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政法制
㈠ 寫舉報信實名舉報某國家公務人員收取他人巨額錢財這是屬於什麼監督方式
這屬於公民監督方式,屬於行政監督的一種途徑。
公民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主要包括:批評和建議;控告;檢舉和舉報;申訴;信訪。
行政監督的作用主要是對行政的政治方向和對行政政策的貫徹執行起保證作用,保護國家、社會、集團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推進行政法制化造就優秀政務家和公務人員。 通過行政監督,保障行政機關正確地行使行政權力,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和國家的整體利益。
(1)文化行政法制擴展閱讀
公民監督的特徵:
1、廣泛性
公民監督是最廣泛的監督。作為監督主體,公民人數多、分布廣,這就決定了公民監督的廣泛性。公民監督的客體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監督范圍覆蓋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監督事項涉及到國家公權力運行的全過程。
所有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不論職務行為還是非職務行為,都要接受公民監督。
2、基礎性
公民監督是我國監督體系中各種監督的基礎。公民通過檢舉、控告、上訪等形式實施監督,既體現了公民監督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同時又將自身的監督融進了其他監督之中,並成為其他監督的基礎。公民監督是自下而上的監督,是專門機關監督和各系統自上而下監督的基礎。作為基礎性監督,公民監督是其他監督形式無法替代的。
3、直接性
公民是國家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公民或者是正確方針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或者是錯誤方針、政策的直接受害者。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公權力行為都會對公民的權利義務產生影響。因此,公民的監督最直接、最真實,也最易取得成效。
4、多樣性
在我國,公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監督權。公民監督的具體形式包括發表評論、寫信、面談、打電話、網上舉報以及民主評議等。公民既可以直接批評和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也可以通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大眾傳媒來實施監督。
公民監督的意義:
公民監督是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是防治官員腐敗的有效途徑,對於促進國家機關的廉政勤政建設,建立法治國家等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㈡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中華民內族中間具有穩定形容態的中國文化。它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時代,都有著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文化又是一種地域現象,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有著各自的特徵,而且相互交融和滲透。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相比,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續發展未遭中斷的文化,中華民族又具有多源一體的發展格局,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如下三個基本特徵:第一、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頑強的再生力。第二、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和多元性。第三、長於積淀,注重交流,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一定的開放性。
㈢ 領導幹部法制精神和法治文化缺失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法治信仰認同普遍缺失。
這是一個最為嚴重而又被熟視無睹的問題。「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法在現實生活中不過是一個概念現象、一種實用工具,甚至沒有被廣泛認知,更不要說被普遍信仰。一些領導幹部在施政過程中,常常考慮的是GDP、看得見的政績或民心工程、上級領導的滿意度、協調甚至是媚順輿論媒體,依法治市(縣、區)、依法行政自然而然地成了擺設。現如今很少有不強調依法行政的,他們甚至會認真講,只是不會認真對待。
二、法治權威遠未形成。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人們不信仰法,也在於實踐中,法治沒有形成應有的權威。法治一直在受到各種挑戰,並且似乎還沒有勝利過,更不用說顯得強勢。在影響地方和基層的事務中,法治無論如何排不上前列。本來「法治」或「依法行政」應該是理念、精神,而不是事務,但常常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報告中成為一項具體事務。從量化工作而言也不能說不科學、不應該,但就其排位來講,肯定在較後的文字里出現。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作為一種行政狀態,法治給人的力量還是輸給「人治」。
三、法治氛圍整體淡薄。
任何社會活動都與其環境密切關聯。如前所述,不少地方黨政領導的關注點其實不在法治,在我們這個強調「讓領導滿意、放心,讓群眾滿意、舒心」而重在「領導滿意」(因為即便群眾滿意了,領導不滿意也白搭)的施政思維中,難免分出輕重緩急,無形中「法治」的思維就淡了,氛圍當然也就淡了。而事實上,依法行政所處的環境也比較尷尬,一方面被較高期待,另一方面則被不信任、不支持、不寬容。特別是一些關繫到公民個體切身利益的執法過程,往往進行得不順利,大大增加行政成本,甚至付出形象代價。與此同時,人們骨子裡固有的傳統的「官本位」或是「權本位」思想至今還大行其是,沒有真正形成崇尚法治的氛圍。
再看看我們享受的法治之文化。滿眼、滿街的是商業廣告,法治廣告和欄目相形見少,有的地方幾乎是全面讓位。我們參與的活動如果不是統一的要求,幾乎不會與法治相關。文藝是人性的、煽情的、冷峻的、嬉皮的、批判的、娛樂的,如果要找和法治關聯的,就要很費心思地專門找,而且找得到的作品幾乎很少關心法治精神。電視劇上常有警匪片之類,主題很正義、正氣的也有,但多數更關注劇情的娛樂性。這也難怪,法治如果不找到看點或賣點,幾乎很難產生經濟價值。因此,整個社會實際消費和享受的文化作品和產品中,法治類作品或產品只佔極小的份額。這對於廣大的公民來說,受教育的頻率和強度顯然偏低了。
四、法治文化投入缺乏機制和保障。
文化建設無疑需要投入。但文化已經市場化,我們不能責備非財政資本的投資者和工作者沒有把他的作品創作成一部完好的法治作品,畢竟投資的目的首先是利潤。問題是,誰來創造影響公眾的法治文化產品,誰有這個當仁不讓的責任,誰應該投資。
