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各國行政法

各國行政法

發布時間: 2020-12-21 00:05:05

⑴ 衛生法主要調整哪些社會關系

衛生法的調整對象,是指衛生法律規范調整的衛生行政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公民之間在衛生活動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調整的具體社會關系的內容和性質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調整范圍的法律規范性文件。一般來說,衛生法主要調整以下三方面的社會關系。
(一)衛生組織關系
衛生組織體制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必須同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在衛生組織活動中,重要的是用法律法規將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葯衛生組織的法律地位、組織形式、隸屬關系、職權職責以及權利和義務的范圍等固定下來,形成合理的管理體系和制度。只有理順了這些關系,國家才能對衛生工作進行有秩序的有效的組織和領導,醫療衛生組織才有活動的准則。衛生組織是各種衛生社會關系的主要參加者和責任承擔者,依法管理、依法成立是保證各種醫葯衛生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和基礎。例如,《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衛生防疫站工作條例》等,明確這些醫葯衛生機構的法律地位、職責范圍和工作方法等,保障它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從事相應的衛生活動。
(二)衛生管理關系
衛生管理活動是指國家衛生行政機關和其他有關機構,依照法律規定對人們的生活衛生、生產衛生以及其他與人體健康、人類生存和發展有直接關系的社會活動進行領導、指導、監督和評估,以控制有害於人體健康因素產生和發展的活動。從內容上看,衛生管理活動大致包括公共衛生管理活動、醫政管理活動,葯政管理活動、婦幼保健與計劃生育管理活動等。從管理關系的性質上看,衛生管理活動可以表現為衛生行政管理關系,如衛生行政機關和醫療衛生組織之間的醫政管理關系;也可以表現為衛生職能管轄關系,如衛生管理活動中的行政復議、衛生糾紛解決活動等。總之,在衛生管理活動中,國家衛生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公民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是一種縱向的衛生行政法律關系。
(三)衛生發展和服務關系
衛生發展活動是指人們為改善和提高個人和社會現有衛生水平而實施的有利於社會衛生事業發展的各種建設性活動,如個人衛生習慣的改善、愛國衛生運動的開展、醫葯技術的科學研究等。衛生服務活動是各種衛生組織和公民向人們提供一定的衛生咨詢和指導服務、醫療和技術服務等活動。衛生服務活動中人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平等性、自願性、有償性等特徵,是一種橫向的衛生活動關系。

⑵ 國際航空法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一)國際航空的基本制度
1.領空主權原則
2.航空器國籍制度
航空器的國籍採用「登記主義」原則,即航空器的國籍取決於注冊,它具有其登記國的國籍,而且它只能在一個國家進行有效登記,若同時在兩個國家登記,其國籍便沒有效力,從事國際航空飛行的航空器應具有適當的國籍標志和登記標志,航空器受登記國的法律管轄。
(二)國際民航的損害賠償責任
1929年《華沙公約》規定了國際民航的損害賠償責任,1975年《蒙特利爾公約》進行了修改,目前採取推定過失原則。
(三)國際民航安全制度
「反劫機三公約」,即1963《東京公約》、1970《海牙公約》和1971《蒙特利爾公約》。
這方面最主要的三個公約就是《關於在航空器上犯罪和其他某些行為的公約》(《東京公約》)《關於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約》(《海牙公約》)《關於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為的公約》(《蒙特利爾公約》)(這三個公約我國均已參加)此外,還有《蒙特利爾議定書》是上面《蒙特利爾公約》的補充。1991年,這方面又有一個《蒙特利爾公約》問世,其全稱為《注標塑性炸葯以便探測的公約》。
1.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為包括;
(1)在飛行中的航空器內的使用暴力或暴力脅迫或其他脅迫方式,非法劫持或控制航空器;對飛行中的航空器中的人實施暴力行為並且足以危及航空器的安全。(2)實施某種行為使得航空器不能飛行或危及其飛行安全,包括:對使用中的航空器的破壞或損壞、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內放置危及其飛行安全的裝置或物質、傳送明知是虛假情報。
2.下列國家擁有管轄權:
航空器登記國,即罪行是在該國登記的航空器內發生的;降落地國,即在其國內發生罪行的航空器在該國降落時被指稱的罪犯仍在該航空器內;承租人主要營業地或永久居所地國,即罪行是在租來時不帶機組的航空器材內發生的;嫌疑人所在國;嫌疑人國籍國或永久居所國;犯罪行為發生地國;罪行後果涉及國,包括受害人國籍國或永久居所國,後果涉及領土國,罪行危及其安全的國家,根據本國法行使管轄權的其他國家。
3.引渡「或引渡或起訴原則」劫機是可引渡的罪行,各國沒有強制引渡的義務。國家可以依據引渡協議或國內法決定是否予以引渡。不起訴即引渡。

⑶ 1、在現代世界各國法律中,嚴格責任是確定()A民事責任原則 B 刑事責任原則 C違憲責任原則 D行政責任原則

  1. B

  2. D,關鍵詞初級階段,根本任務。

  3. A

  4. A

  5. D

  6. D

  7. C

  8. A

9,B

10,C

完全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⑷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主要區別在於:

1、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

2、訴訟程序不同。前者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後者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具有抗辯式的特點,同時還存在陪審團制度。

3、法律適用不同。大陸法系習慣用演繹形式,英美法系習慣用歸納的形式。

4、法律分類不同。大陸法系分為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為普通法、平衡法,公法指憲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訴訟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商法,英美法系的基本結構是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

