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規范數量居各部門法
❶ 以下說法中.不屬於行政法的特點的是()。
ABC。解析:有下列五個特點:①行政法沒有統一、完整的法典。與刑法、民回法不同答,各國都沒有統一的行政法典。②行政法規范是以多種多樣的法律形式表現出來的。是由多種不同效力等級的行為規范組成的統一體。③行政法規范的數量多.內容廣泛。④行政法規范具有明顯的易變性。⑤行政程序性規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類行為規范.與行政實體性規范通常交織在一起。其存於同一個法律文件之中。
❷ 行政法涉及的內容並要求學生具備哪些能力
行政法
一、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概念、淵源和特點
1.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國家重要的部門法之一,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或者說是調整行政主體行使其職權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2.行政法的淵源和特點
行政法的淵源是指行政法規范和原則的表現形式,一般分為一般淵源與特殊淵源兩大類。我國行政法的一般淵源可分為:(1)憲法;(2)法律;(3)行政法規與部門規章;(4)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行政法的特殊淵源可分為:(1)法律解釋;(2)其他規范性文件;(3)國際條約、慣例。行政法的特點可分為形式上的特點與內容上的特點兩大類。形式上的特點:(1)行政法沒有統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賴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數量特別多,居各部門法之首。內容上的特點:(1)行政法內容非常廣泛;(2)以行政法規,規章等形式表現的行政法規范易於變動;(3)行政法程序性和實體性規范常常交織在一起,並往往共存於一個法律文件之中。
(二)行政法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由行政法調整的具有行政權力與內容的行政關系,它可以根據不同的標准或以不同角度分為內部行政法律關系和外部行政法律關系,行政實體法律關系與行政程序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包含主體、客體、內容等構成要素。
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是基於對控制的需要依法產生的,它是國家有權監督主體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與行政主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它所包含的要素包括:(1)它是國家有權監督主體與行政主體之間發生的關系;(2)它是在監督行政主體的行為中形成的;(3)其客體主要是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
(三)行政法基本原則
行政法基本原則:行政合法性原則,行政合理性原則和行政應急性原則。
(1)行政合法性原則,是指行政權的存在,行使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不得與法律相抵觸,它在行政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具體內容因各國制度不同而不同。通常包括:①行政職權必須基於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②行政職權必須依據法律行使;③行政授權、行政委託必須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律要求。三方面的內容是一個有機統一體。(2)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行為的內容要客觀、適度、合乎理性,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它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合理地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權。它通常包括:①行政行為應符合立法目的;②行政行為應建立在正當考慮基礎之上,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③平等適用法律規范;④合乎自然規律;⑤符合社會道德,如職業道德,社會公德。
(3)行政應急性原則,是指在特殊緊急情況下,國家安全、社會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採取沒有明確法律依據的或與通常狀態下法律規定相抵觸的措施。它是合法性原則的例外,但是,應急性原則並非排斥行政合法性原則,排斥任何法律控制,不受限制的行政應急權力同樣是不容許的。一般而言,行政應急權力的行使應符合以下幾個條件:①存在明確無誤的緊急危險;②非法定機關行使了緊急權力,事後應由有權機關予以確認;③行政機關作出的應急行為受到有權機關的監督;④行政應急權力的行使應當適當,應將負面損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序范圍內。
(四)行政法的作用
1.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實施的作用
它體現為:(1)行政法確認行政權的相對獨立性,確認行政權由國家行政機關享有和行使;(2)行政法確立行政機關相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行政權力,並賦予行政權以優益性、強制性等屬性;(3)保障行政機關對
公務員的管理權;(4)保護行政機關在特別情況下的活動;(5)隨社會發展需要,不斷確定新的行政職能。
2.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作用
它的作用是:(1)行政法創設的以民主、公正為主要價值目標的行政程序制度幫助公民參加行政決策,影響行政管理活動,以保護自己的利益;(2)聽證制度是一項重要的、新興的程序制度。確立行政訴訟制度更加全面地保護了公民、組織的合法權益。此外,行政申訴制度、行政公開制度、國家賠償制度等,也都是用來保護公民、組織的合法權益。
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權益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一)行政主體的概念和職權、職責
1.行政主體的概念
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能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權,並能獨立承擔由此而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組織。國家行政機關是最主要的行政主體,但行政主體並不以行政機關為限,還包括依法律授權而獲得行政權力的組織。
2.行政主體的職權和職責
行政職權是國家行政權的強化形式,是行政主體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資格及其權能。行政職權大致包括:(1)行政立法權;(2)行政決策權;(3)行政決定權;(4)行政命令權;(5)行政執行權。行政職責是指行政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所必須承擔的法定義務。其核心是依法行政。主要內容包括:(1)依法行使職權;(2)遵守許可權規定;(3)符合法定目的;(4)遵守法定程序等。
(二)行政相對方的法律地位
行政相對方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的一方主體。無論是包括行政機關在內的國家機關,還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及在我國境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都可以作為行政法律關系的行政相對方主體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受一定權利,並承擔一定的義務。
到期末考試無非就是背背資料鬆鬆就過,兩周就好
❸ 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之分,屬於一般行政法的是
A、行政組織法、B、民政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指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內律容規范的總稱。(行政組織法、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程序法等。
行政組織法是規范行政主體及其相互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由有關行政機關的設置、任務、地位、組成、職權、職責、活動程序和方法、編制,以及有關行政工作人員( 公務員)的錄用、培訓、考核、獎懲、晉升、調動及其職務上的權利義務等方面的規范所組成。
(3)行政法規范數量居各部門法擴展閱讀:
