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達168答案行政法
① 行政法問題!
第一題B
ACD均為法律關系特徵。B國家行政機關說法錯誤應該為行政主體。行政主體包專括國家機關和法律,屬法規授權的組織。並且並不是所有的國家機關都有行政主體的資格。比如,一些內設機關,並不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政權。
第二題A
A為民法調節范圍,合同。沒有行使職權。
第三題D
復議中就根本沒有調解一說。
第四題C
行政仲裁不是運用行政權力的過程區別於行政裁決。對仲裁不服提起民事訴訟。
第五題D
第六題B
不是所有,賠償可以調解。但是的確有不調解原則。
第七題D
② 誰都行政法的答案 急!!
我們也用的同一類書,不過沒找到過答案,幸運的是老師也沒叫做過這些題。
備註:考試也沒考過。
呵呵,愛莫能助啊
③ 2018年瑞達行政法為什麼兩個老師
兩個老師可以自主選擇
④ 跪求行政法行政訴訟法答案2
B.C.B.C.D
A.B.A.C.A
B.C.D.D.C
(你這題也夠老的了,早就不是《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了,改成《治安管理處罰法》了。)
第18題答案是B,對於勞動教養可以依據《行政訴訟法》提起行政訴訟,它屬於具體行政行為。
第19題答案是C,依據是《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四條「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告。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第23題答案是B,行政案件全部用合議庭審理,依據是《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應當是三人以上的單數。」
第28題答案是D,依據是《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
第30題答案是C,行政機關並不因為作為債權人優先受償,只有在稅法中規定稅款優先繳納,但是依據是法律,而不是民法中的債權優先權規定,社會協助權才是行政優先權的真正表現。
最後說一句,那位哥們,你是多少分通過司法考試的?漏題不答,還錯這么多!說出來都慚愧...
⑤ 「瑞達法考168系列」的是什麼
2017年瑞達法考168題
⑥ 請高手回答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判斷題答案
三、判斷題
1.我國行政法有統一完整的一部法典。(A. 錯誤 )
2.行政法是調整行政權被行使專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屬以及對行政權進行規范和控制的法律規范總稱。(B. 正確 )
3.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稱為行政關系。( A. 錯誤 )
4.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必須有相應的行政法律規范的存在,同時有相應的行政法律事實發生,兩者缺一不可。(B. 正確 )
5.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物、行為和精神財富。( A. 錯誤 )
6.行政法律事實可以分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B. 正確 )
7.憲法是行政法的根本的法源。(B. 正確 )
8.由於行政違法和刑事犯罪都具有社會危害性,所以行政法與刑法的界限並不明確。( A. 錯誤 )
9.行政法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保障行政權有效行使,促進行政主體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B. 正確 )
10.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A. 錯誤 )
⑦ 瑞達行政法7天課好還是內部的課好
內部課更適合考試,他們免費課堂的時間有點太長了,不太適合。
培訓機構的本質是減少人的時間和精力投入。
⑧ 急求~ 答案~~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一、甲區工商局的查封行為屬於具體行政行為中的行政強制措施;
二、李某如果不服甲區工商局的處罰決定,應當向某市工商局或者甲區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三、申請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時,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的,復議機關對該規定有權處理的,應當在30內依法處理;無權處理的,應當在7日內按照法定程序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依法處理,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應當在60內依法處理。處理期間,中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
四、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對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提出意見,經行政復議機關的負責人同意或者集體討論通過後,按照下列規定作出行政復議決定:
(一)具體行政行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依據正確,程序合法,內容適當的,決定維持;
(二)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決定撤銷、變更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決定撤銷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可以責令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1.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
2.適用依據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或者濫用職權的;
5.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當的。
(三)被申請人不按照本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提出書面答復、提交當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的,視為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決定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
五、對此罰款,當地工商部門可以直接強制執行。可以採取查封、扣押、凍結、劃撥李某的銀行賬戶或者財產等,但被採取強制措施的財產數額應該與標的數額大致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