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行政訴訟法
㈠ 稅務行政訴訟的審理和判決
稅務行政訴訟的審理和判決:
稅務行政訴訟的審理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的審判制度。審理的核心是審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即作出該行為的稅務機關是否依法享有該稅務行政管理權;該行為是否依據一定的事實和法律作出;稅務機關作出該行為是否遵照必備的程序等。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參照部門規章和地方性規章。
稅務行政訴訟的判決
人民法院對受理的稅務行政案件。經過調查、收集證據、開庭審理之後。分別作出如下判決:
1.維持判決。適用於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案件。
2.撤銷判決。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違反法定程序,或者超越職權、濫用職權,人民法院應判決撤銷或部分撤銷,同時可判決稅務機關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3. 履行判決。稅務機關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4. 變更判決。稅務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
對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不服,當事人可以上訴。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當事人必須執行,否則人民法院有權依對方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強制執行。
㈡ 稅務行政訴訟應遵循哪些特有的原則
一、訴訟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44條規定的一些原則,在稅務行政訴訟中這一原則表現得尤為明顯。稅務行政相對人對稅務機關作出的具體稅務行政行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訴訟期間,稅務機關作出的具體稅務行為不停止執行。 實行這一原則主要是考慮如果在稅務行政訴訟期間,停止具體稅務行政行為,一方面剝奪了稅務機關的行政管理權利,在稅務管理上形成一種暫時的「真空」或放任階段;另一方面,即使退一步講,如果這一稅務行政行為在訴訟結束後被認為是違法的,可以返還已執行的稅款,而不至於有不可彌補的損失。因為如果是像拆遷房屋的決定,一旦執行就會有無法彌補的損失,因此可以暫時停止執行。 二、不適用調解和反訴原則 調解原則是民事訴訟中一個重要原則,但不適用於稅務行政訴訟。這是因為稅務機關的行政行為是代表國家作出的,是一種執法行為,對稅務行政機關來說稅務征管權不僅是一種職權,而且是一種職責,所以,不允許稅務機關在調解中妥協,放棄法定職責,或用國家的公益滿足個人的私益,因此,對稅務行政訴訟不能適用調解。 在此,應當把法院主持的調解與當事人之間主動進行的和解區分開來,稅務行政訴訟不能適用調解,也就是說法院不能掇合雙方當事人解決爭議;但是稅務行政訴訟都可以進行和解。稅務行政機關可以在其自由裁量權范圍內與相對人和解解決爭議。 例如相對人因偷稅而被罰款,不服提起訴訟,後來在和行政機關的交涉中,認識了自己的行為性質,其認錯態度較好,並且主動補繳偷漏稅款,因此稅務行政機關在職權范圍內減輕了處罰幅度,相對人予以接受並撤消了訴訟。這是一種典型的稅務行政機關和相對人之間和解解決稅務行政訴訟的爭議。我們認為只要是在職權范圍內進行,這種和解應當允許。 不適用反訴,這是行政訴訟本身的一項原則在稅務行政訴訟中的反映。這是因為稅務機關擁有行政管理的強制權力,它無須直接依靠法院的強制力制裁違法者,完全可以依靠其職權處罰。而且稅務行政行為是依法作出的,不能在已經作出行政行為之後,又因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而要求人民法院加重對原告的處罰。另外按法律規定,行政機關不享有起訴權,因此也就不適用反訴。 三、被告負說服舉證責任的原則 稅務行政訴訟過程,如果稅務行政管理相對人(原告)認為稅務機關某一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對此稅務機關作為被告就要拿出沒有侵犯其合法權益的事實證據和法律依據。這就要求稅務行政機關行政,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對稅務行政機關的舉證責任應有全面的理解,首先稅務機關所負的是舉證責任是說服責任;因為原告在一些情況下要負推進責任。而且在稅務行政過程中,相對人也必須負說服舉證責任,例如對於免稅申請,相對人必須對自己符合免稅條件負舉證責任,如果相對人不能完成該舉證責任,則稅務行政機關可以駁回免稅申請,這是在行政過程中的情況。 在行政訴訟中,情況有所不同。我們應當區分情況對待。如果稅務行政機關沒有履行告知相對人舉證的義務,則可以據此撤消稅務行政機關沒有履行告知相對人舉證的義務,則可以據此撤消稅務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如果稅務行政機關履行了告知義務,但相對人在行政過程中不履行舉證責任,而在行政訴訟中第一次提出其符合免稅條件的證據,法院應不考慮該證據,只要行政機關依據行政行為作出時的證據作出正確的行政行為,就應維持該行政行為。至於相對人的權利可以在新一次的行政過程中得到實現,這就是行政訴訟證據二次適用的特點。 四、實行復議前置和選擇復議或訴訟的原則 依據《行政訴訟法》第37條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可以依法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上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是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結果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必須先經過復議程序。稅務行政訴訟就有部分屬於這一例外。《行政復議法》和《稅收徵收管理法》對必須先經過稅務行政復議的具體稅務行政行為已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即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以及其他當事人對稅務機關的征稅行為不服的,必須先依法向其上一級稅務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才可以在法定期間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對於其他爭議由相對人選擇,實際上給予相對人在選擇解決稅務行政爭議方式上以更大的權利。因此,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以及其他當事人對稅務機關作出的處罰決定、稅收保全措施、強制執行措施、責令其提供保證金或提供納稅擔保、拒絕頒發稅務登記證、拒絕發售發票、通知出境管理機關阻止其出境等行為不服的,可以在法定時間內向稅務復議機關申請復議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㈢ 稅務行政訴訟時效6個月這個說法是對的嗎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四十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提起訴訟不受前款規定期限的限制。
