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新刑事訴訟法中的電子數據熱點問題研究

新刑事訴訟法中的電子數據熱點問題研究

發布時間: 2022-03-08 20:42:36

1. 新刑事訴訟法中證據的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按照我國法律規定,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鑒定意見、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2. 新刑事訴訟法中提供刑事證據的種類有哪些

刑訴法的證據種類包括: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鑒定意見;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以及視聽資料、電子數據八類。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五十五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3. 新的刑事訴訟法有哪些新動向謝謝

陳光中:刑訴法修改中的幾個重點問題
我國刑事訴訟法制定於1979年,1996年作了成功的修改,至今已有15年。期間,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先後入憲,這對有「小憲法」之稱的刑事訴訟法提出了與時俱進的修改要求。近年來發生的多起社會影響廣泛的冤假錯案暴露出了刑事訴訟法的諸多缺陷,更凸顯修法的迫切性。經過數年的充分醞釀和認真准備,目前,《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已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有望在明年3月通過。據筆者了解,該修正案涉及面廣,改革力度較大,凈增加的條文達60條之多。現就此修正案所涉及的重點問題略加述評如下:
一、辯護。有以下修改:第一,明確偵查階段律師的辯護人身份。第二,擴大法律援助范圍。適用階段由審判延伸至偵查、起訴;應當指定法律援助的案件從死刑擴展到無期徒刑;對於因經濟困難等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經申請符合條件的,也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第三,完善會見制度。除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案件、恐怖活動犯罪案件、重大賄賂犯罪的共同犯罪案件外,辯護律師憑「三證」即可會見;會見時不被監聽。第四,完善閱卷權。辯護律師自審查起訴之時起,可以查閱、摘抄和復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材料。同時規定辯護人收集的有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在犯罪現場、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屬於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的證據,應當及時告知公安機關和檢察院。第五,完善申請調查取證權。辯護人認為在偵查、審查起訴過程中公安機關、檢察院收集的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或者罪輕的證據材料未提交的,可以申請調取。第六,修改第三十八條。被追究責任的主體改為「辯護律師或者其他任何人」;刪除「改變證言」的規定。第七,規定辯護律師職業保密義務。上述規定不僅吸收了律師法中的許多內容,而且還有一些新的突破。這些都將有效破解司法實踐中辯護難的問題。但是,對於第三十八條的修改似尚不足以有力保證律師被無辜追究刑事責任。
二、證據。有以下重要修改:第一,完善證據的概念和種類。規定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將「鑒定結論」改為「鑒定意見」;增加電子數據等證據類型。第二,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規定通過刑訊、體罰、虐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排除;違反法律規定收集的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物證、書證也應當排除;明確規定非法證據排除的階段、程序、證明責任和證明標准等。第三,規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並且對與此相關的第九十三條既保留「應當如實回答」的規定,又增加規定偵查人員在訊問時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規定。第四,規定舉證責任分配。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公訴機關承擔,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承擔。第五,解釋「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將其具體規定為: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第六,建立證人保護制度和證人補償制度。以上對證據制度的修改有一些亮點,特別是對非法證據排除的規定。但是也存在不足,如關於「應當如實回答」的規定,與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有直接沖突;對「排除合理懷疑」解讀和應用也將成為理論上和實踐中的難題。
三、強制措施。有以下重要修改:第一,完善監視居住制度。規定了區別於取保候審的作為一種獨立強制措施的適用條件和執行場所;增加了對指定居住的權利保障;對被監視居住人可以採取電子監控等監視方法。第二,完善逮捕制度。對逮捕條件中「社會危害性」具體列舉了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等五種情形以及規定了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等三種應當逮捕的情形;規定檢察院在審查批准逮捕時需要訊問犯罪嫌疑人和聽取辯護人的意見;逮捕後,檢察院還應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上述二項強制措施的完善有利於被監視居住人和被逮捕人的人權保障。但是,我國高逮捕率現狀難以因上述修改而明顯改觀。
四、偵查程序。有以下重要修改:第一,規定訊問錄音錄像制度。對於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應當全程錄音或者錄像。第二,規定拘留後二十四小時內應當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訊問必須在看守所進行。第三,規定公安機關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等嚴重犯罪案件可以使用技術偵查措施、秘密偵查、控制下交付等特殊偵查手段;檢察院對於重大的貪污、賄賂案件以及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可以使用技術偵查措施;對上述偵查手段的適用期限、審批手續、偵查機關的保密義務以及可以作為證據使用等內容作了規定。以上規定較好地實現了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的平衡。但是,全程錄音或者錄像的案件范圍似應適當擴大;對於被非法特殊偵查的公民的救濟手段應當加以規定。
五、一審程序。有如下重要修改:第一,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對於基層法院審理的案件,如果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和適用簡易程序沒有異議的,都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第二,改革證人出庭作證制度。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並且控辯雙方有異議的,或者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對於無正當理由拒絕出庭的可以強制出庭,但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證人沒有正當理由逃避出庭或者出庭後拒絕作證,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以10日以下的拘留。第三,完善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鑒定人依法應當出庭而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根據。第四,建立專家證人制度。控辯雙方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關專門知識的人作為證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第五,完善審限制度。對於重大、復雜、疑難的公訴案件,在一般審理期限的基礎上,還可延長兩個月。上述規定顯然有助於實現審判公正,提高審判效率,值得肯定,建立專家證人制度是更是難得的創新。但是對於近親屬可以不強制到庭的規定與國際通行的親屬拒絕作證權相距甚遠,頗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
六、二審程序。有如下重要修改:第一,明確規定二審開庭審理的情形和審理期限。應當開庭的案件包括:被告人、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證據提出異議,二審法院認為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上訴案件;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的上訴案件;檢察院抗訴的案件;二審法院認為應當開庭審理的其他案件。開庭審理的案件應在二個月內審結。第二,改革發回重審制度。對於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發回重審後,被告人提出上訴或者檢察院提出抗訴,二審法院仍然認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應當依法作出判決。應當說,此次修正對二審程序的改革力度不大,多數案件二審是否應當開庭完全取決於法院,對被告方的要求沒有予以考慮,這種修改似需細思量。通過發回重審變相上訴加刑的通病也未得到有效解決。
七、死刑復核程序。有如下重要修改:第一,應當訊問被告人。第二,應當聽取辯護人的意見。第三,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見。這三條規定使死刑復核程序從行政化的內部復核程序走向適度訴訟化的程序,有利於實現權利保障和司法公正。
八、執行程序。有如下重要修改:第一,規定對於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在被交付執行刑罰前,剩餘刑期在三個月以下的,由看守所代為執行。第二,嚴格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和批准程序。第三,規定社區矯正制度。對於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實行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實踐中社區矯正機構是由司法行政部門主管的,對此立法最好應當予以明確。
九、特別程序。增設以下四種特別程序:第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程序。規定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方針和原則;實行法律援助辯護制度;嚴格限制適用逮捕;建立訊問和審判時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成年人在場制度;建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建立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等。第二,公訴案件的當事人和解程序。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或者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被害人雙方可以和解。第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對於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潛逃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法應當追繳其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的,由中級法院審理裁定。第四,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程序。精神病人實施暴力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致人死亡、重傷,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依法不負刑事責任,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的,法院可以決定強制醫療。上述四種特別程序適應了社會的需要,屬於填補空白的首創制度。但是當事人和解的案件范圍似應再擴大一些。
基上所述,筆者認為,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力圖改革,求真務實,亮點多多,必將有力地推進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學化。盡管也存在一些缺憾,如有的規定有待進一步斟酌,有的在文字表述上有待糾正或者改進(如把公安機關列入司法機關之中),有的應當加以補充修改(如上訴不加刑),但是總的來說,該修正案草案應當予以充分肯定,如獲通過將是我國刑事訴訟法制發展的新里程碑。(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

