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構成體系包括

勞動法構成體系包括

發布時間: 2022-03-10 06:13:11

勞動法的構成

勞動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分別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與客體。

(一)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

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依據勞動法律的規定,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勞動法律關系的參與者,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即僱主與雇員。依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工會是團體勞動法律關系的形式主體。

勞動者成為勞動法律關系主體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所謂勞動權利能力是勞動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勞動權利和承擔勞動義務的資格;行為能力是勞動法律關系主體能以自己的行為依法行使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使勞動法律關系建立、變更和消滅的資格。依據人的年齡、健康、智力和行為自由等事實要素,法律通常將自然人分為完全勞動行為能力人、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和無勞動行為能力人。完全勞動行為能力人是指身體健康,有完全行為自由,l8周歲以上的男性勞動者。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同樣依據前述四個要素劃分,之所以限制勞動行為能力是為保護特定群體的特殊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歧視,更不是違反勞動平等的原則。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歲的未成年人(禁止從事特別繁重的體力勞動的工種、崗位的工作等);女性勞動者(在女職工禁忌勞動的工種或崗位被視為無勞動行為能力;在特定的生理時期,不得安排從事某些特定的生產作業);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只能從事與其勞動能力相適應的職業);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不得從事特定的職業或崗位、工種的工作);部分被依法限制行為自由的人(因違反某些特定規則,被依法限制執業資格的人等)。無勞動行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經過有權的機關批准,文娛、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可以招用的未成年人除外),以及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等。

各類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成為勞動法律關系主體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備用工權利能力和用工行為能力。所謂用工權利能力是指用人單位依法享有用工權利和承擔用工義務的資格;所謂用工行為能力是指用人單位依法能以自己的行為行使用工權利和承擔用工義務的資格。包括能夠提供給勞動者進行勞動的物質、技術和組織條件,其他符合國家法定最低標准以上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支付勞動報酬,繳納社會保險並能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用人單位作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資格一般依存於它的民事主體資格,即必須有自己的名稱、住所、財產和組織機構。用人單位的用工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通常依據一定的法律程序由其職能部門代理行使。

(二)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

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勞動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因為勞動法律關系為雙務關系,當事人互為權利義務主體,即一方的義務為另一方的權利。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三)勞動法律關系的客體

勞動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主體權利義務所指向的事物,即勞動法律關系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結果。包括體現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物質利益性質的事物,如勞動、工資、保險福利、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等事物。

三、勞動法律事實

依法能夠引起勞動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為勞動法律事實。並不是任何事實都可以成為勞動法律事實,只有依據勞動法的規定,帶來一定勞動法律後果的事實才能成為勞動法律事實。產生勞動法律關系的事實為合法事實,雙方意思表示必須一致;變更、消滅勞動法律關系的事實一般也需雙方意思表示一致。但是在一些場合,單方的意思表示以及違法行為或事件也能使勞動法律關系變更或消滅。依據勞動法律事實是否以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法律事實可以分為兩類。

1.勞動法律行為。勞動法律行為是指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能夠引起勞動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具有一定法律後果的活動。包括合法行為、違約行為、行政行為、仲裁行為和司法行為等。在勞動法律關系中,合法行為才能產生勞動法律關系,違法行為不能產生勞動法律關系。同時,單方行為通常也不能產生勞動法律關系,這是與民事法律關系不同的特點。例
如,只有當事人雙方經過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合法行為才能產生勞動法律關系。以欺詐、脅迫等行為產生的勞動關系為無效勞動關系,這類勞動合同從其產生時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在民事法律關系中,違法行為或單方行為則有可能產生民事法律關系。例如,公民損壞他人財產的違法行為可以引起損害賠償的民事法律關系;單方的饋贈行為也可以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等。此外,產生勞動法律關系的法律行為不同於變更、終止、消滅勞動法律關系的行為。產生勞動法律關系的行為只能是合法行為,違法行為或單方行為都不能產生勞動法律關系。但是,除了合法行為以外的違法行為或單方行為也可以使勞動關系變更或消滅。例如勞動者辭職或嚴重的違約行為,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等可以導致勞動法律關系的變更或消滅。

行為人做出意思表示是勞動法律行為成立的一般要件(即事實要素),應符合以下基本要求:①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必須包含建立、變更、終止勞動法律關系的意圖,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圖。②意思表示必須完整地、合於規范地表達勞動法律關系建立、變更、終止的必需內容。殘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為成立。③行為人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將自己的內心意圖表達於部,可以由他人客觀地加以識別。

2.勞動法律事件。勞動法律事件是指不以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能夠引起一定的勞動法律後果的客觀現象。例如企業破產,勞動者傷殘、死亡,戰爭或其他現象。