組織可以劃分為自然組織和社會組織兩大類。但就社會組織而言,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分類方式。一些西方國家基本上把社會組織分為三類:即政府及其他權力制衡機構、企業公司和社會團體。而在中國,一般把社會組織分為四類:即黨政機關、企業公司、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近年來,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組織類別-民辦非企業單位(民辦事業單位)。
由於各國國情不同,社會組織的構成也不同。西方國家一般沒有中國稱之為「事業單位」的概念,而是將類似於中國事業單位的組織歸於政府機構或半政府機構;有的西方國家將政黨組織也納入社會團體的范疇,但在中國,一般不將政黨組織視為社會團體。
❹ 選擇題(幫忙做出做下並說明原因,謝謝):
額。。。。。。您可以在網路「法律搜索」中找答案。。。。。。
❺ 中國行政法之多少
行政法的數量就多了。學理上,把行政法分為涉及一般規定的一般行政法和規定具專體領域的特屬別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主要涉及行政行為和行政組織。行政行為法有《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等。行政組織法有《公務員法》等。
特別行政法就非常多了,各個領域都可以有。比如,《海關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食品安全法》、《葯品管理法》、《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❻ 行政法是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嘛
不是。國家機關包括各級政府,包括各級政府各職能部門,也包括各級人大,全國人大制定的是法律,地方人大制定的是地方性法規。只有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才是行政法。
行政法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1.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2.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占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規章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其數量之多、適用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現形式之首。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這樣,但是有的教科書會分得更詳細,包括把憲法也認為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我覺得不必要。有覺得不對的可以補充,這玩意就是個學術問題,誰都有自己的觀點。
❼ 行政法部門除了行政法規外還有由什麼構成部門規章算嗎
行政法部門泛指有關國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之分。
一般行政法:指具有以下內容的法律法規:規定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針、政策;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的地位、職權和職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考核、獎懲;有關行政體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別行政法:指規范各專門行政職能部門如教育、民政、衛生、統計、郵政、財政、海關、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動的法律、法規。
行政法的主要表現形式:
1、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各項立法的依據。憲法中關於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其監督等根本性問題的規定,奠定了行政法的基礎,因此,憲法是行政法的根本表現形式。憲法中規定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1)國家行政權力的來源和行使權力的基本原則;(2)行政機關在國家機構中的法律地位和行政體制;(3)行政機關的設立、許可權和職責;(4)公民基本權利及其保障的規定。
2、法律
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基本法律和法律。法律中涉及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對其加以監督補救的規范均為行政法律規范。法律是行政法最主要的表現形式。(1)關於行政權力的設定及許可權范圍方面的法律。如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以下簡稱地方組織法)等。(2)關於行政權力行使及運用方面的法律。如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等。(3)關於對行政權力的行使予以監督及對受侵害人予以補救的法律。如行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3、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4、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占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規章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其數量之多、適用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現形式之首。
5、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地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文件。
6、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結合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規定有行政法規范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7、其他行政法表現形式
除上述6類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外,國際條約、法律解釋以及行政機關與黨派、群眾團體等聯合發布的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❽ 試論行政法在形式和內容上各有什麼特點
行政法的特點來可分為源形式上的特點與內容上的特點兩大類。
形式上的特點:(1)行政法沒有統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賴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數量特別多,居各部門法之首。
內容上的特點:(1)行政法內容非常廣泛;(2)以行政法規,規章等形式表現的行政法規范易於變動;(3)行政法程序性和實體性規范常常交織在一起,並往往共存於一個法律文件之中。
❾ 一般行政法包括哪些
一般行政法又稱為普通行政法是指適用於所有(或者大多數)行政機關行政活動領域的行政法規范,主要包括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救濟法。而特別行政法是指規范某一特定行政領域的行政法,如稅務行政法、工商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海關行政法等,特別行政法只適用於特定領域,在其他領域不能適用。
❿ 行政法有什麼特點
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10)行政法規范數量居各部門法擴展閱讀:
現代國家,行政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調整的主要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指向的乃是行政權力的規范與約束,在國家的變遷中承擔著促使傳統「行政國」向現代「法治國」轉型的功能。就中國而言,依法治國的核心環節,在於如何實現對強大的政府權力的依法治理。
對龐大的行政組織系統進行有效的規制。不同於其他邦聯制國家,我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格局,需要一部統一的法律為行政組織提供行為指引,這便是制定「行政基本法」的國情背景。
傳統觀點認為,行政法很難生成一部統一的法典,因為生活中的行政關系太過廣泛多樣且穩定性低,很難以一部法典進行格式化規范。這樣的理由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更有說服力,政府主導的改革不僅讓社會始終處在不斷轉型之中。
也讓政府的行政權力和治理方式處在變換之中,從而讓制定統一行政法典的努力更顯徒勞。這樣的認知突出反映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立法轉向上,學者們一開始也試圖勾勒出類似《民法通則》一樣的行政法典框架,但隨後的改革與治理實踐使得這一探索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