訴」。
㈩ 口供前後不一致,會有什麼結果
口供只不過是刑事案件的八類證據中的其中一種,只要其他證據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即使嫌疑人沒有,同樣可以認定刑事犯罪和判處刑事處罰。
刑事案件的口供是判決的依據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被告口供前後不一(也就是翻供),不會影響法官判案,法院會以公安機關查證屬實的其它證據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
對於翻供的可能性,有刑訊逼供、誘供的可能行,也有被告當初隱瞞真相的可能行,還有被告沒有悔罪表現等可能性。法官會針對不同的可能性進行綜合考慮。
刑事案件證據種類有:
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辯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材料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五條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