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行政法庭
A. 如何找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法院判決書
如果只要看內容的話直接查二檔館出版的民國司法資料就行了
附一張判決書內容:
徐永元與商華順洋行因債務糾葛案
直隸高等審判廳民事判決書
判決
控告人:徐永元,天津縣人,往商門外炮台庄,年四十歲,業商。
代理人:潘自睿律師。
被控告人:華順洋行法商。
代理人:陳義安,寧波人,住新津里,年三十歲,華順洋行經理。
上述控告人對於中華民國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天津地方審判廳就華順洋行與控告人因債務涉訟案件所為第一審判決,聲明控告。經本廳審理,判決如下。
主文
本件控告駁回。
訴訟費歸控告人負擔。
事實
徐永元於前清宣統三年正月十五日,憑中[人]張樹林借到華順洋行行平化寶銀一千兩,將所有坐落炮台庄南胡同地契一紙計平房八間作押,約定是年二月如數清償,立有借約,並由張樹林為承還中保元。
逾期迄未償還,華順洋行乃具情稟請法領事函請交涉公署咨請天津地方審判廳訊追。經該廳迭次審理,因徐永元傳不到案,即時判決。嗣准其聲明窒礙①,重開辯論,訊查前情,判令徐永元於判決確定後十日內照數清償,如未將債務清償,即將作押之平房八間變賣抵償,如不足額或徐永元實不能清償,則張樹林應就其餘欠額即為承還。徐永元不服,聲明控告到廳。
理由
本案爭點即在借約是否控告人出具,及其與張樹林合夥包賣豬鬃之帳款糾葛能否以之對抗債權人。
是已訊,據控告人供稱,地契一約系借與張樹林,向華順洋行借銀一千兩,並呈驗張樹林借用地契字據一紙,以證明該款系張樹林所借。然該地契如系控告人借與張樹林為借款作押,則應由張樹林向華順洋行出具借票,何以借約上張樹林僅為承還擔保人、控告人反為主債務人?核對控告人在原審所書押字,又與借約上押字筆跡相符,是該借約委系控告人出具,即不得謂控告人非主債務人。
控告人既為主債務人,則控告人與張樹林合夥包賣豬鬃其帳款果有如何糾葛,此系控告人與張樹林合夥營業之內部關系,不能以此對搞債權人。
本件控告殊無理由,應予駁回,並照章歸控告人負擔訟費。
再張樹林對於原判承還余欠之部分,既未聲明控告原判,即屬確定,應予毋庸置議。特為判決如主文。
中華民國四年六月十八日
直隸高等審判廳民三庭
審判長推事吳榮鍋
推事胡鳳起
推事趙之駭
書記官郭振錐
B. 民國時期法院屬於國民政府組成部分么
當然屬於是民國政府的一個組成部分了。
C. 民國時期軍事法庭里的職務有哪些,他們有軍銜嗎,和普通審判有區別嗎
從電視和一些紀錄片上來看,軍事法庭唯一的區別就是沒有法官,法官坐的位置都是坐一些級別比較高的軍人,和一些軍法處的軍官這些專業軍法的人!
至於律師,好像沒有律師出現,都是自辯的!
D. 古代的法院及官員怎麼稱呼
軍機 :清朝軍機處,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都是四品官以上。市局一級(所謂四品,是說四品以上的才能進軍機處)
封疆 :有文武兩種可能,都不是官職。但一定是大官才能任。一般有封壃大吏,封疆大元帥。相當於省級
觀察 :清代對道員的尊稱,縣級以上幹部
侍郎 :六部的副職,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副部級,廳級
尚書 :六部的主管,部級,副部級
察 :明朝按察司是封疆大吏,相當於一個省的政法委書記.
方伯 :等同於布政使,副省部級
中堂 :唐、宋時指宰相,明清時成為對內閣大學士的稱呼,副國家級
郎署:不是官職, 指尚書郎的官衙
署郎 :三國時期的庶子太子府屬官,第五品,也就是個縣級幹部
藩臬 :清朝總督巡撫里的藩臬二司,省部級
臬憲 :後明、清的提刑按察司,也稱臬司,俗稱臬台或廉訪);臬使(即按察使);臬府(即臬司。指肅政廉訪使);臬憲(舊時對按察使的敬稱)。省部級
總兵 :無官職,但一般由高級武將擔任。清後期為正二品官。相當於省部級。或者大將、上將、中將級。
副將 :副省部級或者中將、少將級
參將 :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廳局級或者少將、大校級
州牧 :按現在級別是在省部級,甚至權力更大
鼎甲 :科舉中一甲三人。不是官職
鼎右 : 指重臣之職位.
