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如何在三大訴訟法中貫徹證據裁判原則

如何在三大訴訟法中貫徹證據裁判原則

發布時間: 2022-03-08 14:23:11

A. 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和制度 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3)適用法律平等原則。

(4)訴訟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原則

(5)人民檢察院對訴訟實行監督原則。

(6)公開審判原則。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一律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時必須公開。

(7)迴避制度。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理,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8)合議制度。

(9)兩審終審制。兩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

三、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刑事訴訟法第三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2)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

刑事訴訟法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

(3)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七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4)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5)辯護制度。

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控訴一方的指控而進行論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罪責的反駁和辯解,以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辯護分為自行辯護、委託辯護和指定辯護。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委託下列1一2人作為其辯護人:①律師;②人民團體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辯護人的主要職責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以維護其合法權益。

(6)強制措施。

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為了有效地同犯罪作斗爭,保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採取的暫時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的各種法定強制方法。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五種強制措施,即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和逮捕。

2.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l)調解原則。

調解是解決民事案件的方式之一,在民事訴訟整個過程中,人民法院都可以主持調解。人民法院主持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和合法的原則,即調解的進行,應當是在雙方當事人願意調解的基礎上,調解程序應當合法,調解的協議也應合法。若調解未能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及時判決,不應久調不決。

(2)處分原則。

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可依法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3)支持起訴原則。

支持起訴是指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支持起訴的限於侵權行為而產生的糾紛。

(4)辯論原則。

民事訴訟中的辯論,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進行的,參加者是當事人雙方及依法享有辯論權的訴訟代理人。辯論的內容,是案件事實及爭議的問題,包括案件實質性問題和程序性問題。辯論的形式,有書面形式和口頭形式。辯論權的行使,貫穿於訴訟全過程,而不僅僅是限於辯論階段。人民法院應當保障雙方當事人充分行使辯論權,為當事人行使辯論權提供方便。人民法院應當重視辯論的作用,未在法庭L辯論和質證的證據,不得作為法院裁判的根據。

(5)財產保全。

財產保全的范圍限於請求的范圍或者與本案有關的財物。財產保全分為訴訟前保全和訴訟中保全。

訴訟前保全要求具備以下條件:①發生了財產權益爭議;③利害關系人申請並提供擔保;③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可能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

訴訟中保全要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①案件具有財產給付內容;②存在著由於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將來不能執行或者難以執行的可能性。

財產保全的措施有查封、扣押、凍結、變賣、限制支取到期應得收益、限制實現到期債權等。

(6)先予執行。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對下列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先予執行:①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的案件;②追索勞動報酬的案件;③因情況緊急需要先予執行的其他案件。但人民法院裁定先予執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不先予執行將嚴重影響申請人的生活或者生產經營;二是被申請人有履行能力。

(7)訴訟費用。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當按照規定交納案件受理費。財產案件除交納受理費外,並按照規定交納其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實行「由敗訴方負擔」的原則,此外,依據不同的情況,還存在按比例負擔、人民法院決定負擔、原告負擔、協商負擔、自行負擔、申請人負擔、被申請人負擔等情形。

3.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2)舉證責任。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並且根據「先取證後裁決」的原則,除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外,禁止被告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過程中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B. 試述證據裁判原則的含義

