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解釋533條
1. 刑事訴訟法解釋第464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四百六十四條對分案起訴至同一人民法院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可以由同一個審判組織審理;不宜由同一個審判組織審理的,可以分別由少年法庭、刑事審判庭審理。
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由不同人民法院或者不同審判組織分別審理的,有關人民法院或者審判組織應當互相了解共同犯罪被告人的審判情況,注意全案的量刑平衡。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2)刑事訴訟法解釋533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其他法條
第五十四條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
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第五十五條對非法證據的糾正
人民檢察院接到報案、控告、舉報或者發現偵查人員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應當進行調查核實。對於確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提出糾正意見;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六條證據收集合法性的調查
法庭審理過程中,審判人員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 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對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依法予以排除。申請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材料。
第五十七條證據收集合法性的證明
在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的過程中,人民檢察院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證明。 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請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
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也可以要求出庭說明情況。經人民法院通知,有關人員應當出庭。
第五十八條非法證據的處理
對於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3. 關於《刑事訴訟法解釋》265條
刑事自訴案件中的反訴,是指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人對自訴人與本案事實有回聯系的犯罪行為提出反控答訴。反訴同自訴是兩個獨立的訴訟,反訴案件與自訴案件是兩個獨立的案件。因此刑事訴訟法規定「反訴適用自訴的規定」。由於我國在審判程序上是二審終審制,二審一旦允許反訴,則因為二審判決是終審判決,這就相當於剝奪了當事人對反訴之裁判的上訴權,變成了一審終審。
4. 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433條
第四百三十來三條暫予監外執行自的罪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作出暫予監外執行決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執行機關的收監執行建議書後十五日內,作出收監執行的決定:
(一)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
(二)未經批准離開所居住的市、縣,經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報告行蹤,脫離監管的;
(三)因違反監督管理規定受到治安管理處罰,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執行機關兩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醫期間不按規定提交病情復查情況,經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消失後,刑期未滿的;
(七)保證人喪失保證條件或者因不履行義務被取消保證人資格,不能在規定期限內提出新的保證人的;
(八)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其他情形。
人民法院收監執行決定書,一經作出,立即生效。
5. 刑事訴訟法法條辨析 第50和54條一起
刑事訴訟法法條辨析:第50和54條比較,50條規定的是對司法工作人員收集證據的要求,54條是對取版得的證據排權除性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 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6. 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二百二十二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
第二內百二十二條 法庭審理容過程中,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的,應當提供證人的姓名、證據的存放地點,說明擬證明的案件事實,要求重新鑒定或者勘驗的理由。法庭認為有必要的,應當同意,並宣布延期審理;不同意的,應當說明理由並繼續審理。
延期審理的案件,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二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延長審理期限。
人民法院同意重新鑒定申請的,應當及時委託鑒定,並將鑒定意見告知人民檢察院、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
7. 關於法院能否改變檢察院指控罪名的幾點思考
在審判實踐中,法院和檢察院在部分案件的定性上存有分歧是十分正常的,而法院有無權力直接改變公訴機關的指控也時有爭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76條第2項規定:「起訴指控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指控的罪名與人民法院審理認定的罪名不一致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該條規定直接賦予了法院改變檢察院指控罪名的權力,結束了法院和檢察院之間關於此問題的爭論。但是筆者卻認為,法院無權直接改變檢察院指控罪名。 一、現行法律允許法院直接改變檢察院指控罪名的做法,明顯違背了現代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缺乏合理性和正當性 控審分離是現代訴訟普遍遵循的原則,也是現代訴訟文明、民主、科學的重要標志。控審分離原則也是我國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包括三層含義:(1)控告和審判職能分離,由不同機關行使;(2)審判以起訴為前提,未經起訴的案件,法院不得徑行判決;(3)審判受起訴范圍限制,不得及於起訴之外的人和事。現代刑事訴訟制度體系表現為控、辯、審三方各司其職,控、辯雙方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通過證明來發現案件真相,而法院居中裁判,確認已經證明的案件真實。三者的職能分工,不可隨意超越。控審分離原則通過控、審之間的制衡來遏制司法擅斷,防止司法權力的濫用,以確保司法公正。如果允許法院直接改變檢察院的指控罪名,不加限制,就是審判職能侵犯公訴職能,違背了控審分離的現代訴訟基本原則,破壞了現代刑事訴訟制度體系的平衡。 辯論原則是現代訴訟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對糾問式訴訟模式進行了改革,吸收了國外刑事訴訟的先進合理元素,基本確立了對抗制的訴訟模式。