當然是政府。遺憾的是,法治文化建設在地方被「輕」被「緩」了,幾乎很少有地方政府會把法治文化建設當重要工程做的。我們常看到公路、廣場、體育館場、劇院被當作民心或民生工程列入日程,甚至是舉全市(縣、區)之(財)力,加班加點趕進度,但沒有聽到哪裡的黨政領導把法治文化建設列進了工程項目表。地方黨政領導往往關注了「文化建設」的形,而沒有關注建設的實(內容)。因為要繁榮的文化太多,一地的一屆政府怎麼做得了,於是大家樂得裝糊塗,絕不想再為「法治文化建設」專門規劃專門投入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財政不列支,政府不主導,長此以往,法治文化建設的處境難免成沒有封地的王子,穿著黃馬褂,過著游手好閑的生活。
五、依法行政主體缺乏組織約束機制。
除了歷史文化的原因,為什麼主政者的執法主張、執法行為與執法理念之間會形成落差?組織約束機制失位是一個重要原因。這么講會令組織人事部門的同志不滿意,因為實在地講,組織人事部門在這方面的努力是自發的、巨大的,而且確有剛性舉措,但我們要探討的是實際效果。衡量一個幹部是否稱職,是否優秀,是否有作為,本來很難把握,當前我們往往從德、能、勤、績、廉幾個方面進行規制。但法治意識、法治能力怎麼體現在考評體系中就有難度了。特別是對於「沒有執法權」的公務員,如何評價其法治能力?幾乎沒有依據。但在整個公務員體系中,沒有具體執法權的人數巨大。這些人雖然不具體執法,但可能會決策執法、監管執法、保障執法。對這部分人,在法治考評時,往往是憑印象或虛擬為優。這剛好說明,許多行政人員游離在法治考評之外。而即便是具體行政執法人員,以其行政過程、程序是否合法、結果是否適當作為法治水平考評依據,已然不夠全面。執法的效果如何,不僅要考慮法律效果,還要考慮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不僅是一時的社會效果,還有長遠的社會影響。對這個層面的關注,公務員的組織人事考評體系顯然不夠。
共產黨是執政黨,面臨如何執政和長期執政的問題。依法治國是執政理念,不可能不體現在組織人事制度這個關鍵環節中,畢竟「幹部是決定性因素」。那麼,在抽象行政行為暫時沒有法律調整之前,法治理念和能力納入組織考評就顯得尤為重要。黨委政府如何行使非法律調整的權力,如何規范約束抽象行政行為,其實對於法治的權威和信心至關重要,比如行政決策、行政審批制度、經濟規劃、城市規劃、行政收費等等,如果讓這些行為游離於組織考評機制之外,即便行政處罰、行政強制再體現依法,也難攏住群眾游離於法的心。
六、依法行政面臨新形勢新問題的挑戰。
中央政法委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正處在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處在人民內部矛盾凸顯、刑事犯罪高發、對敵斗爭復雜的時期。地方政府執政執法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發展和維穩的任務都相當繁重。比如信訪問題,「維穩是硬任務」,各級黨委政府莫不重視,為了緩解矛盾,中央、地方都高度重視信訪工作。為了解決信訪問題,地方受到高壓,總結出「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人民內部矛盾就是要用人民幣來解決」等經驗,因而措施服從於結果。各個部門紛紛在各種「特殊敏感時期和日子」無可奈何地急於處理一些歷史問題和社會矛盾,但往往不能堅持公平正義,常常求助於親情倫理,親戚宗族,最終都以政府出錢了事,將法與理的和了稀泥。「上訪就有理」、「政府最怕上訪」成為基層群眾的普遍認同。這種變態的文化認知,無疑成了法治精神的最大傷害。
之所以要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就在於文化具有導向性、先進性和滲透性。不認知、不重視、不投入、不弘揚,法治便沒有文化可言,依法行政便不會有執法氛圍,法治被信仰便是無稽之談,依法治省、治市(縣)便是紙上談兵。如是這樣,難免空談誤國!因此,必須從領導特別是地方首長做起,認真思考治國方略實施問題,真誠信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率先垂範,做法治文化建設的倡導者、踐行者。如是這般,則重造法治信心,再造法治權威,建立法治秩序有望。
領導幹部認識上的誤區是制約其法治文化素質提高的重要原因。雖然大多數領導幹部都十分重視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是現實當中仍有相當一部分領導幹部對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治文化素質缺乏應有的重視,認為法律是「說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做起來不要」。這種思想認識上的誤區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認為懂業務是硬條件,學法律是軟要求。有的領導幹部只重視經濟工作,看重業務工作,認為在業務上要多下些工夫,學通弄懂,這樣有利於出成績、出政績,對職業發展有利。法律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平時用不上,不學法、不懂法照樣可以把工作做好,需要法律時再學也來得及,不行可以請律師及懂法律的人來幫忙。
二是認為學法、懂法是法律部門領導幹部的大事,是其他部門領導幹部的額外負擔。有相當一部分領導幹部認為法律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知識,學法、懂法是法律部門幹部的工作需要,對他們來說,學法、懂法、用法是一項很關鍵、很重要的事情,而其他部門的幹部職工有自己的專業及本職工作,不從事實際的法律工作,學不學法,懂不懂法不是什麼緊要的事情。
三是認為領導幹部從事的是日常的管理工作,學法、守法是群眾的事。不少領導幹部認為,黨政部門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黨政部門的工作是日常的工作,不必了解法律、學習法律。有的領導幹部將法治視為管理者的特權,僅僅當作治理老百姓的工具,對自己有利時就搬出來用一用,對自己不利時就擱在一邊。一些領導幹部對群眾缺乏信任,認為老百姓常常為了自己的利益破壞秩序,濫用法律條例,與政府「作對」,與官員「搗亂」,應該多學法,自覺守法,把普法工作看作是對老百姓的單向的法制教育。四是沒有從正面認識和理解法律普及工作的重要意義,反而認為通過多年的普法,使得老百姓動輒上法院去告政府或官員,「不那麼好管了」。這些認識誤區如果不及時消除,不僅影響領導幹部法治文化素質的提高,還會影響建設法治政府、服務政府的進程,也損害了領導幹部在群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㈣ 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時,政治建設要達到()。
政治建設目標: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對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頂層設計,提出從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目標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政治建設上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4)文化行政法制擴展閱讀:
2035年後第二階段目標:
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㈤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論文
「法治」與「法制」,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從內涵上講,卻有重大區別。「法治」是一種治理國家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是一種社會意識;而「法制」通常是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簡稱,是一種社會制度。強調依法治國,是法治的本質特徵之一。