答:證據裁判原則的含義:證據裁判原則,又稱證據裁判主義,其基本含義是指對於訴訟中事實的認定,應依據有關的證據作出;沒有證據,不得認定事實。在現代訴訟制度下,證據裁判原則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義:
第一、對事實問題的裁判必須依靠證據,沒有證據不得認定事實。
在訴訟證明中,事實問題的裁判應當依據證據,這是證據裁判的基本含義。但是,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此應區分裁判意義上的事實問題和證明意義上的事實問題。證據裁判原則要求對待證事實的認定必須以證據為基礎。因此,在現代證據法學中,通說認為,事實裁判者不得以自己所親知的具體事實徑行作為裁判的根據。
第二、裁判所依據的必須是具有證據資格的證據。
裁判必須依據證據。然而,這里說的證據只能是法律視野中的證據。顯然,一項材料,即使對裁判非常有價值,如果沒有進入法律的視野,在司法裁判中依然毫無作用和意義。因此,在訴訟證明中,我們所談論的證據永遠是法律規范下的、已近進入程序的證據。在現代訴訟制度下,無論對於證據的證明能力是依據法律規則作出判斷還是任由法官裁量,證據裁判原則所依據的證據必然是實質上具有證明能力的證據。
第三,裁判所依據的必須是進過法庭調查的證據。
這是證據裁判原則對裁判者認識方式的要求。證據裁判原則的核心是裁判者對事實認識必須以證據為根據,然而,從可能性上看,裁判者對證據的認識可能有多種方式。由於不同的認識方式直接影響著裁判者認識的准確程度,在現代訴訟制度下,討論證據裁判原則不得不涉及其必然包含的認識方式問題。
現代訴訟制度下,證據裁判原則要求裁判者對證據的認識必須以法庭為時空條件,以證據調查為其認識方式。在約束對象上,證據裁判原則是對裁判者的要求。根據該項原則,裁判者對事實的認識必須以證據為根據。將法官的認識活動局限在法庭的證據調查,我們就有了評判法官認識活動的可能性。而且,從外觀上更容易讓人相信法官的認識來自證據而不是其他途徑。因此,在現代證據理論中,一項普遍的要求是,沒有經過法庭調查的證據不得作為裁判的依據,即使該項證據確實具有證明價值。

C. 如何全面貫徹證據裁判原則

證據裁判原則,又稱證據裁判主義,是指對於訴訟中事實的認定,應依據有關的證據作出;沒有證據,不得認定事實。
基本內容:
1,有犯罪事實,但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不得定罪(法官個人知悉的有罪事實,不能作為判決有罪的依據)
2,無犯罪事實,但有偽證據指控犯罪,不得定罪
3,除了免證事實之外,犯罪要件事實必須有證據證明
4,證據必須在法庭上經過雙方質證、辯論,並經法庭調查和評議,認為可信、客觀後,才能作為判決基礎

D. 什麼是民事訴訟中的證據裁判的一般規則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縱未直接規定「證據裁判原則」,實際上也要求當事人和法官應當根據證據來證明或認定案件事實。

比如,《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第63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並且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第64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否則為再審的理由(第66條、第179條);「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為再審的理由(第179條和第187條)等。

我國相關司法解釋中也有規定「證據裁判原則」的,比如《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33號)第63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依法作出裁判。」《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2] 21號)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應當以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

E. 如何把握證據裁判原則

證據裁判原則的含義是證據裁判原則又稱證據裁判主義,指對於訴訟中事實的認定,應依據有關的證據作出;沒有證據,不得認定事實。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61條規定:「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以證據為根據。」據此,我國刑事訴訟法正式確立了證據裁判規則。對於證據裁判原則,應當從原則的要素和例外兩個方面把握。具體分析如下:

【證據裁判原則的要素】

  1. 認定案件事實只能以證據為根據

    法官認定案件事實,只能以證據為根據,不能依賴於各種非理性的神明啟示或無根據的猜測。只有那些得到證據證明的事實,才應被視為真實存在的事實。凡是沒有證據加以證明的事實,則一律應被視為不存在或不曾發生過的事實。法官無論是憑經驗和常識,還是根據理性判斷,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都不能認定任何事實的成立。

  2. 認定案件事實只能以具備證據資格的證據為根據

    根據該原則,認定案件事實只能以具備證據資格的證據為根據。所謂證據的法律資格,又稱為證據的合法性或證據能力,是指法律對證據轉化為定案根據所提出的法律要求。證據只有同時具備證明力和證據能力,才能轉化為定案的根據。那些不具備法律資格的證據,包括在取證主體、取證手段或者法庭調查方式方面出現問題的證據,法院都不能將其作為定案的根據,只能排除在法庭之外。