4. 誰知道最新的刑訴法和民訴法的關於電子證據的司法解釋啊

電子證據(電子數據),是指以電腦、電子晶元等儲存的信息,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版證據。關於電子證據的取權證最好通過公證的形式固定下來,一般法院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在質證過程中,一般可通過鑒定的方式確定電子證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關於電子證據的定位民事訴訟法第63條有規定,根據法條可以看出效力高於證人證言。刑事訴訟法中效力低於證人證言。在訴訟中一般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通過公證或者鑒定的電子數據除非有相反證據,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以上意見僅供你做參考。

5. 電子數據什麼時候加入刑事訴訟法

現行的《刑事訴抄訟法》 是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於2012年3月14日通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就將電子數據加入了刑事訴訟法了。

6. 刑事訴訟法電子證據的法律規定是怎樣的

一、電子證據的定義

電子證據本質上是可以證明案件事實的電子數據。狹義的電子證據,是指在計算機或計算機系統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以其記錄的內容來證明案件事實的電磁記錄物[1];廣義的電子證據,指以電子形式存在的,能夠作為證據使用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2],應該包括有證據價值或偵查作用的電子信息及派生物,電子信息是以程序、文本、聲音、影像、圖像等電子形式存的數據;派生物是由電子信息而形成的附屬材料,包括記錄在紙上的用戶名、密碼、列印材料等。因此電子證據可以表述為:一切以電子信息技術形成的、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電子數據。

電子證據一般存在於計算機系統內、網路內及其他存儲介質中。在計算機系統內的電子證據一般表現為系統日誌文件、備份介質、入侵者殘留物(如程序、腳本、進程、內存印象)、交換區文件、臨時文件、硬碟未分配的空間(一些剛剛被刪除的文件可以在這里找到)、系統緩沖區等。在網路中電子證據一般表現為防火牆日誌、IDS日誌、其他網路工具所產生的記錄和日誌等。在其他存儲介質內的電子證據一般表現為移動存儲器、記憶卡、各類可移動的擴展存儲卡等。