所謂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主要任務有以下幾項:
(一)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需要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原則,完善發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規范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堅持立法與改革、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用立法引導和推進國家的改革、發展;堅持立法嚴密、細致的原則,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堅持經濟立法與政治立法並重的原則,保證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同步推進;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科學研究,完善立法制度和程序,改善立法技術和方法,提高立法質量和水平,以高質量、高水平的立法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我們的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形成並完善法律體系過程中,必須把握好四點:一是不能用西方的法律體系來套我們的法律體系。二是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是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要區分法律手段和其他調整手段的關系,需要用法律調整的才通過立法來規范,以更好地發揮法制的功能和作用。四是我們的法律體系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本身就有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需要適應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加以完善。
(二)提高黨依法執政的水平
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一種基本方式。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依法執政,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黨關於國家事務的重要主張,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范圍內的、需要全體人民一體遵行的,要作為建議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使之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要督促和支持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依法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建設法治政府,是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必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健全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復議、行政賠償制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是加快推進政企分工、政資分工、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二是提出法律議案、地方性法規草案,制定行政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等制度,要符合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三是全面、正確實施法律、法規、規章,保障法制統一,政令暢通,切實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及時糾正、制裁違法行為,有效維護經濟社會秩序。四是形成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的行政決策機制和制度,使人民群眾的要求、意願得到及時反映,使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確、及時,使制定的政策、發布的決定相對穩定,使行政管理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誠信。五是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範、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使社會矛盾得到有效防範和化解。六是使行政權力與責任緊密掛鉤、與行政權力主體利益徹底脫鉤。行政監督制度和機制基本完善,政府的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明顯加強,行政監督效能顯著提高。七是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觀念明顯增強,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圍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明顯增強,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能夠依法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
(四)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1)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2)完善訴訟、檢察監督、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司法考試等制度。(3)加強司法民主建設,健全公開審判、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等制度,發揮律師、公證、和解、調解、仲裁的積極作用。(4)加強司法救助,對貧困群眾減免訴訟費。(5)健全巡迴審判,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落實當事人權利義務告知制度,方便群眾訴訟。(6)規范訴訟、律師、仲裁收費。(7)加強人權司法保護,嚴格依照法定原則和程序進行訴訟活動。(8)完善執行工作機制,加強和改進執行工作(9)維護司法廉潔,嚴肅追究詢私枉法,失職讀職等行為的法律責任。
(五)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
