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法的缺陷
⑴ 民事訴訟法中 一般地域管轄 ,依照被告戶籍確定應該管轄的法院~~優點和缺點
確定被告住所地法院有管轄權,是因為大部分案件的爭議發生在被告住所地版,原告起訴出於主動權地位,假如確定在原告住所地法院,原告惡作劇起訴千里之外的被告,不論被告認不認識原告,其都要來原告住所地法院應訴,這就造成了被告的權利無法保障,造成了訴訟資源的嚴重浪費。而起訴本身就應當是再三考慮後作出的決定,此時應當給原告加一點訴訟成本的壓力。
⑵ 求保險糾紛中,保險公司利用保險法的缺陷或不完善,而勝訴的案例~~~
學生勸架被劃傷保險公司拒賠 保險卡不「保來源: 分類:保險常識 更新時間:2009-04-06 21:11:35 瀏覽次數:24大專生小張在一次勸架時被人捅傷大腿,落下了殘疾。家長持著他的「學生保險卡」要求某財險公司賠償,卻遭到拒絕,理由是免責條款有規定:依法應有第三人賠償的費用,本公司不負給付保險金責任。昨日下午,武侯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
勸架被劃傷 保險公司拒賠
2007年9月22日晚,罪犯吳元(已判刑)在犀浦鎮一咖啡屋玩耍時,看見前女友和一名男子擁抱在一起。吳元用刀將男子右腿、臉部劃傷。男子的同學小張上前勸阻,也被對方用刀劃傷大腿。經法醫及司法鑒定中心評定,小張傷殘等級為9級。他的醫療費用花了83835.92元。2008年9月9日,小張依據入學時購買的學生平安保險合同,要求某財險公司支付殘疾保險金4千元及醫療保險金6萬元,但對方出具《拒絕給付保險金通知書》,申明對此案例免責。
保險卡不「保險」 家屬起訴
財險公司理賠員稱,保險合同第4條「責任免除」14款規定:「被保險人支出的醫療、醫葯費用中依法應有第三人承擔的部分,本公司不負給付保險金責任。」換句話說,小張的醫療費應該由吳元承擔,財險公司沒有責任。
拿著兒子的「學生保險卡」,張先生夫婦氣憤地說,「買了保險得不到賠償,那買來干什麼!」隨後張先生將該財險公司告上了法院。
被告代理人:誤會,該賠
「是應該賠的,但吳元必須作為第3人出庭。」昨日下午開庭前,財險公司代理人張弛對記者說。張弛是被告公司法律事務科工作人員,他認為,雙方之所以鬧上法庭,是公司理賠員對保險條款法律認識不夠造成的誤會。他說,財險公司給付賠償後,會行使「代為追償權」,要求吳元向財險公司做出賠償。
「你的要求根本與《保險法》相違背!」庭審中,原告代理律師陳飛吉駁斥了被告代理人的要求。陳律師說,按《保險法》68條規定,財險公司即使做出了賠償,也沒有「代為追償權」,要求吳元作為第3人出庭的要求是不合法的。
庭審最後,被告代理人同意賠償。原被告雙方都表示,願意在一周內就具體賠償金額做出調解。
焦點爭執
免責條款與《保險法》相違背
為何財險公司出售給學生的平安保險上,會出現與《保險法》68條相抵觸的免責條款呢?被告代理人張弛就此解釋,所有免責條款都是保監會明文規定的,財險公司無權私自改動。
如果類似小張這樣的案例再出現,被保險人能否順利拿到賠償呢?「這我不敢保證。」張弛稱,每位理賠員對法律條款的認識都不一樣,難免會出現這樣的誤會。原告代理律師則認為,財險公司免責條款明顯與法律條款相違背。
焦點法規
《保險法》68條: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因第三者行為發生死亡、傷殘或疾病等保險事故,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後,不得享有向第三者追償的權利,但被保險人或受益人有權向第三者請求賠償。
⑶ 產品質量法中,因產品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是2年。但關於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是10年期限
產品質量法中,因產品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是2年。但關於要求專賠償的請屬求權是10年期限。也就是說在商品造成的損害的兩年內進行起訴要求賠償;而十年是是除斥期間,也就是指商品交付到消費者手裡的時間。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五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3)訴訟法的缺陷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四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侵害人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應當賠償損失。
⑷ 食品質量法規定產品缺陷的訴訟時效為幾年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回益受到損害時起答計算。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⑸ 司法鑒定人員的迴避制度的缺陷
作為具有相當專門知識的司法鑒定工作,在我國其為處理各種案件提供線索、收集證據、審查核實證據和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訴訟當事人與參與人智能水平的提高,各類案件中涉及的專門性工作的增多,難度的增大,對司法鑒定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我國司法鑒定工作在制度建設方面顯得滯後,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2005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其中規定對我國現行的司法鑒定製度中的這些問題有了很好的解決。《決定》的實施對我國司法鑒定工作的制度建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是我國的司法鑒定製度向最終完善邁進的重要一步。