極品 :副國家級。元帥級,大將級,上將級
南宮 :西漢皇帝禁衛軍分南北兩宮,北軍由執金吾領,掌京師的徼巡,南軍由衛尉統領,掌官門內屯兵,南宮並不是一個官職,是指一支部隊,相當於今天的首都戍衛隊。
黃堂 :從四品。廳局級
琴堂 :主管音律的官職,可能是五品官,不太清楚。廳局級,縣處級
司馬 :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軍委主席。
甲傍 :不是官職,指想依附有錢的人過下半生
青綬 :指官印上的帶子的顏色,西漢時只有將作大匠使用銀印青綬,主管皇家宮室,副國家級,省部級
副尹 :應該是尹的副職
飲鹿鳴,宴瓊林 :負責宴會的官
能政 :應該是日本的官名,也泛指有能力的官員,具體不詳。
黃甲 :指近衛軍,也可指近臣
日舍 :負責飲食起居的小吏
泮宮 :不是官名,是指諸侯所上的最高學府,天子上的最高學府叫辟雍。
別駕 :漢置,為州刺史的佐吏,副省部級
令尹 :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宰相,副國家級
佐貳 :明朝知縣的副手,輔助知縣管理糧馬、巡捕等事,相當於一個縣的政法委書記。
廩貢:不是官職,是貢生的一個級別。
縣令 :縣處級,副縣處級,也有可能是副廳局級,鄉科級主要視所轄區域不同而具體判定。
縣宰 :同上
郡守 :從省部級,至廳局級都有可能,視歷史時期及區域判定。
都司 :副省部級,中將,少將級
少牧 :輔佐牧的官職,相當於副部級。
提台 :大將,上將級
中丞 :副國家級,省部級。視歷史時期不同而定。
傳臚 :不是官職,上傳語告下稱為臚,傳臚即唱名之意。
清要: 舊時稱地位尊貴,司職重要的官職。趙升《朝野類要》卷2:「職慢位顯謂之清,職緊位顯謂之要;兼此二者,謂之清要。」
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北京市市長。
4、太尉。秦至漢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長。
5、越騎校尉。漢武帝時設置,禁軍長官。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員。
6、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
7、史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人事部長。
8、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9、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10、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
11、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當於元帥軍衎。
12、行軍總管。統領軍隊出征的主將。相當於前沿總指揮。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監察機構。相當於監察部長。
14、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
15、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
16、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
17、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省長,,或省轄市副市長,,。
E. 民國時期法庭審理案件的程序是什麼樣的
去找一份台灣的《民事訴訟法》看看,他們自製定以來一直在用,沒有大改過。
F. 民國時期第一部行政法是誰起草的
1.史尚寬先生是民國時來期的著名的法學家源,不僅從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擔任了民國時期的"立法委員"、"考選部部長"等職務,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余復從事著述",涉獵的領域廣泛,幾乎包含了法學的大部分領域,其中主要有民法、刑法、憲法、行政法和勞動法等。
G. 請問國民政府的除行政院外的立法,司法,監察,考試四院各有哪些從屬機構。
立法院內分成內政及民族委員會、外交及僑務委員會、科技及資訊委員會、國防委員會、經濟及能源委員會、財政委員會、預算及決算委員會、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司法委員會、法制委員會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等12個常設委員會,負責審查各領域的政策法規。此外另有紀律、程序、修憲以及經費稽核等4個特種委員會。
司法院為憲法明文規定的司法最高機關,但現在實務上司法院除大法官會議解釋外,並不職司審判,而是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和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的主管機關,實質上是一個司法行政機關而已。因此目前司法院正擬修改組織落實憲法規定,著手修改包括司法院大法官案件審理法等,希望能將司法院法庭化,以符合憲法規定。