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具體來說,要進一步完善國家監督體系與制度,包括:(1)強化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職能,使權力機關對其他國家機關的監督經常化、制度化。(2)充分發揮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作用,切實保障檢察機關付行政機關與人民法院的法律監督權。(3)進一步完善行政機關的內部監督機制,切實發揮行政監察機關、審計機關的監督職能。(4)加強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完善司法機關內部制約與監督機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時,高度重視、大力完善社會監督體系與制度,包括黨的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以及新聞輿論的監督等。
(六)培植新型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繼承人類優秀法律文化成果,建設符合時代要求和人民意願的新型法律文化。(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既立足中國實踐,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既繼承中國優秀的法律傳統,又吸收外來有益的法律文化。(2)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3)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護法的社會氛圍。
㈥ 關於漢朝的歷史文化
三個漢朝,五個漢國。
漢
朝代名
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首都在長安。漢朝延續了許多秦朝的管理體制,但削弱了中央集權。儒家的治國之道被漢朝作為治國安邦的信條。沿續了200年後,漢朝的統制曾經短暫地終止了(公元9-24年,名叫王莽奪位),爾後重新光復又延續了200年的時間。到公元220年,漢朝滅亡。
西漢:
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於漢高祖劉邦,終於孺子嬰,共12帝。
西漢是我國第一個統一強盛的帝國。在西漢統治的二百多年的歷史中,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的改革,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
西漢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帝國之一,統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發展上,歷代一直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定。在武帝年間,大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武帝採納之,自此,儒教、儒學形成了漢朝以後中國歷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 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使得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以紡織為例,西漢已有接近成型的綉花機器,足以見得當時生產已有一部分脫離了單純的手工勞作,使得生產率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辟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 在漢朝的人文藝術領域,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以太史令之職,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這部著作被後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外,漢朝的藝術水平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來,其做工之精細,工藝之考究,並不亞於今日。如四川廣漢出土的執鋤陶俑及廣州出土的漢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西漢自高祖劉邦創建以來,使中國一度成為強盛、富饒的大帝國。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中興。
東漢:
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身為西漢皇族,故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實施的舊政策,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許可權;廢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
公元89年,漢章帝薨,由年僅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年號永元。因和帝年幼,統治權利完全落於章帝皇後竇氏與其兄竇憲之手。竇氏的專權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滿,和帝於公元92年與宦官鄭眾等人合力誅滅竇氏, 鄭眾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來越甚地參與東漢的政治統治,加之自和帝劉肇以來歷代漢帝都寵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靈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間,宦官的權利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形成東漢王朝後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後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後,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事實上獻帝即位後並無任何權利,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面,統一的王朝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後,獻帝又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它使中國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以張衡為代表的東漢學術界,有著很高的成就;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製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製造這些儀器的原理至盡仍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生,他創造的「五禽戲」是我國第一套體操性質的健身活動。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東漢王朝前後歷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後漢
五代之一。劉知遠(即後漢高祖劉知遠)所建。都開封。盛時疆域約為今山東、河南兩省,山西、陝西的大部及河北、寧夏、湖北、安徽、江蘇的一部分。歷二帝,前後約四年。