一、《決定》前我國司法鑒定的運行機制問題。
我國司法鑒定的運行機制不太順暢。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鑒定啟動的沖突
關於誰有權啟動鑒定程序的問題,在我國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尤其是《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仲裁法》等程序法中有關的原則規定,鑒定的啟動權主要還是掌握在公、檢、法三機關司法人員手中。即鑒定程序的啟動依賴於司法人員的職權行為。尤其案件進人審判程序後對相關技術問題是否進行司法鑒定,取決於法官的認知。雖然當事人可以提出申請,但沒有決定權。這就在一定程序上剝奪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也違背了人民法院作為審判機關中立地位的原則。由此引出的後果就是司法公正目標難以實現。當然根據<<民事訴訟法>>「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及司法部頒布的《司法監定通則(試行)》,這一狀況在一些省市有些改觀,一些司法鑒定機構在受理司法機關、仲裁機構鑒定委託的同時,也受理當事人或委託代理人的鑒定委託,但多數是在進人審判階段之前。不言而喻。這種合法權益在相大程度上還是受到限制。另外,由於在司法實踐中,公、檢、法都有權決定進行司法鑒定,就常常會導致各機關分頭鑒定,相互沖突,一個刑事案件可能會產生多份鑒定結論,有的是一致的,有的卻不一致,甚至結論截然相反,導致許多不好的結果。
因此,應該統一鑒定決定權的行使,對鑒定決定權紛亂的情況進行整合,在訴訟中應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鑒定決定權,公安和檢察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令。對於訴訟外或訴訟前的鑒定委託,可由當事人自行決定。最終為一個目的,即得出一份標准而不致沖突的結論
(二)鑒定標準的競合
說道標准,鑒定標准就是鑒定結論的根本保證,是衡量鑒定結論正確與否的尺度。我國由國家發布的標准很少,鑒定標准大部分是部門制定的,未經過立法程序,不具有法規性質。例如,我國目前尚未制定統一的適用於普通傷害案件的人體傷殘程度的鑒定標准,因此在普通傷害案件的人體傷殘等級鑒定時,鑒定人常常隨意適用各種鑒定標准,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問題。由於諸多標准適用范圍不同,寬嚴不一,有的還存在相互沖突,造成鑒定秩序和鑒定結論十分混亂,使訴訟當事人對鑒定結論常常發生爭議。《決定》需對此作出相應規定。
所以,我們需要制定統一的具有法規性質的標准。這些標準的制定應充分考慮到如下幾點:①符合法律的規范;②要有利於統一鑒定人的鑒定尺度,避免隨意裁量; ③有利於非專業人員理解標准原義,防止發生歧義;④有利於其他行業借鑒;⑤有利於與國內外相關專業的鑒定標准進行比較和交流,等。
(三)鑒定對象的不確定
鑒定對象是鑒定結論產生的物質基礎和依據。鑒定結論是一類獨立的法定證據,而作為產生鑒定結論物質基礎和依據的鑒定對象,只有得到法律認可,鑒定結論來源才具有合法性。我國尚未用法律形式具體確定,只是原則性地規定了「專門性的問題」。司法實踐中,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鑒定規則中只對鑒定對象作了幾大專業的限定,而無具體規定。這樣使鑒定的范圍過窄或過寬,實踐中難以操作和把握。如我國刑法、刑事訟法修改後,原屬檢察機關管轄的涉及財會業務的經濟犯罪的司法會計鑒定,公安機關因無此鑒定門類而無力承擔,許多地方出現了這類案件無人問津的情況,影響了鑒定工作的順利進行。
因此,應當用法律形式固定鑒定對象,這樣才能使鑒定結論的來源具有合法性,才能經得起法庭辯論。另外,法律上確認鑒定對象時,須對其以統一標准(上述)進行科學分類。我們需要考慮司法鑒定工作是一種非常專業的、科學的,需要以其確定性、合法性來作為訴訟中的證據。所以絕對不能模糊。而《決定》第十七條具體規定了三類司法鑒定的對象: 即法醫類鑒定,物證類鑒定和聲像資料鑒定,就解決了司法鑒定機構受理鑒定的范圍不明確,普遍存在著隨意性和重復性的問題。
(四)我國司法鑒定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為例:
《刑事訴訟法》第120條第二款對刑事案件中人身傷害的重新鑒定作出了明文規定,即:「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議需要重新鑒定或者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這一規定旨在解決重新鑒定中的疑難爭議問題,但是該條文自身卻存在缺陷,它容易混淆醫學鑒定和法醫學鑒定。醫學鑒定是指臨床醫療診斷方面的鑒定,而法醫學鑒定是運用醫學、生物學、化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理論與技術來解決法律上有關問題的一門科學,包括勘驗現嘗檢驗活體、屍體、物證、毒物以及審查其他有關醫學方面的材料,為偵查、審判案件提供記據材料。兩者混淆,不分你我,在實踐中法醫和臨床醫師也會混而不清。而目前我國各個有關的醫院中都不設法醫,所以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人身傷情重新鑒定右客觀上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各有關的醫院都配備專職法醫,將使得醫院結構龐大而復雜。這是不現實的。
