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60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苐六十九條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的內容是:
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⑵ 行政訴訟法哪項規定訴訟時間由60天改為90天
《行政訴訟法》
第八十一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⑶ 行政訴訟法哪條規定當事人好行政處罰不服在6O日內提起訴訟
行政訴訟法抄第四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⑷ 行政訴訟法第60條,可以延長多長時間
法院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一般延長不超過半年。
⑸ 行政訴訟法上兩個月是60日嗎
這個不一定的呢.
一般情況下對於給相關部門的時間是60個工作日,
而給公民的時間往往都是內60日,
詳細請自行按具容體情況進行確定。
⑹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一般說超過六個月就不能告了,
人民、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源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⑺ 行政訴訟法第60條體現了什麼基本原則
第六十九條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⑻ 《行政復議法》規定的復議期限是2個月,而《行政訴訟法》里規定的復議期限是60天,兩者有何分別,怎麼適用
法律間實際上是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明顯的不吻合,盡管可能是一個意思。復議期限2個月,是不含法定假日的。另,法律規定了一些情況下可以再延長一個月
⑼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一條第三項規定
首先來看一下法條原文:
第六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是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這一條是對於上訴案件的規定。要理解這條法規,要結合第六條的規定來看。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我國訴訟法體系是用兩審終審制,這一制度不只是在行政訴訟法,在刑事、民事訴訟中都在採用。行政訴訟尖第六十一條第三款規定的情形,和第一第二款的區別就在於認定事實是否清楚,在認定事實清楚的情形下,適用前兩款規定。在「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這是案件實體方面;「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這是程序方面。在這兩種情形下,上級法院「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就是說上級法院對這兩種情況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式發回重審或直接改判,至於採用哪一種,上級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審判資源決定。
如果是上級法院直接查清事實後改判,這個判決或裁定就是第二審判決或裁定,是終審判決或裁定,不能再上訴。如對此不服,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來申訴。
如果是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那就是重新進行第一審程序,重審的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⑽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時間是六個月內還是五年內
六個月內。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已於2015年5月1日起開始施行,其中第46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48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屬於其自身的原因耽誤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況耽誤起訴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10)行政訴訟法60擴展閱讀:
超過最長起訴期限的抗辯舉證責任: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4條第三款規定,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主張超過最長起訴期限的舉證責任在被告一方(即行政機關)。
如果被告主張起訴人超過最長起訴期限,則應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包括舉證證明行政行為是何時因何事、何因、何依據作出的行政行為,是否告知、送達當事人,是否告知當事人訴權,當事人是否知道或者應當行政行為的內容,當事人何時開始行使訴權等方面。
否則,法院即可依據舉證責任分配判定被告舉證不能,不支持被告關於起訴期限的抗辯。就原告而言,自然就可以輕松迴避最長起訴期限的適用了。當然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