劉知遠是沙陀部人,後晉天福六年(941)七月,任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 開運三年十二月十七日947年1月 11日), 契丹陷開封,後晉亡。劉知遠亦曾向契丹納貢, 但當時人民堅決反抗契丹, 有的方鎮也拒絕投降。劉知遠對契丹的南下先採取觀望態度。次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稱帝於開封,國號遼。二月,劉知遠亦在太原稱帝。他下詔諸道禁止為遼搜括錢帛,並詔慰抗擊遼之民眾,人心歸附。三月,遼兵北撤。五月,劉知遠出兵佔領洛陽、開封,收復後晉末失陷的河南、河北諸州。六月, 改國號大漢,史稱後漢。改開運四年(947)為天福十二年,次年建元乾□。與南唐、吳越、楚、南漢、後蜀、南平等政權並立。
乾佑元年 (948)正月,劉知遠死,次子承□(931~ 951)繼位,是為隱帝。承□初立,大臣史弘肇、楊□、蘇逢吉、郭威等專權,但四人之間又有矛盾。史弘肇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掌握禁軍,酷虐濫殺;楊□為樞密使,權勢最重。承□疑懼,於乾□三年十一月殺楊 □、史弘肇及三司使王章,以蘇逢吉權知樞密院事;又密令殺鄴都留守、樞密使郭威。事泄,郭威起兵攻入開封,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承佑被殺。後漢亡。
國名 [Han state]
(1) (公元 221—263)三國之一。史稱季漢,又稱蜀漢。劉備所建,建都成都。
(2) (公元 304—329)東晉十六國之一。西晉時劉淵稱漢,後改為趙,史稱前趙。建都長安。
(3) (公元311—347)東晉十六國之一。西晉時李雄稱帝,國號成,至李壽時,改號為漢,史稱成漢,也稱後蜀,建都成都。
(4) (公元917—971)五代十國之一。劉隱稱帝,國號漢,史稱南漢建都廣州。
(5)(公元951—979)五代時十國之一。劉崇所建。國號漢,史稱東漢或北漢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盛時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歷四主,共二十九年。
參考資料:網路
㈦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有哪些
意見和建議:
1:強化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程度。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營造優美人居環境。
3:突出城市整治重點,打造城市良好形象。
4:完善投入保障機制,確保創建順利達標。
5:黨政機關廉潔高效,社會風氣健康向上;
6: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
7:組織領導堅強有力,創建工作機制健全;
8:思想教育深入細致,道德建設扎實有效;
9:創建活動蓬勃開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
10:黨政機關廉潔高效,社會風氣健康向上;
11:科教文衛體穩步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12:社會治安良好,社會秩序井然;
13: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生態環境優良;
14: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申報條件:
1、獲得並保持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榮譽稱號;
2、申報前連續兩年人均GDP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3、申報前12個月內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無嚴重違紀、違法犯罪;
4、申報前12個月內未發生有全國影響的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
5、申報前完成國務院下發的節能減排任務;
6、未發生非法出版、制黃販黃、侵權盜版的惡性事件。
全國文明城市數據指標:
1、群眾對黨政機關工作的滿意度>90%
2、群眾對反腐倡廉工作的滿意度>90%
3、城市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完好率達100%
4、交通事故死亡率(人/萬台車)<10
5、群眾安全感>85%
6、虐待、不贍養老人案件發生率<1.5%
7、家庭暴力投訴率(起/萬戶)<1.5%
8、侵犯殘疾人合法權益事件(遺棄、虐待、侮辱等)投訴率(起/萬戶)<1.5%
9、全民法制宣傳教育的普及率≥80%
10、依法直選的社區居委會≥80%的選民參與選舉
11、市民對政府誠信的滿意度≥90%
12、行業風氣滿意度>85%
13、「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知曉率≥80%
14、大於等於80%的街道建立市民學校,社區居委會普遍建立教學點,有效開展活動
15、形成崇尚先進的濃厚氛圍,市民對本市重大典型的知曉率≥80%
16、人均教育經費支出>420元
1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0%
18、全市性科普教育活動≥3次/年
19、每百人互聯網用戶(戶/百人)>8
20、城市電話主線普及率(線/百人)>35
21、每百人公共圖書藏書量>160冊
22、市屬各區文化館40%以上為二級館
23、每個街道都有多功能的室內文化活動場所,總面積每萬人≥500平米
24、大於等於80%的社區居委會有群眾業余文化活動輔導員,並能正常開展活動
25、業余群眾文體活動團隊數量(支/街道)>15
26、區級大型廣場文化活動次數(次/年)>8
27、每萬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人/萬人)>8
28、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45%
29、文化遺產定期保護,保存完好率≥95%
(7)文化行政法制擴展閱讀:
1、創建文明城市對市容市貌有哪些要求?
⑴規劃合理,公共建築、雕塑、廣告牌、垃圾桶等造型美觀實用,與居住環境相和諧,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⑵街道整潔衛生,無亂張貼(包括牛皮癬)現象。
⑶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場所氣氛祥和。
2、創建文明城市對市民在公共場所道德方面有哪些要求?
⑴公共場所無亂扔雜物、隨地吐痰、損壞花草樹木、吵架、斗毆等不文明行為;
⑵所有室內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全面禁煙,並有明顯的禁煙標識;
⑶影劇院、圖書館、紀念館、博物館、會場等場所安靜、文明,無大聲喧嘩、污言穢語、嬉鬧現象。
3、創建文明城市市民應具備哪些交通意識?
⑴車輛、行人各行其道;
⑵機動車讓行斑馬線,車輛、行人不亂穿馬路、不闖紅燈;
⑶自覺保持交通暢通、不人為造成交通阻塞;
⑷車輛、行人服從交警指揮;
⑸在交通站點遵守秩序,排隊侯車,依次上下車。
⑹禁止酒後駕車。
4、建立公共場所人際互助關系有哪些要求?
⑴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孕及懷抱嬰兒者主動讓座;
⑵友善對待外來人員,耐心熱情回答陌生人的問訊;
⑶公共場所主動幫助老、殘、弱或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5、創建文明城市對市民的滿意度有什麼要求?