  3. 證據只有經過法庭調查程序才能成為裁判的根據

    證據的法律資格屬於證據法對證據所提出的靜態要求。但從動態上看,任何證據都必須經過法庭調查程序,經手法庭上的舉證、質證,並得到最終的查證屬實,才能轉化為定案的根據

【證據裁判原則的例外】

證據裁判原則主要是針對犯罪事實的認定所適用的基本原則。而在犯罪事實的認定之外,法院還可能對量刑事實和程序事實作出認定。對這兩個問題的認定就並非嚴格按照證據裁判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推定製度的確立是證據裁判原則罪典型的例外。推定作為一種替代證明的方法,它是一種根據「基礎事實」直接認定「推定事實」成立的事實認定方法。是一種直接推導的過程,對於推定事實無需有任何證據加以證明。當然,推定製度作為證據裁判罪典型的例外,它的適用是有嚴格的條件限制的。

綜上,證據裁判原則主要從要素和例外兩個方面去把握。

F. 》規定了哪些證據法基本原則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針對刑事審判的具體情況,在第六十一條至第六十三條規定了證據法的三大基本原則,即證據裁判原則、程序法定原則、法庭質證原則。

G. 證據裁判原則的主要內容

法律分析:證據裁判原則,又稱證據裁判主義,是指對於訴訟中事實的認定,應依據有關的證據作出;沒有證據,不得認定事實。其基本內容:

1,有犯罪事實,但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不得定罪(法官個人知悉的有罪事實,不能作為判決有罪的依據)

2,無犯罪事實,但有偽證據指控犯罪,不得定罪

3,除了免證事實之外,犯罪要件事實必須有證據證明

4,證據必須在法庭上經過雙方質證、辯論,並經法庭調查和評議,認為可信、客觀後,才能作為判決基礎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H. 證據裁判原則

證據裁判原則指對於訴訟中事實的認定,應依據有關的證據作出,沒有證據,不得認定事實。
證據裁判原則的基本內容如下:
1、有犯罪事實,但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不得定罪,法官個人知悉的有罪事實,不能作為判決有罪的依據;
2、無犯罪事實,但有偽證據指控犯罪,不得定罪;
3、除了免證事實之外,犯罪要件事實必須有證據證明;
4、證據必須在法庭上經過雙方質證,辯論,並經法庭調查和評議,認為可信,客觀後,才能作為判決基礎。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七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第四十六條 審判人員應當依法秉公辦案。
審判人員不得接受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
審判人員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應當追究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六十八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XXX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第六十九條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寫明證據名稱、頁數、份數、原件或者復印件以及收到時間等,並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I. 證據裁判原則在民事訴訟中有哪些例外情形

證據裁判原則,又稱證據裁判主義,是指對於訴訟酣福豐凰薟好奉瞳斧困中事實的認定,應依據有關的證據作出;沒有證據,不得認定事實。
基本內容 1,有犯罪事實,但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不得定罪(法官個人知悉的有罪事實,不能作為判決有罪的依據) 2,無犯罪事實,但有偽證據指控犯罪,不得定罪 3,除了免證事實之外,犯罪要件事實必須有證據證明 4,證據必須在法庭上經過雙方質證、辯論,並經法庭調查和評議,認為可信、客觀後,才能作為判決基礎

熱點內容
民法李建偉視頻 發布:2025-08-15 14:04:42 瀏覽:230
陝西勞動法五險一金 發布:2025-08-15 14:02:37 瀏覽:475
華政行政訴訟法專業 發布:2025-08-15 13:45:41 瀏覽:824
代理人承擔的法律責任6 發布:2025-08-15 13:16:33 瀏覽:371
古代人的立法 發布:2025-08-15 13:11:31 瀏覽:163
適航管理條例23部 發布:2025-08-15 13:10:43 瀏覽:392
經濟法民主原則 發布:2025-08-15 13:00:40 瀏覽:159
泰州弘泰律師 發布:2025-08-15 12:48:36 瀏覽:751
軟體公司的法律環境 發布:2025-08-15 12:34:09 瀏覽:228
闡述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12:29:11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