5、法律編纂不同。大陸法系傾向法典形式,英美法系傾向單行法。當代英美法系雖然學習借鑒了大陸法系制定法傳統,但也大都是對其判例的匯集和修訂。

(4)各國行政法擴展閱讀:

兩大法系的主要差異有:

第一,法律淵源。從法律淵源傳統來看,大陸法系具有制定法的傳統,制定法為其主要法律淵源,判例一般不被作為正式法律淵源(除行政案件外),對法院審判無約束力;而英美法系具有判例傳統,判例法為其正式法律淵源,即上級法院的判例對下級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有約束力。

第二,法典編纂。從法典編纂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一些基本法律一般採用系統的法典形式。而英美法系一般不傾向法典形式,其制定法一般是單行的法律和法規。當代英美法系雖然學習借鑒了大陸法系制定法傳統,但也大都是對其判例的匯集和修訂。

第三,法律結構。從法律結構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基本結構在公法和私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傳統意義上的公法指憲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訴訟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英美法系的基本結構是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

從歷史上看,成文法代表立法機關(議會)的法律,普通主要代表審判機關(法官)的法律(判例法)。所謂衡平法是在普通法不能彌補損失的情況下所適用的法律,衡平法是對普通法的補充規則。

第四,法律適用。從法律適用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法官在確定事實以後首先考慮制定法的規定,而且十分重視法律解釋,以求制定法的完整性和適用性;英美法系法官在確定事實之後,首先考慮的是以往類似案件的判例,將本案與判例加以比較,從中找到本案的法律規則或原則,這種判例運用方法又稱為「區別技術」。

⑸ 一國法院不適用外國刑法、行政法和稅法等公法為什麼幾乎是各國一致的立場

都是公法,關涉國家主權
1,對內最高權,即國家對它領土內的一切人版(享有外交豁免權的人除權外)和事物以及領土外的本國人實行管轄的權力,有權按照自己的情況確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經濟制度;2,對外獨立權,即國家完全自主地行使權力,排除任何外來干涉;3,自衛權,即國家為維護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而對外來侵略和威脅進行防衛的權力。主權是國家作為國際法主體所必備的條件,互相尊重國家主權是現代國際法確認的一條基本原則。喪失主權,就會淪為其他國家的殖民地和附屬國。主權和領土有著密切的聯系,國家根據主權對屬於它的全部領土行使管轄權,反過來,主權也必須有領土才能存在和行使。

⑹ 各國的行政法一般都有一部完整統一的法典,對嗎 ,請解釋一下 ,謝謝

沒有一個國家有統一行政法典。

⑺ 個人所得稅法屬於哪個法律部門

稅收法律
稅收法律廣義上與稅法同義。狹義上的稅收法律是指擁有稅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制定和頒布的調整稅收關系的規范性文件。是稅法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我國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依法定程序制定和頒布的規范性文件才能稱為稅收法律。[1]
中文名
稅收法律
外文名
Tax laws
性質
經濟學名詞
頒布機構
國家機關
足不出戶 雲游四姑娘山
該服務由央視網提供
在線觀看
稅收法律的原則
稅收法律的基本原則
1.稅收法定原則[2]
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法最基本的原則,它是稅法三大基本原則中最基本的原則。
稅收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可概括為:稅法的各類構成要素都必須由法律予以明確規定;稅法主體及其權利和義務都必須由法律予以確認;沒有法律依據,國家就不能課賦和徵收稅收,國民也不得被要求繳納稅款。這是世界各國稅法普遍遵從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
稅收法定原則包括兩個基本要素:
第一是征稅必須立法;
第二是納稅也必須立法。
所謂征稅必須立法是指國家征稅機關,即稅法中的征稅主體必須依法征稅,如稅法沒有規定的,國家不能隨意進行課稅、征稅。《稅收征管法》第3條規定:「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稅收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補稅和其他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
所謂納稅也必須立法是指納稅人,即稅法中的納稅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負有納稅義務,法律沒有規定的,納稅人不負擔納稅義務。依法征稅和依法納稅是稅收法定原則的核心,其實質是所有稅收法律行為,不論征稅主體還是納稅主體的行為都必須依據法律規定。強調稅收法定原則是最基本的稅法原則的意義就在於告誡任何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都必須依法作為和不作為,而其他任何行政規定都不得與此相抵觸。
稅收法定原則是規范和調整稅收法律行為和稅收法律關系的最高准則,它不僅約束稅收立法、稅收執法,同時對所有稅收法律行為及其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均起到規范和約束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對稅法的解釋、漏洞補充、溯及既往等方面。首先,對稅法解釋的約束作用。約束稅法解釋是指對稅法規范的內容、含義、術語、立法意圖及稅法解釋除要遵守解釋的一般規則外,還要受稅收法定原則的制約。

熱點內容
信訪條例作文 發布:2025-05-14 18:46:24 瀏覽:19
長春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14 18:45:35 瀏覽:664
社會與法見涼山 發布:2025-05-14 18:39:32 瀏覽:844
山東省法律援助網上平台 發布:2025-05-14 18:39:27 瀏覽:450
樂平樂港法院 發布:2025-05-14 18:37:17 瀏覽:486
廣告表演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4 18:29:30 瀏覽:743
道德經輕諾 發布:2025-05-14 18:29:27 瀏覽:506
澳門包圍立法會 發布:2025-05-14 18:23:22 瀏覽:621
法院周慶 發布:2025-05-14 18:22:31 瀏覽:615
上海政法學院咋樣 發布:2025-05-14 18:22:18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