⑴群眾對黨政機關行政效能的滿意度>90%;
⑵群眾對反腐倡廉工作的滿意度>90%;
⑶全民法制宣傳教育的普及率≥80%;
⑷市民對政府誠信的滿意度≥90%;
⑸市民對義務教育的滿意度≥75%;
⑹市民對見義勇為行為的贊同與支持率≥90%;
⑺市民種綠、護綠等公益活動參與率≥70%;
5、創建文明城市對窗口服務行業有哪些要求、有哪些行業?
對窗口行業進行實地考察、隨機暗訪,主要內容包括:服務是否文明規范,投訴機制是否便捷有效等。這些行業包括:燃氣、供熱、自來水、供電、公交、出租汽車、鐵路、長途汽車客運站。
㈧ 在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進程中公務員如何發揮自身優勢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使命感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要「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法制觀念教育」;報告還強調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並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行了系統全面部署。無論是法治建設,還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都要求重視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承擔著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培養法治觀念、引導法治行為的重要職責,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構建和諧社會、法治文化建設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民主法治建設藍圖進行了勾畫,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這為我們進一步開展普法教育,推進法治南京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此,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切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決策上來,增強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抓好法治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一)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需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不僅要切實提高廣大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而且要努力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氛圍。實施依法治國、推進法治南京建設,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大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真正形成公平正義、權利本位、崇尚法治的文化環境。因為任何一種文化對人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但是這種文化一旦被人們所接受,其影響卻帶有根本性、長期性和廣泛性。作為普法教育的主管部門,我們必須自覺把法治文化建設作為一件大事,切實負起責任,認真抓緊抓好,務必抓出成效。 (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南京的必然要求。大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以先進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想理念教育人、熏陶人、培養人、塑造人,有利於使領導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和正確的政績觀,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共同發展,推進統籌區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落實;有利於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貫徹落實。所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南京,必然要求加強法治文化建設。 (三)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需要。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法治文化是以法治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文化,是法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法治文化的過程,是以先進的法治理論為指導,以先進的法治制度為基礎,以先進的法治思想為核心,以先進的法治文化活動為載體,營造崇尚法律至上、公平正義、權權制約、誠信守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過程,必將進一步優化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 二、多策並舉,確保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各項任務的落實 法治文化是法律現象中區別於法律規范體系、法律設施、法制運行等外顯實體要素的內在精神部分,主要包括人們對現行法律所具有的思想、意識、感情、信仰、知識、理論等內容。我們一定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引,按照寧法宣[2007]1號文《推進南京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行動計劃》總體要求,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依法治國方略。 (一)抓好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法制教育,發揮其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的示範、引領作用。要進一步落實領導幹部法制講座制度、理論中心組學法制度、黨校(行政學院)培訓等制度,推行並積極實施領導幹部法律知識任職資格制度;繼續落實各級行政執法人員、司法人員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執法資格證制度。要通過不斷提高領導幹部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的引領示範作用,帶動全體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的提高。 (二)加強公共法治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結合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和「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逐步增加法治文化的內容。要認真實施農村法律圖書角建設「雙百工程」,即每年建成100個藏有法律書籍100本以上的村法律圖書角,到2010年完成全市的村法律圖書角建設。推進法治文化場所建設,各區縣都要建立一個法治文化活動場所,以滿足廣大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法治文化需求。加快對公共信息資源的整合,充分運用公交、地鐵、樓宇、街道和旅遊景區等設置的公益廣告屏(牌)傳播法治信息,鼓勵引導法治類影視、動漫等作品創作,提升法治文化的傳播活力。 (三)加強法治理論研究,繁榮法治文藝創作。要積極組織指導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和駐寧高校及科研院所法學研究、教學部門,圍繞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廣泛開展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深化法治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重視發揮執法機關和專業文化團體、業余文藝團體、各級文化館站的作用,貼近法治實踐,貼近群眾文化生活,積極開展法制題材文學藝術作品創作,讓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以豐富生動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說服人,不斷提升市民的法治文化修養。 (四)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要以推進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等「六進」活動為主線,採取開展「18」法律廣場活動、開辦市民法律學堂、法治講堂等多種形式,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文化內涵,廣泛調動市民參與的積極性。