第四十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屬於其自身的原因耽誤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況耽誤起訴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一般的,行政訴訟時效是6個月。
㈣ 稅務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稅務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稅務行政訴訟案件的受案范圍除受《行政訴訟法》有關規定的限制外,也受《征管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調整和制約。具體說來,稅務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與稅務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基本一致,包括:
(一)稅務機關作出的征稅行為:一是徵收稅款、加收滯納金;二是扣繳義務人、受稅務機關委託的單位作出代扣代繳、代收代繳行為及代征行為。
(二)稅務機關作出的責令納稅人提交納稅保證金或者納稅擔保行為。
(三)稅務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行為:一是罰款;二是沒收違法所得;三是停止出口退稅權;四是收繳發票和暫停供應發票。
(四)稅務機關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機關阻止出境行為。
(五)稅務機關作出的稅收保全措施:一是書面通知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凍結存款;二是扣押、查封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
(六)稅務機關作出的稅收強制執行措施:一是書面通知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扣繳稅款;二是拍賣所扣押、查封的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抵繳稅款。
(七)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稅務機關頒發稅務登記證和發售發票,稅務機關拒絕頒發、發售或者不予答復的行為。
(八)稅務機關的復議行為:一是復議機關改變了原具體行政行為;二是期限屆滿,稅務機關不予答復。
㈤ 屬於稅務行政訴訟原則的有哪個,你知道么
稅務行政復議和稅務行政訴訟作為兩種不同的權利救濟制度,是解決稅務行政爭議,規范稅務行政行為,維護和監督稅務機關依法行使行政執法權的重要途徑。(1)性質和審查原則不同稅務行政復議是指當事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認為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上一級稅務機關或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稅務機關所屬地方人民政府(復議機關)提出申請,復議機關經審理依法作出裁決解決稅務行政爭議的活動,是稅務機關一種內部糾紛解決機制。稅務行政訴訟是指稅務當事人認為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由人民法院對具體稅務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司法活動。稅務行政訴訟通過司法途徑保護稅務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稅務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是一種司法救濟制度。兩者在行為性質和審查原則方面有以下兩點區別:第一,從行為的性質來看,稅務行政復議只是稅務機關內部的監督和制約機制,屬於行政審查活動,具有初審性質,不具有終局性(國務院的終局裁決例外);而稅務行政訴訟是通過人民法院進行審理和裁決的一種司法審查活動,是稅務糾紛的最終解決方式,具有終局審查的性質。第二,從審查的原則來看,稅務行政復議可以同時對稅務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查,申請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認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規定不合法時,還可以對該依據提出附帶審查申請(規定是指國家稅務總局、國務院各部門、地方各級地稅機關、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規章除外);而稅務行政訴訟僅局限於對稅務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以審查合理性為例外),只審查稅務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是為了充分保證稅務機關在行政執法活動中的獨立性和自由裁量權。(2)在適用上的順序不同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同稅務機關在納稅上發生爭議時,必須先按照稅務機關的納稅決定繳納或者解繳稅款及滯納金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然後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對稅務機關的處罰決定、強制執行措施或者稅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稅務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㈥ 誰知道提起稅務行政訴訟應具備哪些條件
稅務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稅務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由人民法院對具體稅務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司法活動。
稅務行政訴訟具有以下特點:
(一)稅務行政訴訟以審理稅務行政案件、解決稅務行政爭議為內容。這是稅務行政訴訟區別於其他行政訴訟的根本標志。
(二)稅務行政訴訟的當事人具有恆定性。稅務行政訴訟的原告必須是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稅務行政訴訟的被告必須是稅務機關或經法律、法規授權的行使國家稅務行政管理權的機關、組織或是改變原具體稅務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因此,海關、財政等部門也可能成為稅務行政訴訟的被告。
(三)稅務行政訴訟所要解決的爭議,必須是由稅務機關在行使稅務行政管理職能中引起的稅務糾紛,而不是其他爭議,即稅務行政訴訟的標的只能是具體稅務行政行為。
詳細參考:《稅務行政訴訟》全文