因此,需要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糾正立法偏差,將鑒定問題納人《刑事訴訟法》「總則」的「證據」章中,以避免司法實踐中引起歧義,同時在法理上也更加嚴謹。《決定》從司法鑒定登記管理到鑒定人資格,到鑒定機構獨立,到鑒定人責任,再到鑒定對象等多方面作了規定,就是對司法鑒定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其中規定的法醫類鑒定,包括法醫病理鑒定、法醫臨床鑒定、法醫精神病鑒定、法醫物證鑒定和法醫毒物鑒定。就明確了法醫學鑒定的類容,將其與醫學鑒定區分開來,補充和完善了《刑事訴訟法》對這一規定的不足。
⑹ 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各種證據各有什麼缺點
刑事訴訟中的證據
1 物證
2 書證
3 證人證言
4 被害人陳述
5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回解
6 鑒定結論
7 勘驗、檢查筆錄
8 視聽答資料
缺點:
1 客觀性較強,一般不能夠直接的認定案件事實的真相
2 屬於事先制定好,需要經過人的主觀分析才能夠作為證據使用。
3 受證人主觀影響較大。
4 ~~~~~~
⑺ 新刑事訴訟法中辯護權的缺陷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修改雖然總體上進一步體現了人權保障理念,但對於辯護律師的執業回保障仍存在諸多答不足,下面簡單談談體會。
新刑事訴訟法第42條規定:「辯護人或者其他任何人,不得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不得威脅、引誘證人作偽證以及進行其他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行為。違反前款規定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辯護人涉嫌犯罪的,應當由辦理辯護人所承辦案件的偵查機關以外的偵查機關辦理。辯護人是律師的,應當及時通知其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或者所屬的律師協會。」 該規定將原來的「辯護律師和其他辯護人」改成「辯護人或者其他任何人」,這意味著司法活動中的檢察官、法官同樣應擔此責任,但為何只明確指出辯護人?有律師認為,我國刑事訴訟法應當明確規定律師的豁免權,這才符合刑事訴訟活動健康、長遠發展的需要。
⑻ 民事訴訟法的不足,缺陷,以及如何完善
汗。老師講課的時候聽一下嘛,把他批判的某些地方拓展一下,聯系一下就是很好的論文阿。寫論文自己寫的最實在。
⑼ 在法國進行民事訴訟有什麼優缺點
你好
可以參考一下
1、法國法院制度的最大特色是採用司法法院與行政法院分立的雙軌法院體制。司法法院的種類很多,例如有大審法院、小審法院、商事法院、勞動法院、社會保障法院等等。不同法院所管轄案件的范圍不同。
2、法國的民事訴訟的基本模式是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只是與英美國家不同,在訴訟中法官不是完全消極的,而是賦予其一些職權,不是由當事人自己推動著訴訟進程,法官在這方面也起了積極作用。
3、法國在證據方面採用的是書證優先主義。只有當通過書證不能查清案情時,才可以對其他證據進行調查。所以法國的鑒定製度很發達。這一制度,對他們的辯論程序也有很大影響。辯論中律師和法官都傾向於書面辯論而不是注重口頭辯論,這與許多國家有很大差別。
4、大審法院採用律師強制代理制度。在上訴法院還採用律師二元代理制度。既在事前程序中與辯論程序中的律師不一樣。
5、審前程序與辯論程序分立.審前程序要達到適合判決的程度,這樣可以節省訴訟費用!
6、有特殊的緊急程序。相當於我國的先於執行。但不同之處在於,強調在此程序中,貫徹對審原則,要求雙方當事人的共同參與。
7、執行中有執行法官制度和收集債務人相關情報的制度。執行法官負責解決執行中的糾紛而具體的執行行為由執行官執行;對於債務人的情報,當執行官無法收集時,可以請求檢察官收集。
8、法國起訴費用是免除的,有國庫支付。勝訴者對於自己支付的律師費,可以通過訴訟要求敗訴方承擔
祝生活愉快
⑽ 因產品缺陷受到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有多長
因產品缺陷受到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是2年。
因產品缺陷造內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容訟時效期間為2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因產 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訴訟時效是指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法定有效期限。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請求權予以保護;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請求權不予保護。按照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受到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受害人應當自知道自己受到損害之日起二年內,向責任者要求賠償。
超過二年期間的,受害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將不能受到法院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