各區縣要借鑒鼓樓區「法律學堂」的做法,結合本區域的實際,力爭「五五」普法考核驗收之前,在社區和農村全部開辦「法律學堂」。要深入開展「法律人在行動」活動,指導、組織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和駐寧高校法學院系師生等「法律人」結合自身特點,參與法制宣傳和社會法治實踐,運用生動活潑的文化形式,促進法治文化在市民中的傳播。要進一步開展好「12.4」法制宣傳月活動,創新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探索法制宣傳與城市文化有機結合的新途徑,不斷提高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的成效。 三、完善機制,著力提高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實效 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戰略,培育法治文化,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發展經濟、服務廣大群眾的根本要求,進一步深入開展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著力創新,扎實工作,努力提高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實效。 (一)加強領導,合力形成。各區縣要把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大對法治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認真組織落實《推進南京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行動計劃》,把法治文化建設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以領導者的高度重視、積極倡導和親自實踐推動法治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 (二)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作用,以典型經驗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各級法制宣傳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結合本地區實際,選擇不同類型的基層部門、單位,開展法治文化建設試點工作。要在本區域內不斷挖掘、培養、樹立體現時代精神的「法律人」的先進典型,用榜樣的力量不斷昭示法治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巨大動力。 (三)加大督促檢查力度,把法治文化建設工作落到實處。要進一步研究法治文化建設與「五五」普法之間的關系、規律和特點,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積極探索深入開展「五五」普法和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定期對法治文化建設工作情況組織專項檢查。明年,我們將結合「五五」普法中期考核驗收,組織對各區縣、各部門、各單位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情況進行重點檢查。
㈨ 中國文化、政治建設的成就
中國政治發展30年歷程及成就
經濟發展促進政治發展,而政治發展又影響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兩條基本道路。中國的改革開放過程,就是一個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它是一個包括社會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內的整體性社會變遷過程。中國政治發展的核心目標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其理想狀態即是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
政治發展是指為實現既定政治目標而推行的所有政治變革,它是一個走向善治的過程。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政治發展,把它看成是政治現代化的過程,或者是政治民主化的過程,或者是建立法治國家的過程,或者是政治制度化的過程,或者是政治進步的過程。黨的十六大政治報告首次提出了「政治發展」的概念,十七大著重論述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即中國的政治發展,就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全部政治變革,包括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黨領導多黨合作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和基層社區自治制度、政府行政管理制度、黨內民主制度等。中國政治發展的核心目標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其理想狀態即是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
一、人民代表大會
中國不走西方國家的議會道路,而實行獨特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各級國家權力機關。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於1954年,但在「文革」期間遭到破壞。從1966年7月7日開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8年零6個月時間內未能舉行過一次會議。1976年10月6日,「四人幫」被粉碎之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恢復活動。1978年2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地方各級人大也隨之恢復活動。在過去30年中,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進行了許多重大的改革,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變得日益重要。首先,人民代表大會自身的制度建設日益完善,先後通過了關於人大代表選舉、人民代表大會組織結構、各級人大議事規則等基本法律,並且制定了關於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議案處理、工作規程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其次,立法作用不斷加強,初步確立了中國的基本法律體系。到2008年3月,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共229件,地方性法規7000多件,涵蓋憲法及憲法規定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及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法律部門。其三,各級人大的監督作用明顯增強。各級人大的法律監督、執法檢查、預算審查、政策審議、人事任免和政策質詢等,已經初步形成一個國家權力監督體系。其四,選舉制度日益完善。縣以下人大代表已經實行直接選舉。其五,各級人大代表的素質明顯提高。在過去30年各級人大代表的年齡逐漸下降,而學歷則明顯提高,專職代表開始出現,人大代表的提案質量也越來越高。其六,人民代表與選民的關系更加密切。
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人民群眾的民主需求相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還有不適應的方面。例如,不少代表的參政議政能力偏低,人大代表與選民的制度性聯系管道太少,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議事規則不盡完善。在中國政治發展的現階段,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點,應當是進一步理順黨委和人大的關系,逐步實現城鄉平等分配選舉名額,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質,優化人大常委會及各內設機構的結構,擴大人大常委會和專委會的職權,使人大的選舉和議事規則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
二、政治協商
一黨領導、多黨合作不僅是當代中國政黨制度的基本特徵,也是當代中國整個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徵。這一制度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體制,二是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多黨合作體制。這一制度主要通過各級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得以實現。