對抗制訴訟模式,強調控、辯雙方主動性,確保控、辯雙方在各自舉證的基礎上充分爭論和被告人得到充分辯護,保障刑事訴訟公正性,以維護刑事訴訟體系的平衡。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的地位,實質上是不平等的,為保障裁判的公正性,需要突出辯護權的有效設置和強化被告方的辯護能力,使其能夠有效的抗辯指控。法院直接改變檢察院指控的罪名,在程序上沒有給控、辯雙方(尤其是辯方,在法院將輕罪改變為重罪的情況下)提供攻擊與防禦的機會,而具有明顯的突襲性。這種缺乏公正程序保障的「突襲性裁判」,違背了現代訴訟的辯論原則,無法保證裁判的合理性與公正性,理應受到禁止。 二、現行法律允許法院直接改變檢察院指控罪名的做法,侵害了被告人的諸多訴訟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76條第2項的規定沒有注意到在法院改變檢察院指控過程中存在兩種不同情況:一種是重罪改變為輕罪,另一種是輕罪改變為重罪。這兩種情況對法院和檢察院而言可能沒有什麼差別,但在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保障方面卻有天壤之別。如果說是法院在案件開庭審理後,將重罪改變為輕罪,法院改變檢察院指控本身就是對被告人權利的保障,不需要再告知控辯雙方根據新的罪名重新開庭進行控辯,法院可以直接改變罪名,作出有罪判決。如果說是法院在案件開庭審理後,將輕罪改變為重罪,則剝奪了被告人和其辯護人就重罪辯解的權利,直接侵害了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對被告人來說是極不公平的。 (一)侵犯了被告人的知悉控告與審理罪名的權利。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有權及時獲知被指控和審理的罪名和理由,這是被告人享有的防禦性權利之一,法院變更指控罪名直接作出判決的做法實際上剝奪了被告人的上述訴訟權利。 (二)侵犯了被告人的辯護權。辯護權是我國刑事訴訟法賦予被告人的一項重要訴訟權利,是防禦和防護不當控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辯護是針對指控而言的,沒有指控,自然也就無須辯護。在庭審過程中,被告人及其辯護人也是始終圍繞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進行辯護,而不可能針對法院直接變更的罪名進行辯護。換言之,在法院宣判前,被告人並不知道法院「直接變更的罪名」,也就無從就法院「變更的罪名」依法進行辯護。因此,法院變更檢察院指控罪名徑行判決的做法違反了我國憲法與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以及「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的」基本原則,直接侵犯了被告人的辯護權利。 (三)侵犯了被告人的法庭調查權、法庭辯論權和最後陳述權。法院變更檢察院指控罪名直接作出判決,客觀上是對一個新罪進行審理和判決,由於被告人在法院宣判前無從得知法院所變更的罪名,實際上也就變相地剝奪了被告人對法院所變更罪名的法庭調查權、辯論權和最後陳述權。 三、現行法律允許法院直接改變檢察院指控罪名的做法,違背了「不告不理」原則 「不告不理」是奴隸制時期的彈劾式訴訟形式,如果沒有受害人或其他人提起訴訟,不會引起訴訟,即沒有原告,也就沒有法官。「不告不理原則」為近現代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和世界性人權公約所確認。如義大利刑事訴訟法第533條明確規定,法官只有在查明被告犯有指控的罪行時,才能對被告人作出有罪判決。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對「不告不理原則」也是予以確認的。我國憲法第135條,刑事訴訟法第7條關於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規定,就是我國法律對「不告不理原則」的法律表述與確認。「不告不理原則」在刑事訴訟中具體體現為:1、法官對案件的審判必須以檢察院的公訴為其開始和進行的前提;2、沒有被控訴的事實,法院不能審判;3、法院對被告人作出有罪判決,必須與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相一致,否則不能作出有罪判決。換言之,法院的審判不能超過檢察院提起公訴的范圍,即公訴的事實與罪名,對被告人進行審理和判決。具體地講,就是法院既不能以公訴事實以外的其他事實對被告人作出判決,也不能以檢察院未指控的罪名對被告人的同一行為作出直接判決。因此,法院在檢察院指控罪名以外,以同一公訴事實直接作出被告人有罪判決,並定罪處罰是違反現代法治社會所公認的「不告不理原則」的。 四、在法院發現檢察院指控的罪名與案件事實不符時,該如何處理,人民法院是否必須作出指控罪名不成立的無罪判決? 筆者認為,考慮到訴訟的效率以及社會評斷,同時刑訴法第162條對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有罪被告人應當作出有罪判決的規定也應當遵守,要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否則,如果讓一個有罪的被告人,僅僅因為罪名適用上的技術性原因就被判決無罪,似乎又脫離現實國情。因此,筆者的意見是,在法官內心確認法院無權未經必要程序在判決中改變指控罪名的基礎上,區別對待如下: 第一,在因法院審理認定事實超出檢察院指控事實范圍時,法院認為指控罪名不妥,法院無權通過任何程序在判決中改變指控罪名,而只能依法建議檢察院撤回、變更起訴,或者就指控事實依法作出判決。 第二,在法院審理認定事實沒有超出檢察院指控事實范圍時,法院認為指控罪名不妥,應作以下不同處理:(1)法院直接採納辯方提出的罪名適用意見而改變指控罪名的,可經告知程序後在判決中改變指控罪名,並作必要說明;(2)法院擬適用審理中控辯雙方均未提及的罪名,最好是商請檢察院變更指控罪名,在檢察院變更指控後,法院應安排必要的法庭調查、辯論。如果協商變更無果,法院應當直接通知控、辯雙方就擬認定的罪名進行舉證和發表意見,如必要,組織法庭調查、辯論。法院在充分聽取控辯雙方意見的基礎上,作出判決。 第三,建議最高人民法院能從立法的角度對《解釋》的相關規定進行必要的修改。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釋義
根據本條規定,刑事案件只要存在六種情形中的任何一種,就不能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對於刑事訴訟開始前已經發現的,不應立案受理。在偵查階段發現的,應當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發現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在審判階段發現的,對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應當作出判決,宣告無罪;對於告訴才處理,被害人撤回告訴的,用准許撤訴的裁定結案;對具有其他情形的案件,一律裁定終止審理。
《刑事訴訟法》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8)刑事訴訟法解釋533條擴展閱讀
刑事責任是指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主刑和附加刑兩刑事責任包括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主刑,是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它只能獨立使用,不能相互附加適用。
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附加刑分為罰金、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對於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具體說來,在立案階段,人民法院發現自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不予受理。公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應作出不立案的決定。
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在審判階段,對於上述第一種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以判決宣告無罪。對於其他幾種情形,一般應以裁定終止審理。不過,根據已經查明的案件事實和認定的證據材料,能夠確認已經死亡的被告人無罪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