http://xxgk.jxjaxzf.gov.cn/jaxdsj/zfxxgk_36923/fgwj_36936/fg_36937/201305/t20130521_207120.html
㈦ 稅務行政訴訟的簡介
行政訴訟是人民法院處理行政糾紛、解決行政爭議的法律制度,與刑事專訴訟、民事訴訟一屬起,共同構築起現代國家的訴訟制度。具體來講,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照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人民法院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訴訟制度和訴訟活動。《行政訴訟法》頒布實施後,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訴訟進入了一個有法可依的新階段。稅務行政訴訟作為行政訴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遵循《行政訴訟法》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和普遍程序;同時稅務行政訴訟又不可避免地具有本部門的特點。
㈧ 稅務行政訴訟的原則
稅務行政訴訟的原則:
除共有原則外(如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實行合議、迴避、公開、辯論、兩審、終審等),稅務行政訴訟還必須和其他行政訴訟一樣,遵循以下幾個特有原則:
(一)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則。即人民法院對稅務行政案件只有部分管轄權。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只能受理因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的稅務行政爭議案。
(二)合法性審查原則。除審查稅務機關是否濫用權力、稅務行政處罰是否顯失公正外,人民法院只對具體稅務行為是否合法予以審查,並不審查具體稅務行為的適當性。與此相適應,人民法院原則上不直接判決變更。
(三)不適用調解原則。稅收行政管理權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稅務機關無權依自己意願進行處置,因此,人民法院也不能對稅務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
(四)起訴不停止執行原則。即當事人不能以起訴為理由而停止執行稅務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如稅收保全措施和稅收強制執行措施。
(五)稅務機關負舉證責任原則。由於稅務行政行為是稅務機關單方依一定事實和法律作出的,只有稅務機關最了解作出該行為的證據。如果稅務機關不提供或不能提供證據,就可能敗訴。
(六)由稅務機關負責賠償的原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因執行職務不當,給當事人造成人身及財產損害,應負擔賠償責任。
㈨ 稅務行政訴訟應遵循哪些原則
稅務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稅務行政行為違法或者不當,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由人民法院對具體稅務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司法活動。除共有原則外(如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實行合議、迴避、公開、辯論、兩審、終審等),稅務行政訴訟還必須和其他行政訴訟一樣,遵循以下幾個特有原則:
(一)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則。即人民法院對稅務行政案件只有部分管轄權。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只能受理因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的稅務行政爭議案。
(二)合法性審查原則。除審查稅務機關是否濫用權力、稅務行政處罰是否顯失公正外,人民法院只對具體稅務行為是否合法予以審查,並不審查具體稅務行為的適當性。與此相適應,人民法院原則上不直接判決變更。
(三)不適用調解原則。稅收行政管理權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稅務機關無權依自己意願進行處置,因此,人民法院也不能對稅務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
(四)起訴不停止執行原則。即當事人不能以起訴為理由而停止執行稅務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如稅收保全措施和稅收強制執行措施。
(五)稅務機關負舉證責任原則。由於稅務行政行為是稅務機關單方依一定事實和法律作出的,只有稅務機關最了解作出該行為的證據。如果稅務機關不提供或不能提供證據,就可能敗訴。
(六)由稅務機關負責賠償的原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因執行職務不當,給當事人造成人身及財產損害,應負擔賠償責任。
㈩ 如何進行稅務行政訴訟
稅務行政訴訟起訴,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稅務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依法予以保護的訴訟行為。起訴,是法律賦予稅務行政管理相對人、用以保護其合法權益的權利和手段。在稅務行政訴訟等行政訴訟中,起訴權是單向性的權利,稅務機關不享有起訴權,只有應訴權,即稅務機關只能作為被告;與民事訴訟不同,作為被告的稅務機關不能反訴。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等稅務管理相對人在提起稅務行政訴訟時,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原告是認為具體稅務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2.有明確的被告。
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法律根據。
4.屬於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此外,提起稅務行政訴訟,還必須符合法定的期限和必經的程序。根據《征管法》第八十八條及其他相關規定,對稅務機關的征稅行為提起訴訟,必須先經過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對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當事人可以在接到通知或者知道之日起15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稅務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當事人訴權和起訴期限,致使當事人逾期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其起訴期限從當事人實際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時計算。但最長不得超過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