⑵ 勞動法的內容大概包括哪些方面

勞動法的內容大概如下:

1.總則

2.促進就業

3.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

4.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5.工資

6.勞動安全衛生

7.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

8.職業培訓

9.社會保險和福利

10.勞動爭議

11.監督檢查

12.法律責任

13.附則

拓展資料: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各國勞動法的表現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內容:勞動就業法,勞動合同法,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勞動安全與衛生的程,女工與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制度,勞動紀律與獎懲制度,社會保險與勞動保險制度,職工培訓制度,工會和職工參加民主管理制度,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以及對執行勞動法的監督和檢査制度等。勞動法最早屬於民法的范圍,十九世紀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勞動法在各國的法律體系中日益佔有重要的地位,並逐漸脫離民法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勞動法——《學徒健康與道德法》,禁止紡織廠使用9歲以下的學徒,並規定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12小時,同時禁止做夜班。十月革命後,1918年蘇維聲政府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主義勞動法典,並於1922年頒布了新的《蘇維埃勞動法典》。早在1931年1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工農兵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先後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合同》、《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條例》等一系列勞動法規

勞動法-網路

⑶ 一部完整的法律體系包括哪些

法律體系,或稱「法的體系」、「法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規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不同「法律部門」分類組合形成的一個呈現體系化的有機聯合的統一整體。
法律部門的劃分標准:
(1)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
(2)法律規范的調整方法
我國法律部門的劃分:
1.憲法法律部門
2.行政法法律部門
3.民商法法律部門
4.刑法法律部門
5.訴訟法法律部門
6.經濟法法律部門
7.勞動法法律部門
8.科教文衛法法律部門
9.資源環境保護法法律部門
10.軍事法法律部門

⑷ 在勞動法體系中屬於勞動標准法內容的是

B.職業安全衛生法
C.職工獎懲規則 D.工時休假法 E.工傷保險法

工資法現在還沒有出台。勞動標准只能依據國家已經公布的法律法規為准。但工資法如果正式出台將屬勞動法系。所以不選A

⑸ 我國勞動法律體系由哪些勞動法律制度構成

勞動法 勞動合同法 以及最高院發布的審理勞動案件司法解釋 勞動部門發布的各項規范性文件

⑹ 勞動關系法的構成包括哪些方面

法律分析:勞動關系的構成包括主體、客體和行為三個方面,具體如下:1、主體:指參加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勞動者和用人單位;2、客體:指勞動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3、行為:主要指勞動行為和勞動管理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六條 國家提倡勞動者參加社會義務勞動,開展勞動競賽和合理化建議活動,鼓勵和保護勞動者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表彰和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

第七條 勞動者有權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工會代表和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依法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

第八條 勞動者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民主管理或者就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

第九條 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勞動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工作。

⑺ 我國勞動法體系由()構成

1.促進就業法律制度


2.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制度


3.勞動標准制度


4.職業培訓制度


5.社會保險和福利制度

6.勞動爭議處理制度


7.工會和職工民主管理制度

8.勞動法的監督檢查制度

⑻ 勞動法體系中包括哪些重要的法律

(1)勞動管理法--勞動管理機構設置及其職權
(2)勞動就業法
(3)勞動關系協回調法(勞動合同;集體答協商;集體合同)
(4)勞動標准法(工資法;工時休假法;職業安全衛生法;女工、未成年工特殊保障法;職業訓練與職業資格標准法;職工訓練與職業資格標准法;職工獎懲規則)
(5)社會保險法(生育保險法;養老保險法;失業保險法;工傷保險法;醫療保險法;遺囑津貼)
(6)處理勞動爭議程序法(勞動爭議;集體協商爭議:行政調解程序;集體合同爭議)
(7)勞動檢查監督法(監督檢查機構;監督檢查職權)
(8)工會的法律保障(結社權;協商權;參與權;監督權)

熱點內容
在經濟法的定義中 發布:2025-08-15 07:58:58 瀏覽:145
合同法第5258條 發布:2025-08-15 07:58:56 瀏覽:8
司法部意見 發布:2025-08-15 07:42:59 瀏覽:437
民事訴訟法200條第一項 發布:2025-08-15 07:33:33 瀏覽:560
勞動法工人罰款標准2015 發布:2025-08-15 07:28:35 瀏覽:741
行政法規不執行 發布:2025-08-15 07:27:59 瀏覽:267
打賞主播的經濟法 發布:2025-08-15 07:14:52 瀏覽:367
首誠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8-15 07:14:46 瀏覽:797
公司法解釋四生效 發布:2025-08-15 07:08:25 瀏覽:161
深圳市勞動法對癌症病人 發布:2025-08-15 06:59:53 瀏覽:616