監察院由委員二十九人組織而成,監察委員之中一人任院長,一人任副院長,審計部是監察院下級機關,負責審核全國各機關之財務與總決算
考試院,掌理考試、公務人員之銓敘、保障、撫恤、退休;及公務人員任免、考績、級俸、升遷、褒獎之法制事項。 上述職權由考選部、銓敘部、公務人員退休撫恤基金監理委員會及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分別掌理。
H. 民國時期司法審判制度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民國時期分為北洋政府時期和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時期:其司法制度有兩個特點,一是普通審
判機關採用四級三審制;二是行政訴訟獨立於普通法院之外。依照《中華民國暫行
法院編製法》,民事與刑事審判機關分為四級,採用「三審制」:初級審判廳,為
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一審機關;地方審判廳,為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二審機關
和特別案件的第一審機關;高等審判廳,為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三審(終審)機關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組織法中,國民政府司法院是國民政府的最高審判機關。當司法行
政部隸屬於司法院時,司法院為最高司法機關。
司法院設正副院長各1人。在國民政府組織法中, 其產生方法與其他四院正副
院長相同。司法院下屬的主要機關有最高法院、行政法院與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最高法院是全國終審機關。南京國民政府於1932年公布的《法院組織法》中改
變了原來的四級三審制,仿法國為三級三審制,規定從1935年7月1日起實行。三級
三審制即指法院的設立,分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3個層次, 分別執行初
審、再審、終審職權。國民黨盡管多年標榜司法獨立,但在很長時期內仍繼續著中
國古代「縣太爺審案」的狀況,由縣長兼為法官。
在未設地方法院的縣,以縣長兼理司法,另設置承審員協助縣長審理案件。這
一制度的弊端連國民黨當局亦已發現,因而決定設立縣司法處,審判官獨立行使審
判權,檢察事務由縣長兼理。此決定於1936年公布後,因抗日戰爭爆發,未能實行,
仍以承審員制度維持,直到1946年,全國才基本結束承審員制度,實行半獨立的司
法處制度,而地方法院未曾普遍設立。
行政法院掌理全國行政訴訟審判事務。
和特別案件的第二審機關;大理院,屬於大理院特別許可權的案件之初審亦即終審機
關,也是不服高等審判廳判決的案件之第三審(終審)機關
I. 民國時期的法庭布置是什麼樣子的
和現在法庭模樣類似。
法庭樣式基本沒變化
J. 請回答中華民國五院的職責。尤其是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的職責。
五權憲法有其特色﹐但基本上是從三權分立(見分權學說)的制憲原則演化而來。孫中山承認自己的構想並非「杜撰」﹐「就是將三權再分彈劾及考試兩權」﹐「不過三權是把考試權附在行政部分﹐彈劾權附在立法部分」。他把「外國的規制」與「本國原有的規制」加以「融合」﹐借用了古代中國社會政治制度中的考試﹑監察機構及其職能﹐以期比之三權「較為完善」。
在他看來﹐考試制度「最為公允」﹐可避免「盲從濫選」和「任用私人」 的弊端﹐有利於人才的發現和擢用﹔而「獨立」的監察制度和機構也是可資借鑒的﹐對廉政和效率大有裨益。根據五權分立的准則﹐國家的體制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組成.
然而﹐孫中山不僅未消除「三權鼎立」原則的弊病﹐卻把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放在國家首腦的統一領導之下﹐實際上又否定了他自己設想的分權制衡原則。後來﹐蔣介石正是利用這個漏洞實行個人獨裁。
立法院近似西方國會,行使立法權與預算權。
另外將西方國會的調查權分出,由新設的監察院行使,並賦予監察院中國古代的彈劾權,以及現代國會的審計權。監察委員類似古代的御史,由各省與各直轄市議會間接選舉產生。
另外把政府公務員考試與人事考核權由行政權分出,另設考試院,主管全國公職考試命題典試等業務。
司法院則仍行使司法權,內設大法官會議,專司解釋憲法。
PS樓上回答的是什麼玩意?死人多就光榮?死了300多萬算什麼,那強拉壯丁1200萬,前後總計弄死了本國老百姓600萬以上又該怎麼說?兩百多位將軍殉國沒錯,可其中只有17位是蔣嫡系,其他二百多是各路雜牌,蔣匪借日寇消滅政敵的這種卑鄙行為又該怎麼說?海軍艦艇那叫損失嗎?那些艦只都是打鬥不敢打,直接自沉在揚子江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