二、電子證據與易混淆證據種類的區分

(一)與視聽資料的區分

電子證據在新刑訴法修訂之前被大多數理論歸入視聽資料一類。持有這種觀點的理論認為,視聽資料一般指可視、可聽的錄音、錄像製品,是以電磁或其他形式儲存在非紙質的介質上,電子證據也屬於可視的音像製品,存在形式與視聽資料有類似之處,同時也可以實現電子證據自身價值。但是,視聽資料定義的口袋過大,使得新的證據類型有可能沒有經過認真分析就輕易地劃入這一證據種類中。有學者指出,「視聽資料這個名稱並不嚴謹,因為它同其他證據種類的劃分標準是不一致的。其他證據種類均是以證據的存在和表現形式作為其命名的根據,而視聽資料卻是以人們對這類證據的感受方式而命名的。如果從人們對證據的感受方式來看,幾乎所有的證據都可以稱為視聽資料,所以有些學者認為,視聽資料以稱為『音像資料』或『音像證據』為宜[3]。」

視聽資料和電子證據之間存在明顯的分界點,即視聽資料或者音像資料強調的是以聲音和圖像證明案件事實,它一般只包括錄音資料、錄像資料和其他音像資料,而無法涵蓋電子證據的全部電子形式。電子證據的涵蓋內容極其廣泛,例如當事人的電子聊天記錄顯然無法劃入一般以連續的聲像來發揮證明作用的音像資料。

(二)與書證的區分

電子證據與書證易混淆的地方在於,有觀點認為:普通的書證是將某一內容以文字元號等方式記錄在紙張上,電子證據只是以不同的方式(電磁、光等物理方式)將同樣的內容記載在非紙質的存儲介質上,兩者的記錄方式不同、記載內容的介質不同,但卻具有相同的功能,即均能記錄完全相同的內容;而且電子證據通常也是以其代表的內容來說明案件的某一問題,往往需要輸出、列印到紙上,形成計算機列印材料之類的書面材料後,才能被人們利用,因而具有書證的特點[4]。但是,書面形式和書證難以劃上等號,一項證據具備書面形式不能導出其必然是書證的結論,如證人證言、視聽資料有些時候也可以具備書面形式,但顯然和書證屬於不同的證據種類;而電子證據的顯示方式和電子證據本身的證據屬性是兩個范疇,不能混淆。

三、法律關於證據的規定

第四十八條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

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四十九條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承擔。

第五十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第五十一條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人民檢察院起訴書、人民法院判決書,必須忠實於事實真象。故意隱瞞事實真象的,應當追究責任。

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無論屬於何方,必須受法律追究。

第五十三條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第五十四條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第五十五條人民檢察院接到報案、控告、舉報或者發現偵查人員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應當進行調查核實。對於確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提出糾正意見;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六條法庭審理過程中,審判人員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

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對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依法予以排除。申請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材料。

第五十七條在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的過程中,人民檢察院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證明。

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請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也可以要求出庭說明情況。經人民法院通知,有關人員應當出庭。

第五十八條對於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第五十九條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第六十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第六十一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

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六十二條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採取以下一項或者多項保護措施:

(一)不公開真實姓名、住址和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

(二)採取不暴露外貌、真實聲音等出庭作證措施;

(三)禁止特定的人員接觸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及其近親屬;

(四)對人身和住宅採取專門性保護措施;

青島律師網頁鏈接

(五)其他必要的保護措施。

證人、鑒定人、被害人認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請求予以保護。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依法採取保護措施,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

7. 新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有哪些

證據的種類,是指表現證據事實內容的各種外部形式,具有法律約束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了刑事案件證據的八個種類,分別是:(一)物證,是指以其物質屬性、外部特徵、存在狀況等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物品和痕跡。(二)書證,是指以其記載的內容和反映的思想來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書面材料或其他物質材料。(三)證人證言,是指證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 (四)被害人陳述,是指刑事被害人就其受害情況和其他與案件有關的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關案件的情況向偵查、檢察和審判人員所作的陳述。內容主要包括承認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說明自已無罪、罪輕的辯解。(六)鑒定意見,是指受公安司法機關指派或聘請的鑒定人,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定後所作出的書面結論。(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是指以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或其他高科技設備所存儲的信息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資料。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熱點內容
泰州弘泰律師 發布:2025-08-15 12:48:36 瀏覽:751
軟體公司的法律環境 發布:2025-08-15 12:34:09 瀏覽:228
闡述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12:29:11 瀏覽:347
廣元昭化區法院 發布:2025-08-15 12:13:48 瀏覽:89
推進法治國稅建設 發布:2025-08-15 12:12:25 瀏覽:812
治安條立法 發布:2025-08-15 11:58:06 瀏覽:601
西安法律咨詢網 發布:2025-08-15 11:57:19 瀏覽:580
刑法教授羅 發布:2025-08-15 11:57:19 瀏覽:801
行測行政法題 發布:2025-08-15 11:48:39 瀏覽:914
勞動法不按時間發工資 發布:2025-08-15 11:47:17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