人民政協成立於1949年,其歷史早於人民代表大會,但在「文革」期間其正常活動也被中止。1978年全國政協五屆一次會議的召開及政協新章程的通過,標志著政治協商制度得以恢復和重建。在過去30年中,政協制度的主要成就包括:在黨章和憲法中明確將政治協商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同確立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重新確立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民主黨派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基本方針,即中共十二大確定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在憲法、黨章、中央文件和人民政協章程等權威法律規章中,對政協的結構、職能內容、方式和程序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使政治協商得以法制化和規范化;各級政協的參政議政作用大大增強。
同時,我們也應當正視以下這些問題和不足:政協委員的產生過於單一;政協的民主監督權缺乏適用的法律保障,從而降低了監督的實際效力;要更好地發揮政治協商制度在我國政治發展中的作用,就應當從加強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高度,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政治協商制度,規范黨委、人大、政府和政協之間的關系。
三、黨內民主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是當代中國的實際權力核心。因此,黨內民主實際上也是國家核心政治權力內部的民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最終目標,但在現實政治條件下,沒有黨內民主就難有人民民主。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民主發展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黨內民主的發展過程。被視為改革開放標志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是一次黨內民主的盛會,也是「文革」結束後黨內正常民主生活得到逐漸恢復的標志。在過去30年中,黨內民主的不斷加強,是我國政治發展的一個突出成就。首先,全黨對黨內民主重要性的認識取得高度一致,黨的十六大首次明確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並且很快成為全黨的共識;其次,初步確立了黨內民主的制度框架,除了多次修訂《中國共產黨章程》外,還先後頒行了《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試行)》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黨內民主法規。第三,黨內選舉的民主性、公共性明顯加強,黨員幹部的差額選舉、縣級以下黨代表的直接選舉、幹部任免的票決制等重大改革開始陸續試行;第四,黨的代表大會的作用不斷增強,許多地方開始推行黨代會常任制和黨代表任期制;第五,黨務公開和黨內監督取得實質性進展,黨內情況通報制度、重大決策公示制度等開始發揮重要作用。
黨內民主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黨內民主的制度建設還不完善,特別是實現黨內民主的一些具體操作機制還缺乏,對黨員領導幹部的權力監督還存在許多制度性的漏洞,等等。發展黨內民主的重點,應當是進一步完善黨內民主制度,特別是制定一些切實有用的具體程序和規程,保證黨章規定的民主權利得以真正實現。
四、基層民主
基層民主是廣大人民群眾在城鄉社區、基層政權、企事業單位和其他各種基層組織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制度和程序。基層民主直接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政治權利,是全部民主政治的基礎,意義尤其重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發展的許多突破性成就,都發生在基層民主的實踐中。首先是在全國農村社區和城市街道社區,首次試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偉大實踐。其次是發展企事業單位和其他基層組織中的民主制度,以保障單位職工依照有關法規,通過職工代表大會等形式,對企事業單位的經濟和社會事務實行民主決策、民主參與、民主監督。其三是逐漸推行基層政權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的改革試驗。其四是建立中國特色的信訪制度,使公民的依法上訪和投訴成為監督政府機關和黨政幹部的正式渠道。
基層民主對於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方面存在的問題尤其需要特別重視。黨和政府應當把擴大社會自治和公民自治當作長遠的政治發展戰略,不斷拓寬公民自治和社會自治的渠道,豐富公民自治和社會自治的形式,讓廣大人民群眾首先在基層政治生活中實現憲法賦予的「當家做主」權利。
五、法治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我國政治發展的長遠目標。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內容,就是民主與法治。民主與法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對於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而言缺一不可。
回顧過去30年我國法治建設的歷史,除了黨和國家正式把建設法治國家確立為我國政治發展的戰略目標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之外,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進展。首先是初步確立了國家的法律體系。到2010年,我國將基本上建成一個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其次是建立和健全以公安部門、檢察院和法院三位一體的司法體系,在冤假錯案平反、司法平等、司法公開和獨立審判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改革,取得了明顯進步。再次是律師制度和公證制度從無到有,法律服務體系基本確立。再其次是建設法治政府已經成為政府的目標,政府的活動日益受到法律的限制。最後,法律教學和法制普及工作全面展開,全民的法律素質明顯提高。
30年來的法治建設,我們取得了公認的巨大成績,但離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距離。例如,我們的法律體系還只是一個初步的框架,還不完備,一些重要的法律還沒有制定,許多正在實行的法律也需要修訂完善。公民和幹部的法治意識還比較淡薄。我們必須採取切實措施認真解決這些問題。
六、政府改革
中國的政治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治理改革,或者說是一種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政府治理或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包括政府機構的調整和精簡、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程序的變化等,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進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並且已經取得無可否認的重大成就。例如,政府機構的設置更加合理,政府的職能發生了重大轉變,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業,政府對經濟事務的管理主要表現為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也逐漸開始從以管制為主轉為以服務為主。政府日益強化其公共服務職能,正式提出了建立服務政府的目標。政府的決策更加科學化和民主化,政府重大決策的公示制度、聽證制度、咨詢制度和評估制度正在各級政府中逐漸推行。政府的行政效率明顯提高,建設效率政府在許多地方成為政府自身追求的目標。
但政府改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民主政治的向前推進、人民群眾政治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沖擊,使得政府必然會面臨新的挑戰。此外,現行的政府管理體制也還存在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例如在相當程度上助長公共利益部門化的決策體制;政出多門、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事不分、成本過高等現象還普遍存在;政府提供的社會公共服務還相對不足、其服務質量也需要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系遠沒有確立,等等。中國政府將通過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依法行政、降低行政成本、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來進一步創新政府管理體制,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效率政府和廉潔政府,「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
㈩ 依法行政,依法執政,依法治國的區別
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